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學習任務群成為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抓手。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tài)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不同于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以其獨特的課程資源、真實而豐富的教學情境、即時高效的實踐場域,成為落實該任務群學習要求的重要課型。
筆者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一課為例,談談構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口語交際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一、基于教材,確立思維生長點
在教材中,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的內容,由情境圖、文字說明和小貼士三部分組成:情境圖提供交際的內容、素材,文字說明提示口語交際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小貼士對訓練要點提出明確要求。標題在“小事”一詞上加引號,隱含了事小意義大的價值導向。揣摩編者意圖,本課教學應引導學生和小組同伴交流身邊的“小事”,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在此基礎上盡量匯總小組意見,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
(一)橫向鏈接
本單元以“我與自然”為主題,語文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就人文主題而言,單元前幾篇課文《大自然的聲音》《讀不完的大書》《父親、樹林和鳥》側重于對自然環(huán)境的關注,而這也是學生身邊的“小事\"之一。口語交際之后,教材編排了習作“我有一個想法”。兩節(jié)表達課都要落實單元第二個語文要素。“留心生活”為表達前提,“記錄想法”為最終目標。因此,本課既是留心生活、表達看法的初步嘗試,又要為后續(xù)習作積累素材,提供思路,在留心觀察、收集材料、交流分享等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
(二)縱向進階
教材小貼士中明確提出本次口語表達的要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匯總小組意見時,盡可能反映每個人的想法。\"其中,“表達看法”是第一學段已初步掌握的學習要求,本次口語交際對表達的內容、方式和對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匯總”是第二學段提出的全新要求,這兩個要求在不同學段之間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進階性(見表1):
從整套教材的編寫體系來看,“說清楚自己的看法”既呼應了二年級下冊“清楚地表達想法,簡單說明理由”的學習要求,又體現(xiàn)了口語表達目標的進階性,為第三學段“先說想法,再把具體的理由講清楚”“引用原文說明觀點,使觀點更有說服力”的學習奠定基礎?!皡R總”標志著學生交際模式的升級,對小組合作的要求進一步提高了。初步掌握信息的記錄、整理和交流方法,展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表達的能力,并進一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基于學情,建構思維生長路徑
(一)創(chuàng)設情境,定位思維坐標
語文新課標指出:“應根據(jù)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在不同學段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主題和學習情境。”真實的學習情境,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促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在試教階段,筆者曾創(chuàng)設“校園新聞發(fā)布會\"“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金點子'征集活動”等情境,這樣的情境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卻無法激活學生交際的內驅力,反而因無法貫穿始終、無法落實評價等問題,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正式教學時,筆者結合授課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我是城市小主人”的情境,課前讓學生介紹自已家鄉(xiāng),喚醒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和文明的關注,再過渡到對家鄉(xiāng)文明現(xiàn)象的交流,水到渠成。
【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的會場里坐著來自全國
各地的老師。作為東道主,誰來給他們介紹一下咱們揚州?
生 :老師們好!瘦西湖是著名的湖上園林,自古以來便是江南的游覽勝地。
師:你介紹得可真好!(面向全班)瞧,他面對所有的客人老師,落落大方,全場每一個人都能清楚地聽到他的發(fā)言。
生2:大家好!揚州炒飯是一道非常有名的菜肴,色香味俱佳。
師:剛才同學們聊了揚州的文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揚州的文明。文明往往體現(xiàn)在一件件小事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身邊的“小事”。
【實踐反思】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介紹家鄉(xiāng),旨在激發(fā)學生作為本土文化傳承者的自豪感與責任感,同時緊扣課題中的“身邊”二字,實現(xiàn)學生的生活實際與交際內容的高度聯(lián)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回憶起更多真實的生活場景,提出更有針對性的看法,從而生發(fā)出富有時代性、地域性的想法。這樣,“發(fā)現(xiàn)小事一談看法一匯總意見一解決問題”成為學生真正宣傳家鄉(xiāng)風土人情、提出解決方案的具體路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日常“小事”背后所蘊含的重要價值。
(二)充分交流,開啟思維導航
“表達與交流”是語文四大實踐活動之一。語文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表達與交流提出了具體要求:“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边@也是本次口語交際的核心要求。本課聚焦公共生活,引導學生留心生活實際,先交流事件,再學習從不同角度清楚地表達看法,從而落實語文要素。
【課堂實錄】
活動一:身邊“小事\"能交流
1.分享“小事”,說感受
師:(出示教材第3幅圖)你的身邊有哪些類似這樣的小事?
生 :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位老爺爺行動不太方便,幾個大哥哥上前扶他,還給他讓了座。
師:你抓住了人物的行為,三言兩語就把這件事講得明明白白。我想采訪你,如果你就是那位爺爺,
當他人向你伸出熱情的雙手,你心里會怎么想?
生2:我覺得很溫暖,有陌生人能這樣貼心地幫我,我可能會感動得哭了。
師:謝謝你,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我們也感同身受。
2.聆聽“小事”,做分析
師:聽了剛才這個同學分享的“小事”,你的心中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誰來評一評,你覺得這些大哥哥的做法怎么樣?
生3:我覺得做得非常好,因為他們很熱心,及時照顧老爺爺。
師:(出示小貼士1)你不僅亮出了你的觀點,還對這個行為進行評價,這就是理由。其他同學的看法呢?
生4:他們很尊重老人,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3.學法遷移,談看法
(1)指名幾個學生再分享身邊類似的“小事”,并談看法。師生對照板書評價。(2)出示教材第1、第2、第4幅圖。學生選擇其中一幅圖,和同桌交流類似的小事,談談自己的看法。
【實踐反思】
從交流的內容上,說事件是談看法的基礎,重點要關注人物及人物的行為,做到簡潔準確即可。談看法是重中之重,因為本課處在第一和第二學段的過渡期,學生對事實與觀點間的關系理解能力較弱。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推動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實現(xiàn)思維進階,筆者在試教階段將學生所提到的事件進行了大致分類(見圖1):
我發(fā)現(xiàn),當作為事件的親歷者(主動參與或者被動參與),學生大多談主觀感受,交流具身體會或心理活動;而當作為事件旁觀者(現(xiàn)場目睹或者聽他人提及),學生則更容易進行客觀評價,對事件做出個人判斷,并嘗試表述理由。因此,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分享的事件,分別請親歷者和旁觀者來發(fā)表看法,不但能引發(fā)學生冷靜、客觀地思考問題,挖掘思維的深度,更能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拓寬思維的廣度。
(三)學習匯總,凝聚思維成果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匯總”一詞定義為\"(資料、單據(jù)、款項等)匯集到一起”。本次口語交際要求學生初學匯總,教材提出的要求是“盡可能反映每個人的想法”。為保證匯總結果的完整、全面,教師要特別注重方法的指導:首先,組內成員要依次發(fā)言,正確運用“說清看法”的兩個策略,表達清楚;其次,要有良好的習慣,應認真傾聽,及時補充、提問;最后,記錄時既可以心記,也可以用筆記,以保證匯總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本次口語交際課按照“識匯總一學匯總一評匯總一用匯總”的流程展開教學。
【課堂實錄】
活動二:身邊“小事\"學匯總
1.同桌轉述,識匯總
師:剛才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了身邊的小事,哪組同桌來說一說?
(同桌一個談看法,另一個評價)
師:你剛才聊的是你的看法,你的同桌是怎么看的,你能完整地說一說嗎?
(學生轉述同桌意見。同桌評價轉述是否全面)
師:能夠把自己和他人的意見都完整地表達出來,這就是匯總。
2.小組交流,學匯總
師:兩個人的意見匯總說清楚了,你們想不想把小組四個人的意見都給完整地表達出來?那四個人該怎么匯總呢?
(1)采訪學生常去的場所,按學校、超市、小區(qū)、公園等不同場所分組。
(2)出示小貼士2。學生提煉匯總方法: ① 依次交流; ② 認真傾聽; ③ 記關鍵詞(畫示意圖、做符號等); ④ 及時追問。
(3)出示記錄單(見表2)。
表2匯總記錄單身邊的“小事”匯總記錄單組 記錄人:
(4)按照教材步驟,分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抽簽分享,評匯總
(1)抽簽選出小組發(fā)言人,分享小組匯總成果。(2)組員評價:是否盡可能地反映小組每個成員的意見。(3)他人評價:就表達的其他要素,如小組分享事件、匯總方式、發(fā)言條理性等進行評價、補充。
4.組間交流,用匯總
師:第一組分享的是超市中的“小事”。臺下其他“超市組”在哪里?舉手示意一下。請第一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選擇其中一個“超市組”,去和他們進行組間交流。
(1)第二組成員談“購物車互相禮讓”對自己的啟發(fā)。(2)第一組成員對“結賬時要先讓老人結\"這一觀點進行反駁。(3)第二組發(fā)言人匯報本組交流的“小事”。(4)第一組成員對兩組都提到的“高處物品不便拿取”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師:在同一個場所內,不同的小組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即使對同一件“小事”,也能碰撞出火花,這就是組間交流的意義。同學們已經(jīng)從“怎么看”研究到“怎么辦”了,真了不起!咱們課后可以將匯總的意見收集起來,交給超市的管理人員,發(fā)揮匯總的價值。
【實踐反思】
本環(huán)節(jié)四大板塊邏輯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實現(xiàn)了知識建構、能力進階、情感聚集、思維鍛煉的目標。從同桌意見匯總到小組意見匯總,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匯總的含義。在學習匯總的策略上,引導學生勾連以往的學習經(jīng)驗,探討適合學情的匯總方案。人人傾聽、記錄,嘗試匯總,這激發(fā)了全班學生交流的熱情。同類型小組之間的交流,擴大了交流的范圍,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鞏固匯總能力,啟發(fā)學生對各種現(xiàn)象的深刻思考,進一步體會“小事不小\"的內涵。(見圖2)
三、基于課標,促進思維認知發(fā)展
(一)遴選交際內容,拓展交流思路
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喚醒學生對身邊“小事”的記憶,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并為學生提供表達的范例。4幅插圖,涉及公共衛(wèi)生、公共秩序、公共禮儀等社會生活領域,提醒學生在分享“小事\"時關注社會公共生活,而非家長里短的個人生活。這是對課題中“小事”一詞的重要詮釋。這樣,學生在4幅圖的啟示下很容易地聯(lián)想到自己的所見、所感。課堂上,教師利用圖3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展開學法的指導,利用圖1、圖2和圖4加以鞏固,從而幫助學生打開交流思路,獲得學法遷移、內化的效果。而課題中“身邊”二字則將公共范圍圈在學生的生活半徑之內,啟發(fā)學生留心生活,并圍繞真實的事件,負責任、有中心地進行表達。
(二)重視交流過程,培養(yǎng)思辨精神
本次口語交際注重交流方法的指導。從交流對象上看,既有同桌之間的交流、單人面向全班同學的交流,又有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更有組與組之間的交流。這些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從點到面的多范圍、多層次的交流,使交際活動真實展開。這是語言能力實踐的有力保障。從交流內容上看,學生從談看法到學匯總,實踐活動層次逐漸走向高階,在討論、質疑、探究等多種學習過程中,感受口語交際的樂趣。如此綜合、復雜的學習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聯(lián)想、分析、比較、歸納等思維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有條理、有依據(jù)地進行表達。
(三)形成交際習慣,激活理性思維
本次口語交際課注重交流習慣的培養(yǎng)。語文新課標指出:“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嘗試運用合適的音量和語氣與他人交流,有禮貌地請教、回應?!本托W生而言,理性表達不僅包括認知技能、認知標準規(guī)定下的有針對性的表達,還包括表達時的語言、禮貌等。作為討論型口語交際內容,本節(jié)課每個交流環(huán)節(jié),都引導學生關注交際場域、交際對象,注重站姿、表情、音量等交際禮儀,讓學生理解交際方法、策略與交際過程同樣重要,從而形成良好的交際習慣。這是理性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四)優(yōu)化評價方式,關注思維方法
口語交際教學的底層邏輯,是促進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實踐運用學到的口語交際方法。本節(jié)課的評價體現(xiàn)出準確性、發(fā)展性、靈活性的特點。首先,以教材中小貼士的兩個要求作為底線評價標準,化難為易,使學習路徑可循、學習方法可考,促進學生綜合運用歸納、發(fā)散、逆向等思維方法進行表達。其次,匯總意見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以貫之而又有梯度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基于小貼士中的目標,關注課堂即時生成,如學生分享的事件、組與組碰撞出的不同觀點等,教師進行即時評價。這樣,讓學生理解小貼士中的“盡可能反映每個人的想法\"不單是“點對點記錄并發(fā)言”,而是將小組所有成員的發(fā)言進行綜合梳理,這為學生未來繼續(xù)學習篩選、整合等匯總策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魏寶芹.試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理解與路徑設計[J].語文建設,2023(22):67-70.
[2] 郎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設計原則與實施路徑[J].語文建設,2023(1):17-21.
[3] 陳先云.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修訂思路及四大要點[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4,25(5):1-7.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