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檢索起來更加便利,后世衍生出一種特殊類型的類書—韻編類書,以元代的《韻府群玉》、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佩文韻府》為代表。在此之前,類書無不按主題分類編排,而且即使在韻編類書出現(xiàn)之后,按主題進行分類的傳統(tǒng)類書依然占據(jù)主流??梢哉f,按知識門類之不同進行編排的類書,正像是一棵棵布滿了數(shù)不清分叉枝丫的參天樹木,每個枝丫都擁有不同的主題。
對于類書來說,一個直截了當?shù)膯栴}是:它是怎么進行分類的,紛繁的分叉枝丫是怎么生長起來的?有沒有什么方法和工具呢?宋初《楊文公談苑》記載了一個極為生動的事例:
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shù)千,各題門目,作七層架,列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中,倒取之,抄錄成書。故其所記時代多無次序。
幾千個陶家瓶,層層疊疊,場面自然十分壯觀,逐一放置在七層架上,宛若七寶樓臺。每個瓶子都被標記了不同的門目,便于諸生將各種事類分類投放。最后再將瓶中的這些事類傾倒出來,然后加以分別抄寫,就形成了《六帖》這部類書。
這一場景看起來是如此真實可感,各題門目的陶家瓶,列置齋中的七層架,因采集事類而忙碌的諸生,投、倒取、抄錄,一系列動作井然有序,仿佛一間類書生產(chǎn)的作坊。對于這一敘述,讀者多信以為真,后世學者在著錄《白氏六帖》時不斷引用這一說法,文人墨客也將“白傅之陶瓶”凝化成了一則詩文中的典故。甚至今天有學者認為:
這段材料的珍貴之處是它記載了早期文人私撰類書的方式。這數(shù)千的“陶家瓶”就是現(xiàn)存南宋紹興刻本《白氏六帖》中分一千三百六十七門,一個陶瓶對應(yīng)一個門,“各題名目”就是陶瓶上題寫各個門類的名稱,投入瓶中的即每門之下的條目,最后把瓶中的紙條倒出來,抄錄在葉子上,也就造成了《白氏六帖》門類下面的條目不按時間順序排列。(張雯《〈白氏六帖事類集〉之“六帖”考》)
這是全然肯定的態(tài)度。同時也有學者持保留意見,認為這一記載畢竟出于宋人追述,其可靠程度、信息來源已無從確考。同時這一類書生產(chǎn)制作的圖景雖然鮮活美好,卻由于率先吸引了讀者的眼球,遮蔽了追述者其意在解釋“所記時代多無次序”這一核心內(nèi)容。(李更《從〈白氏六帖〉看類書的層累構(gòu)成》)
無論肯定還是質(zhì)疑,學者們沒有注意到的是,上述有關(guān)陶家瓶的這段文字,在不同的版本中出現(xiàn)一處關(guān)鍵的異文,“數(shù)千”一作“數(shù)十”。根據(jù)對古籍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異文可能始見于南宋類書《事文類聚》,其后《文獻通考》《潛確居類書》《山堂肆考》《三才廣志》等皆作“數(shù)十”。從效果來看,“陶家瓶數(shù)千”的場景更為壯觀,然而畢竟顯得不夠真實,即使置于七層架上,亦恐非一座普通書齋所能容納,若作“數(shù)十”則顯得更為可信。而“十”和“千”僅一筆之差,很容易出現(xiàn)訛變,如明代學者楊慎即指出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的“千里”為“十里”之誤(《升庵詩話》卷五)。
白居易的陶家瓶,雖未必真是修纂類書的工具,完全可能出自宋人的想象和建構(gòu),但卻更像是一個富有洞見的隱喻,喻指圖書分類編纂的理想場景和程序。對于這一場景和程序,后世多有吟詠:
纂言始于《皇覽》,儷事繼以《編珠》。鄴侯之錦軸三千,白傅之陶瓶八十。(楊芳燦《李夢九先生拾香韻偶序》)
擬隋家之桂苑,州次部居;仿白傅之陶瓶,銖積寸累。(孫爾準《六朝金粉序》)
其中與“白傅之陶瓶”相對而言的兩則事例:一是“鄴侯之錦軸”,講的是唐人李泌的藏書,韓愈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即指此事而言;一是“隋家之桂苑”,應(yīng)指隋代曹憲的《桂苑珠叢》,阮元說該書“久亡佚,間見引于他書,其書諒有部居,為小學訓詁之淵?!保ā稉P州隋文選樓記》)。后者雖然是編書活動,但該書何以做到了“州次部居”,并未見有方法論的揭示。而就圖書編纂的方法來說,宋代流傳著另一則與“白居易的陶瓶”極相類似的事例:
昔李仁甫為《長編》,作木廚十枚,每廚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條,真可為法也。(周密《癸辛雜識》后集“修史法”條)
李仁甫指的是李燾,他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上承《資治通鑒》,下啟《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是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文獻。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內(nèi)容極為豐富。由上引文字可見,為編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李燾發(fā)明了以“抽替匣”為核心工具的修史法。
李燾的“抽替匣”,可以類比白居易的“陶家瓶”,李燾的“木廚十枚”,則仿佛是白居易的“七層架”。雖然沒有白居易的類書裝備那樣具有顯示度,但李燾的修史工具顯得更為科學,可信度大為增加。書櫥共有十個,每個書櫥又各有二十個抽屜,每個抽屜上都標記一個年份,裝入其中的資料又以月日為序排列,這樣確實能做到秩序井然,從而為接下來的修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清代的李調(diào)元在解釋明楊慎《哲匠金桴》的命名用意時說:“考《詩》鄭《箋》,筑墻者桴聚壤土,盛之以蔂,而投諸板中,工匠之所必需也。譬之名言麗句,隨所得而投之囊中,故以名書?!保ɡ钫{(diào)元《哲匠金桴跋》,王文才、張錫厚《升庵著述序跋》)將“名言麗句”投于“囊中”,以此方式編輯類書,這一推想很可能便是受到了白居易陶家瓶的啟發(fā)。
此外,晏殊的“封皮”和“熨斗”也是在編輯類書時使用工具的生動例子:
晏元獻平居書簡及公家文牒,未嘗棄一紙,皆積以傳書。雖封皮亦十百為沓,暇時手自持熨斗。貯火于旁,炙香匙親熨之,以鐵界尺鎮(zhèn)案上。每讀得一故事,則書以一封皮,后批門類,按書吏傳錄,蓋今《類要》也。王莘樂道尚有數(shù)十紙,余及見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
與白居易陶瓶的故事文本相同的是,“諸生”和“書吏”都是纂修類書的輔助者。而不同在于,白居易文本強調(diào)的是裝載事類的陶瓶,以及收置陶瓶的七層架,而晏殊文本強調(diào)的是記錄事類的“封皮”,每一“封皮”書寫一則事類,后面標注門類,“十百封皮”合訂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此外“熨斗”“香匙”“鐵界尺”都是輔助“封皮”的工具。
誠如彼得·伯格所說的,在獲取和使用知識的過程中,“收集”和“分析”這兩個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人們通常會認為“分析”更重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什么是知識史》)。對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的修纂來說,搜集資料和積累知識,只是修史的第一步,對搜集而來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才是修史工作更重要的內(nèi)容。
與此不同的是,對于類書來說,資料的搜集和匯錄便是核心,很多時候甚至就是全部,因此如何合理地編排類書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而言,白居易的陶瓶和晏殊的封皮,前者更契合類書的編纂語境。
進而來說,楊億追述文字中的最后一句話“故其所記時代多無次序”,的確是對《六帖》的尖銳批評,在白居易陶瓶事例文本中處于核心位置,是讀者理應(yīng)明確的重心,不該被“陶家瓶”的奪目記載所遮蔽。
在《楊文公談苑》之后,有關(guān)白居易陶家瓶的記述,較早且通行的文獻是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
世傳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數(shù)千,各題名目,置齋中。命諸生采集其事類,投瓶內(nèi),倒取之,抄錄成書。故所記時代多無次序云。
這段文字自然可以溯源至北宋初年的《楊文公談苑》,兩處記載高度一致。兩相比較,后出文獻最大的不同是“七層架”消失了,“陶家瓶數(shù)千”缺失了上一層級的依托。雖然很難說在宋人建構(gòu)的白居易“類書作坊”里,“七層架—陶家瓶”的層級設(shè)置,就一定對應(yīng)于類書中的兩級類目。但有鑒于《白氏六帖》分門而不分部的存世面貌,后出文獻“七層架”的缺失,仍然有可能是晁公武的有意取舍和遮蔽,使其看起來更符合存世本的分類方式。
從源頭上來說,《皇覽》已初步確立二級類目的體制,“合四十余部,部有數(shù)十篇,通合八百余萬字”(《三國志·魏書·楊俊傳》注引《魏略》),其中“四十余部”是一級類目,“部有數(shù)十篇”是二級類目。此后經(jīng)過《華林遍略》《修文殿御覽》等官修類書的不斷強化和發(fā)展,至于隋唐,類書的二級分類體制朝著更為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北堂書鈔》共分19部,852類;《藝文類聚》共分46部,727類;《初學記》共分23部,313類:三部類書的二級分類體系愈趨成熟和完善。與此不相應(yīng)的是,《白氏六帖》的傳世本卻并未采用二級分類體制,而是直接將事類分為1367門,這對于并列為“隋唐四大類書”的《白氏六帖》來說,顯得很不尋常。
尤為重要的是,《白氏六帖》的內(nèi)容對《藝文類聚》《初學記》二書還多所取資。日本學者大渕貴之曾以“山部”為例,考察了《白氏六帖》所有門類均與此前二書存在直接對應(yīng)的情況,并借用“昆侖山”“恒山”兩門展現(xiàn)了內(nèi)容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北京大學李更先生最新的研究,論證了《白帖》對《初學記》不止一次取資,其文本具有層累性的特點(見上揭《從〈白氏六帖〉看類書的層累構(gòu)成》)。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既然《白氏六帖》對《藝文類聚》《初學記》多所參考,在內(nèi)容上存在直接承襲的現(xiàn)象,為何卻沒有沿用其已演變成熟的二級分類體系呢?
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是明代類書《天中記》。編者陳耀文在廣泛參閱唐宋諸類書體例的基礎(chǔ)上,以類目為“間架”,將所搜羅掌握的資料排列在各類目之下。其類目設(shè)置主要參考借鑒《太平御覽》,但去掉了《太平御覽》“天部”“時序部”“地部”等一級類目,在每卷中直接給出若干二級類目。如卷一本是“天部”,但未標出“天部”,而是直接列舉“天”“日”“日蝕”“月”“月蝕”等五個二級類目。
《天中記》全書多達806個二級類目,要將它們秩序井然地排列,是相當不容易的。雖然沒有分一級類目,但實際上仍是按照以類相從的原則,“同一卷的若干類目相對獨立,卷與卷的類目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馮惠民《陳耀文和他的〈天中記〉》)。這樣組織材料的好處,既吸收利用了二級分類的優(yōu)長,又在一定程度上創(chuàng)新了形式,還可以免于分部不當?shù)呐u。
類目設(shè)置的變化是雙向的,本來只有細目的類書,在修訂的過程中也可能被添加一級類目。如明代馮琦的《經(jīng)濟類編》生前沒有刊刻,其弟馮瑗主持校訂和刊刻之役,所做的第一項工作便是增設(shè)一級類目,這在《凡例》的第一則就有揭示:“編中分類各冊,自為終始,今仿唐四家類書,貫總類二十,以便編檢?!瘪T瑗所言“唐四家類書”,自然也包括《白氏六帖》,只是該書現(xiàn)存本并無“總類”。
《白氏六帖》分類方式的不同,可能是主動地求變,也不排除其文本在流傳的過程中,類目設(shè)置發(fā)生了變異?!捌邔蛹堋笨梢詻]有,但“陶家瓶”是必備的。晏殊的“封皮”和白居易的“陶家瓶”,放之類書史而皆準,每一部類書,都有它書寫事類材料的“封皮”,也必有裝載這些事類材料的“陶家瓶”。只是這些類書的“封皮”和“陶瓶”,都已經(jīng)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