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動物的一種。人有人的生活,其他動物有其他動物的生活。但當其他動物被馴化后,成為寵物,人與其他動物又生發(fā)出另類的關(guān)系?,F(xiàn)在,全世界最流行的寵物應(yīng)當是貓與狗,而據(jù)不同的考古發(fā)現(xiàn),貓和狗已經(jīng)有超過一萬年被人類馴化的歷史。不少人認為,狗是人類的好朋友;至于貓,可能是人類的主人。
漢人眼中的小老虎
在早期的字書里,已見貓的影蹤?!稜栄拧め尗F》云:“虎竊毛謂之虦貓。”又云:“狻麑,如虦貓。食虎豹?!边@里主要分析的是虦貓。毛色淺淡的老虎稱為虦貓。狻麑即獅子,其形狀像虦貓,能吃虎豹。有些說法指出“虦貓”即淺毛虎,即毛色較淺的老虎。
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與《爾雅》相類,《說文解字·虎部》云:“虦,虎竊毛謂之虦苗。從虎戔聲。竊,淺也。”清人郝懿行《爾雅義疏》云:“竊、虥、淺,俱聲相轉(zhuǎn)?!碧溫埼幢乇闶墙裉焖姷呢?,《爾雅》與《說文解字》都將它比附老虎,其實也算是看準了貓的特點。郝懿行的注解也協(xié)助我們解決了重要的問題,“虦”是淺色的意思,那么虦貓不過是一只較老虎色淺的動物而已。
《說文解字》有收錄“貓”字?!墩f文解字·豸部》:“貓,貍屬。從豸苗聲?!辈贿^,這個“貓”字屬于宋人徐鉉在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校定《說文解字》時所新增的新附字。這種字屬于經(jīng)典相承,以及時俗要用之字,但原來的《說文解字》不載,故徐鉉乃補錄于每部之末。因此,此“貓”字屬宋代所加,并非東漢許慎的原本。
當然,“貓”字在漢字里“從豸苗聲”,其實也算是掌握了貓的特性。貓是形聲字,“豸”是它的形符,“苗”是它的聲符。所謂形符者,意指這個符號表示出形聲字的意義。在《說文解字》里,“豸”是部首,有如此解說:“豸,獸長,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殺形。凡豸之屬皆從豸?!边@是說“豸”是有著長長脊骨的猛獸,行走時突然豸豸地伸直脊背,像有所窺伺而加以格殺的形狀。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根據(jù)甲骨文“豸”的字形,指出“豸”像猛獸張口之形,與《說文解字》所見小篆略同。徐氏接著指出:“今按甲骨文豸字為有足之猛獸形,而有足之猛獸如豹、貔、豺等字皆從之?!必埐蹲将C物,會壓低身體,靠近獵物,將重心放低,靜靜觀察,伺機而動,確實也與《說文解字·豸部》所述“豸”字的意思相同。
《詩經(jīng)》里早已有貓。《詩·大雅·韓奕》謂“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毛傳》是漢代的作品,其云:“貓,似虎淺毛者也。”唐人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謂“貓”字本又作“苗”,大抵是取其叫聲如是。通志堂本《經(jīng)典釋文》作“又作貓”,則是形旁與“貓”相異而已,一作“犭”,一作“豸”。清人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貓,蓋即今俗稱山貓者?!瘪R氏的說法十分簡潔,但也足以帶來啟示。在《韓奕》里的貓,可以與熊、羆、虎等并稱,如果是我們今天習見的家貓,似乎有所不合。如果是山貓的話,那就是稱為猞猁或林?的中型貓科動物,今天在亞歐大陸溫帶和亞寒帶森林皆可得見。而且,猞猁體型較家貓為大,與虎比附也較為合理。
浣熊換太子?
如果“貓”是山貓,那么如今所見家貓,在古代當作怎樣的表述呢?《爾雅· 釋獸》云:“貍子,?!焙萝残胁焕⑹遣┪飳W家。首先,他在《爾雅義疏》指出“是貍、貓通名耳”,意即二字可以相通。接著,言“今呼家者為貓,野者為貍,野貍即野貓也”。據(jù)此,是知家貓可稱貓,在野外的則可稱貍貓。
貓之捕鼠,似乎是從古到今理所當然的事情?!短接[·獸部·貓》引《尸子》云:“使牛捕鼠,不如貓狌之捷?!保ň砭乓欢肚f子·秋水》云:“捕鼠不如貍狌?!边@里的“貓”與“貍”相通。又如《論衡·福虛》云:“貍之性食鼠,人有鼠病,吞貍自愈,物類相勝,方藥相使也?!贝搜砸柏埖谋拘跃褪浅允?,人得了鼠病,吞吃野貓就會自動痊愈。物類相互克制,開方配藥正是利用它們相克的特點。
說到貍貓,便又不能不說“貍貓換太子”的文學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元雜劇《金水瓶陳琳抱妝盒》,后來又被收錄到明代小說《包公案》卷七“桑林鎮(zhèn)”,以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里。故事講述在宋真宗之時,劉妃與郭槐合謀,以剝皮貍貓調(diào)換李宸妃所生的嬰兒,李宸妃隨之被打入冷宮。宋仁宗即位以后,包拯為李妃平冤,并迎李妃還朝?!度齻b五義》第一回“設(shè)陰謀臨產(chǎn)換太子 奮俠義替死救皇娘”有云:
你道此盒內(nèi)是什么東西?原來就是二人定的好計,將貍貓剝?nèi)テっ芰?,光油油,認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難看。二人來至玉宸宮內(nèi),別人以為盒內(nèi)是吃食之物,哪知其中就里,恰好李妃臨蓐,剛?cè)环置洌粫r血暈,人事不知。劉妃、郭槐、尤氏做就活局,趁著忙亂之際,將貍貓換出太子,仍用大盒將太子就用龍袍包好裝上,抱出玉宸宮,竟奔金華宮而來。
在這個故事里的“貍貓”,用上了“貍貓”而不用“貍貓”。從“豸”的字變成了從“犭”。無論這個字的偏旁是“豸”還是“犭”,這是它的形符;聲符則不變,皆是“里”?!柏偂迸c“貍”,純?yōu)橐蛔侄嘈蔚漠愺w字關(guān)系。在唐代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平聲》里,有云:“貍貍,上通下正?!币浴柏偂睘橥ㄓ米?,“貍”為正字?!柏偂迸c“貍”從“里”得聲,為形聲字,二字可以相通,本無可疑?!搬搿奔词恰叭?,用來作部首時便寫作“犭”??吹竭@里,不禁讓人必生驚訝,“貍貓”之“貍”乃犬類,“貓”則仍屬貓類,“貍貓”究竟是貓是狗,實在難以言詮。
貍貓換掉了太子,乃是小說故事里的情節(jié)。貍貓是動物,與人類嬰兒截然不同,其實難以調(diào)包。倒是貍貓究竟是種怎樣的動物,才是教人心生疑問。大部分情況下,貍貓所指的是貉或豹貓,而豹貓又名貍狌,即上文《莊子·秋水》所言者。而“貉”,乃是日文漢字里的貍,為犬科動物。不少人也會將貍貓與浣熊混為一談。在外貌看來,貍貓與浣熊確實有一點相似,卻跟人類嬰兒完全扯不上任何關(guān)系。要將貍貓換成太子,大抵有著很多人的包庇,才能確保不會東窗事發(fā)。
著名的經(jīng)典日本動畫《小浣熊》自1977年播出至今,已有接近五十年的歷史。這個動畫,改編自美國作家史坦林諾斯的作品《我昔日的拉斯卡爾》(Rascal)。故事所涉,關(guān)乎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情。由于相關(guān)動畫在日本大受歡迎,浣熊也被當成寵物引入日本,但因飼育問題,后來大多被棄野外,構(gòu)成了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在現(xiàn)代的生物分類里,浣熊屬于食肉目浣熊科,貍貓則屬貓科,本不同科,自是不當混為一談。太子是人,即靈長目人科,更是大有差異,如何調(diào)包,難度頗大,或為文學作品潤飾,亦未可知。
澳門的獴
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記錄了廣東一帶的天文地理、經(jīng)濟風物、人物風俗,記述翔實,內(nèi)容豐富。其中《廣東新語·獸語》有兩則記載與澳門相關(guān),分別為“獴”條與“番狗”條,“番狗”一條與本文主題無涉,且先不論。今具錄“獴”如下:
獴似貍,高足而結(jié)尾,有黃、白、黑三種。其產(chǎn)于暹羅者尤善捕鼠,澳門番人能辨之,常以易廣中貨物。番人貴畜而賤人,視獴不啻子女,臥起必抱持不置。吾唐人因其所貴而貴之,亦何心哉?。ň矶唬?/p>
“獴”即蒙貴,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支動》:“貓一名蒙貴,一名烏員?!笨芍矮B”即今之所謂貓也。《廣東新語》指出獴似貍,就現(xiàn)代的生物分類法而言,貍是食肉目貓科貓屬哺乳動物,與貓自是同科屬動物,以此為喻,是也。貓之毛色眾多,此言“有黃、白、黑三種”。暹羅即今之泰國,以貓捕鼠,似為貓之常見功能。暹羅貓今亦有之,其反應(yīng)迅速,肌肉發(fā)達,故敏捷而快速,能夠完美地捕捉小型囓齒動物。然而,暹羅貓體型較小,難以對付老鼠。此外,有說暹羅貓腸胃較弱,并不適合用來捕鼠。因此,《獸語》謂“其產(chǎn)于暹羅者尤善捕鼠”,委屬存疑。另一方面,“產(chǎn)于暹羅”的貓不一定專指暹羅貓,他種能捕鼠者,或即有出暹羅。澳門自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起,即租借予葡萄牙王國,故上文所指“澳門番人”,所指即為澳門當?shù)刂咸蜒廊?。這里又言番人視貓為寵物,特別愛惜,故謂其為“貴畜而賤人”。番人重視貓的程度不亞于對待子女,日常起居作息皆抱持著。屈大均以為此乃番人風俗,而我等唐人舉止相似,實不明所以。
今天,愛貓之人比比皆是,貓也成了人類的寵物。養(yǎng)貓的人被稱為貓奴,貓咪成了主子,網(wǎng)絡(luò)上有大量分析貓咪生活習性的文章。其實,人與其他動物皆身處在共同的環(huán)境里,如何共處,互惠互利,乃是地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