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張某方、李某香故意損毀文物案”(檢例第232號),是一起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類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該案為 “涂寫亂畫”行為毀損文物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提供了較好的思路,具有較明顯的指導意義。
一、充分發(fā)揮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作用
我國檢察公益訴訟制度起步較晚,立法尚不充分,《刑事訟訴法》《民事訴訟法》均無檢察機關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其制度內容主要來自于司法解釋。即:“兩高”發(fā)布的《關于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0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犯罪行為提起刑事公訴時,可以向人民法院一并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由人民法院同一審判組織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審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弊罡邫z制定的《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規(guī)則》第97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在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時,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上述兩個司法解釋的內容相對簡單,表述上亦不盡一致。它為檢察公益訴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但具體的實務操作還需要通過辦案積累經(jīng)驗。本案的辦理,為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辦理進一步提供了可借鑒的做法,也為完善立法提供了實證基礎,積極意義明顯。
二、重視專業(yè)性證據(jù)的運用
《文物保護法》指出:文物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因此,文物的價值衡量不同于一般商品或者物品,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要通過專業(yè)的手段和途徑進行,遵守嚴謹、科學的規(guī)則。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賦予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責。其第99條規(guī)定:“因違反本法規(guī)定造成文物嚴重損害或者存在嚴重損害風險,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依照有關訴訟法的規(guī)定提起公益訴訟?!卑创艘?guī)定展開,檢察機關提起損壞文物的民事公益訴訟,不可避免的要提出損害賠償?shù)脑V訟請求,內容涵蓋價值損害、修復費用、鑒定評估費用等。這些賠償數(shù)額的確定,需要通過非常專業(yè)的途徑進行,如專業(yè)機構的鑒定、專業(yè)人員的評估等。檢察機關要嚴謹認真地進行這項工作,保障專業(yè)性證據(jù)的權威性,以保證訴訟的順利推進和取得較好的結果。
從實務來看,專業(yè)性證據(jù)的客觀公正性、權威性往往也是庭審中的爭議所在。因此檢察機關要審慎選定鑒定、評估機構,嚴格挑選專家證人、專家輔助人,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開展工作。該案的辦理,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其做法可以為同類案件的辦理提供指引。
三、強化綜合履職和機制建設
檢察公益訴訟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單一性檢察職能即能滿足工作需要的特點,需要強化內、外相互協(xié)作的機制建設。對內,公益訴訟工作需要和民事檢察工作、行政檢察工作相融,和刑事檢察工作相接。公益訴訟本身即為民事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兩項內容構成,發(fā)端于民事檢察和行政檢察,工作中要以它們作為依托。而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很多情況下可能亦構成犯罪,因此刑事程序在功能上可以解決公益訴訟程序面臨的立法不足、手段不強的難題,滿足其現(xiàn)實需要。檢察公益訴訟要特別重視綜合履職,善于運用綜合履職。對外,公共利益保護是系統(tǒng)工程,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jiān)督職能的目的是促使其他相關單位依法履職,使公共利益得到完整保護。因此,外部的協(xié)作機制既有利于檢察職能的發(fā)揮,也有利于公共利益保護目的的實現(xiàn)。本案中,檢察機關重視綜合履職和外部協(xié)作機制建設,也是公益訴訟工作的有益經(jīng)驗,值得肯定和推廣。
在文物上涂寫刻畫,是一項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定性和責任追究有一定難度。本案的成功辦理,克服了諸多法律運用、調查取證的困難,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借鑒意義較強。為進一步在此類案件辦理上深入探索,建議以該案辦理為契機,對以下問題進行延伸研究:
一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不同。雖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和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法理基礎相同,但后者在立法上限定于直接物質損失的賠償訴訟,而這恰和前者的特點不同。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無疑難度更大,需要細化運行程序和擴大賠償內容的立法規(guī)定。
同時,刑事附帶解決雖然能為公益訴訟提供程序便利,但也要注意刑事犯罪構成和公益訴訟案件構成的把握條件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地用前者取代公益損害構成的認定。雖然同為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但對具體犯罪行為侵害公共利益的認識是概念化的。只要行為構成了犯罪,即損害了公共利益。在認定犯罪上,要嚴格按犯罪構成的要件進行。而對公益訴訟案件中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界定要有一定程度的具體化,要闡述具體所指的公共利益內涵、種類和行為、損害表現(xiàn)。這方面的不同,更需要在辦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加以注意。
二是重視民事公益訴訟的構成要件的運用。民事公益訴訟針對的是損害公共利益的侵權行為,在民法上應適用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來認定侵權行為的構成,并據(jù)此提出訴訟請求。這是辦案的基本邏輯,也是法律適用的基本依托。在此基礎下,需要再進一步注意公益侵權責任構成的特殊性。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一般有四個方面:侵權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其中,公益損害案件的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為損害后果方面,需要對公共利益及其損害表現(xiàn)、程度進行論證、認定,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救濟方案。這和一般的民事侵權存在重大的不同,需要進行深度的、針對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