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射藝;禮射;文化內涵;射藝解讀;社會功用【中圖分類號】G852.9 【文獻標識碼】A【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09.004【文章編號】2097-2261(2025)09-0015-04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養(yǎng),提出應當著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粹文化。射藝文化作為歷代先賢所推崇的精粹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化育人、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重要功能,是當代青少年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的不二法寶。
一、傳統(tǒng)射藝起源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yōu)榱藢购筒东C野獸,會使用石頭與棍棒作為武器,選擇性地做出一些投擲動作,以達到遠程攻擊的目的。大約兩方八千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們逐漸學會將石頭、木棍等武器結合起來,并由此誕生了最早的弓箭。隨著對“弓箭”這類武器的深入使用與改造,原始人類發(fā)現(xiàn)它們不僅能夠有效地捕獵和殺敵,還可以讓自身與對方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極大程度地減少自身陷入危險的情況,因而開始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與部族戰(zhàn)爭中。
至公元前2070年,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誕生,象征著部族統(tǒng)治由“公天下”向“私天下”轉變。貴族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自身的權力與地位,開始助推弓箭的文明化發(fā)展,即賦予射箭一定的文化意義與教育意義,從象征暴力的戰(zhàn)爭技能逐漸轉變?yōu)橐环N教化育人的統(tǒng)治工具,并將射箭設置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熏陶下,射箭不再單純是技巧與準度的比拼,人們將一些生活中的禮節(jié)融入其中,使之成為一種衡量行為規(guī)范的禮儀制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早期射藝的雛形,并在商代被進一步完善,成為政治文化體系的一部分。
西周時期,由于分封制度的推行與宗法制度的完善,射藝在演化過程中接納了禮樂文化的制度體系,相繼出現(xiàn)了“大射禮\"“賓射禮”“燕射禮”“鄉(xiāng)射禮\"四種不同的射禮展演形式。一方面,統(tǒng)治者將競爭合理地融入射藝之中,讓射藝的學習與熟練應用成為修習者自身孔武有力、身強體壯的外顯途徑之一,其精神內涵涵養(yǎng)了全民尚武的精神風尚;另一方面,統(tǒng)治者將射藝與社會道德與日常行為規(guī)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弱化了文人士大夫習射對統(tǒng)治階級所產生的威脅,日益成為服務社會的教育手段。
孔子誕生于魯國,誕生于周公旦的封地,誕生于禮樂文化之鄉(xiāng)?!梆B(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彼偨Y前人經驗,仍將“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六藝作為主要的教學科目,并將周禮中煩瑣的規(guī)矩簡化,更好地同射藝融合,突出“和而不同”的調節(jié)功能。射藝是兼?zhèn)涠Y樂與競爭的優(yōu)秀文化,是錘煉毅力、培育品德的最佳途徑??鬃泳驮岢龅摹坝讐研⒌?、耆耋好禮、不從流俗”與“好學不倦、好禮不變、耋期稱道不亂”的道德要求,不失分寸地教化當時的民眾?!熬訜o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他希望通過身體力行能夠將“周之遺風”與“禮制天下”再現(xiàn)于世人,喚醒民眾的仁愛之心。
二、射藝的文化內涵
(一)射藝的定義與內涵
射藝,即禮射,又名堂射。《周禮·地官·保氏》記載道:“養(yǎng)國子之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這是“射藝”一詞最早可查的出處,在當時是一種以射箭為主體,飾之以禮樂的政治選拔與社會教化活動。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堂,是禮儀展演與個人榮譽所能企及的最高規(guī)格。“堂射”一詞的命名,充分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射藝作為能登大雅之堂的最高規(guī)格的禮儀展演儀式。無論是兩漢還是唐宋,射禮展演一直都被列為國家最高禮儀之一,由皇室子弟與專職人員主持,被視作國力強盛的象征,具有非凡的統(tǒng)治職能,代表著皇家威嚴。
商朝時期,射藝是用于祈求國家安泰、風調雨順,戰(zhàn)事告捷的祭祀活動,是服務于巫現(xiàn)階級的占卜之術,也是貴族之間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儀式,在西周時期被納入六藝之中,成為貴族教育的主體。“射者,仁之道也。\"無論何時,射藝一直都是提升自身修為,涵養(yǎng)道德內涵的仁愛之射,與戰(zhàn)場上所慣用的殺戮之射有著本質區(qū)別,是儒家修身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雖然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極力推廣,打破了貴族對射禮教育的壟斷,使射藝逐漸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活動,但是其所代表的仁義文化之內核,從未改變。
中華傳統(tǒng)射藝分為五射,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質素之矢,指未著翎羽之箭,通常配合一丈遠的近靶,是射藝初學者早期訓練時規(guī)整射藝動作,加深射藝感悟的練習之箭。參連,先發(fā)一矢,后三矢速發(fā),是對修習者自身熟練度的考驗,也是對能否掌握動作要領并從容不迫的深入考驗,對修習者的要求極高。剡注,字面意為貫穿箭靶,而在這里借習射之人能否貫穿箭靶代指射藝中所蘊含的為人之道,頗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可對習射者一概而論之意。襄尺,輔佐射藝的禮樂,即以禮儀雅樂而飾之,是對射藝整體的要求?!抖Y記·射義》中對此有明確的規(guī)范:“天子以《弱虞》為節(jié),諸侯以《貍首》為節(jié),卿大夫以《采蘋》為節(jié),士以《采繁》為節(jié)。《弱虞》者,樂官備也?!敦偸住氛?,樂會時也?!恫商O》者,樂循法也。《采繁》者,樂不失職也?!辈x,并然有序的儀仗。射藝作為大型禮儀與蔡祀儀式,應當井然有序,與禮樂相配,展示出莊嚴宏大的精神風貌,才無愧于堂射之名。
(二)射藝的實踐意義
西周初年,周公旦總結前朝教訓,開創(chuàng)了傳統(tǒng)六藝的教學體系,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樂是文化的主體,是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基調。而射藝,不同于書、數(shù)這類以獲取知識為功用的陰性文化,它是豐富人們精神體悟,用于啟迪人們思想智慧的陽性文化。它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在實踐過程中,令修習者懂得彼此之間如何相互尊敬,懂得如何處理人際交往,懂得仁義禮智信的真正內涵,這是書數(shù)文化無法比擬的文化優(yōu)勢。
第一,射以觀德。射藝是君子之爭,是禮樂文化的碰撞,一個人的德行與修養(yǎng),皆在你所展示的一舉一動中?!抖Y記·射義》中強調:“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痹谏渌囘^程中,修習者身正體直,以丈夫之姿立于天地,不亂動,不言語,集中心神,目審靶的,完成射藝動作,最后鞠躬行禮。這一看似簡單的過程,卻同時兼?zhèn)淞诵奚砼c養(yǎng)德。意誠身修者正射而必中,心浮性茍者功虧而不器。習射者所有的急躁與冒進會影響呼吸的頻率,影響動作的規(guī)范,最終直接影響到箭矢的落點。這也是“反求諸己”的由來,即通過箭矢的反饋來考察習射者自身本我的不妥之處,改變急功冒進的性格,調整不安的心態(tài),將禮樂真正融入行為處事中。卒然臨事,非馮河暴虎,而細嗅薔薇;無故加身,非拊膺頓足,而心不驚瀾。這不是短時間通過天賦就可以達到的成就,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適應過程,任何人都要循序漸進。只有通過身體姿態(tài)與行為的規(guī)整來養(yǎng)護生命,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把自己培養(yǎng)成德行彰明的君子賢人,才能真正體悟到仁愛之射的本真思想。
第二,敬畏之心。在習射過程中,師者普遍會強調“不彎他弓”,強調禮儀舉止。這并不是所謂的封建遷腐,不是過分的循規(guī)蹈矩,而是希望借此契機培育習射者對萬事萬物的敬畏之心,懂得進退周還,樽節(jié)禮讓。形其囊于制也,非序以繁俗繆禮,而明大學之道;物其度于位也,非固守書傳,而諭恭謹次第之意。一方面,修習者應當學會誠心誠意地向師者請教,尊重師長,積極踐行師者所傳授的正確的道法;另一方面,修習者要學會長幼明序,先后有度,懂得孝悌之道。當修行者在面對自然、生命、知識等任何事物時,都能夠始終保持謙卑、保持低調、保持尊敬的情感,以學習者的姿態(tài)對待身邊人,他們才能成為真正擁有敬畏之心的謙謙君子。
第三,齊家治國。古人要求君子能夠束己自誥、敬天葆真,強調“格物致知,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遍L期以來,射藝一直被當作開拓修習者文化視野的第一選擇,是能夠達到致知之用的不二法寶。大型的禮射展演,通常帶有選賢舉能的重要意味,而熟練掌握射藝的修習者,完全可以被視為具有一定社會治理能力的優(yōu)秀賢才,會被家族或國家提拔,實現(xiàn)階級的躍升??鬃釉邛南嗌淦缘亩Y射展演中提出“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痹谒磥?,射禮能夠以小見大,令統(tǒng)治者從中領悟文武張弛之道,學會“反求諸己”,啟迪治國理政的重大智慧。
三、對射藝解讀的新觀點
對于當代射藝解讀所出現(xiàn)的種種歧義與困惑,歸根結底是由于射藝相關典籍的嚴重稀缺。明代李呈芬在其所著《射經》中曾言:“前輩有言,兵,險道也。而陽言之,我能往,寇亦能往。射家手口相傳,不立文字,豈謂挽二石不識一丁耶?蓋秘之也?!币恢币詠恚渌嚩酁閹熗街g口耳相傳,言傳身教,極少會有射者著書立說以獲取功名。一方面,射藝如果被明文記載,很容易被敵對勢力偷師學藝;另一方面,射藝作為一種特殊的貴族與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活動,通常為世家的家學,長輩親自教授家族內的小輩,因而會以秘示人,很少有文字記載。后世諸多大家,自身并無實際的習射經歷與射藝實踐,常常對射藝解讀停留于理論層面,對古人射藝文化缺乏身體力行,在解讀時常會出現(xiàn)誤區(qū)。
(一)射藝與射箭
在對傳統(tǒng)射藝的解讀中,諸多學者常常會混淆射藝與射箭的概念,籠統(tǒng)地把射藝理解為射箭的分支,并將二者相提并論。而實際上,如果仔細考究歷代文化典籍,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射藝與軍隊殺敵所用的殺之射存在本質的區(qū)別,二者具有不同的發(fā)展脈絡,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事物。
在商代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早期的射藝是服務于巫現(xiàn)階級的占卜之術,到周代融入禮樂文化,成為我們所熟知的六藝之一。在發(fā)展過程中,禮射不僅是教化貴族階級、維護王室統(tǒng)治的政治手段,還逐步發(fā)展成為選賢舉能的選拔活動以及對外交往的外交活動。唐宋時期的射禮成為象征國家實力的名片,是各國均認可的外交禮節(jié)之一,一定程度上增加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繁榮與學術交流,也是歷朝歷代文人雅士極力謀求復興與發(fā)展的一大文化技藝。
早在約三萬年前的山西峙峪,人們已經能夠使用箭矢進行狩獵。私有制產生后,弓箭成為奴隸主軍隊必備的武器,承擔起抵御外敵入侵的重要任務。在漫長的歷史變化中,射箭衍生出了許多適配騎射、步射的技巧,并研發(fā)出了弓弩,是真正的殺之射,以殺戮為本質。20世紀70年代,英國首先將弓箭比賽納入運動會體系,成為世界主流運動之一。復合弓、反曲弓、和弓、國弓等洋弓隨著比賽的興起大量傳入中國,逐漸替代傳統(tǒng)弓的大眾普及度。
當今世界上存在的射法有許多,拇指式、三指式、反手拉弓、二指捏箭式、地中海式等等。然而,在傳統(tǒng)射藝中,使用的射法是統(tǒng)一的。唐代王琚所著的《教射經》中指出:“凡控弦有二法:無名指疊小指中指壓大指頭指當弦直豎,此中國法也;屈大指以頭指壓勾指,此胡法也。此外皆不入術。胡法力少,利馬上;漢法力多,利步用…”從“此外皆不入術”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tǒng)射藝只允許漢法與胡法這兩種官方認證的射藝射法,其余射法均可以被看作由軍隊中士兵為方便射箭或個人習慣演化而來的。射藝又名堂射,顧名思義,只有漢法與胡法才可以稱得上射藝,能登大雅之堂,其余皆不入流,是粗鄙之人照貓畫虎之作,為文人所不齒。
(二)理論與實踐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從字面上來解讀,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射箭時無法穿透靶子,那么是因為使用者的力量大小有差別。然而,孔子是射藝的切實實踐者,他的理論一定需要實踐的檢驗才能得以確認。如果當我們親身接觸射藝后會發(fā)現(xiàn),一個熟練使用弓箭的瘦弱女子比不會正確使用弓箭的大漢更容易穿透箭靶。這與我們所解讀的力量說出現(xiàn)了本質的區(qū)別。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將“力”一詞解讀為“功力”,即射藝的動作與使用弓箭的方式,我們再去思考孔子所說的“力不同科”,一切便與現(xiàn)實更為貼切。一個熟練掌握射藝動作的人,通過不斷調整實現(xiàn)自身動作來達到與弓箭的最大契合,從而增加箭矢的穩(wěn)定性與穿透力,實現(xiàn)主皮之射,這與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也更為契合。
禮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但并不是射藝的核心?!抖Y記·射藝》中明確提出射藝應當“飾之以禮樂”。射藝自身便是獨立的文化主體,是教化育人的陽性文化。它是實踐的科目,是將禮學知識轉化為實際功用的實踐課程,并不是禮樂文化的附庸?!吨芏Y·地官·保氏》記載:“養(yǎng)國子之道,乃教之六藝?!绷囀墙逃目偩V?!岸Y、樂、射、御、書、數(shù)”六者互補,有體有用,通過陽性文化與陰性文化的平衡教化人們成為具有人生智慧的謙謙君子。
歷史記載孔子曾展演禮射于瞿相之圃,圍觀者無數(shù)?!捌浴保桥嘤酌绲牡胤健!吧淦浴?,即中國古代射藝者習射的唯一場所,文廟、國子監(jiān)、書院均會為習射者設置專門的射圃以供教學之用,是培育優(yōu)秀習射者所必需的專備場地。而弓道場,是近代部分外行人為圖方便而抄襲日本對射藝稱呼的舶來詞,具有嚴重的“拿來主義\"色彩。中華民族自古便注重“藝”與“道\"的區(qū)分,游于“藝”而致于“道”,單“藝”不為“道”是千年來不變的傳承。
四、傳統(tǒng)射藝在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功用
第一,啟迪智慧。千年來,“六藝”一直是官學教育的總綱,是貴族教育不可或缺之物,被歷代文人所推崇。當今社會十分注重“小藝”,注重青少年對知識的獲取,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藝”培養(yǎng)。一方面,射藝包含體育運動元素,能夠促進修習者自身體質的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它囊括了諸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亩Y儀元素,是增進修習者動手實踐能力與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德育方式。在禮射的修習中,我們可以將文化學習中的心得體悟付諸實踐,把枯燥的知識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加深理解印象,切實做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射藝中所產生的碰撞,是智慧的火花,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完善社會認知,還可以凈化斑駁的靈魂,讓我們的思緒與千年前先哲的思緒重合,產生新的人生理解。
第二,文化自信。中華傳統(tǒng)射藝,從《禮記》到《射經》,從春秋到唐宋,經歷千年的錘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必說“麟經窮終始,猿臂射藝場”的滿腔豪情,更不必說“西北望,射天狼”的風流倜{,古人以弓矢器具為寄托,以小見大、托物言志,一次又一次訴說著自己的跨躇滿志。射藝是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爭,是空前絕后的“大射禮”,更是無數(shù)先賢終其一生渴望掌握的弓矢之道,承載著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與靈魂,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自尊與自強,更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文化自信。
第三,禮遇外賓。射藝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文化,一直是國際學者所熱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一。射者身著射服,行射禮,飾以鼓樂,進退周還間泰然成射,對各國使者禮樂相待。整齊的儀仗不僅能夠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底蘊,促進“一帶一路”周邊各國的學術交流,更訴說著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外交精神,彰顯出中國的國威,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金色名片。
五、結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鄙渌囄幕?,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與靈魂。千百年來,它一直是無數(shù)文人雅士所推崇文化之道。它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涵養(yǎng)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并培育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賢才君子。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當力求以射宏業(yè),以射惠民,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繼射藝之絕學,以開萬世之太平。
參考文獻:
[1]周芳,馬永濤.射禮的社會教化價值及當代傳承途徑研究[J/OL].體育科學研究,2020,24(06):16-19[2025-1-14].https://1ink.cnki.net/doi/10.19715/j.tiyukexueyanjiu.2020.06.002.
[2]馬百行.孔子射藝文化傳播研究[D/OL].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3[2025-1-14].https://1ink.cnki.net/doi/10.27267/d.cnki.gqfsu.2023.001141.
[3]劉蘇,任曉悅,惠靜雯,等.禮射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對現(xiàn)代化傳承的啟示[J/0L].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7):185-187[2025-1-14].https://1ink.cnki.net/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1-1579-3114.
[4]馬百行,劉建國.新時代孔子射藝教育價值研究[J/OL].武術研 究,2022,7(09):38-40[2025-1-14].https://1ink.cnki.net/doi/10.13293/j.cnki.wskx.009685.
[5]王樂樂.中國傳統(tǒng)射箭與日本弓道比較研究[D/OL].太原:山西大學,2023[2025-1-14].https://1ink.cnki.net/doi/10.27284/d.cnki.gsxiu.2023.002520.
[6]干江濤.西周射禮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J/OL].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41(06):1-2+7[2025-1-14].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cO3sNaablhjJIhf7_ZTdJ6IswHsZDAZiusSDa7pI0Zrw_rk-P0Arquq0BhqAEnSWNJW8iI5M1BJDvXt8pIO-38NzDRrYrQevAWzj9xJhq0UK-goKjqG_wYj2sinZNeif8pjSoLQ5k1jhUXN7cf0LaaFeST0xG-mJ9x9R-ick_LbRCH1E83r1Kz61R1y32szkn47k02bfBk0=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 : = CHS.
作者簡介:
湯皓翔(2004-),男,漢族,安徽樅陽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華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