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4-0023-03
一、小學勞動教育的現狀及困境探析
(一)教學方式單一枯燥,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
傳統(tǒng)小學勞動課堂教學多依賴教師口頭講解與現場示范這兩種基本方式。教師站在講臺前,長篇大論地闡述勞動步驟、技巧以及注意事項,學生被動聆聽,缺乏主動參與感。現場示范雖相對直觀,但后排學生視角受限,難以看清細節(jié);且一次性示范眾多步驟,學生記憶困難,后續(xù)實操時錯誤百出。長此以往,學生易對勞動課程心生厭倦,將其視為枯燥乏味的任務,而非有趣的學習體驗,參與熱情低迷。
(二)教學資源匱乏有限,限制知識深度拓展
1.教材內容通式化
勞動教育教材在設計上需滿足通用性,這使得其內容往往被限定于常見家務、簡單手工以及基礎種植知識等范疇。從時間維度看,當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的新興職業(yè),以及其背后所承載的勞動技能與獨特的職業(yè)素養(yǎng)要求,在教材中鮮有體現;從空間的維度考量,現有的教材不能做到因地制宜、靈活挖掘與開發(fā)地域特色教育資源。
2.教具材料不足
受經費、場地等因素制約,學校難以配置充足、齊備的勞動教具與實踐材料,學生在課堂實操中無法深入掌握勞動精髓;一些大型機械設備、復雜勞動場景更是難以在課堂上真實呈現,學生對工業(yè)生產、建筑施工等領域的勞動認知近乎空白,限制勞動技能全方位培養(yǎng)。
(三)教學評價片面失衡,無法精準反饋指導
1.重結果輕過程
傳統(tǒng)勞動教學評價大多側重學生最終勞動成果呈現,如手工制品是否精美、種植作物是否茁壯,忽視學生勞動全程的付出與成長軌跡。這種評價導向容易打擊學生踏實勞動、持續(xù)進步的積極性,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勞動能力。
2.評價主體單一
傳統(tǒng)勞動課堂較少開展學生自評、伙伴互評、家長參評等。學生作為勞動主體,對自身表現、困難及收獲體會最深,卻無自評梳理反思;欠缺同伴互評機制,學生交流合作意識淡薄,不利于團隊協作能力培養(yǎng);家長是小學生勞動活動的主要引導者與陪伴者,不能聽取家長的評價,讓教師難以獲取全面反饋信息,從而無法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優(yōu)化教學。
(四)家校社聯動脫節(jié),育人合力難以形成
1.家校溝通不暢
傳統(tǒng)的家訪、電話溝通,難以向家長準確傳達勞動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及家庭配合要點;家長不了解孩子在校勞動學習情況,在家指導無方向、督促缺力度,家庭勞動教育隨意性大,未與學校教育形成互補,削弱了整體育人效果。
2.社區(qū)資源閑置
因缺乏信息對接平臺與組織協調機制,學校不清楚社區(qū)資源分布,社區(qū)不了解學校需求;社區(qū)勞動達人、專業(yè)技師無法人校分享經驗,學生錯失接觸社會多元勞動場景的良機,三方聯動育人優(yōu)勢難以彰顯。
(五)時空局限顯著,學習靈活性缺失
傳統(tǒng)勞動教育鎖定教室、校園勞動基地等固定場所,學生只能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參與勞動學習,課余、假期難以延續(xù)學習熱情與實踐探索;遇到惡劣天氣,戶外勞動課程只能取消,教學連貫性中斷。
二、信息科技支持下小學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構建
面對小學勞動教育的以上困境,恰當地借助信息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模式,能有效打破桎梏,激發(fā)勞動教育生機活力。
(一)信息科技支持下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1.多媒體融合,打造沉浸式課堂
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新鮮、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多媒體融合了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元素,能夠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勞動知識與技能,增加了知識呈現的趣味性。教師把多媒體課程演示、講解等下發(fā)到學生的移動學習終端,學生在實踐中依據自己的需求,查看相應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勞動教育中的部分內容較為抽象或復雜,小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多媒體可以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操作過程進行分解,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
2.游戲化教學,點燃課堂互動熱情
借助信息科技平臺將游戲元素巧妙植入勞動教學。利用在線學習系統(tǒng),開發(fā)“勞動技能大闖關”“手工達人挑戰(zhàn)賽”等趣味游戲關卡。通過把勞動教學內容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容易就被點燃。
3.虛擬化體驗,解鎖勞動實操新維度
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為學生開啟超現實勞動體驗大門。如學習園藝種植時,學生戴上VR設備,“置身”于四季分明的花園,實時觀察植物破土而出、抽枝展葉,還能模擬遭遇病蟲害、氣候變化場景,自主探索應對策略。
(二)信息科技支持下的課程模式創(chuàng)新
1.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課程
(1)網絡資源整合,拓寬視野
教師通過篩選互聯網優(yōu)質勞動課程資源,可以讓學生欣賞到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同齡人的勞動場景,真切接觸多元的理念與多樣的技法,感悟文化差異所散發(fā)的獨特魅力,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
(2)學習數據驅動,個人定制
建立學習管理系統(tǒng),收集學生日常學習數據:如課程觀看進度、作業(yè)完成時長、測試錯題類型等,再經大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精準洞察學生興趣偏好、能力層級。為不同層級與偏好的學生推送更適合的課程內容。
(3)地方課程開發(fā),延續(xù)傳承
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產業(yè)特色和勞動資源,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可以高效開發(fā)當地的特色課程。如利用VR技術,制作本地特色勞動虛擬體驗場景,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般的觀看體驗。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讓這些珍貴的技藝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
2.彌補教具材料不足
當課堂可用教具不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3D建模模擬所缺少的教具。不僅能彌補不足,還能充分契合小學生好奇心旺盛、形象思維突出的特點,為小學勞動課堂注入全新活力。
(三)信息科技支持下的評價模式創(chuàng)新
1.多元化評價,獲取全面信息
(1)全程數據采集
學習管理系統(tǒng)可以全程記錄學生勞動課程軌跡,課前預習情況、課上互動參與度(發(fā)言次數、提問質量、小組協作貢獻)、課后作業(yè)完成精準度與創(chuàng)意度盡收眼底。從多維度量化學生表現,告別單一結果評價,呈現學習成長完整畫像。
(2)智能生成報告
基于海量采集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的運算分析,生成學生個性化評價報告。報告不僅呈現成績、等級,更含技能短板診斷、學習趨勢預測、改進建議,以可視化圖表展示各階段表現起伏,學生一目了然自身優(yōu)勢劣勢;教師依此精準調整教學策略,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強化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2.多角色評價,提升學生認知
(1)家校共育無縫對接
利用家校共育平臺打通家校評價壁壘,教師實時上傳學生在校勞動精彩瞬間、成果照片視頻,撰寫課堂表現評語;家長在家指導孩子家務勞動,拍照、短視頻記錄上傳,分享孩子進步點滴及遇到的困難;雙方互評互鑒,合力勾勒孩子勞動全貌,家長從教師專業(yè)視角汲取指導方法,教師借助家庭日常表現,洞悉學生勞動習慣養(yǎng)成,協同促進學生成長。
(2)同伴互評激發(fā)團隊智慧
搭建小組作業(yè)在線展示區(qū),互評環(huán)節(jié)熱烈開啟。小組互評時,學生依據評價量表,從創(chuàng)意新穎度、分工合理性、成果完整性等多個維度打分、撰寫評語,同伴中肯的建議有助于激發(fā)思維碰撞,有利于學生反思團隊協作、提升溝通合作能力:搭建個人作品在線展示區(qū),同學點贊、評論,營造社交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汲取多元觀點,不斷完善自我。
(3)社區(qū)專家專業(yè)引領
學校借助社區(qū)服務平臺、專業(yè)論壇,邀請社區(qū)志愿者、勞動行業(yè)專家遠程參與學生評價。學生參與社區(qū)公益勞動后,社區(qū)工作人員依據學生的服務質量、專業(yè)技能運用、社會責任感展現給予點評,指明職業(yè)素養(yǎng)提升方向。
(四)信息科技支持下的家校社聯動模式創(chuàng)新
1.保障家校溝通順暢
(1)專屬App實時推送
家校溝通App功能多元,教師可定期推送勞動課程表、教學重難點解析、拓展作業(yè)任務;遇特殊活動,如校園勞動周、親子手工競賽,可即時發(fā)布活動詳情、規(guī)則流程;家長一鍵接收通知,實時評論、提問,溝通無阻;班級圈分享孩子勞動趣事、成長煩惱,點贊評論凝聚家校情感,攜手助力孩子成長。
(2)線上家長會深度交流
線上家長會打破時空限制,邀請教育專家、勞動模范云端開講。專家剖析勞動教育政策、理念,指導家庭勞動氛圍營造;勞模分享成長故事、工匠精神內涵,激勵家長重視孩子勞動素養(yǎng);家長線上提問、連麥互動,深度交流育兒困惑、經驗心得,家校教育理念漸趨統(tǒng)一。
2.充分利用社區(qū)資源
(1)資源精準匹配對接
借助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精準定位周邊社區(qū)資源,社區(qū)服務平臺發(fā)布活動預告,學校篩選契合小學生年齡、能力的項目?;顒訄竺?、組織、反饋一站式線上處理,高效利用社區(qū)人力、物力資源,拓寬學生實踐天地,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2)線上培訓資源共享
學校聯合社區(qū)打造線上勞動技能培訓庫。社區(qū)達人、專業(yè)技師錄制教學視頻,如電工布線技巧、花藝修剪造型、家政深度清潔等。視頻分類分級,以滿足不同學段、興趣的學生需求。師生、家長可隨時免費學習,社區(qū)資源反哺學校教學,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形成良性互動循環(huán)。
(五)信息科技支持下的教育時空創(chuàng)新
學校依托直播軟件、錄播課程平臺,開設居家勞動延伸課堂。教師、家長、同學可以居家直播,示范烹飪美食、衣物收納、舊物改造,實時彈幕互動答疑;錄播微課程聚焦單個勞動技能,3\~5分鐘時長,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晨起學系鞋帶、課間練折紙、睡前看收納技巧,反復觀看鞏固,自主掌控學習節(jié)奏。
三、結論
信息科技為小學勞動教育的革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強大動力。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成功點燃了學生對勞動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創(chuàng)新課程模式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創(chuàng)新評價模式實現了評價的全面性與精準性,有力地推動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與成長;創(chuàng)新家校社聯動模式保障了家校溝通的通暢無阻,充分挖掘并利用了社區(qū)資源,凝聚起強大的育人合力;突破時空局限的舉措增強了學習的靈活性與便捷性,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開展學習與實踐。
綜上所述,信息科技支持下的小學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不僅能夠有效破解當前小學勞動教育所面臨的諸多困境,更能全面提升小學勞動教育的質量與成效,有效推動小學勞動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勞動教育論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祝智庭,彭紅超.信息科技支持的高效能學習生態(tài)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20(11):23-32.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趙蒙成,王會亭.論虛擬世界的教育價值及其限度[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1):19-24.
[5]徐國慶.職業(yè)教育課程論[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