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細膩而著稱,他善于運用詩意的語言、細節(jié)的描繪和對比的手法來表達深藏內心的情感。本文從描寫的角度出發(fā),著重探討《荷塘月色》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以及所反映出的作者的心理世界。
一、朱自清其人初探
朱自清是民國時期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學才子,而且他還是一個經歷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學者和詩人,他有著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而且,在治學方面還是相當嚴謹。在《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朱自清這樣的描述,肯定來自親身經歷,但當文章發(fā)表后,他收到了一個忠實讀者的來信,信中似乎不贊成他的描述一—讀者說蟬不會在夜里鳴叫。其實,讀者的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蟬之所以鳴叫與溫度和光線有關,當溫度低和光線弱的時候,蟬基本上不會鳴叫,晚上就屬于這樣的情況。但朱自清明明記得當時晚上確實聽到過蟬的鳴叫,于是,他特意回到荷塘邊守候蟬的鳴叫,而且不止一次,再次親身證實蟬也會在晚上鳴叫;此外,他還專門請教昆蟲學家,證實蟬確有晚上鳴叫的現(xiàn)象。為此,他曾專門寫信來說明情況。就這一點而言,不得不說他極其嚴謹。
他還是一個愛國主義詩人,由于其不滿美國的對日政策,他堅決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在臨終之際還告誡家人恪守自己的諾言,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jié)和可貴情操。
帶著這樣的認識重讀《荷塘月色》,我們就會有不一樣的心靈體會。與此同時,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嚴謹?shù)娜?、這樣有個性的人,在對待一汪池塘的荷葉會有著怎樣的獨特視角呢?他的心境又是怎樣的呢?
二、別具一格的描寫
(一)靜態(tài)的描寫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認為,要想保持潔凈與安閑的心態(tài),最好的方法就是走進自然,讓人的心境與自然融為一體。朱自清也選擇了這樣一種與自然親近的方法,于是他踏著月色欣然前往“日日走過的荷塘”,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呢?荷塘所呈現(xiàn)的又是怎樣的狀態(tài)呢?其實,千言萬語都化為了四個字一萬俱靜。
月色下的院子是寧靜的。作者在院子里面乘涼,月亮懸掛在天空,月色普照大地,墻外沒有了孩子們喧囂的吵鬧之聲,顯得格外寧靜,而屋內只有妻子輕輕地哼歌,余音裊裊,彌漫著月色的院子更顯安靜。
作者獨行,映入眼簾的是小路之靜。作者是單獨一人行走,免去了喧器和煩擾,頓覺自由;而且行走的是一條幽靜之路,樹木郁郁蔥蔥,一路走來鮮有行人的足跡,顯得神秘,而當晚,月色灑向這條幽靜之路,讓小路顯得更加溫馨。
作者繼續(xù)前行,目之所及的是荷塘之靜。作者走到一汪池塘,放眼望去,都是“田田的葉子”,它們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充滿靜態(tài)的美感;而葉子上是綻放的荷花和花苞,更是千姿百態(tài):像明珠,像星星,像美人,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了這些花的美態(tài),空氣中還彌漫著一縷縷荷花的香氣。讓這份靜更顯朦朧之美。
作者由遠及近地觀望整個荷塘,呈現(xiàn)出來的是月色之靜。正如作者所說,當晚的月色是淡淡的,白云也是淡淡的,在月色的照耀下,荷塘像是披上了薄紗,充滿著極致的朦朧美。遠遠望去,眼前的荷塘就像是一幅淡白色的畫卷,調動讀者的想象,淡雅與清新的感覺涌上心頭。
(二)動態(tài)的描寫
不管什么時候的夜晚,靜是最主要的狀態(tài)。但在這“萬此都寂”的夜晚,“靜”并非是夜的絕對主角,因為這個夜晚也有“動”,而且與前文的“靜”遙相呼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花葉之動:在微風的吹動下,“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風力并不強勁,但作者的眼神是犀利的,他敏銳地覺察到這縷風的律動,而且在風的吹拂下,肩并肩挨著的葉子“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不是長久可觀的影像,而是一瞬間的波動,但就是這一瞬間的波動,呈現(xiàn)了一幀又一幀的畫面感。
作者轉眼又望向了明月,月色本是靜態(tài)的,但作者卻說“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作者將月色比作了潺潺之溪流,它緩緩流淌,從一片葉子到另一片葉子,從一朵花瓣到另一片花瓣,連高處叢生的灌木,也“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這就讓本來靜態(tài)的月色有了動態(tài)的感覺,而且這種動是有規(guī)律的,它與清風、荷葉迎合著,讓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作者認為是“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真是別有深意的描繪,視角之動與聽覺之動水乳交融。這番歌唱也牽動了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它們也想成為這個夜晚杰出的伴奏者。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由這個荷塘的各類動態(tài),讓作者的腦海飛速轉動,聯(lián)想到六朝時的采蓮故事一“妖童媛女”“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采蓮。王維的《山居秋暝》中也有相關的描寫一“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都是作者聯(lián)想中熱鬧非凡的場景,是作者的“聯(lián)想之動”。各種動態(tài)交織在一起與前文的靜態(tài)遙相呼應,一靜一動之間,讓月色下的荷塘猶如活動著的動畫,如此的神奇,撩動人的心思。
(三)動靜歸心
《荷塘月色》關于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描寫,其實都源自于作者的內心涌動。記得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說作者所看到的、聽到的一切都回歸本心。作者首先從“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說起,而特意去尋找一份屬于自己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于是,他筆下月色下的荷塘或者荷塘上的月色乃至于一切事物都是極其幽靜的,但這靜態(tài)之下卻無處不見動態(tài)。一靜一動之間雖是自然狀態(tài)的極致描繪,又何嘗不是在反映詩人的復雜心境呢?因為作者心之動而想追求境之靜,期待外界之靜平復自己的不安,但他做到了嗎?顯然難以做到。
其實,當晚作者的內心確實是非常復雜的:他一方面說自己要乘涼(那就代表當時的天氣很熱),但另一方面又自己“悄悄地披上了大衫”;一方面說月色是美的,但是灌木留下的影子,卻說它“峭楞楞如鬼一般”,充滿著神秘感和陰森的恐怖的色彩:一方面說自已喜歡熱鬧(那就代表著喜歡或者愿意融入到熱鬧中去),但卻說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是它們的,自己“什么也沒有”。而更為矛盾的是他的自我評價—“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要理解他內心的矛盾和不安,我們分析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便可窺見一斑。
朱自清是一位詩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但更是一名激進的民主斗士。本文寫于1927年,彼時汪精衛(wèi)在武漢發(fā)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次政變也宣告著第一次國內革命的失敗,第一次國共內戰(zhàn)和第二次國內革命從此展開,經歷五四運動洗禮的朱自清內心怎會安寧呢!他作為當時精英分子的一員,向往著自由,向往著幸福,但現(xiàn)實又摧毀了他們的理想,所以他才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夢幻的荷塘和月色,它的靜謐(靜態(tài))代表了知識分子對美好世界的向往,這個世界不但是寧靜的,而且是香氣飄逸的,更是歌舞升平的;同時,它的熱鬧(動態(tài))也恰恰是知識分子對于繁華世界的奢望,它吹拂著清風、傾灑著月色,傾訴著古代采蓮人熱鬧的、和平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所以,朱自清想獲得暫時的超然于物外其實是不可得的,反而增添了哀愁與孤獨。喜歡熱鬧的朱自清參與不到蟬與蛙的歌唱當中,他無疑是孤獨的。這種孤獨難以與人訴說,腦海中猛然涌動的采蓮圖景,其實已經喚醒了他對自由的熱切期望,但當他想跟妻子分享這一份喜悅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酣然入夢,換言之,他的愿望無處傾訴。朱自清注定在這個熱鬧又安靜的夜晚輾轉難眠。
三、結語
《荷塘月色》絕對稱得上是文學大師的經典之作,朱自清善用動靜結合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堪稱絕妙。他詩意地描繪了月色下的荷塘,讓月光、荷花、池塘、樹影等意象相互交融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圖畫。一方面,作者“以動寫靜”,不僅增強了景物的靈性與活力,更使得這幅“荷塘月色圖”如同動畫般充滿生機。另一方面,作者還“以靜寫動”,蟬聲、蛙聲都讓夜晚的荷塘更顯寧靜和安謐,也讓我們看到了這位作家復雜的心路歷程,讓人頓悟:人的心境隨自然而動,心動,景、物也動;心靜,景、物也靜?!逗商猎律纷屓司镁没匚?,引發(fā)無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