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不僅把語言運用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而且單獨設置“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作為一種能夠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閱讀方式,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精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呢?
一、思辨性閱讀對表達能力的作用
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對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辨性閱讀通過引導學生深人分析文本內涵和全方位解讀文本,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意識和能力。在分析文本過程中,學生學會條理分明地講述個人見解,直接獲得邏輯表達能力的提升。思辨性閱讀有助于學生搜集大量的詞匯素材。在探討不同觀點過程中,學生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辯論,這能有效提升他們的語言組織與運用能力。同時,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以逐步增強,他們在課堂互動中就會更加積極地表達個人看法。經過這樣的語文實踐,學生不僅在表達的深度上有所提高,而且在表達的邏輯性方面也得到發(fā)展。借助思辨性閱讀,學生掌握了從各個角度審視問題的方法,并在表達時展現出連貫性、深入性和層次性。因此,思辨性閱讀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能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閱讀中學生的表達能力現狀
(一)表達邏輯性較弱
在閱讀教學中,不少學生在表達觀點時,不能依照合理的邏輯順序來進行,出現思維混亂的現象。這主要表現在學生發(fā)言或參與討論時,缺乏連貫的思維,難以形成因果關系或者遞進層次,使觀點表達顯得模糊不清。這種邏輯的混亂,還體現在對問題的分析思考過程中,學生難以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步驟,并逐一清晰地進行表達。這導致學生在進行交流時,聽眾難以理解其表達的內容、觀點,影響交際的效果。
(二)缺乏批判性思維
學生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他們傾向于接受所學的觀點,而不是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導致學生難以深刻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表達多為表面化、膚淺化,難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地學習教材上的觀點或是教師的授課內容,缺乏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性。特別是在遇到內容復雜的文本或是開放性的問題時,學生通常難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思考和表達。同時,不少學生在面對不同意見時,往往缺乏反思能力,更傾向于盲目追隨大眾觀點,不會也不敢公開表達個人觀點,這無疑限制了他們表達的廣度和深度。這種缺乏批判精神的表達,不僅削弱了學生論述的條理性,還導致學生表達的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思辨力。
(三)表達條理性欠缺
許多學生在進行口頭表達時顯得不夠自信,特別是在公開演講或者課堂討論的場合,他們通常會感到緊張。這種缺乏自信的心態(tài)使得學生在表達觀點時顯得語無倫次,這影響了表達的明確性和說服力。由于條理性的欠缺,當需要講述較為復雜的觀點時,學生很難保持話題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這又進一步影響他們語言表達的效果。
三、以思辨性閱讀提升表達能力
(一)通過邏輯思維訓練提升表達邏輯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精心挑選那些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素材,如復雜的人物關系或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等,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在教學伊始,教師先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不同情節(jié)來表達核心思想?\"或者“文章各段落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探索文本的邏輯架構和結構層次。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還要深人分析段落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接著,教師讓學生開展小組交流,分享自己的見解,傾聽同伴的看法,并根據同伴的反饋來修正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并通過質疑與批判來提升邏輯推理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分析思路進行反思并歸納總結,讓學生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從而增強學生表達的邏輯性。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時,教師先提出問題:“雨來在關鍵情節(jié)中所采取的行動與他的性格有什么關系?”以此激發(fā)學生對小雨來行為動機的深人思考。學生通過分析小雨來做出選擇的原因,發(fā)現這些選擇背后所蘊含的因果關系。接著,教師鼓勵學生對這些邏輯關系展開交流,并指導學生以小組形式總結小雨來行為與性格的聯(lián)系。最后,教師設計以“小雨來行為的邏輯性”為主題的寫作活動,讓學生結合課堂討論進行寫作。這樣的作業(yè)有助于學生鞏固邏輯思維,促進學生運用邏輯思維思考分析問題,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二)通過引導式討論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式討論能夠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并幫助學生從多個視角來闡述自己的看法。引導式討論的關鍵是教師的引領,使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先指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并要求學生關注文本的主要論點、重要情節(jié)或人物行為。然后,教師通過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或設定討論的方向,促進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邏輯結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逐步深人地思考文本的內在邏輯,并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觀點提出疑問。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學生逐漸掌握如何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留意學生的表達是否具有邏輯性,及時地指導學生梳理不清晰的表達,或糾正學生錯誤的推理。這樣的引導,讓學生逐步學會從不同視角審視問題,在表達時能夠注意論據的支持、觀點的合理性以及表達的嚴密性。整個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同時表達也更加條理分明,具有邏輯性。最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梳理自己的思考過程,并以口頭的形式講述出來。這樣,學生不僅要歸納討論的要點,還要用邏輯連貫的方式進行表達。經過持續(xù)的思考與修正,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加強,表達時展現出深刻的、有條理的思考。借助引導式討論,學生慢慢形成了批判性思維的習慣,既能對他人觀點提出疑問,也能提出自已的見解。隨著這種能力的增強,學生在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三)通過情景模擬增強表達的條理性
情景模擬法是一種通過設置特定場景,引導學生進行表達交流,以增強學生表達的條理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可將學生帶入模擬場景之中,進行分階段訓練,鼓勵學生進行表達,逐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與邏輯推理能力。
首先是情境體驗與信心建立階段。教師設置一個具體的虛擬場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仿現實情況展開交流。如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復現故事中的關鍵情節(jié)和對話。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得以逐步適應在特定環(huán)境中進行交流,逐漸消除緊張感,樹立交流自信。此階段的目標在于使學生適應交流環(huán)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漸增強自信,開始理解條理化表達的基本要求。其次是逐步提升表達條理性階段。當學生對特定環(huán)境有了深人了解后,教師可基于這個環(huán)境布置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表達任務,以促進學生在表達時更加重視邏輯順序和條理性。例如,在設定好的場景中,要求學生詳細地、連貫地描述角色的情感變化、行為動機或是事件的前因后果等。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而且能確保其表達的連貫性和邏輯的嚴密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指導作用至關重要。教師要逐步提升問題的難度,不斷提高表達要求,使學生在面對各種不同場合時,都能做到思路清晰、表達流暢。最后是反思與表達能力鞏固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情景模擬的全過程進行深刻反思,并自主完成總結工作。這一步驟不只是對所表達內容的整理和回顧,更是對學生表達邏輯能力的進一步鍛煉。學生要站在角色的立場,對自己的表現進行梳理,明確且有序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自我審視過程中,逐漸強化思維的條理性。
情景模擬能讓學生融入角色,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逐步克服發(fā)言時的緊張情緒,提升思維的條理性和表達的邏輯性。這樣的實踐,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表達的自信心,還有助于學生在多變的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有序的表達習慣。
四、思辨性閱讀的創(chuàng)新
(一)跨學科思辨性閱讀的創(chuàng)新
跨學科學習是語文新課標的重要理念,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教學中,跨學科思辨性閱讀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式,旨在通過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這種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不同學科的思維,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審視文本的內涵與價值,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思考問題的視角。
在教學中,教師可融人相關的學科知識,引領學生從多個維度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青山不老》一文時,教師可結合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也通過了解森林、氣候、水土和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借助跨學科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文章的情感內涵,還能從地理學的角度理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這種教學策略促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有效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新的核心在于運用多元化的思維,激勵學生探索文本深層的邏輯與思想,并結合多學科知識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面對復雜文本時,學生能夠從多個學科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綜合分析,表達更加條理化且具有深度。通過跨學科思辨性閱讀,學生不再局限于用單一的語文學科知識分析文本,而是學會了從多學科視角來理解問題,提高了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多媒體資源的創(chuàng)新運用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夠有效推動學生表達能力的發(fā)展。為實現相關素材與思辨性閱讀的深度結合,教師要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多媒體。在預習階段,教師可挑選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的素材,如電影、動畫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觀看。此階段旨在讓學生借助多媒體資源,理解課文的背景知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思辨性閱讀打下堅實基礎。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媒體資源,對課文進行深入分析。在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如相關的視頻或音頻,幫助學生更形象地把握課文中難以理解或較為抽象的內容。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為學生設定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相關資料去豐富對文本的理解。在課堂教學的最后,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圖片、視頻或音頻等資源,對課文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融合多媒體信息并將其轉換成語言進行表達,使表達具有條理性和邏輯性。這種閱讀方法,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復雜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
(三)閱讀與寫作結合的創(chuàng)新實踐
閱讀與寫作結合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其目的是通過閱讀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并通過寫作引導學生將這些思考條理化、系統(tǒng)化地表達出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逐漸構建起自主的思維體系,并進行條理清晰的表達。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先布置一些啟發(fā)性的思辨性閱讀作業(yè),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解讀文本。在閱讀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文本的基本內容,更要對文本中的邏輯關系、人物言行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分析。這樣有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形成自己的見解,為后續(xù)的寫作奠定堅實基礎。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將閱讀心得轉化為文字。在寫作時,學生要梳理語言,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條理分明地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必要的輔導,幫助學生有效運用論據論述自己的觀點,確保表達的正確性和邏輯性。最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寫作成果進行反思和修改。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幫助學生優(yōu)化文章的表達,更能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閱讀與寫作的緊密融合,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有能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思辨性閱讀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邏輯思維訓練、引導式討論和情景模擬等方法,能逐漸增強學生表達的邏輯性、條理性。同時,跨學科思維訓練、多媒體資源的創(chuàng)新應用以及閱讀與寫作的融合,極大地拓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甄錦鳳.小學語文開展\"思辨性閱讀\"的教學實踐[J]格言(校園版),2022(30):38-40.
[2] 元如英.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應用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30):83-86.
[3] 唐蘭芳.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智力,2023(21):165-168.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