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者,文之華彩也?!鼻擅钸\用修辭能讓文章更驚艷。缺乏修辭的表達直白無味,如:
我走在學校的校道上,兩邊都是大樹,它們高大挺拔;而樹下的綠草地,郁郁蔥蔥,吸引了數(shù)不清的蝴蝶、蜜蜂,只一瞬間就讓人心生贊美之意,我們學校真不愧是綠色生態(tài)學校。
以上句段想借高大挺拔的大樹和郁郁蔥蔥的草地來體現(xiàn)“綠色學校”,但是語言表達十分生硬,毫無文采,而且樹木和花草不過是普通的校園之景罷了,如何能由此成為“綠色生態(tài)學?!蹦??顯然,理由不夠充分。但如果加入修辭手法,會不會有不同效果呢?請看如下改寫:
我走在學校的校道上,兩邊都是高大挺拔的大樹,它們穿著深綠色的衣裳,就像是一排守護著我們校園的士兵;而樹下的草地,它們軟軟的,就像是一張綠地毯,綠毯還夾著一些小花兒,吸引著數(shù)不清的蝴蝶、蜜蜂到這里玩耍、跳舞…
修改后的句段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式,將大樹比喻成士兵,將草地比喻成綠毯,讓人腦海中頓時浮現(xiàn)出大樹的蔥郁和草地的柔軟,讓大樹和草地具備了形態(tài);而擬人修辭手法的引入(“蝴蝶、蜜蜂到這里玩耍、跳舞”),更是寫出了綠草地對小動物們的吸引力,這樣寫,更形象化地展現(xiàn)出原作者所談及的“綠色生態(tài)學?!钡奶攸c??梢?,修辭手法的合理運用讓原句段枯澀的語言文字變得典雅、生動,更具可讀性。下面帶領(lǐng)同學們一起看看常用的修辭手法,體會它們?nèi)绾巫屛恼赂由?/p>
一、比喻,讓表達更形象
比喻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將事物的特征具體地、形象鮮明地呈現(xiàn)出來,讓陌生的事物變?yōu)槭煜さ氖挛?。比方說以下句子:
(1)眼前的綠草坪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碧綠湖面,與藍天白云競美。
(2)榕樹須根就像是一位老者的胡須,無比眷戀著土地。
第一個句子把綠草坪比喻成巨大的碧綠湖面,有一種讓人震撼的感覺;第二個句子把榕樹的根須比喻成老者的胡須,也讓人腦海中有了榕樹根須的形狀。實踐中,我們要切實把握住比喻句的三個關(guān)鍵:本體、比喻詞、喻體。本體就是被比喻的事物,如前文談及的綠草坪和榕樹的根須;喻體就是用來比方的事物,如前文談及的碧綠湖面和老者的胡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體和喻體之間要具有一定的相似點(顏色、形狀、聲音等)。另外,比喻詞是用來表示本體和喻體兩者關(guān)系的詞,如“似”“像”“如同”等。
二、擬人,讓表達更生動
擬人是賦予事物以人的情感、言行、思想等特征。不妨看以下句子:
(1)清澈的溪流里面有很多可愛的小卵石,每個小卵石的臉蛋每天都被流水沖洗著,滑溜溜的,陽光透過流水照到它們的臉蛋上面,它們正高興地看著外面的世界。
(2)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著頭。
第一個句子中,作者把無生命的小卵石比擬為擁有臉部的人類形象,使小卵石有了生動可感的模樣,仿佛這些小卵石如同人一般有能被看到、被感知的面部,瞬間拉近了讀者與小卵石之間的距離,讓人對小卵石產(chǎn)生親近感。小卵石“被流水沖洗著”,又仿佛小卵石像人一樣在接受洗臉的動作,而“沖洗”這一行為通常是施于有生命的物體,這里用于小卵石,賦予其類似人類被照顧、被清潔的動態(tài)過程,讓小卵石有了生命的活力。同時,作者還賦予小卵石人類的情感與神態(tài):“正高興地看著外面的世界”,“高興”是人類獨有的情感狀態(tài),“看著”也是人類主動觀察外界的行為方式,將這樣的情感和動作賦予小卵石,使小卵石仿佛擁有了自己的意識和對外界的興趣,展現(xiàn)出它們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生動地營造出小卵石在溪流中充滿生機與好奇的畫面。第二個句子,作者賦予了稻穗人的動作—“低垂”,我們知道稻穗成熟了自然重,這本是自然形態(tài),而“低垂”原本是人的一個自然動作,用在這里更能體現(xiàn)稻穗成熟的情態(tài),具備了強烈的語言表現(xiàn)力。
三、對比,事物更顯特征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鮮明的、個性化的特征。通過運用對比,事物的差異性、個性化將變得更顯而易見。不妨看這個句子: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白鷺》
在作者眼中,白鷺這種生物無論在身形上還是配色上都是最“適宜”的,這是白鷺最顯著的特征,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對比手法來體現(xiàn):作者認為,白鶴“太大而嫌生硬”,不及白鷺適中的外形,這是在同樣白色外形下的對比;而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這是不同顏色下的外形對比,都證明了白鷺這種生物天然的協(xié)調(diào),更符合對白鷺配色和身形“適宜”的描述,而這樣的表述遠比單純說白鷺體型“適宜”顯得更有說服力。
四、排比,表達更有氣勢
排比修辭是運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guān)、語氣一致的句子或詞組來排成一串的句子形式。不妨來看這樣的句子:
在初春的田野上,一排排桃花面對著春光展現(xiàn)了屬于自己的青春,它們有的是大紅色,有的是粉紅色,有的是白色,有的是半紅半白,各種不同的顏色交織在一起讓人目不暇接。
句段中連續(xù)運用了三個“有的”,句子的語勢逐步提升。試想,一下子那么多的事物(不同顏色的花)出現(xiàn)在眼前,這份腦海中突如其來的震撼是動人心魄的,也深刻表達了作者對初春桃花的喜愛之情,極大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
五、對偶,更能呈現(xiàn)韻律
構(gòu)成對偶的句子是上下句組合的形式,換言之,上下句之間,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詞性相同或意義對稱。它更多體現(xiàn)在對聯(lián)的運用上,如“人和家順百事興,富貴平安福滿堂”;也體現(xiàn)在一些經(jīng)典的詩句中,如杜甫《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種整齊、勻稱的結(jié)構(gòu)形式在語言表達上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便于記憶和傳誦。
六、反問,更能強調(diào)語氣
反問修辭也叫反詰或者詰問,“反問”的著眼點在于“問”,但跟一般意義上的疑問句不同,它是將明確的意思或者答案用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即問句當中已經(jīng)有明確的答案,有一種毋庸置疑的力量。如下面的句子:
哦!阿媽,這不就是我們家的地嗎?
——《走月亮》
作者明知故問,并不需要旁人的回答,其意是說“這就是我們家的地”,但通過運用反問句式,語氣明顯強化,明確地表明“我們家”碩果累累,豐收在望,言語中透露著一份自豪和驕傲,讓人印象更為深刻。
七、設(shè)問,更能激發(fā)思考
設(shè)問叫設(shè)疑、提問,這種修辭跟反問修辭不一樣,反問是“問中有答”,設(shè)問是“自問自答”,在文章當中,作者往往是根據(jù)需要提出問題,但隨后便作答或者引導讀者深入探討。且看下面的句子:
(1)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是怎么做到安全飛行的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蝙蝠和雷達》
(2)從果園那邊飄來了果子的甜香。是雪梨,還是火把梨?還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頭上那片果園里,這些好吃的果子掛滿枝頭。
——《走月亮》
第一句中的設(shè)問句出現(xiàn)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夜空中飛機夜航),開宗明義地強調(diào)是“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進一步揭示了文題中“蝙蝠和雷達”的密切關(guān)系,為下文的陳述埋下了伏筆。第二句結(jié)合語境,當讀者們還在浮想聯(lián)翩的時候,作者的一句回答“都有”,不但突出了果園里的水果種類繁多,還引發(fā)了讀者們的無盡思考,這樣的表達方式調(diào)動了讀者的想象力,也增強了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