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開宗明義:“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奔瓷鐣畹膬?nèi)容、意義、趣味、價值等“意\"的方方面面都是在語言文字“言”的運用中得以實現(xiàn)的,因此語文學習是生活的切實需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以用為學”基本理念,將語言學習與兒童成長規(guī)律相結合,探索兒童語文學習的有效方式,由兒童語文實踐走向兒童語文生活,改革課堂教學實踐,真正實現(xiàn)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一、“以用為學”的理念闡釋
“以用為學”的教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導向,優(yōu)化學生當下與未來的語文生活,構建氣象方千的語文生態(tài),壘筑兒童精神豐盈的語文生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以用為學”與“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既相關聯(lián),又有區(qū)別。“學以致用\"強調先學后用,學為前提,用為結果;“用以致學\"強調用中學、做中學,用為前提,學為結果。相較之下,“以用為學\"的內(nèi)涵較為豐富,包含“既有‘學以致用'又有‘用以致學’,既有‘學而為用’又有‘用而為學'\"之義。具體而言,一是強調“用\"為目的,語文學習以有用、用得上為前提,即“用”得到的就是學的目標;二是強調“用\"為路徑,語文學習應在用中做、做中學,即“用”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用”既是知識獲得的學習過程,又是知識與素養(yǎng)之間轉換共生的過程;三是強調“用\"是結果,語文學習過程中“用即學”,即“用”起來的就是學到了的,“用”的領域就是學的領域,“用”的內(nèi)容就是學的內(nèi)容。“以用為學”強調不僅以語文知識作為學習內(nèi)容,還注重在“用”的過程中形成的方法遷移力、情境勝任力、學習意志力等,這些同樣構成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
“以用為學”中的“用”,強調的不僅是生活中的運用、使用以及用途,更強調符合正確價值觀之“用”,即有道德性的“用”。從學習方式角度來說,是對“教育即生活\"(杜威語)與“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語)的貫通實踐,是對學習是知識的認知與學習是知識的運用的知行統(tǒng)一;從學科育人的角度來說,旨在通過語文實踐與運用,幫助學生實現(xiàn)思想認識、審美意趣、精神品格、語言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高度匹配,使學生達到內(nèi)外統(tǒng)一、充實豐盈的狀態(tài),為構建兒童高品質語文生活作出更聚焦、更長遠、更有利于未來的教育研究與實踐貢獻。
二、“以用為學\"的內(nèi)容架構
生活滋養(yǎng)語文,語文照亮生活。語文,從生活中來,到生命里去?!耙杂脼閷W”的內(nèi)容包括三層架構,即語文生活、語文生態(tài)、語文生命。
(一)建構兒童自覺的語文生活
語文生活依從于語文,落點于生活。因此,生活中既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的學習,又要注重語言文字在表達與交流中的運用,還要通過語文學習來改善兒童的生活,為兒童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生活。語文生活包含以下四層意義。一是課堂語文生活,它以語文生活情境為基礎,要求學生既充分沉浸于課堂中的語文生活,又增長實現(xiàn)課外與未來的更好生活的語文本領。二是校園語文生活,以校園“主場\"的真實情境、真實問題、真實學習為語文活動特質,以校園氛圍、校園活動、跨學科學習等為語文生活內(nèi)容,著眼于初步實踐,為校外語文生活提供強大動力。三是家庭語文生活,以家庭中的語文真實生活為場景,運用個體的語文能力,營造良好的家庭語文氛圍,實現(xiàn)高質量的家庭語文生活,提升家庭成員的語文素養(yǎng)。四是社會語文生活,講究由語文生活情境走向真實語文生活,將語言實踐走向生活,以加深理解體驗,獲得感悟,實現(xiàn)新的表達。
(二)建構兒童自然的語文生態(tài)
語文是思維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是自然的人文,也是內(nèi)心的人文?!吧钪械恼Z文不僅承擔了溝通的工具作用,也構建了生活本身。社會有整體的語文環(huán)境,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微環(huán)境。\"生活世界是多樣的、綜合的、變化的,兒童語文生活廣度源自他的生活廣度。因此,具有跨學科學習“天性”的語文成了兒童生活的基礎需要。語文生態(tài)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語文個態(tài),即兒童個體與語文相關的生活樣態(tài)。在閱讀中,兒童能感受到生活有滋有味、有血有肉、有光有影,如此閱讀就成了生活,而生活就更有了意義。當兒童學會用語文表達生活,那么他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生動、有趣。二是語文群態(tài),即兒童所在的群體與語文相關的各種活動,涵蓋群體內(nèi)的語言交流、閱讀、寫作、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群體內(nèi)的學習伙伴、家庭成員、社區(qū)人員等,各有各的思想,不同思想進行碰撞,產(chǎn)生共鳴,慣之以日常,就能夠為兒童的語言生活、閱讀生活、文化生活等提供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三)構建兒童自由的語文生命
文字或語言是心聲的流露,是文化自信的根脈、思維能力的映射、審美創(chuàng)造的涵育。因此,兒童語言品質決定兒童生活品質,兒童生活品質決定兒童生命質量。生活中,不僅要讓兒童注重語言文字的閱讀意義,更要注重語言文字的表達價值,關注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耙杂脼閷W”的高品質語文生活建構,是實現(xiàn)生活世界與言語世界的共生,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往共生?!白寣W生往來于‘言’與‘意'的雙向通途之中,領略途中的風景”,達到語文學習的高峰體驗。高品質語文生活本身就是高質量生命的展現(xiàn)。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傳承民族文化,因此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將民族精神植入他們心靈深處。
三、“以用為學”的實施路徑與策略
(一)實施路徑
“以用為學”,倡導以“用”為先導,以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問題為任務,在真實場景中反復運用語言文字進行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主動積極地進行積累、梳理與整合,形成個體語言經(jīng)驗,有效培育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循環(huán)往復,獲得語言運用的成就感,構筑高品質語文生活。具體路徑為:用以致省一省以致求一求以致學一學以致用。(見下圖)
下面以教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的《表里的生物》一文為例進行說明。
1.用以致省
“省”為省思與省察之意。學習只有沉潛于知識應用的情境里,才能設身處地、想方設法地調動各方學習資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整合相關學習資源,關聯(lián)學生生活場景,將學生引人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調用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語文經(jīng)驗,對復雜多變的真實問題進行思考,達到“憤排”的狀態(tài)。在教學《表里的生物》一文時,教師出示一塊懷表,讓學生先觀察并描述懷表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再細聽并描摹表針發(fā)出的清脆音響,知道“表里的生物”是不存在的。于是,學生就會對作者相信父親懷表里“有一個小蝎子\"產(chǎn)生困惑,進而提出問題。
2.省以致求
“求”為求知與求索。只有經(jīng)過思維、探索而獲得的知識才具有使用價值,并能夠被遷移與運用。調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經(jīng)歷互動性、跨學科、多維度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思考方向與探索角度,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體驗,能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目標?!侗砝锏纳铩返慕虒W第二步,在學生紛紛產(chǎn)生疑惑之際,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作者小時候如此堅定地說“父親卻有一個小蝎子在表里”,他傻嗎?于是,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小時候生活在沒有工廠的環(huán)境以及作者不斷觀察猜想的\"證據(jù)”,說明作者并不傻。這個學習過程是產(chǎn)生疑問后的求證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只是對課文的理解,而是對“問學”過程的方法掌握。
3.求以致學
“學”為學力與學識。在多樣復雜的情境中,只有有效激活、調動已有語文知識與技能,進行比較、擇取、遷移、反思、鏈接、創(chuàng)造,用最合適的方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表里的生物》的教學第三步,學生繼續(xù)產(chǎn)生疑問:既然作者不傻,那他的父親為何會騙他?于是,教師先讓學生思考:父親真的認為表里有一個小蝎子嗎?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找出表現(xiàn)父親的言與行的句子。父親的語言三次出現(xiàn)“只許…不許…”,那煞有介事的語氣,營造了一種神秘感;父親的行為\"攔\"\"笑\"“蓋\"“打開\"等,有一種“欲拒還迎\"的意味,顯然是為了引逗作者。從父親的言行中,學生感受到他對兒子不是真嚇唬、不是真拒絕,而是帶著濃濃的父愛。該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是學生在找證據(jù)過程中觸發(fā)的真實情感一塊冰冷的懷表,蘊含著一顆滾燙的父愛之心。
4.學以致用
“用”為作用與應用。學習后的成果表達,通常是各種形態(tài)的作品,并通過展示、交互評價、完善提升,這樣能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成果化,收獲語文新知識與新能力,形成解決生活問題的語文素養(yǎng)?!侗砝锏纳铩方虒W之初的真實問題已經(jīng)得到解決,但是,學生的學習不能止步于此。經(jīng)過兩輪討論,學生已掌握有根據(jù)地表達這一思辨性閱讀能力。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往更深處進發(fā):“課文篇幅不長,通俗易懂,甚至有些幼稚可笑,然而編者卻將本文作為六年級學生畢業(yè)前的最后一篇精讀課文,值得嗎?”這又是很現(xiàn)實且應景的問題。學生繼續(xù)循著“有根據(jù)表達\"這一學習方法,結合即將畢業(yè)的童年生活,猛然間醒悟:這是一篇追憶童年、懷念童年、珍視童年的回憶性文章,能喚起讀者回想自己純真、美好的童年生活,從而感受到編者的良苦用心。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用”已不再是課程初始時的“用”,而是帶有全新意義、更深層次的“用”。
(二)學習策略
1.生活鏈接:聚焦語文生活的意義內(nèi)涵
“生活”一詞是語文新課標中的高頻詞,強調了語文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這是語文教學的必然策略?;谡鎸嵉纳钋榫常烧鎸嵉膶W習語境,這樣言語實踐便有了“用”的現(xiàn)場感與針對性,語文學習便成為真實的需求。于是,生活會因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而變得更有品質?!侗砝锏纳铩芬晃牡慕虒W,基于“生活中的懷表里沒有小蝎子\"這個客觀事實,學生不免對文中父親的“懷表里有一個小蝎子”產(chǎn)生好奇,從而帶著求知若渴之心去探索、學習;基于畢業(yè)生同樣處于童年時光這樣一個現(xiàn)實生活情境,讓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易于學生理解。
2.圖式建構:聚焦語文生活的表達形式
“以用為學”的語文教學,著力于引領學生從文章內(nèi)容的準確理解去發(fā)現(xiàn)文本的言語形式,建構出不同于文本的表達圖式與閱讀圖式,從而更好地運用于閱讀,實現(xiàn)閱讀力的提升。在教學時,文本中新的言語圖式,會與學生已有的言語圖式產(chǎn)生鏈接,最終形成閱讀或表達都用得上的能力,這樣就有了高品質語文生活。為了引導學生從《表里的生物》一文走向生活,鏈接自己的童年,進行如下練寫(出示)
童年就是這樣美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都會有類似的經(jīng)歷,類似的話語:“‘ 。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不說了?!?/p>
這一練習引導學生用文中結尾段,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進行遷移續(xù)寫,使學生由作者生活走向自我生活。
3.具身學習:聚焦語文生活的生長經(jīng)歷
“教育,本質上是身體的事情,也是語言的事情…身體、語文與教育構成微妙的共同體…語境正是基于這一微妙的共同體。\"\"以用為學\"的學習活動能讓學生沉浸于生活場景、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其潛能得到充分激發(fā)。這符合具身認知的學習規(guī)律。在具身學習中,學生用身心進行語文的感知,自主體驗言語生活,更全景、更真切、更富實感地走進語文的“言”與“意”,實現(xiàn)“言\"“意”共振?!侗砝锏纳铩芬晃闹械摹拔矣小赣H卻有…\"這句話,留在作者的童年,留在作者心中一輩子。課堂上,伴著孩童嬉笑聲的音頻,課件呈現(xiàn)出作者兒時的多個生活場景:“當遇到隔壁耳背的老爺爺時,他會說—\"\"來到學校時,當然要向同學炫耀這樣的表達練習,讓學生體會作者兒時面向不同角色的“炫耀”,真切感受到作者童年時代的天真、可愛以及作者對童年時光的懷念之深。
4.解構立新:聚焦語文生活的活色生香
文本的“意\"是可以新生的,文本的“言\"也是可以優(yōu)化的。解構立新策略,就是培養(yǎng)學生帶上思辨的眼光去審視文本,審視作者的“意\"和“言”。文本不都是完美的藝術品,閱讀文本應該有讀者存在,產(chǎn)生自己的“言”與“意”。語文學習是一個慢慢積累、慢慢領悟、慢慢融通的過程。《表里的生物》一課教學中,教師出示作者馮至生活的時間軸:“1905年出生;1913年(8歲)喪母;1930年(25歲)留學德國期間,寫《父親的生日》;1937年(32歲)父親去世;1944年(39歲)《中國兒童》刊載《表里的生物》…\"梳理過程中,學生慢慢發(fā)現(xiàn)作者寫此文時已人到中年,母親早逝,陪伴他走過童年、青年時代的父親也已去世。這時,學生領悟頓時“轉向”:原來,這不只是一篇描述兒童探索的文章,還是一篇表達父愛的文章。何以“立新”?因有“解構”。
5.流量迭升:聚焦語文生活的共享共建
語文生態(tài)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體,都是具有溝通共享條件的?!抖Y記·學記》有言:“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學相長”道出了學習發(fā)生的本質,教與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師生之間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語文生活是人人參與的大生活,師生聚焦生活問題,共讀共享、共議共賞、共問共學,提升語文解決的能力,積累豐富的語文經(jīng)驗。結合學生的具體生活讓語文左右逢源,使彼此間語文流量迭升,是語文生態(tài)構建的不二法門?!侗砝锏纳铩方虒W中,為了增進學生對“父愛”文本主題的了解,教師補充了兩份資料:一是作者夫人姚可崑在《我與馮至》一書中的回憶:“他們父女二人格外親熱,晚飯后一有閑暇就做各種游戲,父親常常聽憑女兒擺布?!倍恰?948年,作者馮至的三篇講述自己童年故事的文章連續(xù)在《大公報》上發(fā)表,其中包括《表里的生物》\"的事情。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父愛,以及對廣大兒童的喜愛呵護,這是閱讀“大流量”帶來的效應。
6.自成一格:聚焦語文生活的獨特風格
兒童從小養(yǎng)成的使用語言文字的習慣,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這種獨特性可能體現(xiàn)在用詞的選擇、用句的構造、表達的邏輯等多方面。有的人喜歡用形象的語言,鮮活且有生機;有的人喜歡用極簡的語言進行理性的表達,簡潔且客觀…這些都是自成一格的語文生活的個性展現(xiàn)
總之,“以用為學”的教學理念,基于中華文化根脈,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大前景,倡導用語文釀就生活,以彰顯兒童的生命力,構筑兒童高品質語文生活,這樣就能培養(yǎng)出價值觀正確、精神豐盈、素養(yǎng)全面的新時代兒童。
[參考文獻]
[1] 楊澄宇.文不在茲:語文傳統(tǒng)觀念的現(xiàn)代性闡釋與創(chuàng)造[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4.
[2] 張良,靳玉樂.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怎樣的教學認識論?: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勾畫[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5):32-37.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