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earch on control effects of several chemical herbicides on weeds in winter wheat field
ZHANG Xianfei1CHENG Wei1SHEN Huimei1CHEN Yijun2WEI Li2 ZUO Jun2 (1Shangha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Shanghai 2O11O3, China; 2Shanghai Shangsh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Shanghai 202183, China)
AbstractTo screen for eficient and safepre-emergence soil-applied herbicides suitable for winter wheat fields, an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weed contro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6 herbicides including 33.8% oxadiazon·flufenacet SC through soil sealing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3.8% oxadiazon·flufenacet SC at (20 demonstrated optimal soil-sealing efficacy in wheat fields,achieving 83.29% weed control efficiency 28 days after treatment.Following subsequent foliar application,itmaintained 98.74% weed control rate and 95.09% fresh weight reduction efficacy98 days post-treatment,significantly reducing early-stage weed populations with prolonged residual activity and good crop safety. 50% pretilachlor SC at
achieved weed control 82.71% at 28 days,but shorter persistence,with fresh weight control declining to 72.52% at98days after foliar treatment. 30% pyroxasulfone·flufenacet SC at
achieved 78.33% weed control at 28 days,exhibiting longer persistence with 93.66% (202 fresh weightcontrol eficacyat98dayspostfoliar treatment.Thesefindings validatethat3herbicidescanbeeffectively aplied as pre-emergencesoil treatments in winter wheat fields,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weed suppression without observablephytotoxicity to wheat growth.Theyexhibit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extended application in winter wheat cultivation regions such as Shanghai.Rotational use is recommended according to local weed infestation paterns to optimize resistance management and sustained efficacy.
Keywords herbicide;wheat field weeds;control effect; security
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因雜草為害造成的損失每年在 20%~30% ,部分重發(fā)田塊可達 40% 。近年來,小麥田雜草自然發(fā)生程度呈中等偏重趨勢,為降低產量損失,控制秋播麥田雜草的為害是一項重要任務。目前,化學除草是雜草防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土壤封閉處理因其省工高效,可有效降低田間雜草基數(shù),從而減輕了后期雜草莖葉防除的壓力,是實現(xiàn)農藥減量控害的重要策略,也是小麥田雜草防治的關鍵措施2。在上海市郊農業(yè)生產中,異丙隆普遍被用于播后苗前的土壤封閉處理,以控制小麥田雜草[3,然而,長期單一施用導致小麥田禾本科雜草產生抗性,防除效果下降,南草和硬草等惡性雜草比例呈上升趨勢。因此,篩選出高效、安全的替代藥劑是有效治理麥田雜草的關鍵措施。為此,本研究開展了多種除草劑及其組合配方播后苗前封閉處理對小麥田雜草的防除效果試驗,以篩選出適用于該地區(qū)小麥田高效、安全的播后苗前封閉除草劑,為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安排在上海市崇明區(qū)上實現(xiàn)代農業(yè)園區(qū)7QB10,試驗田排灌設施齊全,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水平。土壤類型為砂質鹽堿地,有機質含量0.96% ,鹽分含量 3.44g/kg,pH8.22 。試驗田周圍種植冬小麥,前茬作物為水稻。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25,于2023年11月3日播種,播種后田間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并保持一致。
1.2試驗材料
33% 氟噻·吡?!み籗C,由拜耳股份公司生產;48% 吡氟·異丙隆SC,由安道麥輝豐有限公司生產;50% 丙草胺SC,由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33.8% 炔·氟噻SC,由南京惠宇農化有限公司生產;50% 異丙隆WP,由江蘇省農墾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生產; 36% 二氯異噁草酮SC,由美國富美實公司生產;30% 吡酰草胺·氟噻草胺SC,由佛山市盈輝作物科學有限公司生產; 15% 炔草酯WP,由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 20% 雙氟·氟氯吡啶酯WG,由科迪華農業(yè)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7個藥劑處理,依次為 33% 氟噻·吡?!み籗C , 48% 吡氟·異丙隆SC
50% 丙草胺SC
33.8% 炔·氟噻SC
50% 異丙隆 WP+36% 二氯異啞草酮SC(
, 50% 異丙隆W P+36% 二氯異噁草酮
以及 30% 吡酰草胺·氟噻草胺SC
;各處理除土壤封閉藥劑不同外,莖葉處理藥劑相同(表1)??瞻滋幚碜鳛閷φ?。每個處理均設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各處理面積為
。首次施藥需在小麥播種后、雜草未出苗前進行,具體時間為2023年11月7日下午;第二次施藥在12月14日,選用 15% 炔草酯WP和 20% 雙氟·氟氯吡啶酯WG
進行莖葉處理,共用藥2次。首次施藥使用WS-16D衛(wèi)士電動噴霧器,用水量
;第二次施藥采用無人機飛防技術,用水量
。除藥劑處理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1.4安全性及防效調查
分別于首次施藥后3、7、14、28、60和98d觀察小麥長勢,并記錄是否出現(xiàn)藥害現(xiàn)象。若觀察到藥害現(xiàn)象,需準確描述麥類作物的藥害癥狀(包括生長抑制、褪綠、枯斑、畸形等),同時記錄藥害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此外,需記錄藥害的發(fā)生程度、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并在每次調查時觀察藥害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作物完全恢復所需的時間。
藥后14和28d調查各處理組的雜草株數(shù),并計算株防效。藥后98d調查各處理殘存的雜草株數(shù),同時測定雜草鮮重(雜草鮮重測定需剪除雜草根部),分別計算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共調查3次。每個處理采用東、中、西對角線法,選取5個調查點。每個調查點的面積為 ,按雜草種類分別計數(shù),計算株防效。株防效和鮮重防效計算如式(1)\~(2)。株防效 (%)=1 (空白對照區(qū)雜草株數(shù)一施藥區(qū)殘存雜草株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雜草株數(shù) ×100 (1) 鮮重防效 (%) =(空白對照區(qū)雜草鮮重一施藥區(qū)雜草 鮮重)/空白對照區(qū)雜草鮮重 ×100。
1.5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使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法進行方差分析,比較處理間的防效差異。
2結果與分析
2.1各藥劑處理對小麥安全性的影響
分別于施藥后3、7、14、28、60和98d對各處理小區(qū)進行目視檢查。結果顯示,各處理小區(qū)的麥苗出苗情況均表現(xiàn)良好,均達到齊苗標準,且麥苗的生長狀況正常。小麥葉色無變化,葉片生長正常,株高與對照區(qū)無明顯差異,抽穗正常。這說明施用藥劑及其劑量對小麥生產安全,未發(fā)生藥害。
2.2各藥劑處理的雜草防效
各處理藥后14、28和98d的防效如表2所示,7組藥劑處理均對麥田雜草有一定的防除效果。藥后14d,處理間株防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其中 50% 丙草胺 SC,33.8% 炔·氟噻 SC,50% 異丙隆W P+36% 二氯異噁草酮SC 和30% 吡酰草胺·氟噻草胺SC的株防效均在 86% 以上,速效性較好;而 33% 氟噻·吡?!の禨C與 48% 吡氟·異丙隆SC的株防效較低 (73%~76% 。藥后28d調查,此時小麥處于苗期3葉1心,土壤封閉處理區(qū)的雜草出土數(shù)量較對照區(qū)少,且植株生長發(fā)育遲緩,大部分僅有2片子葉,顏色偏淺。各處理組中33.8% 炔·氟噻SC的株防效最高,為 83.29% ;其次為50% 丙草胺SC,為 82.71% ;其他處理的株防效均低于 80% ,其中 48% 吡氟·異丙隆SC最低,為 60.29% :各處理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
藥后98d,后期莖葉噴施防除提高了整體防效,株防效均在 90% 以上,各處理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 Pgt;0.05) 。因前期封閉處理不同,鮮重防效差異較為明顯。其中, 33.8% 炔·氟噻SC與 50% 異丙隆W P+36% 二氯異噁草酮SC處理的株防效均在 98% 以上,且鮮重防效均超過 93% ,土壤封閉效果較好,控草效果優(yōu)異; 33% 氟噻·吡?!の禨C與 48% 吡氟·異丙隆SC處理的株防效均在 94% 以上,但鮮重防效均低于 46% ,低于其他藥劑處理,除 50% 丙草胺SC外,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 ),控草效果較差;50% 內草胺SC與 30% 吡酰草胺·氟噻草胺SC處理的株防效在 95% 以上,鮮重防效分別為 72.52% 和93.66%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05 )。
3結論與討論
小麥田土壤封閉處理是較經濟有效的雜草防除手段,既能有效降低田間雜草基數(shù),又能以較低的農藥用量發(fā)揮較大的防除效果。以往小麥田除草多依賴莖葉防除而忽視了土壤封閉除草5,導致防除效果不佳。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50% 丙草胺SC、33.8% 炔·氟噻SC藥劑土壤封閉處理28d的株防效均能達到 80% ,但仍不能徹底控制草害。因此,建議在麥田雜草化除中大力推廣“先封后殺\"的除草技術,即播后苗前用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后期再視雜草為害情況,施用莖葉處理藥劑來提高控草能力。施用莖葉處理藥劑后, 33.8% 炔·氟噻SC、 50% 異丙隆 W P+36% 二氯異噁草酮SC和 30% 吡酰草胺·氟噻草胺SC處理組藥后98d的株防效均在 96% 以上,且鮮重防效均超過 93% ,防除效果優(yōu)異,且對小麥生產安全。
小麥田除草劑的施用量較大。從本次試驗各個藥劑的施用量來看, 33.8% 炔·氟噻SC用量最低,同時防效也最優(yōu)異,封閉處理可有效降低麥田雜草基數(shù),符合農藥減量增效的施用原則。為延緩雜草群落的演變及雜草抗藥性的產生,建議交替施用安全、高效除草劑?;瘜W除草應遵循\"綜合防控,治早治小,減量增效\"的防治原則。土壤封閉處理技術能夠使除草時間前移8,且受溫度影響較小,除草效果明顯,還能有效減少農藥和人工投入,特別對抗性雜草防除意義重大。 33.8% 炔·氟噻SC具有殺草譜廣、防效高、持效期長等特點,能有效防除小麥田雜草,具有在生產上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的潛力。但也有研究表明,部分封閉藥劑會導致小麥葉片零星出現(xiàn)褪綠黃化現(xiàn)象。因此,施用過程中需注意觀察小麥的生長狀態(tài)。除草劑藥效的發(fā)揮及其安全性受土壤情、溫度等因素的影響較大1%,因此,在大面積推廣應用時應密切關注天氣狀況,封閉效果不佳時注意結合莖葉處理補除,以提高小麥田雜草防除效果。
綜上,本研究針對播后苗前土壤封閉處理中不同除草劑及組合配方對小麥田雜草的防除效果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 33.8% 炔·氟噻SC 丙草胺SC
和 30% 吡酰草胺·氟噻草胺
這3種藥劑均可在小麥播后苗前施用,作為土壤封閉藥劑用于小麥田化學除草,其防治效果較佳,且施藥后對小麥生長未產生明顯藥害。這些藥劑在上海等地區(qū)冬小麥田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潛力,建議結合當?shù)匦←溙镫s草發(fā)生情況輪換施用。
參考文獻
[1]何翠娟,周偉軍,金燕.上海市麥田雜草的發(fā)生、危害現(xiàn)狀和防除對策[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yè)科學版),2004,22(4):393-399,405.
[2]李濤,袁國徽,錢振官,等.浙滬小麥田雜草調查及優(yōu)勢雜草化學防除技術研究[J]植物保護,2022,48(3):321-328.
[3]宋卓穎,何毅方,陳桂華,等.2023年金山區(qū)小麥田雜草防除藥劑篩選試驗初報[J].上海農業(yè)科技,2024(3):33-34,66.
[4]范祎杰,韋剛.麥田常用除草劑組合運用策略效果對比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10):92-94,121.
[5]朱順.不同莖葉處理除草劑防治小麥田1a生雜草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8):81-82.
[6]左金鐘,王清文,伊清宏,等.基于農藥減量背景關于控制除草劑使用量過快增長的思考[J].農業(yè)災害研究,2023,13(2):25-27.
[7]張玲玲,徐凡,李嘉文,等.雜草對除草劑抗性機理研究進展[J].農藥學學報,2024,26(4):703-715.
[8]施守華,杜桂麗,王邦龍.幾種麥田除草劑在小麥返青后使用的化除效果及安全性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17(21):85-86.
[9]蔣東,陳明.不同封閉藥劑對小麥田雜草的防效對比試驗[J].上海農業(yè)科技,2023(6):132-134.
[10]何杰,楊燦.六種除草劑對小麥田雜草的封閉防除效果[J].南方農業(yè),2024,18(18):4-6.
[11]齊旭峰,魏廣浹.除草劑的施用與天氣[J].農業(yè)科技與信息,2007(9):34.
(責任編輯:何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