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近年來關于《清明上河圖》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然而針對其中虹橋兩端木桿的專項研究相對圓乏。筆者在對《清明上河圖》進行深入解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虹橋兩端木桿的屬性引發(fā)了廣泛的爭議。有學者認為虹橋兩頭的木桿應為測風儀,筆者通過觀察畫作并綜合考量現(xiàn)實因素,發(fā)現(xiàn)這一觀點存在明顯漏洞,難以成立。例如,從木桿的形態(tài)、結構、頂端仙鶴的方向及其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等方面來看,均難以找到與測風儀功能相契合的有力證據(jù)。
《清明上河圖》中的橋梁華表
筆者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與畫作,發(fā)現(xiàn)虹橋兩頭的木桿在諸多特征上與華表高度吻合。華表起源極早,歷史上歷經(jīng)多番演變,形式、功能與文化
在《清明上河圖》虹橋兩頭有四根高高的淡紅色木桿。木桿上部有一個水平的十字形構件,頂端有仙鶴。有學者認為這些木桿是以雞毛制成的測風儀,名為“五兩”。不過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在靠近觀者一端橋頭的兩支高稈上,仙鶴的方向不一致—一只頭朝東北,一只頭朝西北。按照常理來講,倘若這些木桿真的是測風儀,那么基于其功能特性,仙鶴的朝向應保持一致,以便精準地測定風向。此般朝向不一致的現(xiàn)象,無疑是對其為測風儀的論斷最為有力的質(zhì)疑。
在天津博物館藏傳為張擇端繪制的《金明池爭標圖》中,橋頭兩端也有四根高挑的紅色木桿,頂端處有一截橫木,頂端沒有仙鶴,無法提供方向性指示。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元代佚名《仿李嵩西湖清趣圖》中,一座橋的兩端也有四個同樣的裝置,頂部四只仙鶴的方向各不相同,其中左端木桿上的兩只仙鶴相向而立,右端木桿上的兩只仙鶴方向相反。如果此裝置是測風儀,那么四只仙鶴的方向理應基本一致,否則就失去了測風的意義。這足以反證上述裝置不是測風儀?!斗吕钺晕骱迦D》中還有六處橋頭有華表的情況,樣式也是紅木柱上有一個十字形木構件,只不過頂端看不到仙鶴——據(jù)筆者猜測,這或許是因為木桿在畫面中的體量較小,難以看清,也或許是因為此圖褪色嚴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王振鵬《龍池競渡圖》繪制的是北宋東京(今開封)西郊金明池的場景。圖中有一橋,橋頭有四支華表,上面仙鶴的方向皆不一致,更加確證了這四個木構件不是測風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佚名作《雪山行旅圖》。根據(jù)圖中人物的服裝推測,其很可能是明代作品。圖中橋頭有兩個石質(zhì)華表,上面是蹲獸??梢娫跇蝾^華表上,既可以飾以仙鶴,又可以飾以蹲獸?!堆┥叫新脠D》中的華表與我們?nèi)缃褚姷降娜A表非常相似,只不過沒有云板。上述幾幅畫綜合說明,在宋、元、明時期,于橋頭設置華表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絕非個案。
二、橋梁華表的歷史形態(tài)與功能追溯
據(jù)文獻記載,華表也叫表木、恒表、日表、和表,多立于城門、陵墓、廟宇、橋梁之前。提到華表,我們一般都會聯(lián)想到天安門前的華表。其通身為漢白玉石柱,形制高大,氣勢雄偉。明清皇陵中也設置有華表。我國民間有華表原型為堯帝時期“謗木”的說法。在張居正為萬歷皇帝編寫的《帝鑒圖說》中,有一幅關于“謗木”的插圖非常形象。圖像中,一個人正在帝王宮殿門口所立“謗木”之上刻寫一些內(nèi)容。據(jù)文獻記載,堯帝時曾設立諫鼓,百姓有意見可以敲鼓。舜帝時開始設立“謗木”。這些“謗木”還可以設于路口或交通要道,目的是廣開言路,使君王能夠聽到各方面的聲音??偠灾?,這些“謗木”即相當于現(xiàn)在的意見箱。在《帝鑒圖說》中,既有諫鼓,又有“謗木”,且分別設立在宮殿門口兩邊?!爸r木”后來演變成華表,立于宮殿、橋頭、墓地等處,逐漸由“意見箱”轉化為一種禮儀建筑。
在漢代畫像石中,已經(jīng)有在橋頭設華表的情況。山東沂南南寨1號漢墓的石制墓門上有一塊長2.86米、高0.37米的畫像石,上面刻有《胡漢交戰(zhàn)圖》。圖中有一座橋,橋兩端各有一個華表,當時叫“恒表”,主體呈圓柱形,頂端呈三角形。漢代畫像石描繪的多是平面圖,即物象之側影。照此推測,橋頭應該是四根華表,而非兩根。山東沂南南寨1號漢墓中室北壁橫額東段畫像中有兩個華表,表身類似門闕,頂端設有呈十字交叉狀的橫木。這應該是宋式華表的來源。在橋頭設置華表的習慣至少承襲自漢代,宋代相關做法實為沿襲前代。
一些古代文獻記錄了“謗木”演變?yōu)槿A表的事實。晉代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記載:“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大路交衢悉施焉?;蛑^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這種“謗木”通常設于交通要道,供百姓給王者提意見。秦代時曾將之廢除,后于漢代再度啟用。遼寧省博物館研究館員戴立強提出過這些木桿是華表的觀點,同時引用了漢代鄭玄在《禮記注》中所言:“一縱一橫為午,謂以木貫表柱四出,即今之華表?!盵2]只是其沒有分析木桿頂上仙鶴的方向,也沒有分析其他畫中橋頭木桿設立的習慣問題。
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記載道:“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也…·南北兩序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鳳凰似欲沖天勢?!?這里明確說明,華表設于橋梁兩頭,上面視以鳳凰,作一飛沖天式。這里的鳳凰同《清明上河圖》兩端木桿上的仙鶴十分接近。
唐代長安(今西安)附近的渭橋兩端也設有華表。4從虹橋兩端木桿的形狀來看,同崔豹、鄭玄對華表的描述高度一致,只是頂端的仙鶴未見提及。據(jù)戴立強考證,宋羅愿撰、元洪焱祖音釋《爾雅翼》卷十三云:“古以鶴為祥,故立之華表?!?這解釋了木桿頂端設置仙鶴形象的意義,即將之作為吉祥的代表。
還有人認為木柱頂端的大鳥為鸛鳥。比如,宋人周密在《齊東野語·文莊公滑稽》寫道:“此乃橋華表柱木鸛爾?!被馗鶕?jù)《齊東野語·文莊公滑稽》的故事梗概,可知周密的外祖父制作了一道菜,其中的主要食材是一種尺寸大如甜瓜且蒸熟的蛋。其將之切片擺在盤中,食客懵然不知此為何菜。有好事者追根究底,其演示了烹飪過程,并開玩笑道:“這就是橋頭華表木柱上鸛鳥的蛋?!辈贿^,持華表頂端大鳥為鸛鳥這一說法的人并不多。
關于木桿頂端仙鶴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即其為道教神仙丁令威的化身。丁令威的故事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如《太平廣記》《新游俠列傳》等。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載曰:“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遼東(今遼寧遼陽)人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得道成仙后化作一只仙鶴飛來,落于城門前的華表柱上。有一少年舉弓待射,鶴遂飛起,于空中徘徊、吟誦,隨后一飛沖天。這就是“鶴歸華表”的典故來源,后世常以之感嘆人世滄桑。杜甫在《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中寫道:“伐竹為橋結構同,賽裳不涉往來通。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盵8]蘇軾在《和陶移居二首其二》中寫道:“古觀久已廢,白鶴歸何時?我豈丁令威,千歲復還茲?!?蘇軾在這里是以丁令威自比。
總體來看,宋代華表比較常見,大路、橋梁等交通要道都設有華表。王采《漁家傲·日月無根天不老》云:“洛水東流山四繞,路傍幾個新華表?!泵鞔院?,華表頂端的裝飾物從仙鶴變?yōu)?,十字交叉狀的木板變?yōu)樵瓢?,表身材質(zhì)也由木材改為石材。
三、宋代表木的另一種用途
表木還有另一個用途,即用于標示街道的寬度。北宋東京(今開封)居民侵街嚴重,街道變得越來越窄。朝廷為此專門在街道兩旁設立表木,明確街道之邊界,以勒令兩邊居民不得侵占。這種表木實際上相當于現(xiàn)在的界碑。據(jù)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一“真宗咸平五年”一條記載,由于京城街邊民居侵街,導致街道過于狹隘,“詔右侍禁、閣門候謝德權督廣之。德權既受詔,先撤貴要邸舍,群議紛然。有詔止之。德權面請曰:‘今沮事者皆權豪輩,吝屋資耳,非有他也。臣死不敢奉詔?!喜坏靡?,從之。德權因條上衢巷廣及禁鼓昏曉,皆復長安舊制。乃詔開封府街司約遠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無復侵占”。宋真宗詔令謝德權拓寬街道。謝德權拆毀權貴侵街之房屋,惹得他們議論紛紛,皇帝遂下詔停止。謝德權當面向皇帝報告,表示自己寧死也不奉召??吹街x德權如此堅決,宋真宗才同意繼續(xù)清理侵街建筑。謝德權借此建議京師街道的寬度和報時的鼓聲可恢復為唐代長安(今西安)的制度。宋真宗于是詔令開封府間隔一定距離,于街邊立表木,并且建立檔案,令沿街居民今后不準侵占街道?!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六月,“京師民居侵占街衢者,令開封府榜示,限一歲依元立表木(界限)毀拆”[由此可見,侵街現(xiàn)象在宋仁宗時期又有所發(fā)展,官府遂根據(jù)表木位置公開張貼告示,限令一年內(nèi)必須拆毀侵街建筑。
明代以后,這種在橋兩端設華表的習慣消失了。仇英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都沒有華表。總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橋頭的四根木桿不是測風儀,而是華表。雖然戴立強等學者已經(jīng)提出圖中裝置為華表的觀點,但是沒有從木桿頂端仙鶴的朝向層面進行分析。本文即從這一研究缺口出發(fā),以期補白。
注釋
[1]馬骕.繹史·卷九[M].王利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89.[2]戴立強.《清明上河圖》中的“祭臺”與“華表”[N].中國文物報,2006-8-16(7).
[3]楊街之.城南[M]//洛陽伽藍記校注·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59.
[4]故宮博物院,編,《清明上河圖》新論[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1:192.[5]同注 [2]。
[6]周密,唐宋史料筆記:齊東野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3:302.[7]陶潛.搜神后記[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5-16.
[8]杜甫,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M]//彭定求,編,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1336.
[9]王文誥.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1884.
[10]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207.[11]同注[10],2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