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鄺金鼻;香山文化;“北向”勢能;珠海文學【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9.007【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9-0026-04
【基金項目】珠海市2023年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香山文化視閾下的鄺金鼻研究(項目編號:2023YBB060)。
珠海兒童文學作家鄺金鼻是一位長期被忽視與低估的作家,其被忽視與低估的不僅僅是出眾的創(chuàng)作水準,而且還有獨特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珠海地處祖國大陸南部邊陲,在1152年至1925年間,珠海與今日中山、澳門同隸屬香山縣,與同為嶺南文化的廣府文化等子文化相比,香山文化明顯具有更為突出的開放性,而鄺金鼻在如此背景下始終堅守高質(zhì)量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不但可貴,而且在文化層面表現(xiàn)出極強的南地“北向”特質(zhì)。
不特殊,當時的廣東人如果操持一口標準普通話反而十分另類,然而,重要的是,鄺金鼻的作品語言卻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口語情況,不但完全可被北方讀者讀懂,而且顯露出十分“道地”的北方特色。
《強者和弱者》是鄺金鼻相對短小的一篇作品,全文只有八行字三句話,其中兩句還為對話:
黑熊和犀牛交戰(zhàn)一敗涂地,惱火中燒,不想狐貍前來獻計:“打不贏強者就欺負弱者,熊大爺可以找狼瀉瀉這口窩囊氣!”
一、南人北語:廣金鼻的獨特
1939年出生于珠海斗門小濠涌村的鄺金鼻是道地珠海人,這種道地不僅體現(xiàn)在作家人生履歷而且體現(xiàn)在作家另類甚至有“固執(zhí)”之嫌的話語體系,不止一位外地友人在回憶與鄺金鼻的交往時直言鄺金鼻的普通話“很難聽得懂\"[52,交流時需有人在旁為其翻譯。慮及鄺金鼻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廣東邊陲,家境貧寒,高中輟學,在入職縣文化局之前亦曾務農(nóng),熟人直接稱其為“農(nóng)民作家”,所以不會普通話并
第二天狼拐著腿來將狐貍打個半死,狐貍找熊哭訴要它主持公理。黑瞎子笑道:“狼有沒有打錯了你?傻瓜,為何不先問一問自己?!\"[2]207
這篇作品的語言相當規(guī)范甚至典范,尤其在諸多細節(jié)相當“北方”?!耙粩⊥康亍笔浅鲎浴妒酚洝じ咦姹炯o》的成語,“獻計”是出于《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的詞語,“半死”是出于漢代枚乘《七發(fā)》的詞語,而“窩囊氣”尤其“黑瞎子”則是有名的北方表達。對于北方讀者,有一點十分重要但常常被人忽視:粵語是我國極為成熟的、擁有自己獨立漢字書寫系統(tǒng)的方言,比如:“打不贏強者就欺負弱者”這句的常見粵語口語表達為“贏唔到強者可以嚇下弱者”,“狼有沒有打錯了你,為何不先問一問自己”這句的常見粵語口語表達為“狼有無打錯你先?點解唔先問下自己”。對比之后,鄺金鼻筆下文本的“北方”特征十分醒目,如果再慮及鄺金鼻本人日常交際幾乎皆為有斗門口音的粵語,這種反差則十分引人注目,無怪在《我認識的鄺金鼻》一文中,作者寫道:
他是一個特例,我覺得他的肉體和思想似乎完全分離,作為和他個人的交道,他是非常廣東的,可是看他的文章,卻是非常北方的,至少,我感覺他是受北方文化熏陶出來的作家,如果有地域之分的話,我以為他應該放到北方作家群去。[3]126
考慮到20世紀中葉珠海斗門的文化狀況及鄺金鼻貧苦出身的家庭背景,廖冰以“野生動物”評價鄺金鼻的創(chuàng)作風格耐人尋味[7,但這種“野生”與“受北方文化熏陶”又并不全然矛盾,綜合而言,對“受北方文化熏陶”的理解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主體意義上鄺金鼻本人在學習創(chuàng)作方面的刻苦,另一點則是客體意義上北方文化亦即中國主流強勢文化所具有的超強吸引力與同化力,當然,這種超強同化力亦完全可以在另外一種視角稱其為向心力。
鄺金鼻文學創(chuàng)作的“南人北語”特征遠不只在《強者與弱者》這一篇有體現(xiàn),事實上,除了早期創(chuàng)作的粵曲等地方文藝作品,鄺金鼻的所有寓言、童話尤其是《長頸鹿與上帝》《白藤仙子》等作品皆為十分典型的“北語”作品,而且鄺金鼻的“北語\"特征不僅體現(xiàn)在文本語言的規(guī)范化、北方化,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xiàn):對北方故事的同人二次創(chuàng)作,其代表作即赫赫有名的《阿凡提新傳》與《濟公外傳》。
阿凡提之“北”,顯而易見,而濟公之“北”似乎易有疑問,鑒于濟公浙江天臺的身世背景,濟公之“北”似乎只是廣東坐標視角下的相對之北,而事實上,在文學視角下,我國通行流傳的各版本濟公傳、濟公故事極少使用方言載體,絕大部分皆使用社會通用話語,比如清代郭小亭《濟公全傳》開篇第一回“李節(jié)度拜佛求子真羅漢降世投胎”,其開頭為:“話說南宋自南渡以來,遷都臨安,高宗皇帝建炎天子四年,改為紹興元年。在朝有一位京營節(jié)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臺州府天臺縣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4這里的行文無論用詞還是句法皆屬于彼時通用白話體系。反觀鄺金鼻的《阿凡提新傳》與《濟公外傳》,魯風曾評價道:“讀《阿凡提寓言》,真的被他蒙住了。他經(jīng)過精心設計,竟把阿凡提這位具有‘世界的形象’的機智人物,請進他的寓言里扮演角色…這些寓言寫得惟妙惟肖,不僅不失幽默詼諧的筆調(diào)和風格,而且在內(nèi)涵上更具有深刻雋永的哲理性。\"[32蔣風亦曾評價:“這種把人人皆知,深受人們歡迎的文學人物,移植到自己寓言作品中,寫成系列,這是作者對寓言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也標志著中國寓言創(chuàng)作的新發(fā)展,值得大書一筆。應該說這是鄺金鼻寓言創(chuàng)作一大成功。\"[144而更為直接亦更為深刻的評價則來自李更:“和民間傳說相比較,鄺金鼻的作品可以亂真,在流傳過程中,世人分別不出哪是真正的傳說,哪是鄺金鼻的心血,這樣才好,在以后若干年,就能夠真正和中國文化融合成一體,這其實是每個作家的最終目的。\"[3]127
廣東作家重新創(chuàng)作阿凡提故事、濟公故事,這一現(xiàn)象本身就極為另類,其背后關鍵癥結正在南與北的際會與交融。鄺金鼻的同人二次創(chuàng)作不僅是同一主人公、同樣核心人物的承繼,而且是足以“亂真”的文趣、文意、文脈的繼續(xù)生發(fā)與延展。這樣的同人創(chuàng)作對比于時下數(shù)字時代或肆意妄改或低劣惡搞的同人作品現(xiàn)象十分可貴。作為“南人”,鄺金鼻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北語”是中國大地主流話語系統(tǒng),更是中華文化語言范疇中的典范系統(tǒng),雖然其作品集中于兒童文學領域,但其創(chuàng)作的通俗絕不等同于低俗幼稚,反而飽含中華文化精神層面的厚重,例如《濟公外傳》中有一篇《惡債惡償》,故事主要敘述一家肉鋪店主黑心欺人,強賣發(fā)臭的豬肝給一位婦人,濟公路見不平使用法力將臭肉變到了屠戶嘴中,全文最后濟公蹺著二郎腿唱道:“善來有善往,惡債有惡償。臭肉自己吃,莫要人家償。\"[5]351此處的打油詩顯然是通俗白話,但全詩整體有明顯的書面語范式,比如五言格式,對“莫要”“善往”這類詞語的使用,該詩內(nèi)容純屬諧謔戲言,但同時亦是標準的、中華文化世代始終認可并一直在傳承的嚴肅善惡道理,十分難得的是,鄺金鼻擅長且喜歡創(chuàng)作這類詩歌,這類作品在鄺金鼻創(chuàng)作中十分常見。
二、南地北向:香山文化的另一種觀察視角
作為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家,鄺金鼻屬于個案,但就其“南人北語”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象背后的香山文化運作機理而言,卻客觀合理且具有相當?shù)钠者m性。關于香山文化,今日人們一般指代珠海、中山、澳門三地空間范圍內(nèi)的文化,這一范圍就“香山”這一特定歷史行政區(qū)劃而言本無問題,但由于長期為葡萄牙占據(jù)及后來一直踐行“一國兩制”等眾多客觀歷史原因,澳門文化雖與珠海、中山文化有不可否認的緊密聯(lián)系,但差異相當醒目,比如即使在文化多元與包容性方面,雖然珠海、中山兩地相較內(nèi)地大部分城市有明顯體現(xiàn)甚至堪稱城市文化特征,但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并未達到澳門文化所具有的程度,所以狹義上的香山文化事實上往往僅指珠海、中山兩地的文化或者過往歷史時期以中山、珠海為本位的共性意義上的中珠澳三地文化,正因為如此,世人在評價香山文化時往往論及買辦文化、華僑文化但幾乎不會談及在澳門極為發(fā)達與重要的博彩文化。
對于至少在學術發(fā)展成熟度層面相對年輕與滯后的香山文化而言,這種帶有明顯選擇性甚至是北方本位色彩的選擇性聚焦行為,其本身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裕驗槠浔澈筮\作著異常強大的中華文化向心力,對于南粵香山文化而言亦可稱為“北向”勢能。這種“北向勢能”不但以傳統(tǒng)意義上異常強大的北方政治中心為吸力方向,而且這種勢能吸力衍生并附著有相當強烈的“本位”意識。邊緣以中心為本,外邊緣以內(nèi)邊緣為本,雖然行政建制層面的省會、區(qū)府的中心引力勢能亦會激起力場“漣漪”,但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發(fā)展尤其是傳播能力的飛躍,高層級文化中心吸力勢能的增益程度遠高于低層級文化中心吸力勢能的增益程度,于是,向心效應在局部復雜化的同時整體愈加強力化、典型化。對于相較于中山、珠海更為邊緣的澳門,廣東具有近于先天的本位勢能優(yōu)勢,正如同對于嶺南文化而言,不但中原文化,事實上荊楚文化亦具有相當?shù)谋疚粍菽軆?yōu)勢,這里的優(yōu)勢自然與優(yōu)劣無關,只是一種向心視角下的文化聚焦勢能而已。
作為文化聚焦勢能趨向,“北向”勢能本身并不等同于亦不一定意味著選擇行為的踐行,其本質(zhì)乃是軟性精神認同,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認同初期完全可能存在政治強力等眾多因素的介入,但這種勢能趨向依然具有相當?shù)淖杂X屬性與潛意識屬性?!氨毕颉眲菽茉诟瓷吓c民俗文化層面的身份認同相似且密切相關,“北向”勢能往往在現(xiàn)實中對個體的民族文化身份施以非常重要的認同強化作用。對于香山這樣距離北方文化中心極遠、距離海外天地極近的地理空間而言,中華正統(tǒng)中心文化注定相對黯淡,西方異域文化注定相對醒目,于是自然而然,文化先導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常常成為過往香山文化闡述研究中最常見表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中西文化交匯碰撞最激烈的時刻,香山地域文化層面的“北向”勢能不但始終存在,而且總會獲得釋放,相關案例最典型的顯然要聚焦到香山三地當中受到最強烈域外文化沖撞的澳門。
在20世紀初,由于內(nèi)憂外患等各種原因,祖國大陸對澳門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但在文學藝術領域,馮秋雪、馮印雪等人卻于1913年在澳門自發(fā)成立了“學堂詩社”,并先后編輯出版《雪堂》《詩聲》等刊物。在《詩聲第二卷之大革新》一文中,編者寫道:“詩聲之出版,其希望只欲灌詞章學之初步工夫,于青年學子之腦,冀免國粹之淪亡耳。\"[6]12這里的“國粹”顯然屬于內(nèi)地大陸的傳統(tǒng)文化,應該承認,在世人往往以孫中山、同盟會、葉挺等政治視角梳理澳門與內(nèi)地的深刻羈聯(lián)關系時,澳門文化在文學藝術層面的“北向”靠攏一直存在,作為今日澳門文學最重要平臺載體之一,《華僑報》亦創(chuàng)辦于1937年11月,其文化“北向”意味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極為醒目與可敬。
對比于直接有葡萄牙人澳督存在的澳門,珠海與中山所承受的異域文化沖擊顯然溫和許多,僅是隨意進入一家當?shù)貢?,游覽者即可很快感受到明顯的對比:澳門不但依然保持著對繁體字的日常使用,而且澳門書店明顯擁有更多的外文書、港臺書,而珠海、中山的書店則幾乎與內(nèi)地無數(shù)同規(guī)模書店完全無差別。事實上,對于珠海書店,一方面應注意到其在歷時層面最近二三十年獲得的巨大發(fā)展,另一方面應承認:對比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珠海圖書文化包括文藝繁榮程度依然有相當?shù)陌l(fā)展空間,也正在此意義上,鄺金鼻的文學創(chuàng)作顯得異常醒目,而其最突出之處正在于作為一名純正典型的地道本土“南人”,卻表現(xiàn)出異常純正地道的“北文”特點,不但形式層面,其創(chuàng)作在精神取向方面皆始終流溢著中華文化的價值傳統(tǒng)。
在《白藤仙子》故事中,白藤即珠海斗門黃楊山下的白藤,如果可以假設神仙亦有戶籍從屬,《白藤仙子》中的白藤仙子顯然“應該”是珠海斗門黃楊山下的珠海“神仙”,但饒有韻味的是,在具體作品推進中,鄺金鼻卻寫道:白藤“果殼里跳出一個小姑娘,翻個跟斗就成了大姑娘”“她是白藤仙子,長在昆侖山…得罪了王母娘娘,才被…拋到鬼仔角來泡海水\"5487,在故事結尾,白藤仙子敗于四大天王,被壓落海底,而與此同時埋葬阿鶴(白藤仙子人間丈夫)家枯死白藤的石山突然變長,一直長到像一根白藤為止,于是后人叫這座山為“白藤山”。
鬼仔角、白藤山這些都是珠海斗門的真實地名,《白藤仙子》中的“昆侖山”細節(jié)對于這一本土性極強的故事本身而言并非不可或缺的情節(jié),但其出現(xiàn)以及后續(xù)連帶引出的王母娘娘四大天王恰恰同阿凡提、濟公一樣,賦予故事鮮明而濃郁的正統(tǒng)經(jīng)典意味,這種處理對于內(nèi)地作者無論如何算不得稀奇,但對于20世紀80年代的海邊小鎮(zhèn)上的連普通話都還未掌握的、只有高中肆業(yè)經(jīng)歷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卻非同一般,其文化意義十分重要。
三、北人南居:香山文學的新空間
改革開放后,尤其新世紀以來,中國經(jīng)濟等各個領域迅猛發(fā)展,中華文化不僅發(fā)出要不斷堅定自信的聲音,而且真實展現(xiàn)出古老文明所特有的超強生命力與創(chuàng)新力。對外開放是中國政府長期堅持并大力推進的基本國策,但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盛復興的同時,祖國邊陲文化層面的“北向”勢能事實上亦迅猛增強,古時位于香山地域最外圍的澳門在今日雖然具有明顯的異國文化“情調(diào)”,但現(xiàn)實生活中微信尤其漢語普通話日趨廣泛地被接受與推廣,這些真切地體現(xiàn)了澳門文化“北向”靠攏的步伐,香山文學領域的情況亦是如此。
文化“北向”勢能不斷增強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北人南居”。雖然社會層面的移民現(xiàn)象往往直接與經(jīng)濟活動有關,但由于整個大灣區(qū)尤其是珠海澳門的北人南居勢頭如此強勁,這種現(xiàn)象在文學藝術領域亦有十分典型的體現(xiàn),比如:在2014年,經(jīng)多方推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李鵬翥、李觀鼎、李成俊等22位作家22部作品結集而成的“澳門文學叢書”,這套叢書的出版不但是澳門文學成規(guī)模高姿態(tài)進入內(nèi)地的里程碑,亦是澳門文學自身一次極為重要的總結推廣,意義非常。而在作者身份視角下,事實上,這套叢書的22位作者中,至少吳志良、魯茂、穆凡中、李觀鼎、趙陽、姚風六位都有著從內(nèi)地遷移至澳門的背景,不僅如此,在201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二批“澳門文學叢書”,在這次涉及的21位作家中,則至少有朱壽桐、陶里、尹紅梅等11位具有從內(nèi)地遷移背景。毋庸置疑,所有這些南居北人早年尤其童年時期的“北面”經(jīng)歷與記憶不但客觀存在,而且對今日南地澳門文化“北向”趨向的推動作用相當直接。
對比而言,珠海的移民現(xiàn)象比澳門更加突出,澳門今日雖然街頭景區(qū)隨處可聞普通話,但工作用語依然主要是粵語和英語,而在珠海這樣一座現(xiàn)代移民城市,今日無論街邊生活購物還是工作學習普通話都已是主要語言,事實上,對比于鄺金鼻創(chuàng)作核心階段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今日的珠海無論斗門還是金灣已經(jīng)完全不太可能出現(xiàn)長于漢語寫作而同時困于普通話交際的“鄺金鼻現(xiàn)象”?!班椊鸨乾F(xiàn)象”在具有歷史特殊性的同時,日益昭示今人對南地文化“北向”勢能的關注,因為這種“北向”勢能完全不是政治的、行政的強勢硬性牽拉,更不是經(jīng)濟層面的現(xiàn)實誘引,澳門、珠海、中山的經(jīng)濟面對北方完全有自信的底氣,“鄺金鼻現(xiàn)象”背后完全是文化文學藝術層面的、自我的、柔性的甚至是隱性的“北向”,而且這種具有明確方位指向的勢能完全不涉及文化優(yōu)劣問題,其本身在根本乃是幾千年中華古老文明自身蓬勃運作發(fā)展的本然機理與表現(xiàn)。
面對“鄺金鼻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機理,“北人南居”現(xiàn)象完全合理而且可以預見,因為“北向”勢能存在的前提是北面文化自身能量的足夠強大,如果承認人是文化的真正載體,那么人的溢出則不是存在與否、發(fā)生與否的問題,而是觀察者是否予以關注的問題,于是,在能量流動視角下,“北人”南下現(xiàn)象的強弱程度會隨著中華文化中心瞬時能量爆發(fā)的強烈程度起伏,亦會產(chǎn)生特殊情況之下的“延遲”,但整體方向不會改變,與此同時,南人一方面會有相當數(shù)量的北上群體存在,另一方面對于未北上的南人而言,他們無論空間遠近事實上都會受到中心之力的吸引,就如同宇宙中質(zhì)量小的星體勢必會受到質(zhì)量大的星體的吸引一樣,而歷史語境中的鄺金鼻文學創(chuàng)作獨特意義在于:鄺金鼻絕非南地質(zhì)量最小的星體,但他卻是南地最“敏感”、最長于吸收并同化外部能量的星體,而且難能可貴的是,《白藤仙子》《天成佳偶》等眾多作品證明:鄺金鼻的吸收恰恰不是最為常見且危險的自我摒棄型吸收而是含有強烈自我開拓意識的吸收。
北人南居無疑會為香山文學帶來更強的“北向”勢能,作為“自然”現(xiàn)象,這一趨勢完全值得期待,文學世界之中的“南地”勢必會有更大的空間、更絢爛的圖景,而在期待所有這些的同時,回首鄺金鼻,反視“鄺金鼻現(xiàn)象”,不但有助于提醒世人關注南地視角下的文化“北向”能量,而且有助于提醒世人:對比于引人注目的政治經(jīng)濟牽引,文化能量也許柔和,但并不軟弱。
參考文獻:
[1]王俊康,主編.金鼻童緣:鄺金鼻文學作品評論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9.
[2]鄺金鼻.智慧的鏡子[M].北京:藍天出版社,2016.
[3]李更.我認識的鄺金鼻[J].文學自由談,2011(05):125-128.
[4]郭小亭.濟公全傳[M].長沙:岳麓書社,2018.
[5]鄺金鼻.鄺金鼻兒童文學集(寓言童話卷)[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
[6]龍揚志.澳門文學期刊述要與目錄匯編[M].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文化局,2020.
作者簡介:
田榕(1982-),男,漢族,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