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新課標理念正在逐步推進,而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下語文重要教學方向,該理念強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通過真實任務的完成,促進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提升。在大單元教學中,將多個知識點和技能進行整合,使學生能夠在主題學習中形成更為系統(tǒng)的理解與應用。本文將探討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揭示其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一、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價值
在現(xiàn)代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任務群理念與大單元教學的結合引發(fā)諸多關注與討論。因此,應探討這種結合對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以及推動語文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實踐價值。
(一)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較為注重課本內容獨立知識點分解式講解,缺少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但隨著大單元教學的開展,逐漸將知識點進行整合,從而形成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方便教師通過真實、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運用所學知識。在此期間,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不僅可以得到提升,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教學中通過任務群的設計,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與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與實踐機會。這種主動參與的方式,不僅有助于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重要育人目標。學習任務群設計綜合性、實踐性、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可使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提升自身能力。但通常情況下,這類任務經常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應將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確保在實際生活中合理運用。大單元教學與以往教學模式不同,其更看重對教科書內容的拓展與整合,從而構建更為完備的知識體系,滿足核心素養(yǎng)所需,在整個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yǎng)文化自信心以及思維品質。通過參與到多樣化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中,學生能更好地發(fā)展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及創(chuàng)新思維等,讓他們在未來的學術及職業(yè)生涯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三)推動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現(xiàn)如今,小學語文面臨結構單一、方法欠缺的問題,這些問題均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方可解決。學習任務群模式主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中通過真實的情境指導學生積極合作探索,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與能力。這一理念契合現(xiàn)代教育自主化、多元化探究學習方式的發(fā)展趨勢,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大單元教學則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以便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更加系統(tǒng)化和實效化。注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使得課堂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平臺,更是一個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針對性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探索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方法,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高整體教育質量。
二、學習任務群理念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研究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任務群學習理念逐漸成為課堂教學重點,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大單元教學實現(xiàn)知識、技能、情感目標的整合,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探究學習任務群模式,進一步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根據新課標要求,確定單元任務群教學類別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中,課程分為三個層面與六大學習任務群,具體如表1所示,旨在促進語文教學整合性與實效性的提升。這些學習任務群分別對應不同的課程功能和價值取向,涵蓋了語言運用、文化傳承、認識世界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時,需充分理解各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及其與教材內容的關系,確保教學目標明確、內容豐富。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人文主題、語文要素、核心素養(yǎng)”內容,如表2所示。
在進行新課標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第二學段學習內容的對比時,可以發(fā)現(xiàn)表2所提供的信息與課程要求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首先,精讀期間重點學習怎樣描述老一輩革命家的英雄事跡,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指導學生學習怎樣寫請假條、留言等,對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際能力有很大幫助。最后,分析教材中的故事,并嘗試與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理解詩詞背后的情感,也能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吸收民族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其表達的愛國情懷,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研讀教材內容,提煉大單元教學主題
課程設計與實施應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理解與運用能力。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時,需要清晰提煉教材,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教師可以提煉出“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為之后的教學提供方向。為確保這一主題得以順利實施,需要教師多方面分析單元課文內容與習作內容,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與系統(tǒng)性。
首先,從人文主題入手,教師應關注與“家國情懷”相關的詩詞,如古詩《出塞》《涼州詞》以及《夏日絕句》。古詩通過講述英勇報國的事跡,進一步體現(xiàn)古代兒女的愛國情懷。在分析這些作品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探討詩中的情感、意象及其對家國忠誠的表達。此外,通過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梅蘭芳蓄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近現(xiàn)代民族英雄如何通過不同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愛國之情。其次,《延安,我把你追尋》則是從個體視角出發(fā),通過革命時期真實事件展現(xiàn)延安精神。這些作品相輔相成,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再現(xiàn),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傳承。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借助這些文本,引導學生理解“家國情懷”這一抽象概念在文學作品中的具體體現(xiàn),使學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最后,在習作方面,“學習寫書信”的活動與本單元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應緊密結合。教師可基于“大單元”視角,對習作要求進行相應調整。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寫信給老一輩革命家”的任務,引導學生向他們介紹中國現(xiàn)在的發(fā)展狀況,抑或表達自己對英雄故事的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用書信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及其意義的理解。
(三)聚焦主題,創(chuàng)設大單元教學情境
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時刻關注主題引領,不斷整合學習內容與情境,以確保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認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真實、趣味、直觀,這樣才能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習動力。在明確大單元教學主題后,教師需要圍繞這一主題積極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大單元教學情境具有“貫穿性”,旨在滿足整個單元的學習需求,而不僅僅是針對某篇課文或習作。通過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促使學生在互動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主題為“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可以圍繞“致敬先輩,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這一主題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具體而言,開展“致敬先輩”活動,教師可為學生播放與歷史相關的短片,展現(xiàn)諸多先輩為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接著,教師可指導學生分組探究先輩所具備的精神品質,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愛國主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責任。與此同時,教師可組織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引導學生圍繞“我心中的英雄”進行寫作,選擇自己崇拜的歷史人物并講述他的事跡對自己的影響,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使他們思考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繼續(xù)傳承這種精神。為提升學習成果,教師應組織以“踐行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班會,使班級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的感悟,將課堂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確保學生將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立足情境,設置大單元教學任務
大單元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支持學生學習,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從真實情境出發(fā),設計出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任務。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與能力,以便在設置任務時,既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又能確保任務的可操作性。在這一框架下,“主任務”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引導“子任務”的運作,從而形成一個有機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任務體系。這要求教師設計多層次、多維度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主任務”時,挑戰(zhàn)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子任務”,這一過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這種結構化的設計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大單元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實現(xiàn)預期教育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致敬先輩,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時,可以拆分出三項子任務:
子任務1:感受詩人筆下的家國情懷。
在這個子任務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家國情懷的經典詩詞,實施步驟如下:
首先,教師可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對這些詩句的理解,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其次,通過小組合作,教師要求每個小組選擇一首詩,并制作一份視覺海報,展示他們對詩中愛國情懷的感悟。
子任務2:探究先輩故事中的愛國主義情懷。
這一任務旨在讓學生深入研究歷史人物,以及他們在國家危急時刻所展現(xiàn)出的英雄氣概。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首先,學生分組查閱資料,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收集和整理先輩故事,并進行匯報。
其次,每個小組將其研究成果進行分享,可以制作PPT展示或表演小劇,通過表演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子任務3:一顆愛國心,抒發(fā)愛國情。
在完成了前兩個子任務后,學生需要將學到的知識和感受轉化為自己的表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作或創(chuàng)作。
首先,鼓勵學生寫一篇關于“我身邊的愛國故事”的短文,將自己的觀察和體會記錄下來。
其次,學生還可以創(chuàng)作一首簡短的詩歌或畫一幅畫,將自己對祖國和先輩們愛國情懷的認識形象化表達出來。
通過主任務到子任務,再到更為細化的分任務,能夠確保單元教學符合邏輯性,進而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因此,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指導與監(jiān)督,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增強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感,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洗禮與熏陶。
(五)任務驅動,組織大單元關鍵活動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任務驅動學習越來越關鍵,尤其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如何有效組織關鍵活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以“感受詩人筆下的家國情懷”為子任務的關鍵活動為例,教師在開展古詩閱讀與討論活動時,必須精心設計,以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時,教師應設計如下子任務:
子任務1:教師可組織“收集愛國主題邊塞詩”的活動,讓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和作品,培養(yǎng)信息獲取能力,使他們對邊塞文學有更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子任務2:教師可組織“認識與評價英雄人物”“感悟經典人物故事”等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在國家危難時所展現(xiàn)出的氣節(jié)與擔當。通過小組討論和匯報,讓每位同學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強歷史學習中的互動性和參與感。
子任務3:開展“朗誦詩歌”“辯論:延安精神是否過時”活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加深其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在辯論過程中,鼓勵不同觀點進行碰撞和交流,不僅提升了他們口頭表達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更能讓他們在激烈的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見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中,通過任務驅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和調整,促進自身成長,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未來,將繼續(xù)探索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