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的稱謂沿革
在北京3000年建城史與870余年定都史中,這片地域曾有過幾十種名稱,如:阪泉、涿鹿、薊、燕、幽州、中都、大都、順天府和北平等等。
在周朝甚至更早的古代中國,北京因薊草叢生、地近燕山而得名薊、燕古城。據(jù)《史記正義·周本紀》記載,薊、燕都是周武王所立,二國因薊丘和燕山得名。到秦漢時,在現(xiàn)在的北京地區(qū)設(shè)置了廣陽郡。東漢以后,此地又出現(xiàn)了幽州的名稱,即人們所熟知的《登幽州臺歌》中的幽州。隋朝初年,燕郡廢而幽州存。隋大業(yè)初年,幽州被改為涿郡。隋亡唐興后,涿郡又改回幽州,仍治薊城。
契丹族吞并燕云十六州建立遼政權(quán)后,幽州于會同元年(938)被遼太宗升為陪都,建號南京,又稱燕京,成為北京建都的開始。女真族建立金朝后,海陵王完顏亮下詔遷都,于金天德三年(1151)改遼南京為金中都。此后,北京從中原北部的軍事重鎮(zhèn)正式轉(zhuǎn)向北方乃至全中國的政治中心。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遣劉秉忠在金中都的東北營建元大都新城,即蒙古人口中的大汗之城—汗八里。
明代所言北京是今天北京稱謂的肇始。明初,在現(xiàn)在的北京地區(qū)設(shè)北平府。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在元大都的基礎(chǔ)上建造明北京城。及至清朝,官方稱現(xiàn)在的北京為“京師”,周圍的行政區(qū)域為直隸,但民間和官方還有因襲前朝“北京”稱謂的習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隨后北京改稱北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平改回北京,是為首都。
北京地方志書的命名方法
古往今來,關(guān)于北京的史籍志書不勝枚舉,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發(fā)揮著資政、教化、傳史的作用。官方修志書往往直接用地方行政區(qū)劃命名,例如,在新方志中,1949年以后由北京市官方所編纂的《北京志》;在舊方志中,府志中的明永樂和萬歷《順天府志》,縣志中的明萬歷《房山縣志》、清康熙《大興縣志》和清光緒《良鄉(xiāng)縣志》,州志中的明嘉靖《通州志略》等。
此外,北京的許多史籍志書還被不同朝代的文人們用不同的雅稱命名過,這種方法即間接命名法。從最早記述北京史地的元代志書《析津志》到明朝人記明朝事的《天府廣記》,從清乾隆帝欽定的《日下舊聞考》到民國恫叟應(yīng)《春明報》之邀撰寫的《春明采風志》,一代代鴻儒碩學用析津、天府、日下、春明等雅致的別稱為北京史籍命名,或?qū)⒀鲇^天象、俯察地理的思索蘊含其中,或?qū)⒋汉途懊?、日下天光的生機寄托于此。
古籍舊志中的北京別稱
(一)《析津志》中的析津
《析津志》是一部元代專寫北京的方志,于明萬歷年間散佚。北京圖書館(現(xiàn)國家圖書館)善本組曾于20世紀30年代對舊有的《析津志》輯稿進行了整理,并從其他文獻中輯出了若干新資料,出版了《析津志輯佚》。
早在遼代,遼圣宗耶律隆緒于開泰元年(1012)用天上的星宿辨分野,“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將遼代的南京幽都府(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地區(qū))稱作析津府。析津中的“析”是會意字,由“木”字和代表斧頭的“斤”字左右組合而成,表示用斧砍木。析的本意是指劈開木頭,后引申出分開、離散的意思。析津這個詞語是析水木之津的縮略,直譯為析別水木之間的銀河渡口。
《析津志》中的“析津”是析別水木之津的意思,是古人天文分野的一種形象說法?!拔瞿尽笔枪糯谴蚊Q之一,《國語韋氏解》中指明“析木次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是燕地幽州的分野,大致對應(yīng)二十八宿的尾、箕、斗宿。因二十八宿中的箕宿在東方蒼龍木位之末,斗宿在北方玄武水位之首,銀河從箕斗之間穿過,于水木之間好似過河的渡口,隔河則須津梁以渡,故稱析別水木之津,簡稱“析津”。至于為何不稱析水之津,這是由于遵從十二星次的排布順序—先為東方木位、后為北方水位的緣故。
中國古代星次分野表
中國天文所言“析木之津”這個天區(qū)對應(yīng)西方星座體系中人馬座的所在位置。據(jù)現(xiàn)代天文學的觀測研究,這里是銀河系的中心地帶,是全天銀河中最為璀璨的一段。
(二)《日下舊聞》《欽定日下舊聞考》中的日下
《欽定日下舊聞考》全書一百六十卷,抄撮引用圖書約2000種,160多萬字,是清人在朱彝尊《日下舊聞》的基礎(chǔ)上考證補闕后完成的,它展現(xiàn)了清代北京城的雄偉壯麗和國家的太平盛世,是乾隆皇帝欽定的一部卷帙浩繁、內(nèi)容豐富、考據(jù)翔明的北京史志文獻。
《欽定日下舊聞考》的卷首以一首七言詩作序,其中一句“名因日下荀鳴鶴,跡逮春明孫北平”,道出了書名的來歷?!妒勒f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西晉時,有兩位名士。一位叫做陸云,字士龍。另一位叫做荀隱,字鳴鶴。二人在文學家張華的家中相會,張華因知道二人都極富才學,便讓兩人不必用尋常言談交流。陸云首先向荀隱介紹自己為:“云間陸士龍?!彼麑⒆约旱拿c字融匯為云間祥瑞的游龍,既富文采又氣勢磅礴。輪到荀隱自我介紹時,他的回復竟毫不遜色:“日下荀鳴鶴?!庇猛瑯拥姆绞?,荀隱將自己描述為紅日之下的鶴鳴之士。這次云間游龍與日下仙鶴的名士相見,展現(xiàn)了清俊通脫的魏晉風度,一時傳為文壇佳話,為后人所樂道?!霸崎g”在此處是陸云家鄉(xiāng)華亭的別稱,“日下”則代指荀隱的故里京都洛陽。
古代常把帝王比作太陽—日為陽精,人君之象?!叭障隆敝弊g為太陽之下,天子的腳下即為都城,因故被稱為“日下”。后來,“日下”也被用來表示其他都城,例如清代的都城—北京。
(三)《春明夢余錄》中的春明
在《欽定日下舊聞考》中出現(xiàn)的詩句“名因日下荀鳴鶴,跡逮春明孫北平”里,后一句中的“春明孫北平”指的即《春明夢余錄》的撰寫者孫承澤。孫承澤所著的《春明夢余錄》既是北京人寫北京志,又是明朝人記明朝事,所以在北京的地方文獻中史料價值頗高。
“春明”也是明清時期北京的別稱之一,它最早是都城長安的城門名之一。因東方主春天,故唐長安城東方正中的城門被命名為“春明”。據(jù)《唐六典》記載:“京城(長安)……東面三門,中曰春明?!绷頁?jù)《舊唐書·楊國忠傳》相傳,安祿山逼近長安之時,唐玄宗逃亡蜀地,為了使王妃公主能夠一同逃離,曾令內(nèi)侍曹大仙在春明門外擊鼓報警。此外,唐詩中也不乏對春明門的描寫。唐代詩人劉禹錫與宰相令狐楚唱和的一首七絕詩《和令狐相公別牡丹》中有“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的描述。唐代元稹的《西歸》中也有“春明門外誰相待,不夢閑人夢酒卮”的詩句。由于春明門作為進城的主要通道,給人們留下了進京的第一印象,所以早在唐代,“春明”就被用作都城的代稱。
(四)《宸垣識略》中的宸垣
《宸垣識略》是清人吳長元在《日下舊聞》《欽定日下舊聞考》兩部典籍的基礎(chǔ)上,博觀約取、提要鉤玄而來的一部記載北京史地和名勝的古籍。
《宸垣識略》中的“宸”是形聲字,“宀”為形符,“辰”為聲符,在《說文解字》中是屋宇的意思。古人把北極星所在的區(qū)域稱為“宸”,認為這是天空的中心,借指天子的居所。唐王勃的《九成宮頌》中有“宸扉既辟,一宇宙而來王”的表述?!霸币彩切温曌?,“土”為形符,“亙”為聲符,在《說文解字》中是矮墻的意思,后作為天文學術(shù)語,用以表示天空中所劃定的星座范圍。古人用臆想的界限將北極星周邊的星座劃分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個星區(qū),是為天帝的三個官署。邵晉涵在為《宸垣識略》作序時寫道:“……維今京師,克臻其盛。建極以馭八埏,若辰樞之運乎中央,而二十八舍、十二分野俱為之環(huán)拱也。”宸垣即帝王的住處,引申為京師的所在地,古人認為它位于四方所仰的中心位置,日月星辰都將其環(huán)拱。
(五)其他:天府、長安、天咫
除上述北京史籍志書外,明代的《天府廣記》和《長安客話》,以及晚清的《天咫偶聞》還分別用“天府”“長安”“天咫”為北京命名。
《天府廣記》與《春明夢余錄》均為孫承澤所書,同是記錄北京史地、人物、官署、制度等情況的地方文獻,但《天府廣記》僅有抄本,未見刻本,因而在文獻獲取上更為難得。《四庫全書》將前者列入史部,后者列入子部。“天府”一詞自古形容物產(chǎn)富饒之地,成都平原、華北平原北部、太原、江淮以南(江南)、閩中、遼河平原等地都曾被稱過“天府之國”?!洞竺饕唤y(tǒng)志》有“京師古幽薊之地,形勝甲于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的記載。可見明代時,人們也稱北京為“天府之國”。朱彝尊在為《天府廣記》作序時也表明:“夫燕亦渤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楚,北達朔方,西界云中,東綰朝鮮,誠天府之國也?!?/p>
《長安客話》是江蘇人蔣一葵客居北京為官時記錄的見聞雜記,是現(xiàn)存最早的關(guān)于北京地區(qū)的筆記。“長安”因建都時間早,使用時間長,自魏晉南北朝時就成為都城的代指,元代以后,也代指北京。
晚清震鈞所著的《天咫偶聞》是一部地理紀勝類文獻,體例與《東京夢華錄》相似。滿洲貴族震鈞因成長于北京,又目睹清王朝的日漸衰敗,故仿照孟元老將京都的人事物記錄在案,希望后人能夠不忘京師的舊景與風俗。在前人著述中未見用天咫代指北京的用法,《天咫偶聞》的用法應(yīng)為作者原創(chuàng),這里的“天咫”是距天咫尺的意思,明初楊榮在《皇都大一統(tǒng)賦》中有“典內(nèi)廷之封駁,近咫尺之天顏”的表述,震鈞用距上天近隱意離天子近,將“天咫”引申為咫尺帝王邊,意即國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