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3-0129-04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的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面臨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為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文章提出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通過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關注社會生活,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生活化教學將抽象的道德原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通過具體的案例與情境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道德的價值與意義。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并且接受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還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道德實踐的熱情。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明辨是非、善惡,進而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
(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的實際應用,對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法治教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學生將會更加直觀、立體地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范要求,認識到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與個人權益方面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的使用,有助于學生樹立起法治觀念,進而學會依法行事,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同時,生活化教學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法律思維水平,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使用法律知識進行分析與解決,這對提高學生法律素養(yǎng)與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生活化教學強調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學生在參與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生活化教學方式的使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自標,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與教學思維,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生活化教學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進而善于挖掘生活當中的各類教育資源,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這種教學實踐過程,將會引導教師不斷反思與提升,促進教師的成長,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
二、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特殊性
(一)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性
初中時期,學生正在從兒童向青少年階段過渡,此時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多樣性與復雜性。學生正處于自我認同的探索階段,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同時也在嘗試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這種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性,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作為教師,則需要通過設置情境化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心理劇表演等,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理解社會規(guī)則。除此之外,針對青春期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需要使用更加開放并且包容的教學態(tài)度,通過耐心引導與積極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責任感。
(二)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初中生面臨更加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結構的變化、同伴關系的多元化、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等都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道德與法治教學在這一背景下需要具有高度的適應性,教師應關注社會動態(tài),將最新的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融入教學。例如,通過討論網(wǎng)絡暴力、校園欺凌等熱點話題,讓學生在了解社會問題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權益。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變革,培養(yǎng)他們批判性思維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
(三)法律知識的初步認知需求
初中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尚處于初級階段,此時學生需要通過教學的方式建立起基本的法律觀念。在這一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傳授相關的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與法治精神。作為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如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參與當中學習及理解相關法律知識。同時,教師還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法律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四)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融合
初中階段的德育與法治教育的融合,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關鍵部分。德育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如誠實、守信、公正等,而法治教育的目的則是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法治精神,如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等。這兩者相輔相成,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德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通過跨學科的教學設計方式,如歷史、地理、社會等學科與法治教育的結合,讓學生可以從更多視角來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內(nèi)涵。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區(qū)服務,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體驗道德與法治的價值,從而外化于行。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期間受到的阻礙
(一)教學資源與條件的限制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教學資源的匱乏與教學條件的限制,阻礙了教學的推進。首先,一些學校缺乏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如案例庫、互動教材、多媒體教學設備等,這些資源的匱乏,導致教師難以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其次,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學技能不足。一些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入,缺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實踐能力。除此之外,一些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設施不足以支持生活化教學的實際需求,如缺乏空間、互動設備等,這些都將會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效果。
(二)學生認知水平不高
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相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活化教學的效果。一些學生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法律問題缺乏足夠的理解,對抽象的法律概念和道德原則的把握也較為困難。這種認知水平的局限性使得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避免使用過于復雜或抽象的語言和案例。同時,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也受到了限制,這是因為他們?nèi)狈?jīng)驗和自信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對參與討論和活動缺乏興趣。
(三)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復雜性
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也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面臨一些挑戰(zhàn)與問題。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方式、社會文化差異等因素,都將會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與實踐出現(xiàn)一些問題與障礙。例如,一些學生生活在法治觀念較為薄弱的環(huán)境中,導致學生對法律的認識與尊重存在一定的不足。除此之外,家庭和社會的價值觀,與學生教育的價值觀存在一些明顯的沖突。例如,針對個人自由的強調與對集體利益的重視,一些學生認為自相矛盾。而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好細致的引導與平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難度
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思維,從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引導者與教學期間的參與者。然而,這一轉變對一些教師來說是巨大的挑戰(zhàn),一些教師習慣了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對生活化教學的新理念與新方法感到不適應,甚至出現(xiàn)一些抵觸與反抗。除此之外,教師的時間與精力有限,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很難在有限的時間掌握生活化教學的新方法。這種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案的更新,對教師來說既是一個挑戰(zhàn),也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學校和教育部門需要提供對應的培訓與支持,幫助教師克服這一難關。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課堂導入,聚焦生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期間,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導人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身邊的法律故事作為導人,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法律現(xiàn)象。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當中體會到法律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具體導入如下:“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法律故事,它們就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小明今天不小心打傷了鄰居,他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通過這樣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讓學生意識到法律就在身邊,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同時,這種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也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與法治觀念。
(二)課堂學習,鏈接生活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他們觀察社會、關注現(xiàn)實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還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提升自己的生活實踐能力。
以“環(huán)境保護”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臨現(xiàn)場,感受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實地考察,選擇附近的河流作為考察對象。在出發(fā)前,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我們今天去附近的河流進行考察,目的是了解河水是否清澈、兩岸是否有亂扔垃圾的現(xiàn)象。請大家?guī)е@些問題,仔細觀察,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感?!?/p>
當學生到達河流現(xiàn)場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和記錄。他們可以觀察河水的水質、是否含有漂浮的垃圾、兩岸的綠化情況等。在考察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些環(huán)境問題,如河水污染、垃圾堆積等。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三)課堂討論,互動生活
課堂討論作為生活化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到討論當中,從而分享自己豐富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通過這種互動交流的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還可以在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新的火花。以“誠信”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巧妙設計以下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你們認為誠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重要嗎?請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舉出具體的例子來進行說明?!边@樣的討論,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誠信的內(nèi)涵與價值,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誠信如何落實。在討論期間,學生的思維將會得到鍛煉,對誠信的認識也將會提升。
為了進一步豐富課堂討論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家長作為孩子成長期間的重要陪伴,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有深人了解。通過邀請家長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教師可以與家長共同探討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誠信品質,實現(xiàn)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標。具體來說,家長需要分享自己在生活當中如何踐行誠信,以及誠信給自己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還需要探討家庭生活中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誠信意識,以及如何遵守承諾、誠實守信等。
(四)課堂總結,升華生活
在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成為自身的價值觀,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僅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價值觀的塑造與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以“團隊合作”這一課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與活動,讓學生在分享和反思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團隊合作的意義。在課堂總結期間,教師也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在團隊合作期間遇到過哪些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回憶自己在團隊中的經(jīng)歷,一些學生會分享自己如何與不同性格的隊友溝通協(xié)作;一些學生會講述自己在團隊中如何承擔責任;還有一些學生會討論自己如何面對團隊中的分歧與沖突。通過這些分享,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團隊合作不僅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培養(yǎng)成員之間的信任、尊重、責任感。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寶貴的團隊合作經(jīng)驗應用到實踐。在總結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團隊合作中的實際表現(xiàn),以及如何進行改進。這種反思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如誠信、公平、正義等。
五、結論
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需要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課堂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這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擴大初中教學的范圍,將學習放在社會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中,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曉棟.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23(6):89-91.
[2]李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11):250-252.
[3]陳婉玲.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8):37-39.
[4]胡盼.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公關世界,2022(8):97-98.
[5]卜立強.農(nóng)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缺失與回歸[J].現(xiàn)代教育,2020(11):43-45.
[6]瞿小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科技資訊,2020,18(24):39-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