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芭蕾起源于歐洲,屬于宮廷式舞蹈形式,起源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7世紀后期發(fā)展形成于法國宮廷,后興盛于19世紀的俄羅斯并流傳至今。經過時間的洗禮,流派、風格、體系不斷革新,古典芭蕾終于普及全球,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舞蹈文化與訓練體系。“外開”作為古典芭蕾風格的核心體現,早在芭蕾形式確立之前便已存在,它不僅是古典芭蕾訓練中不可或缺的美學特征與評價標準,更是舞者身體美學創(chuàng)新的關鍵要素,構成了技術體系的堅實基礎。因此,其訓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將從“外開”的藝術價值與功能性意義、“外開”的基本訓練過程分析研究“外開”訓練的科學化機制路徑。
一、“外開”的藝術價值與功能性意義
“外開”的芭蕾術語為(Turnout,向外打開),主要是髖關節(jié)向外旋轉,帶動大腿內側及膝關節(jié)向旁自然打開到最大角度,使腳下形呈“一”字,雙腿始終保持旋轉發(fā)力直到腳尖。然而,其動作的本質遠非腿部的簡單旋轉,而是依賴于髖關節(jié)解剖結構(如髖白深度、股骨頸角度等先天條件)與深層肌肉群(包括臀肌、骼腰肌、外旋肌等)的協(xié)同作用,共同實現整條腿自股骨根部向外旋轉。其動作方式主要源自17世紀法國演員保持優(yōu)雅儀態(tài)與平衡感的需求,后轉化為古典芭蕾基礎訓練的身體語言。
在古典芭蕾舞中,“外開”的藝術價值多體現在對古典芭蕾貴族氣質的追求上。古典芭蕾追求對舞者肢體線條的延伸呈現。古典芭蕾起初從宮廷舞蹈產生,是貴族之間表演的藝術形式,代表著貴族的氣質。從宏觀分析,“外開”主要呈現的是上下身之間所有關節(jié)向兩側打開;微觀上則體現在肩膀、胸口、胯部、膝蓋、踝骨等關節(jié)的對稱打開。這種形態(tài)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宮廷貴族追求高雅、高貴氣質的一種象征性體現。在審美精神上,馬丁·約翰遜曾指出,真正的芭蕾舞都具有象征性質,它本身是各種典型的結合,而不僅是分離的個體,盡管其藝術表現形式相對單一,但它卻展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藝術形態(tài)。西方宗教信奉上帝,他們認為上帝是一切的收集者,收集智慧、善良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它創(chuàng)造了一切美好。在古典芭蕾中,人在直立的情況下,通過“外開”令足尖繼續(xù)向上,突破極限,形成離開地面進入天堂的姿態(tài),以此表達內心對天堂的渴望,以及對神的尊敬,祈求神的眷顧。因此,“外開”不光是身體的動作,更是對內在精神的詮釋。其主要受到希臘文明的影響,追求一種具有優(yōu)美感與高尚感的人體美。例如,希臘眾多的人體雕塑,以其迷人的線條、端莊的面容和健美的肢體,無不彰顯出對生命力的熱烈追求,這構成了古希臘審美情趣的獨特魅力。而芭蕾的審美趨勢與之完美契合,“外開”便是其追求審美理想最徹底的體現。其另一種淵源主要是受到希伯來文明的影響,代表著一種崇高的審美形態(tài),來源于西方國家對于宗教信仰的敬畏,反映出內在精神對于外在的一種超越,通過肢體的舞動,展現出對無限自由的向往,超越了有限的人生,從而在肢體上呈現出一種“開放”而自由的狀態(tài)。
對于舞者來說,“外開”是肢體線條的延伸。保持下肢與上肢外旋與延伸發(fā)力,使肢體伸展的空間更加廣闊,呈現出流暢而優(yōu)雅的長線條,這不僅極大地鍛煉了表演者挺拔、修長、勻稱的肌肉線條,還增強了其延伸感。同時,在對舞蹈作品的詮釋中,舞者通過肌肉的延伸感實現肢體與意念感覺的有效融合,完成對作品內涵的表達。
在古典芭蕾舞中,“外開”還具備一定的功能性意義,包括擴大肢體支撐面積,增強表演者身體的平衡性。眾所周知,當舞者保持雙腳正步直立時,從側面觀察可以明顯看出,在支撐點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未轉開的髖關節(jié)因其自然彎曲弧度無法構成直立平面,導致受力點無法相互對抗。然而,在轉開狀態(tài)下,髖部與大腿后側肌肉得益于腹肌的收縮,推動尾椎向前,從而確保了直立面的穩(wěn)定,形成了最為有力的支撐面?!巴忾_”使肢體從支撐點形成支撐面之后,也給予肢體動作更大的空間幅度并提供穩(wěn)定作用。例如,在旋轉、跳躍等半腳掌發(fā)力的動作中,當主力腳保持“外開”后,髖關節(jié)得到解放,內側肌肉能夠靈活地向前推動與發(fā)力,使旋轉時的重心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最大限度地實現重心的穩(wěn)定作用。此外,“外開”的第二個功能性意義是對舞臺空間的利用。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呈現技術動作,舞者通過將髖關節(jié)外旋,使髖關節(jié)運動空間得到解放,髖部靈活度提升,從而解放雙腳,使雙腳得以自由交叉、直立等,使雙腿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使表演空間利用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外開”的基礎訓練
在日常訓練中,舞者需要在掌握基本直立體態(tài)的基礎上,再學習“外開”。這一過程首先從腿部訓練開始,旨在實現舞者自身對“外開”肌肉力量的內在控制,而非依賴外在的強制壓迫。同時,由于“外開”訓練是一種自然體態(tài)的訓練過程,不能急于一時,在沒有正確發(fā)力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膝關節(jié)錯位,進而使腿形發(fā)生變化。因此,需要循序漸進,階梯式推進,避免受傷。
在開始學習時,應先從基本形態(tài)與發(fā)力方式上了解什么是“外開”。髖部自然向外展開,臀部肌肉向后側旋轉并推動,同時帶動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打開,腳尖向兩側展開呈“一”字,保持腳趾平鋪,腳心呈自然空凹狀態(tài)。在學生能夠自主掌握“外開”的訓練細節(jié)之后,就可以通過其他訓練性動作進行加強,讓學生能夠掌握不同動作技術,實現對“外開”的運用。例如,擦地(Battementtendu)有前、旁、后三種路線,都要通過動力腳的腳后跟推動踝骨向前,經過半腳掌到腳尖點地,變成單腿重心,再依次收回,整個過程需要在保持動力腿與主力腿完全“外開”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同時還有劃圈(Ronddejambe)、單腿蹲(Fondue)等,都需要在保持“外開”的基礎上,通過動力腿的旋轉與伸縮才能實現,教師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動作組合鍛煉學生對肌肉與髖關節(jié)的控制能力。
當然,由于“外開”需要在長期且有意識的實踐中得到提升與掌握,因此,在長時間的訓練過程中會出現理解上的誤區(qū)。一方面,“外開”并非形態(tài)上的開,而是一種發(fā)力方式。初學者常在此處陷入誤區(qū)。實質上,“外開”指的是一種肌肉收縮力,人體肌肉發(fā)力主要通過收縮,而“外開”正是通過大腿內側肌群收縮實現的。另一方面,臀肌發(fā)力過度會影響“外開”,教學中常通過將臀部完全收緊讓學生初步找到外側肌肉群的位置,但下肢會在臀肌完全收緊的狀態(tài)下失去靈活性,使動作僵硬變形,從而影響動作的完成,只有合理地控制臀肌力量大小與收縮,才能更好地提升表演效果??梢?,“外開”的訓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學習者長期的感受與訓練,實現對肌肉的控制,實現對技術動作的完成與超越。
三、“外開”訓練的科學化機制路徑
“外開”訓練伴隨芭蕾學習始終,可見其在芭蕾學習中的重要性。古典芭蕾訓練非常具有規(guī)則性,例如劃圈強調動力腿劃圈范圍,小踢腿(Battement tendu jete)強調高度在15度,可以明顯感受到古典芭蕾對規(guī)則的重視。因此,“外開”訓練需要體系化。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肌肉力量控制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低齡學生因肌肉發(fā)育尚未成熟,對肌肉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弱,主要在地面上進行“外開”訓練;青少年階段的學生肌肉能力中等,可以進行足尖、半腳掌的訓練;到青年階段,學生的肌肉能力素質已經長合,處于高階學習階段,足以實現對于動作技巧及綜合舞蹈的練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需要掌握的“外開”動作難度也會逐漸增加。只有通過這種成體系與科學的訓練方式,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外開”,才能更好地在成長中學習芭蕾。
當下,新的科學技術與教學方法不斷更新與發(fā)展,不僅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找準肌肉的發(fā)力點,還能通過“外開”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古典芭蕾。例如PBT(Progressing BalletTechnique,芭蕾瑜伽),這是一種進階芭蕾技巧課程,由澳大利亞的瑪麗·沃爾頓-馬洪(MarieWalton-Mahon)設計,通過小型健身器材,例如瑜伽球、彈力帶等激活身體深層肌肉,讓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外開”動作的發(fā)力肌群,掌握正確的發(fā)力技巧,提升芭蕾動作的精準度,既具備科學性又具備趣味性。社會在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芭蕾學習已不僅局限于課堂,通過技術手段,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外開”動作的要領與發(fā)力要求。
四、結語
古典芭蕾是歷史文化的結晶,長年的打磨使它成為西方國家古典美的代表,它完美地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系統(tǒng)與規(guī)范性?!巴忾_”是古典芭蕾標準性與審美性的有力體現,尤其能展現其風格特征。因此,“外開”訓練已超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趨向體系化、科學化、多元化,這對于學習者與教育者來說是一個好的現象?!巴忾_”在古典芭蕾中的價值是多維、綜合且不可忽視的??茖W靈活地訓練與運用“外開”,才能夠不斷發(fā)揮其價值,創(chuàng)造出耐人尋味的藝術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現古典芭蕾的美。
[作者簡介]楊麗蓉,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