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靜源于超強的綜合能力
司馬光在以石擊甕救人的整個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他細致的觀察能力、逆向的思維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和果斷的執(zhí)行能力。這些超強的能力成就了他的冷靜。
細致的觀察能力。課文中說:“一兒登甕”,為此我們有必要認識一下“甕”這個器具。甕是由泥土燒制而成的古老傳統(tǒng)容器,最早見于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甕通常用于儲備水、糧食或者腌制食品,形狀通常為口小腹大。在司馬光所處的北宋,甕的制作工藝已是相當成熟,使用范圍也十分廣泛,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戶人家以甕裝水,用于防備“走水”(火災(zāi))。這也是孩子們游玩的園子里有裝滿水的甕存在的原因。
小孩調(diào)皮登上水甕,“足跌”掉進了口小肚大的甕中,隨即“沒水中”。這一事件發(fā)生在大庭廣眾之下,孩子們嚇得四散逃開,顧不上這個跌入甕中的孩子。而司馬光卻沒有逃開,趕緊找大石頭用盡力氣“持石擊甕”。司馬光之所以這么做,因為在伙伴掉入水缸之后,仔細觀察伙伴掉入的器物情況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甕的形狀口小肚大,跌入容易出甕難,不適用于從甕口救人,同時觀察到園子里有石頭,而且自己能夠抱起來砸下去,所以司馬光緊急抱起院子里的石頭,將甕擊破。
逆向的思維能力。逆向思維善于打破固有思維模式,不走尋常路。遇到小伙伴跌入甕中的突發(fā)事件,司馬光首先想到了用石頭砸甕,而不是選擇將小伙伴從甕口拉出來,便是他采用逆向思維方式的具體實踐。遇到有人落水,一般人的思維是趕緊將人從水中撈起來,讓人離開水。司馬光打破局限,思維拓寬,發(fā)現(xiàn)只要人水分離,二者便會相安無事。在這個思維的指導(dǎo)下,他想出兩個救人辦法:從上面把伙伴拉起來,讓人離開水;從下面砸開甕,讓水離開人。司馬光選擇了第二種方式,伙伴因此快速得救。
準確的判斷能力。甕口在上,伙伴登甕后俯身,腳底踏空,上半身的重心超過下半身,是他跌入甕中的原因。從這些原因可以判斷出他大概率是以頭朝下的姿勢跌入的。根據(jù)落水常識,頭朝下的姿勢會讓水迅速灌滿人的口鼻,導(dǎo)致呼吸十分困難。此時務(wù)必快速救人,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當時園子里沒有成年人,那些四散逃開的孩子們起不到什么作用,最快的辦法是要在自己的力量范圍內(nèi)救人。而甕口太小且自己力氣太小,拉人出來會浪費很多時間,且稍有不慎自己也有跌入甕中的危險。司馬光根據(jù)這些信息,用逆向思維快速做出了準確判斷,用石頭砸破水甕救出了伙伴。
果斷的執(zhí)行能力。經(jīng)過判斷選擇出最佳救人方案后,司馬光表現(xiàn)出他超乎年齡的果斷執(zhí)行力:抱起石頭直接砸甕。甕是園子主人的財產(chǎn),但司馬光沒有糾結(jié)于這些旁枝末節(jié)的因素,他的目的是在靠不住小伙伴也沒有成年人在場的緊急情況下,爭分奪秒救人。司馬光用果斷的執(zhí)行力,將復(fù)雜的事情簡單化,突破事情最要害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救人成功,其小小年紀便體現(xiàn)出如此果斷敏捷的執(zhí)行力,的確令人嘆服。
二、勇敢源于可貴秉性和過人學識
古今中外,人類都贊美勇敢這一品德。中國人認為君子有三德:仁愛、智慧和勇敢。西方文化也盛贊勇敢的可貴。司馬光在擊甕救人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便是可貴的勇敢。
勇敢,是他凜然性格的體現(xiàn)。司馬光從小就異于常人。據(jù)《宋史·司馬光傳》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凜然是莊重嚴肅的樣子。從這段文字我們了解到,司馬光是一個從小就莊重深沉靠譜的孩子,同齡人和他之間已經(jīng)顯出差距。所以在同伴跌入甕中的突發(fā)事件中,小小年紀的司馬光體現(xiàn)出一種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氣勢,不逃開不躲避,逆向而行,沉穩(wěn)勇敢砸甕放水。后來,司馬光十三歲左右隨父親到四川利州(今四川廣元)赴任,途遇蟒蛇,他持劍刺向蟒蛇尾,蟒蛇滾落于棧道深淵,這也是他凜然沉穩(wěn)性格的體現(xiàn)。
勇敢,是他敢于承擔責任的體現(xiàn)。當時“群兒戲于庭”,可見小伙伴們是很多的,大家在園子里游戲嬉笑打鬧,足見大家是能夠玩在一起的好朋友。但在面對伙伴“跌沒水中”的突發(fā)狀況時,其他孩子立即暴露出恐懼和無措,“眾皆棄去”,只剩下甕中小孩獨自面對生死。好在司馬光沒有跟著跑開。在他看來,小伙伴如果陷入危險,身邊的人不積極施救,只顧撒開腿跑,是置伙伴的生命于不顧。面對突發(fā)情況,對伙伴的責任心讓他急中生智,查看落水情況,積極尋求解救辦法,四下尋找石頭,使出渾身力氣砸開水甕,力爭在成人到來之前,做有效的搶救。小伙伴們的“棄”,反襯出司馬光的勇敢擔當。
勇敢,是因為他小小年紀便學識過人?!端问贰に抉R光傳》還記載司馬光:“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蹦軌蚶斫夂拖矏邸蹲笫洗呵铩愤@樣的深奧史書,是七歲的司馬光智力和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顯示了他出色的認知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卓越的閱讀理解能力,廣泛的知識涉獵能力,都沉淀為司馬光過人的見識,在做事方面自然有能力進行深度思考并做出合理判斷,因此在伙伴落水后,七歲的他細致觀察、快速判斷、果斷行動,靈活機動地運用綜合知識,果敢大膽地采取行動,以石擊甕,放水救人。
勇敢,是源于他敢于突破。那些四散逃開的孩子,可能發(fā)現(xiàn)驚慌大哭于事無補,只有跑開,或者去尋求大人的幫助。但他們沒考慮到甕里的伙伴可能經(jīng)不起長時間的等待。勇敢的司馬光沒有跑開的原因,在于他敢于突破思維的屏障,冷靜思考,迅速尋求最佳方案;敢于突破身體弱小的限制,挑選最適合自己使用的大石頭,當機立斷;敢于突破心理的負擔,將園子主人會找他賠甕的雜念拋開。在電光石火之際,司馬光必須當下就做出判斷、選擇與行動。
司馬光在砸缸事件中展現(xiàn)的勇敢和冷靜,展現(xiàn)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奠定了他此后一生的行事格調(diào)。比如司馬光在政治生涯中,敢于堅持自我,敢于面對孤獨,沉下心做專一的事,用十五年的時間編纂《資治通鑒》,便是明證。
小小年紀的司馬光,機智勇敢地砸破甕,救出落水小伙伴,其壯舉令人鼓舞。北宋惠洪在《冷齋夜話》卷三之“活人手段”中定義司馬光為“蓋其活人手段已見于齠(即兒童)中”。是呀,普通七歲小兒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不足,而七歲的司馬光已經(jīng)具備使人活命的能力,這不正是因為他身上具有超乎年齡的冷靜、勇敢和智慧嗎?
關(guān)于司馬光砸缸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據(jù)說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原本名字中無“光”字的伙伴,被救后在自己的名字中加了一個“光”字,以此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上官尚光家還為司馬光修了一座“感恩亭”。司馬光真的像一道光一樣,照亮了上官尚光的一生。至于這個插曲是否真實,有待考證。但這段千古佳話流傳至今,影響已經(jīng)超出事件本身。它教育我們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一定要仔細觀察,冷靜思考,勇敢面對,敢于突破,像司馬光那樣勇敢地挺身而出,帶給他人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