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3-0037-04
ARCS模型是由約翰·M·凱勒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教學設計模型。該模型不僅關注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更重視動機的維持,注重知識間、學習者與知識間的關聯(lián),關切學生的真實體驗,側重學以致用,因而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厘清學習目標,圍繞學習內(nèi)容主動學習與積極反思,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學,是學生內(nèi)在精神發(fā)育的需要,促進其長遠發(fā)展的美好愿望;而教,是一種精神的啟蒙,就是要點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使其愿學樂學,是學的助推劑。
現(xiàn)行的大班化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學習?基于ARCS模型,教師從教學需求、學生思維路徑、能力培養(yǎng)等維度出發(fā),加強學生情緒與學習、動機與學習等內(nèi)容的研究,設計研學單、共學單和拓學單三類學習單,積極探索“自主預學——因需共學——反思提升——分層拓展”學習樣態(tài),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高效學習。
一、探究式研學,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
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前提條件,也是ARCS模型的首要動機策略。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能愉快地完成這項學習任務,就必須運用各種策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蹲下來”研究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蹲下來”從學生的心理、知識等角度來設計,首推“研學單”。
“研學單”題型要豐富。一份好的研學單,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為“根基”。應根據(jù)班級學生年齡與心理特點,力求“研學單”題型多樣有趣,避免設計成單調(diào)枯燥的試卷或習題。完成方法上,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繪圖的,也有表演的。題目的形式上,既有文字,也有圖畫。(圖1)
《草原》研學單
本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可以分成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即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
“研學單”題量要精簡?!把袑W單”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指示著學習的路線、方向和基本要求,題量要精,避免過多過雜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影響學習態(tài)度和效果。因此編寫“研學單”時,要根據(jù)語文要素和目標編排題量,突出重點,線索清晰,既明確學生的學習導向,也解放學生的時間,讓學生學有興趣,學得輕松。
(二)“零距離”關注學情
“研學單”一般放在課前自主完成,學生親歷思維探究的過程,真實呈現(xiàn)學習思維狀態(tài),“零距離”把握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和探究程度。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規(guī)律、知識經(jīng)驗不同,應允許學生“研學單”的完成結果存在個體差異。對探究有困難的題目,學生用紅筆標注出來,將困惑寫在“學貴有疑”欄自里,及時了解學情;對學有所困的,或及時予以指導,或記錄在備課“二次調(diào)整”欄目,擇機幫助學生解惑,使學生感受被重視的幸福感,從而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也應適時鼓勵,有意識地讓學生始終擁有良好的自我感覺,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強化他們探尋、研究的興趣和意識,引導每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菜單式共學,關聯(lián)每一個學生的多元需求
ARCS模型相關性要求:課堂要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各種策略將教學與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匹配起來,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根據(jù)每一個學生或每一學習小組的不同需求,允許學生進行“菜單式”共學,滿足他們的多元需求。
(一)刪選式“點單”,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期待
ARCS模型下的學習,學生首先是獨立的個體,在自我探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自身無法解決的困難,此時正能燃起其內(nèi)心強烈的學習期待——渴望老師或同學能及時幫助自己答疑解惑。每逢此良機,教師要丟棄以往“一刀切”的粗暴手段,給學生自主“點單”的機會以及方法指導,即:“刪”——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中自主刪去確定已經(jīng)學懂的內(nèi)容;“篩”——選擇自己仍存在難點、疑點的內(nèi)容;“探”——自主選擇存在共同的疑點、難點的學習伙伴進行合作、討論。同樣的問題,因為有了合作和探究,思維火花的碰撞顯得更加激烈,而后得到的是共性感悟和個性的提升;“留”——仍然不能夠解決的疑點難點或難以形成共識的,可以留心在巡視中予以啟發(fā)指導,或做好設計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習中探究解決。
(二)開放式“點單”,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需求
ARCS模型下的學習是開放的。各學習小組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合作內(nèi)容,比如,允許各學習小組在所有重點句中,可以自主選擇其中一句或兩句深入地進行合作探究,并不要求學生對所有的重點句進行感悟;有時候,允許學生自由組合臨時學習小組,允許學生用自已獨特的智力和學習方式進行合作,以滿足他們的個性需求,凸顯他們的個性價值。
案例:部編版五下《古詩詞三首》共學單:本課三首古詩詞都是寫童年生活的。請小組合作,自主選擇其中一首,根據(jù)詩句想象該詩所描寫的畫面,感受、體驗詩詞中所表達的童樂、童趣。學生分組展示,精彩紛呈:第一小組思維導圖形式串講《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詩文,生動且清晰;第二小組朗誦結合想象表演《稚子弄冰》中孩子玩冰情境,惟妙惟肖演繹出詩意;第三小組詩配畫形式展現(xiàn)“滿”“滿”“銜”“浸”四字,凸顯農(nóng)村晚景圖生活情趣;情景聯(lián)想體悟“橫牛背”“信口吹”這兩個重點動作,感悟牧童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情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文本只是搭載語文知識的平臺,無須刻意追求每一個文本知識系統(tǒng)的完整性,也無須限制學生必須通過何種形式來學習,只要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他們所喜歡的語文實踐中,都能在自由的、靈動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發(fā)展語言,發(fā)展自身的多元智能,那便是師者所追求的語文課堂。
(三)共享式“點單”,滿足每一個學生的資源需求
共享性合作學習是目前語文學習中的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就學生個體而言,家庭環(huán)境不同,知識面不同,課外所獲取的教學資源也不同。而這些資源有時候往往對語文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常會留有一段專屬時間供學習小組內(nèi)或組間對課堂學習所需要的資源進行有選擇的共享性合作:或互補,或刪選,或整理,或完善。在這“共享”的過程中,學生共享的不僅僅是收集到的一些文本資源、圖片資源,更包括學生對問題的觀點、思考,還包括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力等。
三、引領式展學,樹立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自信
目前,教師常用的課堂展示屬于“掌握式展示”,也稱作“解說式展示”,即學習小組將合作學習所得運用語言、演示等途徑通過自我表現(xiàn)、展示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種模式下的展示活動經(jīng)常會落入重展示輕互動,重思維輕情感等誤區(qū),課堂上幾乎聽不到瑯瑯讀書聲,語文味嚴重缺失。教師應契合ARCS模型中“自信心”要求,探索一種新型展示方式——“引領式展示”。
引領式展示是指學習小組將合作學習所得運用比較合理的組織策略,通過語言、動作、神情等各種手段,和全班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引領大家一起感悟、思辨、聽說、讀寫,最后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展示形式。引領式展示對引領者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呈現(xiàn)自己所理解、所運用的知識;二是組織、引領全班同學進行學習,強調(diào)充分的互動和實踐;三是接受臺下全班同學的質(zhì)疑和補充,做出判斷和整理。
但是,受年齡、心理、知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調(diào)控能力等都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在自我展示環(huán)節(jié)中,難免會出現(xiàn)畏難甚至退縮。若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自卑感和挫敗感,漸而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厭惡和恐懼心理?;诖?,教師做了如下嘗試:
(一)確立引領地位,強化心理暗示
新課標的實施強調(diào)師生角色的轉換,學生應處于引領地位。嘗試將“話語權”真正下放給學生:學習單展示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名“導師”,每一個學習小組則是一個“導師團”,要充分發(fā)揮個人及團體的智慧,運用合理的策略引領同伴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而在學習小組進行展示的時候,“開場白”改成“小組帶領大家學習……”,而“你們讀得真有感情,有哪個小組愿意和他們比一比呢?”“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同桌之間試著說一說”……這些原本屬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評價語言,都成為學生進行合作展示時的常用語。
ARCS模型認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是教學正常進行的基礎和保障。如此巧借角色的轉換,賦予學生以引領者的身份和地位,強化了學生的心理陣勢,也使學生能自信地接受學習任務,以引領者的姿態(tài)自信地站在講臺上,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展示、引領過程。
(二)指導展示策略,增加成功機會
要使語文學習的流程能自然、有效地推進,避免或減少出現(xiàn)高耗時低效能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就必須針對每個學習環(huán)節(jié),教給學生引領式展示的各種有效組織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獲得成功的機會,從而提升自主學習的自信心。
以賞析研讀重點語段為例。根據(jù)不同的文本特點,總結歸納了多種感悟引領的策略,指導學生合理運用相應策略進行引領展示,如情境想象法、角色朗讀法、文本演繹法、抓重點詞體會法、對比感悟法、補白拓展法等,使學生在選擇展示方式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當然,學生習得引領式展示策略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策略指導:通過“小貼士”的形式提示在“共學單”上;在巡視指導學生合作環(huán)節(jié)過程中隨機將策略傳達給學生;在學生引領展示出現(xiàn)困難時“化身”學習組長,親自帶領“學習伙伴”示范引領展示的全過程……ARCS模型說明:學生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許一次兩次不能夠成功;但是,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學生的思想、方法便會越來越成熟,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
(三)歸因評價激勵,提升展示自信
學生在進行引領式展示的過程中,也應注意表揚的適度性和針對性。針對不同的學生,根據(jù)他的進步與成就進行表揚,同時說出他值得表揚的原因是什么,使之將成功歸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真正地樹立展示的信心。
當把學習引領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時,學生就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的組織者,他們想方設法動用“十八般武藝”帶領他們的“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一次成功的“引領式展示”,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對文本的感悟,更有語言能力、組織能力、思辨能力等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還有一份來自學習成功的無比愉悅感,提升學習自信。
四、活動式拓學,強化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ARCS模型認為:如果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很滿意,那么將增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利用不同時機,利用各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靈活運用知識、技能的機會,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成就感。
(一)課內(nèi)遷移運用
在設計的“拓學單”中,每一課都有一到兩題“活動式運用題”,使學生將本課新獲得的語文知識或技能進行有效運用。例如《草原》拓學單:“請模仿課文‘會客聯(lián)歡’場面段落那些有特點的句式,用幾句話描述身邊的一處美景,或者生活中見到過的一個‘會客’‘聯(lián)歡’的場面。”
(二)課間關聯(lián)運用
有的課文與課文之間有共同的寫作特點或?qū)W習途徑,因此,當學生在前一篇學習了寫作特點或?qū)W習方法后,在另一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就設計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關聯(lián)運用,使學生享受到自我能力實現(xiàn)后的滿意感?!痘馃啤吠貙W單中,沿用學習《我們奇妙的世界》“找景物抓特點”的方法,繼續(xù)學習《火燒云》,做到單元學習前后貫通。
(三)課外多元運用
語文是一門社會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運用并不僅僅限于課內(nèi)。因此,應幫助學生搭建語文課外實踐的平臺,讓他們學以致用,延續(xù)和提升他們學習成功的滿足感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民風民俗萬花筒”拓學單中,設置分層任務:基礎性任務、拓展性任務和綜合性任務(圖2)。學生根據(jù)興趣、學習需要和能力自主選擇探究任務,置身于“探究家鄉(xiāng)民俗”情境中,將課內(nèi)知識付諸實踐,體驗探究和運用的快樂,語文學習變得有趣、有意義。
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各民族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在學習完本單元后,如果你選擇介紹家鄉(xiāng)風俗活動,請?zhí)顚懕砀?;如果你選擇寫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jīng)歷,請?zhí)顚懕砀?;如有你對蘇州的風俗特別感興趣,你還可以和你的同學完成一次習俗中看蘇州風俗生活的調(diào)查報告,請?zhí)顚懕砀?。(不清楚的話可以請教自己的家人哦?。?/p>
五、結論
綜上研究,ARCS模型雖然沒有直接地介入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但它卻通過注意、相關性、自信心、滿足感四項策略間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匹配ARCS模型的語文學習單的設計與運用,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度、相關性、信心度和滿意度都有大幅度提高,可見ARCS模型優(yōu)化語文教與學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讓\"學語文\"更具有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持續(xù)性。
參考文獻:
[1]閔學良,程蘇蘇,朱高華,等.“雙減”背景下作業(yè)設計激發(fā)學習主動性研究——基于ARCS動機模型視角[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2(5):114-120.
[2]謝劍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