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詞中的意象及特征
在古典詩詞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有幾個同學(xué)們始終繞不開的概念—物象、意象。
物象是指客觀事物的外在形態(tài)。如山川、溪流、花草、鳥蟲、風(fēng)雨等以各自形態(tài)存在的事物,在進入詩詞之前,它們不過是人們目之所及的普通景象、事物。
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過聯(lián)想、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呈現(xiàn)出來的形象,其實就是物象進入到詩詞世界時的形態(tài)。一旦它們進入到詩詞的世界,它們的身份就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變成詩人情感傾訴、宣泄的載體,換言之,這些能夠反映詩人情感和思想的外在的、客觀的事物就成了詩詞中的意象,比方說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孤舟、大雁、落花等這些帶有詩人某種情感色彩的事物。如孤舟,它讓人聯(lián)想到漂泊異鄉(xiāng)或者孤苦無依的老人、游子,杜甫的《登岳陽樓》就有這樣的意象—“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于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物象與意象的區(qū)別在于:物象是客觀形象,意象是主觀形象。在初中階段的詩詞中,自然類的意象相當普遍。
詩詞意象有幾個特征。
首先,詩詞意象相對含蓄。可能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內(nèi)斂的民族,“含蓄”也就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詩詞最典型最獨特的藝術(shù)美。它的獨特性就是將意象與情感表達相互結(jié)合起來,讓讀者在聯(lián)想中強化詩詞的意境。因此同學(xué)們要敏銳捕捉意象,借助想象,再現(xiàn)詩歌中的優(yōu)美畫面,進而讀懂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其次,詩詞意象相對確定。由于歷史的沿襲,一些意象已經(jīng)被固定下來并代表著詩人的某種情感和志趣。如蓮花指代“高潔”,“菊花”代表隱士;大雁指代“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懷念”;“梧桐”代表著傷感這些意象可以說是約定俗成的,這就要求同學(xué)們把握關(guān)聯(lián),識記意象當中的含義。
第三,詩詞意象十分豐富。萬事萬物有著自己鮮明的屬性,但人的際遇不同,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也不同,于是,意象就變得豐富起來。杜甫的《春望》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兩者寫的都是春天的景物,但前者寫春天的花鳥是以樂景襯哀情,詩人彼時遭遇國破家亡,借此表達自己憂國之悲;后者寫春天的花鳥,寫出了春日的生機與活力,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對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因此,意象的
“相對確定”與“十分豐富”看起來矛盾對立,實際上靈活貫通。這也啟發(fā)著我們,在賞析古詩詞的時候,不妨先知人論世,立足文本,依據(jù)意象的象征意義精準把握詩人在其中表達的情思,切忌生搬硬套。
二、古詩詞中的自然意象及其情感表達
清代學(xué)者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提及“花鳥纏綿,云雷奮發(fā),弦泉幽咽,雪月空明”,在這短短的16個字中,他勾勒了大自然景象—花、鳥、云、雷、泉、雪、月,融入了思考。鳥縈繞在鮮花叢中,象征著情感的纏綿;云雷涌動,象征著積極奮發(fā)的昂揚精神。即,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能給詩人無限啟發(fā),詩人自之所及,意象便順勢而生。為此,同學(xué)們要精準地把握詩詞的真正意蘊,讀懂詩人的情感。
(一)依依之草
草是自然生活當中最常見的一種事物,四季皆存在,四季皆有特色。春天的草毛茸茸的、青青的,代表萬物的復(fù)蘇。當年白居易剛剛到杭州上任,面對富有挑戰(zhàn)性的新工作,他內(nèi)心充滿喜悅,更是被早春綺麗的西湖風(fēng)光所吸引,于是他在《錢塘湖春行》中以依依之草寄托自己的心情:“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钡皇撬小安荨钡囊庀蠖即碇矏傊?。不妨看杜甫筆下的春草。在他的《春望》中,他寫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經(jīng)歷安史之亂后的長安都城,斷垣殘壁、雜草叢生,因無人打理而滋長的草木,恰恰表明了詩人無限的感傷。由此可見,在不同境遇下,同樣的春草所表現(xiàn)的情感各異。
春草如此,那么秋草呢?先看唐代劉長卿的《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當時面臨被貶的厄運,心中自然不安和不舍。而當時又恰逢蕭瑟的秋季,于是他筆下的草別具深意。他在詩中吟誦道:“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痹娙斯P下的“秋草”生長在“寒林”“日斜”之中,更顯蕭條冷落,也烘托了詩人被貶的悲涼和無奈心境。這是南方之草。西域呢?似乎也有不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大漠的牧草到了秋季變成白色,這種淡白色調(diào)跟暗黃的大漠交織在一起,顯得更為荒涼。于是,詩人筆下的“白草”意象也就融入了邊疆將士的情懷,隱含著悠悠的思鄉(xiāng)和離愁。
(二)艷艷之花
花在我們的部編版《語文》教材當中,作為一種意象出現(xiàn)得比較多,以落花、楊花、菊花、梅花等較為常見。其中,“落花”更顯傷感凄涼,暗含生命凋零的無奈。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曾說“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因王昌齡雖有大才但始終不受重用,后來更是遭到貶謫,在好友李白看來,他的遭遇似乎就像凋零的落花一樣,讓人惋惜與同情。然而,并非所有“落花”都悲涼,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痹娙艘桓膽n傷基調(diào),他認為花雖凋零,但它們化作春泥,正好能夠滋養(yǎng)生它養(yǎng)它的母株,言語中透露出默默奉獻的高貴精神追求。
有的花代表著某種高貴品質(zhì),或者精神追求。比方梅花,因其不懼嚴寒,代表著堅貞與不屈。陸游便是梅花的忠實愛好者。在《卜算子》中,他吟誦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痹娙苏J為,自己其實就是冷冬中的梅花,雖坎坷、無奈,仍笑傲于寒冬當中,詩人將自己對理想的堅定追求消融在梅花當中。
(三)悠悠之雁
古時那些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認為大雁自由自在,不受空間的阻礙,來去自由。于是,大雁被賦予了“信使”的身份。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痹娙碎L期漂泊在外,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日漸強烈,可能某一天,詩人抬頭便見北歸的雁群悠悠劃過天空,不由得想起“雁足傳書”的說法,便自然衍生了讓北歸的大雁帶去問候的念想。因此,文學(xué)作品中常有“鴻雁傳書”之說。
古詩詞中的自然意象豐富多樣,不僅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妙,更寄托了詩人復(fù)雜的情感。通過對草、花、雁等自然意象的分析,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古詩詞的魅力和詩人情感的細膩。同學(xué)們可以通過這些意象從古詩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讓這些美好的自然意象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