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寓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形式,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教學價值。由于教師對如何借助寓言文體,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其寓意,啟蒙學生的理性思維,促進思辨能力的提升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此談談個人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一、寓言教學現狀分析
(一)寓言對比閱讀不足
寓言是將道理寄托在虛擬的故事里,在臆造的故事中蘊含作者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簡而言之——借助小故事講述大道理。寓言教學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重點,寓言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較大比例,小學階段共有25篇寓言故事,其中4篇選自國外。例如,統編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寓言單元,《守株待兔》等四則寓言是其中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將寓言故事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但就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內容而言,還缺少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的對比。
(二)寓言教學實施情況
從目前小學階段寓言教學情況來看,教師設計的教學流程相對模式化。只有少部分教師會對寓言文本進行深入分析,會追溯其背后的文化起源,了解寓言的出處,以學生視角分析寓言文本等。教師對寓意的理解僅限于文本表層,能深入挖掘寓言所蘊含的哲理的教師甚少,缺乏文學性解讀。提取寓言文本中的思辨點,利用寓言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教學模式有待建構。
(三)學生學習寓言情況
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逐漸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寓言是其中的“助燃劑”。寓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良好平臺,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透過故事表面,感悟人生哲理或自然規(guī)律。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一些蘊含哲理性的寓言故事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思維能力無法培養(yǎng)。因此,采取適合小學生的寓言課堂教學,將寓言中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讓他們在寓言學習中提升思辨能力,領悟大道理,明辨是非,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寓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寓言教學提升思辨能力
寓言能抓住現實中最有特征性的事物,上升到理論加以概括,總結出對人生最有教育意義的東西,并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出來,既以形象感人,又以理服人。根據寓言教材的選材狀況、寓意教學實施情況及學生年齡特點等方面,試著從以下寓言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追根溯源,尋求思辨點
先秦諸子寓言與《伊索寓言》是中西方寓言的源頭作品,也是傳承不滅的寓言文學典范。關于先秦寓言的起源,主要是三種觀點:一是寓言是比喻的高級形態(tài);二是“最初的寓言孕育在古代神話中”;三是寓言起源于民間故事?!兑了髟⒀浴分写蠹叶炷茉數模纭稙貘f喝水》《農夫與蛇》等。對每篇寓言追根溯源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為尋求思辨點奠定基礎。
二年級上冊中的《坐井觀天》選自《莊子·外篇·秋水》,通過井蛙的一番言論,讓人感受到了井底之蛙的自以為是。韓愈在《原道》中更是用“井底之蛙”來諷刺那些見識狹小、目光短淺且又盲目自大的人。那么“生活中你有見過‘井底之蛙’的人物嗎?”就可以作為本篇寓言故事的思辨點。
作為教師應具有善于研讀揣摩寓言作品的意識,學會進行深層次的品讀,追溯寓言故事的出處,細讀經典原著,對故事文本進行細品、研磨,深入淺出地細讀原著,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時代背景。只有對寓言故事本身細致解讀,才能精準地提取其中的思辨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
(二)對比閱讀,點燃思維力
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大量的閱讀是必要的,充實課內外寓言素材庫也是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一項有效途徑。根據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筆者梳理一至六年級的課內寓言文本,根據每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開發(fā)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對比閱讀素材。
一年級下冊第17課《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中國現代寓言故事,以“小猴子走到哪里?他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結果怎樣?”四個小問號來串聯整個故事情節(jié),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明確目標,不能三心二意,有始有終的道理。同樣,中國現代寓言故事《小貓釣魚》的內容簡單,故事中小貓嘗試了兩次都沒有釣到魚,原因在于自己三心二意,后來聽從老貓的勸說之后才釣到魚,說明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只有堅持到底才能取得勝利。通過兩份寓言文體的對比閱讀,學生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更深刻地領悟其中的寓意。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7課《鹿角和鹿腿》,故事說明美麗的東西不一定有用,丑陋的東西不一定無用,學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能以外表來判斷它們的價值。這個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故事《獅子和老鼠》告訴大家別嘲笑別人,即便是別人看似比自己弱,世事無常,人的處境總會有所變化。在兩篇寓言故事的對比閱讀下,學生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要懂得揚長避短”的道理會有進一步認識,并且學生能在領悟寓意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思維鑒賞能力。
教師可以結合寓言素材的特點以及學生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梳理與之相對應的、涉及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寓言閱讀素材,使學生能在對比閱讀中提升思維能力。
(三)問思合一,提升思辨力
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小學寓言教學,挖掘寓言課程資源,問思合一,著力于思辨點,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1.學習提問,啟發(fā)理性思維
如何提出好問題啟發(fā)學生理性思維,以問促思是寓言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不僅要基于學生的學情,還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進行寓言教學。小學低段的學生思維模式簡單,對文本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表象理解層面。在低年級寓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一文中,針對課題學生可以提出“烏鴉為什么要找水喝”“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烏鴉能喝到水”等問題,這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在學習課文后,教師以“你認為烏鴉還有可能用其他的方法喝到水嗎?”回答“能”或“不能”,這樣的思辨點“一石激起千層浪”,啟發(fā)了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初步嘗試了思辨。
2.以點帶面,碰撞思維火花
挖掘寓言故事本身的思辨點,以點帶面,點燃思維火花的導火索,提升學生思辨能力,這也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一種方式。
例如,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非常喜歡葫蘆,每天都去關心葫蘆。以“種葫蘆的人真的喜歡葫蘆嗎?”為思辨點引發(fā)學生思考,從文中和生活經驗去嘗試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種葫蘆的人沒有了解事物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事物之間是存在密切聯系的,葫蘆要長得好是需要多方面的營養(yǎng)的道理。因為種葫蘆的人沒有認識到這點,所以根本談不上“喜歡”二字,這是一種觀點;另一種觀點的依據來源于文本內容,種葫蘆的人天天都來看,說明他是喜歡葫蘆的。這樣“以點帶面”的思考方式,更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
再如,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受陶罐的傲慢無禮和鐵罐的謙虛品質。教師可以拋出“陶罐和鐵罐誰更好”的思辨觀點,讓學生在表述自己觀點的同時對故事寓意有更深層次理解,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3.以問促思,發(fā)展思辨能力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借助文本內容,以問促思,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的課堂教學上,學生在初讀課文后討論“車胤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文中又是如何表達的”。此時,教師可以調換文本中描述的順序“胤博學多通,恭勤不倦”,那么這樣的表達是否合適?學生會有兩種答案:可以,兩個詞語都反映出車胤的品質;不可以,因為車胤只有先“恭勤不倦”,才能“博學多通”。其實從文本內容出發(fā),只能選擇第二種,但是如果跳脫出文本,單指人物品質來說,順序先后并無大礙。學文之后,以“對現代社會來講,是否還需要‘囊螢夜讀’呢?”,學生在不斷提問和辨析過程中,去領悟“囊螢夜讀”那種勤奮苦讀的精神。
(四)設境悟意,拓展思維力
新課標指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擁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敢于探索創(chuàng)新,并能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寓言故事具有趣味性和哲學性,對激發(fā)學生思維活躍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思維空間
低年級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水平尚且處于初步階段,在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寓言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梳理文本觀點,引導學生辨析寓言道理,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當裁判”這一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進行合理辨析,初步培養(yǎng)他們善于思考、樂于分享、有條理陳述、敢于反駁等表達自己觀點的思辨能力,并引導其在陳述觀點時努力做到有理有據,學會“思辨性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大膽續(xù)編故事,進一步培養(yǎng)思辨能力。青蛙和小鳥的說法為什么不一樣呢?你覺得文中誰說得有道理?為什么?看來,青蛙和小鳥誰也說服不了誰,想請你來當這場辯論的裁判,你會怎么判決?如果故事繼續(xù)發(fā)展,你覺得還會發(fā)生什么?
2.勾連生活,深入領悟寓意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故事中“跳脫出來”,將寓言中蘊含的道理運用于生活,讓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連,喚起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落實“生活化”語文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提升思維能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以《坐井觀天》為例,理解“坐井觀天”的字面意思,勾連生活,拓寬寓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有一天,如果爸爸對明明說:“你可不要做一個坐井觀天的人呀!”明明覺得很奇怪:“我又不是青蛙,我也沒坐在井里,爸爸為什么說我‘坐井觀天’呢?”你能幫他解開這個疑惑嗎?你覺得生活中有沒有是“坐井觀天”的人?你要跟他說什么?在給出答案時要經過思辨,通過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時,他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訓練和提升,同時也能深刻領悟寓意。
3.多元解讀,發(fā)展思辨能力
“一個寓言故事只有蘊含一個道理嗎?”在進行寓言教學時,教師帶領學生多角度、多元化地去品讀故事,解讀作者多元化的寫作意圖,剖析深刻的寓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多元化的思維習慣,辯證地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狐貍與葡萄》這則寓言出自《伊索寓言》,講述的是一只狐貍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上掛滿了熟透的葡萄,它跳了很多次都夠不到,于是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也罷。”這個寓言的主要目的是諷刺那些因為得不到而自我安慰的人,即“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但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為:在面對不可及的目標時,適時調整心態(tài),接受現實,也是一種智慧。
以二年級《小馬過河》為例,從小馬的角度,告訴大家遇到困難要學會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只有保持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時刻明白“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才能更好地完善自身。從小馬媽媽的視角來分析,可以看出,當自己的孩子陷入困境時,媽媽耐心地告訴孩子應該敢于嘗試。從教育層面上來看,小馬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溺愛而是引導孩子敢于去自我嘗試,增強孩子成長的獨立性。
三、寓言學習悟意促學啟思
(一)挖掘寓言文本價值
即使寓言故事大部分情節(jié)都是虛擬的,但是傳遞給大家的卻是深刻的道理。在寓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價值,不僅讓學生讀懂故事,悟出道理,還應關注其中的文學閱讀價值,引導學生品味其生動有趣的習作方式,學習其人物角色的塑造方法,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品悟寓言注重關聯
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故事性強,文章邏輯性強、關聯密切,易于整體把控。但是有些教師卻將逐段分析的教學思維嵌入寓言教學,逐字逐句地分析,朗讀句子再設問分析,之后再品詞析句,最后小結方法。逐層分析的寓言教學方式會造成文本解讀七零八落,破壞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知識的系統性,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在寓言教學時,教師應從多方位品析寓言,從文本、教學、學生等多個視角去看待每一篇寓言故事,保證寓言故事的完整性,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引導學生從短小的寓言故事中去感悟寓意,并將深刻的寓意運用于實際,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剖析寓言促進思維
在學習寓言的過程中,學生被鼓勵以多元化的視角去剖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深入體會并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刻寓意。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還幫助他們培養(yǎng)出一種多角度審視問題的思維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更靈活地應對各種情境,展現出更全面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語言是表征,思維是內核。在思辨火花被點燃之際,學生通過廣泛的對比閱讀,不僅能有理有據地闡述個人觀點,還能鍛煉他們的閱讀能力、深度理解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最終,這一系列活動共同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成長。
四、結語
寓言教學不僅僅是理解寓意,感悟道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問、思、辨、析”,促進其思維能力的提升,思辨意識的增強。以寓言文體為支點,以寓言教學形式加以著力,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寓言故事中包含的道理,借助生活經驗去思考撬動思辨點,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能力得以提升,思辨能力得以發(fā)展。
注:本文系廈門市首批“市管區(qū)培”湖里區(qū)小學市級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課題“基于小學語文寓言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XMXDHL202302010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