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①,雖欲善治之,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②,以薪救火,愈甚無益也。竊譬之琴瑟,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③,乃可鼓也④;為政而不行⑤,甚者,必變而更化之⑥,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⑦,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注釋】
① 糞墻:穢土之墻。
② 湯:熱水。
③ 更張:重新張設。
④ 鼓:演奏。
⑤ 不行:不能施行,施行的效果不好。
⑥ 更化:改制,改革。
⑦ 良工:好的樂師。
【譯文】
現今漢朝承接秦朝之后,好像腐朽木頭穢土墻壁一樣,即使想好好治理,也沒有什么辦法。法律頒布而奸邪仍舊產生,命令頒下而詐謀仍舊興起,好像用熱水制止沸騰,用薪柴去救火一樣,更加無濟于事。我私下把它比成琴瑟,琴瑟音調不協調,嚴重的就需要解下琴弦重新張設,才可以彈奏;治理國家而政令實行沒有效果,嚴重的必須改變現狀重新建立一套治理辦法,才可以治理。應當重新張設卻不張設,即使有好的樂工,也不能將琴瑟調好;應該改制卻不改制,即使有大賢人,也不能將國家治理好。所以漢朝得到天下以來,雖然常想治理好天下,但終究未能如愿,失誤就在于應當改制卻不改制啊。
古人有言:“臨川而羨魚①,不如退而結網?!苯衽R政而愿治,七十余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夫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②,王者所當修飾也③。五者修飾,故受天之祐而享鬼之靈④,德施乎方外⑤,延及群生也。
【注釋】
① 羨:希望得到。
② 誼:義。
③ 修飾:修飭,整治。
④ 祐:福佑。靈:福氣,福分。
⑤ 方外:域外,邊遠地區(qū)。
【譯文】
古人有這樣的話:“與其面對河水想要得到魚,不如回去編織漁網?!爆F今處理國政想把天下治理好,已經七十多年了,不如退而尋求改制。改制就可使國家大治,國家大治那么災害就會一天天減少,福祿就會一天天到來。仁、義、禮、智、信這五常之道,是君王應當整治的。這五常得到整治,所以就會受到上天的福佑,享有鬼神的威靈,思德施于域外,延及眾生。
【解讀】
革故鼎新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稟賦。革故鼎新一詞源自《周易·雜卦傳》,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其內涵是“去除舊的、建立新的”,即堅持變革,破舊立新。革故鼎新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始終秉承“志于道”的發(fā)展方向,賦予了現代政治文明鮮明的中國性,凝結出自我革命的時代精華,是中華文明永葆生機的力量源泉。
革故鼎新的視野非常廣泛,從農業(yè)生產上的厲治革典到政治制度上的革法明教,從客觀世界的革故取新到主觀世界的革心易行,無一不在。然而變革并不意味著對舊事物的全盤否定和對新事物的一味吸收,而是應當遵循順天應人的守正大道。無論《論語》中孔子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還是老子《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都把“道”作為宇宙萬有的本體,有時也指回歸本體的道路、途徑、方法和規(guī)律。只有遵循“志于道”“合于道”的變革方式,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在絕大多數的歷史階段都遵循了“志于道”的發(fā)展方向。正如《論語》中子張對孔子的“十世可知之問”,孔子回答:“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雖然朝代更替,社會變革,但都是在“合于道”的基礎上進行“與時偕行”的損益,因此百世可知矣。
革故鼎新包含著“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邏輯內涵?!白兺蠛跛臅r”,“天地革而四時成”,天地的自然變革形成了四季,先民通過“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進而去把握其中的規(guī)律,依照時節(jié)來安排相應的生產生活。這樣的發(fā)現與適應過程正是“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生動體現。本質來看,窮的原因來自與道相悖,通的關鍵在于與道相合,窮通之間的變即揚雄說的“革而化之,與時宜之”,即一方面革除舊的事物,一方面結合實際條件生成合于道的新事物。因此只要堅守正道,運用規(guī)律,人類就能隨著時代變化創(chuàng)造出新的事物,這就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的進取姿態(tài)和變中求新、新中求進的精神追求。受這種革新精神的影響,我國歷史上發(fā)生了無數變革圖強運動,如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宋代王安石變法到明代張居正變法等,這些生動的變革實踐,對中國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革故鼎新蘊含著個體日新其德的道德目標。鼎以成新,取化生為熟之意,鼎新者調和五味烹飪出新的美食,意味著在鼎新的過程中涉及多方面力量的配合與調配,實際上對“鼎新者”提出了較高要求。誠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為政在人”所言,“志于道”的改革創(chuàng)新有賴于人的制定與實施,因此個體尤其是為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至關重要。其歸根究底的方法,在于改過遷善,即革除掉自身不合性德的行為、言語和念頭,使自己的心行符合經典義理。此外,古代專門設有制度來確保君主能夠聽到過失。《群書治要·漢書(五)》載:“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書過失。工誦箴諫,庶人謗于道,商旅議于市,然后君得聞其過失也。聞其過失而改之,見義而從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备倪^遷善,這是歷史上圣明君主和賢能大臣的共通之處,亦是個體層面革故鼎新的應有之義。
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革故鼎新精神一直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抗爭求索的動力源泉。在其引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不同時期都取得了偉大成就,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我革命是黨找到的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律的第二個答案,二十大報告指出:“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決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zhàn)的情緒,必須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笨梢哉f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作為新時代的“鼎新者”,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方面的重要精神舉措,確保了中國共產黨歷經滄桑卻始終保持青春活力、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是革故鼎新精神的當代體現。
革故鼎新,集中展現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也是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至今的根本原因之一。革故鼎新所蘊含的理念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涵養(yǎng)著我們立足當下、開辟未來的歷史眼光和思維,這既是中國由古至今已然走過的老路,也必然是中國乃至世界由當今走向未來美好生活的新路。(劉震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