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這篇奏書開啟了遺臭萬年的“焚坑事業(yè)”,這里“要商量”的是“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一句。
王念孫認為其中有文字倒錯?!蹲x書雜志·史記一》“若欲有學法令”條云:
“欲有”當為“有欲”,“若有”二字連讀,“欲學法令”四字連讀。置“欲”字于“有”字之上,則文不成義?!胺睢毕庐斢小罢摺弊??!独钏箓鳌纷鳌叭粲杏麑W者”,是其證?!锻ㄨb·秦紀二》正作“若有欲學法令者”。
徐仁甫不同意王氏之說,所作《諸子辨正》謂:
“欲”有“若”訓,古義隱晦,可以比例而知?!蹲髠鳌る[公元年》:“欲與太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庇迸c“若”互文,是“欲”猶“若”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薄叭粲睆驮~,即若有學法令也。(王念孫謂當作“若有欲”,以《李斯傳》為證,蓋后人不知欲有若義,又不知《史記》多復詞,以意改傳,而王氏不察耳。)明藏經本郭璞《山海經圖贊》:“若欲不恐,厥皮是佩。”《太平御覽》九百十三卷引作“欲不恐懼”,是“若欲”即“欲”,亦即“若”也。
“若”表假設,“欲”表意圖,沒有必要視“若欲”為復詞。徐氏的駁斥不在點子上。
王氏稱“欲有”當為“有欲”,“置‘欲’字于‘有’字之上,則文不成義”,沒有提供證據,可以認為是出于語感,這是靠不住的,需經驗證。古文獻中“欲有……”結構有沒有?有,且很多。
《韓非子·三守》:“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適近習能人之心。”
《史記·曹相國世家》:“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p>
《荀子·堯問》:“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余人?!?/p>
“欲有言”猶“欲言”。
《史記·趙世家》:“吾欲有謁于主君。”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欲發(fā)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
“欲有謁”猶“欲謁”。
《說苑·善說》:“欲有諫者為隱,左右言及國吏,罪。”
《呂氏春秋·自知》:“堯有欲諫之鼓?!备哒T注:“欲諫者擊其鼓也?!?/p>
“欲有諫”猶“欲諫”。
《越絕書·越絕請糴內傳》:“申胥與被離坐,其謀慚然,類欲有害我君王?!?/p>
《史記·孔子世家》:“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p>
“欲有害”猶“欲害”。
《風俗通義佚文·四夷》:“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p>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胥欲報百金,不知其家,投金水中而去矣?!?/p>
“欲有報”猶“欲報”。
《莊子·知北游》:“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
《禮記·哀公問》:“寡人欲問,不得其辭,請少進?!?/p>
“欲有問”猶“欲問”。
《禮記·王制》:“九十者,天子欲有問
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尚書大傳·略說下》:“君如有欲問焉,明日,就其室,以珍從?!?/p>
這例異文,與《史記》“欲有學、有欲學”之歧頗相似。此亦以《禮記》“欲有問”為是,今本《尚書大傳》作“有欲問”殆傳抄誤倒,當據《禮記》乙正。何以知之?可證以《孟子》。
《孟子·公孫丑下》:“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p>
所言之事相類,“欲有謀”猶“欲有問”。
先秦兩漢“欲有……”常見,上揭之外還有很多。
《國語·晉語二》:“申生甚好信而彊,又失言于眾矣,雖欲有退,眾將責焉?!?/p>
《焦氏易林·蹇之小過》:“六目睽睽,各欲有望?!?/p>
《焦氏易林·益之井》:“六目睽睽,各欲有至?!?/p>
王念孫對“欲有”所下“文不成義”的判斷不成立,校改缺乏根基。與“有欲”中表示存在的“有”不同,在“欲有”結構中,“有”可以理解為動詞詞頭?!稘h語大詞典》【有】義項?:“助詞。無義。作動詞詞頭?!比欢凇坝小苯Y構中,這個“有”的存在似乎還是有些意義的。以沿用至今的“有求于”為例。
《戰(zhàn)國策·齊一》:“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薄俺贾陀星笥诔?,皆以美于徐公?!?/p>
《戰(zhàn)國策·韓三》:“天下之不善公者,與欲有求于齊者,且收之,以臨齊而市公?!?/p>
執(zhí)此與“欲求”之句例相較—
《左傳·隱公元年》:“公攝位而欲求好于邾?!?/p>
《左傳·宣公元年》:“晉欲求成于秦。”
《左傳·成公二年》:“鄭人懼于邲之役,而欲求媚于晉。”
《左傳·昭公元年》:“樂桓子相趙文子,欲求貨于叔孫,而為之請?!?/p>
《文子·上義》:“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p>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今仆有三罪于陛下,而欲求活于世,此伍子胥所以僨于吳也。”
可以看到“欲求”之后一般會帶賓語,即所求的標的,重點也在此標的上。而“欲有求”則不須點明標的,重點在“求”這一行為上。“欲有求于”通順,卻沒有“欲求于”的說法。蓋“欲”后之及物動詞若不必明確標的,即不帶賓語,則當于動詞前添加助詞“有”。
了解到這一文法再來看《史記》“若欲有學法令”,“法令”是及物動詞“學”的標的,既然點明標的,則“有”字似為贅疣。實則贅疣的不是“有”,正是“法令”二字。裴骃集解引徐廣曰:“一無‘法令’二字?!笔菛|晉徐廣所見《史記》有作“若欲有學,以吏為師”之本?!独钏沽袀鳌纷鳌叭粲杏麑W者”,亦無“法令”二字。清梁玉繩《史記志疑》以徐廣所說無“法令”二字之本為是,但沒有提供任何理由。今以“欲有學”之文法繩之,正當無賓語“法令”。
愚以為后人妄加“法令”二字一方面是不通文法,一方面也是曲解了嬴政、李斯君臣的用意。這項政令的目的是為禁止私學,將教育權收歸國有,而不是為了普法?!笆饭俜乔赜浗詿?。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黎民所能接觸的學問唯余“醫(yī)藥卜筮種樹”等技術類。這些技術之學就能私相授受了嗎?也不能。私學本身即為禁絕對象,不在于學什么?!叭粲袑W,以吏為師?!狈钅死敉舅瑁瞧矫袼?,平民欲學而政府愿教者就是促進人口、物資增長的技術之學。
錢穆《國學概論》云:
古者治教未分,官師合一,學術本諸王官,民間未有著述。此在周時猶然。……
自周室之東,而天子失官,《左傳·昭公十七年》,仲尼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于是官學日衰,私學日興,遂有諸子?!?/p>
蓋諸子之興,本為在下者以學術爭政治。而其衰,則為在上者以政治爭學術。其最著者,為焚書與坑儒之二事?!?/p>
《文史通義》:“以吏為師,三代之舊法也。秦人之悖于古者,禁詩、書而僅以法律為師耳。三代盛時,天下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其守官舉職而不墜天工者,皆天下之師資也。東周以還,君師政教不合于一。于是人之學術,不盡出于官司之典守。秦人以吏為師,始復古制。而人乃狃于所習,轉以秦人為非耳。秦之悖于古者多矣,獨有合于古者,以吏為師耳?!?/p>
章氏之論,知秦政之為復古,而不知古之不足復。知三代政教之合一,而不知學術之進步,正在其能脫離政治而獨立。是可謂得其事而未當其理者也。
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三·史釋》:“三代盛時,天下之學,無不以吏為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其守官舉職而不墜天工者,皆天下之師資也?!贝搜哉\是。《周禮》中,“醫(yī)師”在《天官》、“大卜”在《春官》、“大司徒”在《地官》,“醫(yī)藥卜筮種樹”等技術皆有官職專司,平民欲學,自當“以吏為師”。如“大司徒”職司就包括“教稼穡樹藝”。嬴政、李斯君臣就是要禁絕百家私學,恢復政教合一,只傳生產技術,不許獨立思考,“以愚黔首”罷了。
故謂《史記·秦始皇本紀》此處“欲有學”無誤,王念孫之校不可從,東晉無“法令”本—“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以吏為師。”近真?!独钏沽袀鳌贰叭粲杏麑W者,以吏為師”,“有欲”二字當據《秦始皇本紀》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