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讀不完的大書》一文,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語言優(yōu)美、情感真摯,易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文章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寫、細膩的情感等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要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從而達成閱讀與表達融合的教學目標。
一、落實識字目標,夯實閱讀基礎
識字是閱讀及寫作的基礎。只有通過生字關,學生才能無障礙地進行閱讀。學生有了足夠的識字量,他們才能更加順利地閱讀文章,理解文本內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對識字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認識和書寫常用漢字,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主動積累、梳理基本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初步領悟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律?!睆慕滩牡慕嵌葋砜?,每一篇精讀課文后面都會安排一些要求學生會寫的生字。因此,在教學《讀不完的大書》這篇課文時,教師根據(jù)語文新課標對第二學段提出的\"識字與寫字\"要求——“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具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制訂具體的識字教學目標:“認識‘僅、麻'等11個生字,會寫‘蟻、梨、柔'等13個生字,學會梳理描寫同類事物的詞語?!睘榱伺囵B(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習慣,教師提前布置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課前認讀文中的生字。課堂上,教師通過檢查預習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認讀帶有生字、難字的詞語。掃清了文字障礙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就能做到通順、流暢。根據(jù)單元《語文園地》“交流平臺\"欄目中第二個學習伙伴提出的“我喜歡歸類摘抄”的要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歸納整理詞語。如描寫動物的是“雄健勇猛”“嘰嘰喳喳”等詞語,描寫植物的則用“高大挺拔”“暑寒榮枯\"等詞語。通過分類歸納的方式,教給學生對詞語進行梳理,以便于理解、記憶和運用。
對中年段學生來說,寫字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語文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語文園地》“書寫提示”欄目中的泡泡提示“撇和捺寫得舒展,字形就優(yōu)美”的要求,先引導學生觀察生字表中帶有撇和捺的幾個生字,并以“蟻\"字為例,進行示范書寫;再舉一反三遷移方法,引導學生寫好“梨、柔\"兩個帶有撇、捺的生字。
師:老師在你們的預習單上發(fā)現(xiàn)有一個要寫的“蟻”字。要把“蟻”字寫好,還真不容易。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看?
生:我知道了,“蟻”字右邊的“義”字,不是一個“大叉”。
師:是啊,“撇”和“捺”要盡量寫得舒展一些。
生:我知道了,“蟻\"字右邊的“義\"字,要寫出筆鋒。
師:接下來,請伸出你們的右手,在左手的手掌上跟老師一起書寫“蟻”字,先寫蟲字旁,注意要變橫為提,給右邊的“義”字讓一讓位置?!傲x”字先寫點,再寫撇和捺。撇高捺低,要像課本在“書寫提示”當中說的那樣,要寫得舒展一些。接下來,請同學們在你們的練習紙上工工整整地書寫一個“蟻”字。
至此,通過認讀、梳理和書寫,學生積累課文中的生字詞語,有效完成了識字寫字的教學目標,為閱讀和理解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多維閱讀,感受寫法特點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抓住關鍵句子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是實現(xiàn)讀寫能力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要策略。
(一)聚焦關鍵詞句,體會語言的生動
語文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閱讀與鑒賞”提出這樣的要求:“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苯虒W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促進他們對語言的感知。如通過自由讀、分角色讀、加動作讀等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句子中的重音、停頓和語氣,感受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在《讀不完的大書》的課堂上,在朗讀“小麻雀嘰嘰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悅”一句時,教師引導學生把重讀放在“嘰嘰喳喳、蹦蹦跳跳”上,感受小麻雀的興奮和喜悅,體會小麻雀享受著大自然的快樂心情。教師還可以通過朗讀、課文插圖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句子所描繪的場景,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生動形象。
(二)結合生活體驗閱讀,感受表達的準確
為了讓學生感受文章表達的準確性,教師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理解句子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語言形成立體的認知。這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不僅使學生學會根據(jù)生活經驗準確地理解語言,而且形成理解語言的思維習慣。如在指導朗讀描寫小螞蟻的句子的時候,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感受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師:你是從哪里感受到小螞蟻的有趣?
生:螞蟻讓我驚奇的地方是,它們的井然有序,像排好了隊,一步一步走向新家,就像我們平時放學回家一樣。
師: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你真會讀書。生活中,你有遇到過井然有序的場景嗎?
生:我去北京看升旗儀式的時候,那些解放軍邁出的步伐非常整齊,好像每個人都是一模一樣的,他們的動作也是一模一樣的。
師:是啊,他們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就叫作
生:井然有序。
就這樣,結合生活經驗進行閱讀,學生將文本中抽象的描寫轉化為具體的感知。教師還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增強學生對語言畫面的感受和情感色彩的體驗,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深化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三)多種方式閱讀,體會語言表達特點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詞句賞析、修辭分析等,幫助學生感受表達特點,積累語言素材。在教學《讀不完的大書》時,教師緊扣課后練習第一題“朗讀課文,感受大自然的樂趣”,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閱讀形式,感受課文描述的各種景象,體會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
一是引導學生讀描寫動物的句子,感受語言表達的特點。首先,教師通過指名朗讀描寫麻雀的句子“小麻雀嘰嘰喳喳,蹦蹦跳跳的,真叫人愉悅”,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此時小麻雀的心情是怎樣的?”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小麻雀在樹上“嘰嘰喳喳\"地歌唱、“蹦蹦跳跳”地嬉戲,知道作者是通過聲音、動作把它們盡情歡樂的場景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的。然后,教師進行總結:“在句子中,‘嘰嘰喳喳'描寫小麻雀的聲音,蹦蹦跳跳'描寫小麻雀的動作,‘叫人愉悅’是讀者看到這個場景的感受。作者就是用‘聲音 + 動作 + 感受’的表達方式把小麻雀的特點寫生動的。\"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描寫老鷹、螞蟻的句子進行感受,體會它們表達上的共同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在描寫動物的時候,抓住動物的聲音、動作,再加上自己的感受進行描寫,就不僅能體現(xiàn)出動物的特點,而且能使句子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倍求w會作者描寫植物的方法,感受語言表達的特點。教師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用“紅的、黃的、紫的、藍的”來描繪花的顏色多,用“單瓣的、重瓣的\"寫出花朵形狀的千姿百態(tài),用“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的還帶刺”來描寫青草葉子的特點;再讓學生朗讀體會;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描寫植物的方法“顏色 + 形狀 + 特點”。這樣,學生就掌握了課文語言的表達密碼。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將默讀、精讀、速讀等多種閱讀方式融合,結合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解讀、演繹,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進而內化積累,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促進寫法遷移,內化寫作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是語文教學實現(xiàn)讀寫能力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要策略。語文新課標對第二學段“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提出這樣的要求:“閱讀描寫大自然、表現(xiàn)人類美好情感的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嘗試用文學語言表達自已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感情。\"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選文極具經典性,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通過閱讀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學生不僅能積累豐富優(yōu)美的詞句,還能體會到語言的表現(xiàn)力,鍛煉想象力,進而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一)緊扣課文語文要素,遷移課文寫作方法
《讀不完的大書》課后練習第三題是:“在大自然這本‘讀不完的大書'中,你都讀到了什么?仿照課文寫一寫,和同學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過的動物或植物,用上學到的方法,抓住它的特征,用一段話寫出自己的感受。同時,教師提醒學生:“為了使描寫更加形象生動,還可以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方法來進行描寫。\"有了前面的總結、提煉,學生就能運用“聲音 + 動作 + 感受”來描寫動物,用“顏色 + 形狀 + 特點”來描寫植物,再用上一些修辭手法,句子就會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如一個學生這樣描寫小鳥:“小鳥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嘰嘰喳喳地唱著歌,就像大歌星一樣,聲音非常動聽,給大樹增添了新的光彩?!?/p>
這種當堂學習、練寫、修改的實踐活動,延續(xù)了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降低了他們寫作的難度,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獲得感,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二)梳理學過的課文,歸納寫作方法
除了課文中描寫的事物,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好玩的東西。為了喚醒學生的學習記憶,教師帶領學生對學過的課文中描寫大自然的內容進行回顧和梳理。
師:同學們,大自然中有很多好玩的東西?;仡櫼幌挛覀儗W過的文章,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描寫了大自然中好玩的東西。誰想到了?
生 :這個學期學的《花的學?!芬徽n,就描寫有好玩的內容:“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雷云拍著大手。這時,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p>
生2:我發(fā)現(xiàn)這學期的第5課《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梧桐樹葉比成了金色的小巴掌。
師:你找到了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梧桐樹葉子的好玩。
教師抓住這樣的時機,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回憶一、二年級學過的課文。結合學生的匯報,教師要求學生先把課文中描寫大自然的動物和植物的語句梳理出來;再列表呈現(xiàn)學過的描寫動植物的內容(見表1);最后,積累這些句子。這樣,幫助學生積累了描寫大自然中各種事物的語言材料。
(三)延伸課外閱讀,實踐創(chuàng)意寫作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教材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根據(jù)文本的連接點和拓展點,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突破課堂的局限和教材的邊界,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在《讀不完的大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單元《大自然的聲音》課后“閱讀鏈接\"葉圣陶先生的《瀑布》這首詩歌,教師給學生推薦《葉圣陶童詩精選集一一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這本書,讓學生感受葉圣陶爺爺筆下的日月山河、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的美好,激發(fā)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持續(xù)學習的內驅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將成為學生應對未來知識更新的核心能力。
課外閱讀還可以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學習到各種寫作方法,并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實現(xiàn)從模仿到創(chuàng)作的跨越。通過課內外閱讀,學生積累文章中優(yōu)美的語句,運用閱讀的收獲,發(fā)揮獨特的想象,去修改課堂中的小練筆,完成課堂習作。
語文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既要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關注讀寫結合,努力實現(xiàn)理解課文內容和習得表達方法的雙重教學目標,又要通過深度開發(fā)教材資源,聯(lián)系舊知,循序漸進,構建“閱讀輸入一思維加工一寫作輸出\"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有效破解讀寫分離的教學難題,以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編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