【關(guān)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符號學;葫蘆符號;圖像學【中圖分類號】J205;G122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9.010【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9-0036-04
【基金項目】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滇省夷人圖說》的圖像學研究”(項目編號:2024J0963)。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2]
本文以《滇省夷人圖說》為中心,以葫蘆符號圖像作為切入點,從圖像學角度進一步分析揭示葫蘆符號神話故事背后的集體記憶及其蘊含的文化特性,探究葫蘆符號作為中華民族的共享文化符號,推動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夯實文化基礎(chǔ)具有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建構(gòu)而添磚加瓦。
一、《滇省夷人圖說》中葫蘆圖像概況
關(guān)于葫蘆圖像共有七幅。
第一幅(見圖1),描繪的是多種樂器合奏的圖像,四位苗族先輩穿著色彩艷麗的服飾,頭發(fā)用藍色的發(fā)帶盤起,光著腳在山林間飲酒作樂,奏演樂器,其中一人吹葫蘆笙,一人擊打著銅鼓,一人鼓掌合拍,一人吹牛角。在圖像的右上角配有圖說:
苗子居水濱以布束發(fā),彩衣跣足,遇令節(jié)擊銅鼓吹土籥 以歌太平,曲靖府屬宣威有之。[2]13
該圖像展示了苗族先輩以樂器助興,暢游于山野林間的美好景象,四位先輩神情悠然自得,全然陶醉于音樂之中,表現(xiàn)了葫蘆笙作為樂器在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幅(見圖2),這是一副彝族先輩山野林外樂器演奏的圖像,其圖中男性身穿麻衣,手中抱著葫蘆笙,女性衣著樸素,膚色較白,手持橫笛,兩人皆赤腳,演奏時一直注目著對方。在圖像的左上方有圖說:
《滇省夷人圖說》成書于嘉慶二十四年(19世紀20年代),因其主持編繪者是嘉慶時期云貴總督伯麟而又被稱為《伯麟圖說》。《滇省夷人圖說》中共收錄圖像108種,其中
黑甘夷男衣麻女衣毿氄,飾首以珠貝,居山中截竹屈鐵名笙琴口吹指彈迭為倡和,曲靖府屬宣威有之。[3]15
該圖像展示了彝族先輩們在山間用葫蘆笙和橫笛合奏,從他們的神態(tài)表情和雙腳站位可以看出兩人是一邊演奏一邊作舞,他們的身體都在隨著音樂而舞動。
第三幅(見圖3)是沙人在山林中外辛勤勞作的圖像。圖中三位年長與一名幼兒,立于山野林外,其頭上都裹著艷色頭巾,三位年長者肩上都扛著物資,在他們的腰間都系著一只葫蘆。在圖像的左上角有圖說:
沙人多藝能于懸?guī)r千丈間伐老杉量材成器,又能作沙釜竹匙以易粟,廣西州及他郡皆有之。[3]20
該圖像展示了沙人的生活習俗,他們勞作于山野林外,肩上都扛著器具并且在腰上攜帶著葫蘆,表現(xiàn)了葫蘆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幅是西番的先輩在山林中放牧的圖像(見圖4)。圖像描繪了西番先輩在郊野林外放牧,他們身穿艷色立于兩只牲畜旁邊,其中一人手拿器具,另一人背著背簍,兩人腰上都各自系著一個葫蘆。在圖像的左上方配有圖說:
西番尚力善射牧,遷移間,有向?qū)W者以貝葉西方經(jīng)祀神誦焉,永北及麗江有之。[3180
該圖像展示了西番先輩們在山林中放牧時,腰間總會系著葫蘆,使其裝飾衣物,從側(cè)面表明葫蘆在西番人衣著配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幅圖像是妙猥羅先輩獨奏葫蘆笙于山野林外的娛樂圖像(見圖5)。該圖像描繪了在山野林中,一男一女手抱葫蘆笙相視而站,據(jù)其身形看是在跳著葫蘆笙舞,在其后方并排坐著三人,他們正在一邊烤火一邊用吸管汲取罐子中的美酒。在圖像的右下角配有圖說:
妙貍羅,結(jié)茅松間,圍爐坐臥,男或羅衣雀帽,女三角冠, 胸背刺繡文,吹蘆笙,自清越也,蒙化廳及永昌有之。3182
該圖像表現(xiàn)了彝族先輩們在聚會中吹奏葫蘆笙作舞,圍爐而坐,展現(xiàn)了葫蘆笙具有娛樂消遣功能。
第六幅是一幅艮子的先輩們馴象的圖像(見圖6)。該圖像描繪了良子先輩們馴象,讓其載木材,其中兩人頭頂紅色冠坐于象背,另外兩人站立地上,其中一人手抱葫蘆。在圖像的上側(cè)配有圖說:
艮子性急,以布纏首服窄袖繒衣,畜馴象使負薪水或騎以行普洱府屬思茅邊外有之。3]85
該圖像展現(xiàn)了彝族先輩在山林外馴象的景象,在馴象途
中他們會手抱象牙和葫蘆。
最后一幅是麥岔彝族嫁娶的圖像(見圖7),其中四人皆赤腳,一男子一手牽著牛一手拎著酒,一人背著一捆材,另外一人手抱著葫蘆笙在吹奏,一婦人站在其旁。在圖像的左側(cè)配有圖說:
麥岔聘婦用牡牛,吹笙酌斗以娛客,終歲勤動恬如也, 臨安府屬有之。[3100
該圖像描繪了麥岔人在婚聘中的習俗,以牛作聘禮,吹奏葫蘆笙以示對新人的祝福,反映了葫蘆笙用于婚娶儀式中。
二、《滇省夷人圖說》中葫蘆圖像與神話傳說
通過觀察《滇省夷人圖說》,可以發(fā)現(xiàn)含有葫蘆符號的圖像在《圖說》中總共出現(xiàn)了七次,葫蘆圖像的背后到底蘊含著何種蘊意?
(一)關(guān)于人類始祖起源的葫蘆崇拜
從遠古時代開始,華夏民族就已經(jīng)對葫蘆產(chǎn)生了崇拜。在遠古神話中講到伏羲和女媧倆兄妹借助葫蘆躲避洪災,最終成婚繁衍生息。在我國西南地區(qū),許多少數(shù)民族也認為“人類是由葫蘆生出的,葫蘆是人類共有的母親,葫蘆就是孕育人類的母體所在”。
葫蘆的生命力極強且多籽,這種植物特性被古人加以利用與神化,將人類生育的母體與葫蘆加以對比感到相似,從而對葫蘆產(chǎn)生了生殖崇拜。伏羲和女媧陰陽合體的母體葫蘆化生出人類萬物,傳說中所說的盤古開天辟地中的盤古實際上就是葫蘆,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定乾坤,其中所說的也就是從盤古說起、從葫蘆說起[4。我國西南地區(qū)白族、傣族、瑤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流傳著關(guān)于盤古傳說的來源形成了“盤瓠神話”,各民族的盤瓠神話不論是哪種說法,盤古與或者盤瓠都是作為始祖神,都是由葫蘆作為母體而衍變的始祖神形象[5。葫蘆在母系氏族階段發(fā)揮出的諸多功能讓人類生活中離不開它并對其產(chǎn)生“自然崇拜”,再到“葫蘆母體生殖崇拜”,這些母體生殖繁衍的生命意識從古至今一直延綿不絕。
(二)葫蘆創(chuàng)世紀神話及其意蘊
原始社會中葫蘆崇拜大多都源于對生殖與生育的崇拜,在民間所流傳的洪水神話版本較為豐富,但是歸根結(jié)底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葫蘆、皮袋、竹子等避水工具加上兄妹成親”這一形式。例如在彝族《查姆》中記載:在洪水泛濫年代,許多人坐在以各種器物做成的船只上都被洪水淹沒,但唯獨乘坐葫蘆的一對兄妹得以幸存,此二人經(jīng)歷了重重考驗最后進入婚姻,之后他們生下了十八個男孩和十八個女孩,這些孩子最后成了彝族、漢族、哈尼族等的祖先。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葫蘆笙傳說是“女媧作笙簧”,女媧是華夏兒女的創(chuàng)造者,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母親,女媧創(chuàng)造了男女并將其配對,被后人視作婚姻之神,相傳女媧是葫蘆笙的發(fā)明者,笙諧音“生”,是生殖的意象。
在《滇省夷人圖說》中麥岔人嫁娶的圖像里,我們可以看到麥岔人在婚聘中的習俗,以牛作聘禮,吹奏葫蘆笙以示對新人的祝福。此外還有“破壺成親”的民風習俗,在男女成親入洞房前由長輩親屬將裝滿灶灰的葫蘆摔碎在地上,新人踏著葫蘆的碎片進入洞房象征多子多福的吉兆[4。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中充滿了葫蘆神話和傳說,形成了一個民俗信仰的葫蘆文化圈,各民族的葫蘆神話都表達了人來自葫蘆這一觀念,不論是手抱葫蘆,還是將葫蘆掛在腰間或者衣服上用以服飾裝飾,都體現(xiàn)了各民族葫蘆神話背后的文化意蘊。
三、《滇省夷人圖說》中葫蘆圖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征
(一)承載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在凝聚共識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集體記憶是各族群自我認同的基礎(chǔ),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共同的歷史記憶是由中華民族共同體踐行、構(gòu)建和認同的集體記憶,它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塑造著共同體成員的歷史共識、喚醒共同體成員的身份與集體情感,是中華民族共享文化符號的依據(jù)。葫蘆符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民族文化符號之一。尤其在少數(shù)民族神話中更是占據(jù)重要地位。葫蘆神話與葫蘆符號文化在各民族間廣泛傳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譜系。以葫蘆符號為中心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認同。有學者認為“葫蘆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體現(xiàn)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中華民族是由許多民族經(jīng)過長期歷史過程形成的具有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中華民族交融共生的多元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fā)展的動力,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促進作用10]。
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女媧造笙簧”成了中華各民族的共識,女媧和笙是中華各民族一個共性區(qū)域,但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的差異,各民族間的葫蘆笙還是有諸多區(qū)別,同時也是中華各個民族間交往交流、共同發(fā)展繁榮的美好見證,由葫蘆衍生出的葫蘆笙也成為各民族在樂器上共同的結(jié)晶。在地區(qū),葫蘆笙是主要民族樂器之一,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節(jié)日中,葫蘆笙是其節(jié)日的重要??停瑩?jù)《滇省夷人圖說》中顯示,先民們一邊吹奏葫蘆笙一邊伴隨著葫蘆笙樂律而舞動。在《滇省夷人圖說》中吹奏葫蘆笙的場合有節(jié)慶儀式、休閑娛樂、婚嫁等,葫蘆笙與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生活相融結(jié)合,演奏葫蘆笙,跳葫蘆笙舞。此外在婚嫁儀式上,葫蘆笙也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例如麥岔先民在婚嫁之時會通過吹奏葫蘆笙以達祝賀。
(三)表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
多元一體的格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顯著特征?!岸嘣币馕吨髅褡逦幕骶喵攘?,相互區(qū)別,呈現(xiàn)出多樣性。各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演進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多樣性和差異性共同構(gòu)成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耙惑w”則指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文化通過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相互關(guān)聯(lián)、補充和依存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整體性、共同性和一致性[2]。
在葫蘆文化符號中也同樣存在著“多元一體”的文化特性,通過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逐步形成由“多元”走向“一體”融合發(fā)展的自覺的民族實體,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diào)中華各民族一定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最形象的比喻,在歲月歷史中,中華各民族都是在多元一體的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3]。葫蘆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的集體記憶,也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顯著象征。各民族文化既保留了各自的獨特魅力與特征,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特性,并且這種共性在不斷深化。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性特征,深深植根于共同的歷史文化之中,是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這一特征不僅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我們理解和把握中華文化精神內(nèi)核的關(guān)鍵。
四、結(jié)語
在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各民族誕育了諸多優(yōu)秀文化符號,它們在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jié)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紐帶。
中華文化符號是在我國各族人民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象征。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探究《滇省夷人圖說》中葫蘆符號的文化意蘊,以喚起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增強共同的文化認同,樹立中華民族新的文化形象,有助于認知和理解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性,增強我國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現(xiàn)代文明的建設(shè)[14]。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0-301.
[2]周傳斌,郭蘭茜.多民族共有符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以河湟民族走廊牡丹景觀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02):39-49.
[3]揣振宇.滇省夷人圖說·滇省輿地圖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3-100.
[4]胡繼寧.觀物取象[D].北京: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6.
[5]敖行維.中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葫蘆傳說初探[J].貴州文史叢刊,2000(05):84-88.
[6]羅宏杰.葫蘆生殖象征意義的符號生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2):14-18+27.
[7]呂韶鈞,彭芳.舞龍習俗的文化認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生邏輯[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09):55-64.
[8]游紅霞.華僑紅色故事構(gòu)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譜系邏輯[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6(04):66-73.
[9]田兆元.神話學與美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241.
[10]朱碧波.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shè)的結(jié)構(gòu)體系[J].探索,2022(03):73-83.
[11]楊琛.葫蘆笙[J].民族藝術(shù),2022(03):29.
[12]張亞濤.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4):52-58.
[13]胡兆義.多元一體視角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jié)構(gòu)及特征[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9(04):46-56.
[14]劉莉.中華文化符號的層次、特征與傳播[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3):94-104.
作者簡介:
朱敏(1983-),女,碩士生導師,楚雄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覺形象。
鄧憶學(2001-),202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