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5-0005-04
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是以小學語文教材的自然單元為基礎,以單元的表達要素為基點,將“完成單元習作”作為單元教學的頂層目標并以此為主線統(tǒng)籌安排推進單元各學習項目的整體教學。旨在強化任務驅動,把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訓練點進行統(tǒng)整,通過點點落實,促進學生文本深度理解和寫作能力提升的有效融合與整體推進。
一、現(xiàn)實基礎
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是減負增效的應然需求。首先,教學目標明朗化,利于學習效果的增量。教學目標直指寫作,將學生的單元習作作為長效目標,將學生習作中遇到的問題作為閱讀教學的學情,以此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每節(jié)課增長一點,每節(jié)課修補一點,每節(jié)課朝著習作目標前進一點。整體謀劃,循序漸進。其次,教學內容系統(tǒng)化,利于學習任務的瘦身。將單元習作作為單元教學的導向與核心,倒逼教師去思考,研究統(tǒng)編教科書體系下單元表達要素與課文、助學系統(tǒng)(課后練習、小練筆、交流平臺等)、單元習作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系統(tǒng)化梳理教學內容,明晰不同篇目、不同項目承載的學習任務,避免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最后,教學思路簡約化,利于學為中心的實現(xiàn)。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由于目標的集中化,學習活動整體貫通,有助于課堂尚簡、留白,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時,由于學習目標的明晰,讓學生看得見自己的學,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學,感受到每天學習的意義。
目前,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實施情況不佳。主要原因有: ① 教材方面。閱讀要素與習作要素、單元篇目與習作目標達成的關聯(lián)度有差異。除習作單元外,其余單元的關聯(lián)度不一,部分單元屬于弱關聯(lián)甚至是無關聯(lián)。教材是學習素材,但不是學習內容?;诒磉_要素對教材進行分割、重組、融合,確定訓練點,才能讓閱讀與寫作產生共贏。 ② 教師方面。受慣性思維影響,教師對單元閱讀要素的重視程度遠高于習作要素。閱讀要素的落實貫穿單元始終,而表達要素只在教授單元習作時有所關注,“緊盯習作教習作”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雙線并軌”“雙線融合”未得到有效落實。
二、實施路徑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均安排閱讀要素與表達要素。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打開表達要素有效落地的暗箱,將表達要素有機融入各板塊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之中,回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還原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過程。
(一)基于單元表達要素,構建習作訓練框架
“在真實的寫作情境中,情境本身可以激發(fā)寫作者積極主動地調動、組織自身的知識儲備。”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緊扣閱讀要素與表達要素,在內容編排上形成了天然的“理解一遷移—應用”的寫作學習認知情境。有利于教師以單元教材為原材料,依循自然單元的編排體系,精準讀取教材中的寫作思路、策略、技巧及言語智慧等原理性知識,尋找讀寫結合訓練的立足點、切入點和生長點,構建單元訓練框架。
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表達要素為“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單元內課文均能充分體現(xiàn)例文功能,呈現(xiàn)了動靜態(tài)描寫的多種表達方式。如《山居秋暝》中動態(tài)描寫起襯托作用,動態(tài)景物襯托得空山更顯安靜。《鳥的天堂》中靜態(tài)描寫與動態(tài)描寫截然分開,先運用靜態(tài)描寫呈現(xiàn)出大榕樹的枝葉之美,再通過動態(tài)描寫寫出大榕樹是鳥自由生活的天堂。作者運用了側面描寫、以點帶面等方法寫出了大榕樹的動態(tài)之美?!对论E》采用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既有對月亮動態(tài)變化的細膩描寫,如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又有對月光靜態(tài)美的生動描繪,如“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除此之外,本單元還安排了習作話題“________即景”和“語文園地”,讓學生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作用,并在習作中應用,學會把畫面描寫具體。單元習作在“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注意寫出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語文園地“交流平臺”則引導學生品味和積累課文中表現(xiàn)作者獨特感受的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的句段,初步進行文學品鑒能力的培養(yǎng);“詞句段運用\"第2題是讓學生在仿寫中進一步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作用,體現(xiàn)本單元閱讀要素與表達要素的遷移運用。單元板塊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
可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我為美景代言”,以此作為核心任務承載和驅動核心目標的達成。任務板塊與課時分布如圖1所示。
(二)匹配相關文本段落,進行讀寫結合訓練
單元習作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首先要明確在單元習作目標任務達成過程中,學生表達需要的語言材料、表達策略,然后在課文中找到可以轉換的語言材料和表達策略,定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其中,文本段落與表達要素之間的匹配度,教師提煉的寫作知識的精準度,是評判該環(huán)節(jié)實施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還是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單元教學伊始,在瀏覽本單元學習內容,明晰單元習作要求后,學生確定自已想要代言的美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或一處自然景觀),有目的地按順序進行觀察,重點觀察短時間內景物的變化,在觀察記錄單中記錄觀察所得,為習作積累素材。
將習作前置,將習作要求化整為零,進行單元習作的整體設計、長程設計。學生在進入單元學習時就明晰單元習作要求,做到“心中有任務”“心中有規(guī)劃”。在單元課文和語文園地的學習時,將課文作為習作的引航標,通過對文本進行模仿、補充、想象和創(chuàng)造,促進寫作知識內化為寫作能力,并在“語文園地”的遷移運用中轉化為寫作素養(yǎng),降低習作難度。
寫作活動一:詩詞中的動靜描寫
關聯(lián)文本:《古詩詞三首》和“語文園地七”的《漁歌子》
任務內容:借助注釋讀懂四首古詩詞,選擇一首,發(fā)揮想象,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小散文。
活動要求: ① 寫出景物的獨特韻味; ② 運用靜態(tài)描寫; ③ 運用動態(tài)描寫。
寫作活動二:不同方式的動靜描寫關聯(lián)文本:《鳥的天堂》任務內容:結合觀察記錄單中的景物變化,完成小練筆。
活動要求: ① 按照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寫景物的靜態(tài); ② 運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寫景物的動態(tài)。
寫作活動三:活潑有趣的動態(tài)描寫關聯(lián)文本:《月跡》
任務內容:修改小練筆中的動態(tài)描寫。
活動要求: ① 運用疊詞; ② 運用擬人; ③ 詞句有新鮮感。
寫作活動四:具體畫面的動靜描寫
關聯(lián)文本:“語文園地七”的“詞句段運用”第2題
任務內容:讀例句,體會作者是如何把一個畫面寫具體的,仿照著寫一寫。
活動要求: ① 切分描寫點寫靜景; ② 動詞串聯(lián)寫動態(tài); ③ 融入感受。
這樣,基于表達要素所切分的每個訓練點,精準對接學生語言表達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掃清學生言語結構的盲區(qū)與誤區(qū),實現(xiàn)學生言語結構的完善。這樣一系列微型寫作活動有層次地串聯(lián)起來,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自然形成一個結構嚴謹?shù)膶懽鲗W習任務群,讓閱讀與寫作達成共識,實現(xiàn)共贏。
(三)靶心指導核心段落,整體完成單元習作
單元習作教學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板塊,須經歷審題、立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指導環(huán)節(jié),有完整的教學過程。長程設計單元習作,前期充分發(fā)揮單元課文中對標表達要素的寫作知識的效用,學生已經通過讀寫結合,有了完成習作的知識與素材鋪墊。在習作課中,重點指導與表達要素密切相關的核心段落,能實現(xiàn)習作指導效益的最大化。
還是以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根據(jù)習作頁的提示,“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景物”與“注意寫出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使畫面更加鮮活”是保底要求。聯(lián)系習作頁的第一段“朝陽噴薄而出,夕陽緩緩西沉;林中百鳥爭鳴,園中鮮花怒放……大自然的變化讓我們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可以提出第三個要求:寫景離不開情,也可加入自己的情感。
寫出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不難,使畫面鮮活則需要引導。在《鳥的天堂》進行點面結合寫動態(tài)的基礎上,再次結合教材中提供的例文片段,進行有針對性的靶心訓練。
1.瞄準靶心,提供方法
出示《月跡》第2段。學生發(fā)現(xiàn)這段文字主要寫了月亮爬上竹窗簾的動態(tài)過程。之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用了“先、再、漸漸地、末了”等表示順序的詞,把變化的過程清晰呈現(xiàn),讓人如見其形。但是作者是如何把這個畫面寫鮮活的?交流后發(fā)現(xiàn)作者的寫作秘密: ① 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長了腿”“爬”等詞語,寫出了月亮在竹窗簾上的形狀變化。在作者的筆下,月亮像個調皮的小孩兒,又像個優(yōu)雅的女子,給予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 ② 作者還穿插了觀看時的感受?!案吲d起來”“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一個失望”,讓讀者不自覺地與作者共情,“心隨形動”。
2.聚焦靶心,訓練提升
獲取寫作知識后,布置新的寫作任務,檢視新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商峁┮恍﹫鼍?,如日出即景、晨霧即景、雨中即景,也可讓學生自選自己習作中的場景,要求運用“擬人手法 + 穿插感受”寫一段話。注意在按順序寫的基礎上,將畫面寫鮮活。
3.針對靶心,有效評改
教師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學生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評價量表,圍繞“按順序寫、擬人手法、穿插感受”三個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之后發(fā)揮學習伙伴的互助作用,讓同桌參與互評,根據(jù)量表要求打出星級,并綜合習作內容寫一段評價語。學生自改。最后進行優(yōu)秀作品展示。
以上靶心訓練,將靜態(tài)的寫作知識動態(tài)化、結構化,給學生提供清晰的寫作支架,不斷調整與完善學生習作的言語拼圖,提升了習作質量。值得注意的是,靶心訓練只是針對重點語段進行關鍵點撥,最后還是要回到習作語篇教學的整體結構中去。
(四)設計習作評價體系,優(yōu)化讀寫融合實效
“教師應樹立‘教一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使用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全面、客觀、多維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習作能力的發(fā)展?!币詥卧曌鳛閷虻膯卧w教學,在對習作教學過程設計的同時,評價也應始終伴隨著教學活動。作為教師,要精心設計評價量規(guī),隨時監(jiān)測與診斷各訓練點學習目標的落實,根據(jù)評價結果反思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品質。
以下呈現(xiàn)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習作課前、習作課中、習作課后評價內容:
1.習作課前——完成寫作準備自查清單與觀察記錄單
寫作準備自查清單評價指標: ① 理解主題要求; ② 選材符合“即景”要求; ③ 選好觀察地點,安排好觀察時間。
觀察記錄單評價指標: ① 按觀察順序; ② 寫出景物一個方面的變化; ③ 寫出景物多個方面的變化。
2.習作課中——完成主體部分
評價標準如表1所示:
自評:( )顆☆ 他評:( )顆☆
3.習作后——完成全篇【專項能力】
(1)我按照________(時間、空間)順序,寫出了________(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
(2)我寫出了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變化。(可以從形狀、顏色、聲音等方面)
(3)在寫景物的變化時,我穿插了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規(guī)能力】
(1)我________(能不能)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
(2)我________(能不能)做到語句通順,(能 不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3)我________(能不能)做到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
三、實施原則
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是單元表達要素逐層落實、逐步到位的過程,是化隱為顯、化整為零的言語訓練過程,是單元內連貫而自然的習作學習過程。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讀寫融合要恰切
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讀寫融合”是常見且關鍵的寫作學習方式。讀寫融合要落細、落小、落實,讀寫轉換才能順利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閱讀與寫作強行“融合”,不能破壞單篇課文擔負的閱讀功能。應該用閱讀搭建寫作支架,用寫作促進深度閱讀。
以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表達要素是“搜集資料,介紹一個地方”。從表達要素來看,本單元課文只有《金字塔》能夠實現(xiàn)“讀寫融合”?!督鹱炙钒督鹱炙φ铡放c《不可思議的金字塔》兩篇文本,其中,《不可思議的金字塔》是一篇非連續(xù)性文本,兩個部分的內容集中了文字、圖表(金字塔幾何圖)、標識(開羅指示圖標)、地圖(尼羅河兩岸圖)等多種資料的呈現(xiàn)方式。從習作完成的角度而言,《金字塔夕照》“集中強調一種顏色”“融情于景”的特殊表達指向單元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目標達成;《不可思議的金字塔》則提供了“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撰寫介紹”的良好示范。本單元的另外兩篇課文可著重落實單元閱讀要素——《威尼斯的小艇》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交織穿插,展現(xiàn)小艇的魅力,突出威尼斯白天與夜晚的動靜相宜之美;《牧場之國》以動襯靜,展現(xiàn)荷蘭的寧靜與閑適之美。在對兩篇課文動靜描寫的表達效果充分品評的基礎上,可以在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中實現(xiàn)學以致用。
(二)“任務細分”要關聯(lián)
單元整體內的讀寫融合任務,任務之間要彼此關聯(lián),形成梯度,讓單元內的一系列訓練任務有秩序、有層次地關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結構嚴謹?shù)难哉Z訓練系統(tǒng)。如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由表達要素切分的每個訓練任務,從《古詩詞三首》的嘗試運用靜態(tài)描寫與動態(tài)描寫,到《鳥的天堂》中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寫靜態(tài)、點面結合寫動態(tài),到《月跡》中學習擬人手法寫動態(tài),再到語文園地七“詞句段運用”中切分描寫點寫靜景,動詞串聯(lián)寫動態(tài),直至單元習作中靶心訓練在動態(tài)描寫中穿插感受,學生的言語結構逐步完善,指向習作目標的高效達成。
四、結論
以單元習作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展示了習作從“知道的知識”到“內化的素養(yǎng)”的生長過程,提供了完善學生言語圖式的操作路徑,有助于用好、用優(yōu)統(tǒng)編教科書。
參考文獻:
[1]鄧彤.微型化寫作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吳勇.統(tǒng)編小學語文怎么教習作[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