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四大類書之一的《初學記》由唐玄宗李隆基敕令徐堅、韋述等人修撰,目的在于指導皇室子弟學習詩文。因此,相較于初唐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及中唐的《白氏六帖》等類書,其內(nèi)容更為嚴謹,篇幅也最短。其中,筆、紙、硯、墨等書寫器用類史料集中分布于卷二十一之中,另有一些相關(guān)史料散見于全書其他卷次?!冻鯇W記》對史料的分類和編次充分考慮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要,因此材料雖來源廣博,但在徐堅等人精心編排后,仍具備較強的可讀性。四庫館臣評《初學記》曰:“其敘事雖雜取眾書,而次第若相連屬,與他類書獨殊?!?/p>
一、《初學記》中書寫器用類史料的編撰方式及總體情況
《初學記》的編撰體例分為三個部分,即敘事、事對和與所述對象相關(guān)的各體裁詩文。筆者下文將以“筆”為例,對之進行簡要介紹。
第一部分是敘事,即對所述對象進行基本層面的解釋,過程中主要援引前代相關(guān)史料,對所述對象的產(chǎn)生、命名、發(fā)展源流等進行總體介紹。例如“筆”的敘事部分,首先引《釋名》解釋其名稱來源,再引《博物志》《尚書》《禮記》《說文解字》等相關(guān)文獻,敘述其產(chǎn)生、流變及最終以秦國名稱定名的歷史情況。其次引《西京雜記》《漢書》等文獻說明“筆”的制作材料、不同紋飾及不同職官等級用筆的區(qū)別。最后引傅玄《傅子》,描述漢末毛筆制作的奢侈之風,指出彼時甚至連筆押都“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的情況。由此可見,《初學記》的引文基本是按照事物起源發(fā)展的邏輯編列的。
第二部分是事對,指將所述對象與相關(guān)事物編排在一起,形成對偶的形式,再指出這一對概念出現(xiàn)的較早語境。比如,“當面、銘心”這組事對先引蔡邕《與人書》解釋“當面”,即“侍中執(zhí)事,相見無期,惟是筆疏可以當面”,再引傅玄《筆銘》解釋“銘心”,即“彤管,冉冉輕翰,正色玄墨,銘心寫言”[3]。事對往往有多組,如有關(guān)“筆”的事對還有“文犀、翠羽”“吳律、趙毫”“寫圖、書牘”“制彤管、綴翠匣”等。本來不同出處、毫無關(guān)系的一對概念,經(jīng)過這樣的編排,可以巧妙地成為一種文學素材。
第三部分是搜集所述對象的各類文章。由于體量限制,《初學記》往往只簡要地引述一兩句史料,不過所引文章題材多樣,包括前代的賦、詩、表、贊、銘、啟等文體。關(guān)于“筆”的引文,《初學記》中列舉了蔡邕、傅玄二人的《筆賦》,梁簡文帝、徐璃二人的詠筆詩,郭璞的《筆贊》,李尤的《筆銘》以及庾肩吾的《謝賚銅硯筆格啟》等,展現(xiàn)了不同文學體裁對“筆”的多樣化描述。由此可見,雖然《初學記》的編撰初衷是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但其豐富的史料也為后人研究特定事物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和極大的便利。
《初學記》所引書寫器用類史料體量各異,筆者分項統(tǒng)計如下:“筆”敘事引書8種、事對11組、詩文8篇。“紙”敘事引書3種、事對11組、詩文6篇。“硯”敘事引書7種、事對9組、詩文5篇?!澳睌⑹乱龝?種、事對9組、詩文1篇。從引文出處來看,《初學記》中共引有關(guān)書寫器用類詩文20篇、賦4篇、詩6首、頌1篇、贊2篇、銘4篇、表1篇、啟2篇,朝代跨越從東漢至隋朝。這些史料描述了唐以前筆、紙、硯、墨的外觀和制作方式以及審美價值,反映了彼時書寫器用的時代風尚。
二、《初學記》引文所載先唐書寫器用的種類
《初學記》卷二十一“文部”依次分設(shè)“筆”“紙”“硯”“墨”四個小目,所輯前代史料涉及書寫器用的取材、制作、使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及各種品類之間的優(yōu)缺點。
(一)毛筆
《初學記》引文中提及先唐主要用兔毫、狐貍毫和鹿毫三種材質(zhì)制筆,其中用兔毫制筆是主流,且“秋兔之毫”“季冬之毫”最為珍貴?!冻鯇W記》引《西京雜記》日:
漢制天子筆管,以錯寶為附,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又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4]
又引蔡邕《筆賦》:
唯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 鏢悍,體端迅以騁步。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絲 之纏束。形調(diào)轉(zhuǎn)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5]
天子用筆多由地方進獻,取材“皆以秋兔之毫”?!扒锿弥痢眻皂g精悍,當是彼時最為名貴之筆。能夠與兔毫筆并列的名貴毛筆是狐毫筆,《初學記》引傅玄語:
漢末一筆之匣,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其筆非文犀之楨,必象齒之管,豐狐之柱,秋兔之翰矣,則其事矣。[6]
所謂“豐狐之柱”即采用制作精良之狐貍毛制筆。傅玄的描述頗能反映漢末上層社會的奢靡之風。相比之下,鹿毛制筆較為少見?!冻鯇W記》引晉王隱《筆銘》曰:
豈其作筆,必兔之毫,調(diào)利難禿,亦有鹿毛。[7]
由此可見,晉代用鹿毫制筆并不是主流,不過鹿毫筆具有使轉(zhuǎn)靈活、經(jīng)久耐用的優(yōu)點。
除講究筆毫材質(zhì)之外,先唐制筆也很重視筆管的取材和加工。《初學記》引文中列舉了竹管、犀角管、琉璃管、象牙管等筆管的材質(zhì)。由前文引蔡琶《筆賦》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可知東漢時的竹管加工已經(jīng)十分細致,需要通過漆絲纏束使竹管筆直。除此之外,彼時制筆還需要對竹管進行漆染和雕鏤。《初學記》污王羲之《筆經(jīng)》日:“有人以綠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錄之多年,斯亦可愛玩。詛必金寶雕琢,然后為寶也?!盵8漢晉時期對竹管的深度加工,使毛筆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審美價值,王羲之甚至認為這種綠沉漆竹管和鏤管在審美價值上不輸“金寶雕琢”,可以“錄之多年”。
傅玄描述的“文犀之楨”“象齒之管”即用犀牛角、象牙制作的筆管。更有甚者,彼時的筆匣還用黃金、和璧、隋珠及翡翠來雕飾。由此可見,《世說新語》中所言漢晉時期的“汰侈”“斗富”之風不虛。這種筆管應當只是皇家或世家大族炫耀財富和權(quán)力的工具,并不實用。王羲之對此有所質(zhì)疑:“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矣?!?]其從實用角度出發(fā),筆管應當輕便,琉璃和象牙雖然可以成為華麗的裝飾,但過重的筆管會導致運筆不暢。
總之,漢末以來,毛筆既可以是實用的文房用具,又可以是兼具審美價值的裝飾物,乃至成為權(quán)力的象征。正如南梁簡文皇帝蕭綱在《詠筆格詩》中所寫:“幸因提拾用,遂廁璇臺賞?!盵10]
(二)紙
自東漢蔡倫以布、網(wǎng)等為原料造紙以來,逐漸產(chǎn)生了多種品類之紙?!冻鯇W記》引《東觀漢記》云:
倫搗故魚網(wǎng)作紙,名網(wǎng)紙。后人以生布作紙, 絲如麻,名麻紙。以樹皮作紙,名毅紙。[1]
《東觀漢記》成書于漢末,可見其時不僅能造“網(wǎng)紙”,還開始生產(chǎn)“麻紙”“毅紙”等,且以生布所制之“麻紙”在當時是官方的主要用紙。對此,《初學記》引虞預上奏表文載“秘府有布紙三萬余枚”[12]可證。此外,唐宋時期著名的“劌紙”在魏晉時期已經(jīng)開始生產(chǎn),《初學記》引范寧語:“土紙不可以作文書,皆令用藤角紙?!盵13]“藤角紙”即著名的藤紙,因產(chǎn)自浙江溪而得名。
除用原料來區(qū)分紙外,《初學記》中還記載有一些以顏色來區(qū)分之紙,如“赤紙”“縹紅紙”“青赤縹綠桃花紙”等。這些紙名目繁雜,多為宮廷或權(quán)貴所用,是在白紙的基礎(chǔ)上加工制成,具體工藝已經(jīng)難以確知。魏晉時期,這些制作精美的紙十分昂貴:
王右軍為會稽令,謝公就乞紙,庫中唯有九萬枚,悉與之?;感湓疲耙萆俨还?jié)”。[14]
秘府中有布紙三萬余枚,不任寫御書,而無所給。愚欲請四百枚,付著作吏,書寫起居注。[15]謝安出身東晉第一高門。其曾向王羲之討要過“紙”,王羲之雖出手闊綽,但遭到了桓溫的批評。虞預官至散騎常侍,還因“寫御書而無所給”,以致專門寫奏章向秘府討要紙。《初學記》所引《桓玄偽事》中有“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的記載,可見遲至東晉尚有用簡牘書寫的情況。紙雖然逐漸普及,但價格昂貴。
(三)硯
從《初學記》引文看,漢魏六朝時期硯的材質(zhì)主要有石硯、木硯和金屬硯三種。金屬硯主要是銀制?!冻鯇W記》引《從征記》曰:
魯國孔子廟中有石硯一枚,制甚古樸,蓋 夫子平生時物也。[17]
《從征記》成書于南朝宋,其中記載的石硯為時人所能見到并推測為最早的石硯。南朝的石硯產(chǎn)地有“硯溪”和“興平”:
《永嘉記》曰:“硯溪一源中多石硯?!盵18]
劉澄之《宋永初山川今古記》曰:“興平石穴,深二百許丈,石青色,堪為硯?!保?9]
《永嘉記》由南朝宋鄭緝之編撰,主要記錄永嘉(今屬浙江溫州)的地理風物。因原書早佚,今難以確認“硯溪”的具體位置。據(jù)書名推測,“硯溪”當位于永嘉(今屬浙江溫州)境內(nèi),因當?shù)亍岸嗍帯保茰y其為當時著名的石硯產(chǎn)地。南朝時的興平縣即如今的江西永豐縣,或許由于當?shù)爻幨拈_采難度較大,流通不廣,劉澄之記載僅言“興平石穴”“堪為硯”。
木硯因制作工藝的緣故被稱作“漆硯”。傅玄在《硯賦》中對木硯材質(zhì)有“木貴其能軟”的描述,并強調(diào)其需要“加采漆之膠固”20。《東宮故事》載:“晉皇太子初拜,有漆硯一枚”[2漆硯能作為賞賜皇子的文具,可見其制作精美,十分珍貴。
金屬硯主要指銀硯。曹操《上雜物疏》日:
御物有純銀參帶臺硯一枚,純銀參帶圓硯
大小各一枚。[22]
《初學記》引文中提及,銀硯和“純銀參帶硯”的大小、方圓各異,且多為皇室所用,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傅玄的《硯賦》中較為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制硯工藝:
采陰山之潛樸,簡眾材之攸宜。即方圓以 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設(shè)上下之剖判,配法象 乎二儀。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加采漆之 膠固,含沖德之清玄。[23]
石硯制作主要是根據(jù)其原有形狀進行加工,要求石料質(zhì)地“潤堅”,金、鐵制硯則是通過鍛造工藝來完成,木硯則要求木質(zhì)軟,并施以采漆膠固。制硯前要設(shè)計好硯臺和硯蓋的比例,即所謂“設(shè)上下之剖判”。
(四)墨
中國古代的墨主要以松煙和油煙為原料,且松煙墨的制造和使用時間早于油煙墨。根據(jù)《初學記》引文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使用的是松煙墨,關(guān)于使用油煙墨材料的記錄則未出現(xiàn)。這或與南北朝時期油煙墨初現(xiàn)卻并未普及有關(guān)?!冻鯇W記》中對松煙墨的描述也極為簡略:
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翰。古人感鳥跡,文字有改判。[24]
松煙墨的制作工藝被稱為“合墨法”。《初學記》有引韋誕《墨方》的簡略記述:
合墨法,以真珠各一兩,麝香半兩,皆搗細,后都合下鐵白中,搗三萬,多愈益,不得過二月、九月。[25]
由此可見,“合墨”已經(jīng)是制墨的后期階段,需要在松煙中加入珍珠、麝香等配料。除松煙墨之外,魏晉人提及最多的當數(shù)“石墨”,如“筑陽縣有墨山,山石悉如墨”,又如“懷化郡掘塹,得石墨甚多,精好可寫書”“石墨山北五十里,山多墨,可以書”[26]
據(jù)文獻記載,“石墨”源于自然,不需要再加工。有學者推測,魏晉時期發(fā)現(xiàn)并用于書寫的“石墨”即如今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的石墨礦。這種天然礦石具有質(zhì)軟、潤滑、色灰黑的特性,可以用于書寫。西晉陸云在《與兄書》中講道:
一日上三臺,曹公藏石墨數(shù)十萬斤,云燒此消復可用,然煙中人不知。兄頗見之否?今送二螺。[27]
這位曹公竟然能“藏石墨數(shù)十萬斤”,可見當時石墨礦并不罕見。不過,從陸云問其兄此石墨是否可以贈送兩螺以便其試用,便可知這種石墨在當時尚未廣泛流行。除松煙墨、石墨外,《初學記》中還提到“渝糜墨”—漢代渝糜縣生產(chǎn)的一種“香墨”。根據(jù)當時社會的產(chǎn)墨情況來看,這兩種墨應該均屬于松煙墨。
筆者通過《初學記》所引先唐書寫器用的相關(guān)史料,分析了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筆、紙、硯、墨的原料和種類及制作工藝等。彼時權(quán)貴與文人講究書寫工具,此舉不僅拓展了文房器具的文化含義,還促進了文房器具的開發(fā)和制作,極大地豐富了傳統(tǒng)文房器具的品類。
三、從《初學記》引文看先唐書寫器用被賦予的文化觀念
中國古代的書寫器用除了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外,通常還會被官方和文人賦予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內(nèi)涵。例如,依據(jù)政治品級規(guī)定使用書寫器用的類型,或?qū)鴮懫饔眉{入化育萬民的圣人之業(yè)中加以頌揚。兩晉時期,隨著造紙術(shù)的進一步成熟,除白紙外又產(chǎn)生了“黃紙”。《初學記》引《桓玄偽事》曰:
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 皆以黃紙代之。[28]
所謂“黃紙”,即用石灰和豆黏制成汁水浸泡白紙,使紙質(zhì)由生變熟、顏色由白變黃,不僅質(zhì)地細膩,而且防蟲、防腐。29黃紙雖然產(chǎn)生時間較晚,但因制作工藝更為復雜、精致,且供皇室使用,所以很快便有了與白紙不同的政治隱喻?!冻鯇W記》引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日:
慕容三年,廣義將軍岷山公黃紙上表,曰:“吾名號未異于前,何宜便爾,自今但可白紙稱疏?!盵30]
慕容為十六國時期前燕的開國皇帝,因彼時尚未更改名號而謙辭,不受岷山公的黃紙上表,令其仍用白紙。由此可見,黃紙較白紙更具莊重性,二者適用于不同的政治場合。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承漢賦余緒,詠物詩文極為豐富。其篇幅趨短,且題材得到拓展,日常生活用品普遍成為文學歌詠的對象。這一現(xiàn)象反映在書法領(lǐng)域,便是各種書體及文房器具皆融入了賦、勢、狀、贊等文體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被統(tǒng)稱為“詠書詩文”。這些歌詠書寫器用的文學作品會對器用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歷史進行追溯,將之置于文化演進的脈絡(luò)之中,頌揚其歷史功績?!冻鯇W記》引蔡邕《筆賦》曰:
畫乾坤之陰陽,贊宓皇之洪勛,敘五帝之休德,揚蕩蕩之典文。紀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肆覲。傳六經(jīng)而綴百氏兮,建皇極而序彝倫。綜人事于腌昧兮,贊幽冥于明神。象類多喻,靡施不協(xié)。上剛下柔,乾坤位也。新故代謝,四時次也。圓和正直,規(guī)矩極也。玄首黃管,天地色也。[31]
蔡邕極力夸贊毛筆傳播文化的重要價值,甚至將毛筆與天地化育的自然規(guī)律相聯(lián)系,得出毛筆具有“四時次也”“規(guī)矩極也”“天地色也”的品格?!冻鯇W記》中也有對硯和墨的贊頌:
繁欽《硯贊》曰:“方如地象,圓似天常。班彩散色,謳染毫芒。點黛文字,耀明典章。施而不德,吐惠無疆。浸漬甘液,吸受流光?!盵32]后漢李尤《墨研銘》:“書契既造,研墨乃陳。
煙石附筆,以流以申?!盵33]
從實用角度出發(fā),硯、墨具有“點黛文字,耀明典章”的特點,承載著“以流以申”的文化傳承功能。從道德教化角度出發(fā)來看,硯取法天地之象,具有澤被后世的德育價值。此外,《初學記》的部分引文中還可見魏晉時期的文藝觀念,如其引《魏書》所載文昭甄皇后少時學書的故事:
甄后九歲喜書,數(shù)用諸兄弟筆硯,謂曰:“汝當習女工而學書,當作女博士耶。”后曰:“古賢女皆覽前代成敗,以為己戒,不知書,何因見之?!盵34]
這是史載較早關(guān)于女性學書的文獻資料。甄氏雖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其學書不僅要借用兄弟的筆硯,還遭到了戲謔。由此可見,魏晉時期,即便是士族家庭,女性接受文化教育亦頗受限制。《初學記》引王羲之《筆經(jīng)》,論及個人稟賦與書寫工具對書寫結(jié)果的不同影響:
漢時諸郡獻兔毫,出洪都,唯有趙國毫中用,時人咸言,兔毫無優(yōu)劣,管手有巧拙。[35]
“手有巧拙”代表書寫者個人的稟賦、功夫各有不同。由此可見,毛筆的材質(zhì)固然重要,時人卻普遍更看重個人能力,而非依賴精良的工具。
四、總結(jié)
唐代類書因編撰時間早、引古書豐富而被歷代學人重視,其中匯集的書寫器用類史料為研究先唐的筆、紙、硯、墨提供了重要的文獻支撐。一些古代佚書甚至依賴類書保存部分文本,例如上文所引鄭緝之的《永嘉記》、王羲之的《筆經(jīng)》等?!豆P經(jīng)》雖經(jīng)北宋蘇易簡輯佚,但史料來源最早的典籍仍是《初學記》。因此,充分重視和利用唐代類書對書法研究大有益。
以《初學記》為代表的唐代類書中包含先唐筆、紙、硯、墨的史料。這些史料不僅勾勒出這些書寫器具制作、發(fā)展的歷史,還總結(jié)了其品類、外觀。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室和士族的風尚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一些精致、昂貴的書寫器用的產(chǎn)生,為書寫器具增添了審美價值,促使其制作工藝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fā)展。
古代的書寫工具往往承載了彼時的觀念意識。例如,書寫器用作為政治領(lǐng)域不可或缺的物質(zhì)資料,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被賦予了政治內(nèi)涵。其中,黃紙等書寫工具成為彰顯皇權(quán)的象征符號。魏晉南北朝時期詠物文風盛行,文人創(chuàng)作了一批歌詠書寫工具的詩文。這些贊頌性質(zhì)的文章彰顯了當時社會賦予書寫器用的文化品格。
注釋
[1]永,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五[M].北京:中局,1965:1143.
[2]徐堅,等.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514.
[3]同注[2],515頁。
[4]同注[2]。
[5]同注[3]。
[6]同注[2]。
[7]同注[2],516頁。
[8]同注[3]。
[9]同注[3]。
[10]同注[7]。
[11]同注[7]。
[12]同注[2],517頁。
[13]同注[12]。
[14]同注[12]。
[15]同注[2],518頁。
[16]同注[12]。
[17]同注[15]。
[18]同注[15]。
[19]同注[15]。
[20]同注[15]。
[21]同注[15]。
[22]同注[15]。
[23]同注[2],519頁。
[24]同注[2],520頁。
[25]同注[2],521頁。
[26]同注[24]。
[27]同注[24]。
[28]同注[12]。
[29]李正君.兩晉南朝時期的黃紙[J].史志學刊,2017(6):6-8[30]同注[12]。
[31]同注[3]。
[32]同注[23]。
[33]同注[25]。
[34]同注[23]。
[35]同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