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仿佛一眨眼的工夫,我就到了“不惑之年”,是的,我40周歲了。1984年出生的我比《莫愁》大了半年多,我們算是“同齡人”。
與《莫愁》初相識,是在2008年。那時,我在無錫客運公司辦公室工作。午休時間,偶爾翻看報紙雜志,其中就有《莫愁》。除了閱讀,我還喜歡寫作,這習(xí)慣源于高中時代的閱讀與寫作課,只是初入職場的我撰寫的稿件多與工作有關(guān)。
此后多年,我讀書的場所不斷增加,新華書店、圖書館……每次去鍾書路的市圖書館閱讀,我常會去閱覽室坐上一會兒,翻翻《莫愁》《咬文嚼字》等雜志。2020年年初的一個中午,我在單位圖書館書架上拿起一本《莫愁》,坐下來細細看了起來??吹轿哪┯芯庉嫷拿峙c郵箱等聯(lián)系方式,沒有過多思考,我就添加了編輯的QQ,對方很快通過了好友請求。此后,我便多了一位良師益友——編輯吳忞忞。
整個2020年,我發(fā)送了兩篇文章給吳編輯,因為內(nèi)容與欄目要求并不匹配,終未被錄用。那一年的年末(12月30日),吳編輯得知我在無錫博物院做志愿者一事后,鼓勵我向《莫愁》“紙上博物館”欄目投稿,我欣然應(yīng)允。從投稿到發(fā)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有過幾次溝通,時至今日,翻開當(dāng)時的聊天記錄,我的心中仍然感激不已,吳編輯不厭其煩地為我的稿子提出修改意見。不久后,《無錫博物院:“水光石色”傳承江南文化》一文確定在《莫愁·時代人物》2021年3期刊發(fā)。四個月后,我收到了樣刊,喜歡紙質(zhì)閱讀的我心中有種從天而降的喜悅。感謝吳編輯,也感謝無錫博物院的陶純怡,每一位都在我碼字過程中給予幫助的人都是這篇文章背后的功臣。
2023年3月上旬,吳編輯發(fā)來微信,約我寫“世界讀書日”的書店選題,要求結(jié)合地方特色展現(xiàn)人與閱讀的關(guān)系。我當(dāng)即決定寫寫自己與“百草園”書店的故事。這是一家創(chuàng)立于1997年的本土人文書店,我隨即與書店老板取得聯(lián)系,去書店了解更多信息。那個春日午后,我們坐在書店二樓,望著窗外的運河美景,聽著過往船只的發(fā)動機轟鳴聲,老板將書店與書籍的過往娓娓道來;十天后,我把文章與照片一并發(fā)至吳編輯郵箱??粗约捍a的字再次變成散發(fā)著墨香的雜志稿件,我的心中既感恩又激動。“手中有《莫愁》,心便莫愁”,這是忙碌日子里最好的慰藉。
又是一年年末,2023年的12月初,收到吳編輯的約稿信息“新的一年,從早餐開始”,這一次我聚焦的是無錫的特色小吃小籠包。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特地去嘗了幾家店的小籠包,小心翼翼地咬開有著十八個褶子的薄薄的包子皮,鮮甜的鹵汁隨即流到嘴里,順著喉嚨仿佛流入了心田,滿足了味蕾,也開啟了一天的美好。稿件如期完成,發(fā)表在2024年第1期的《莫愁·時代人物》上。這一次寫稿的過程讓我重新感受到了飲食文化的魅力,想著如果有一天離開這個生活了四十年的城市,“無錫甜”或許會成為最美好的鄉(xiāng)愁記憶。
光陰的指針已經(jīng)來到了2025,于我、于《莫愁》而言,都步入了“不惑之年”。四十年的時間,我從咿呀學(xué)語的嬰孩成了用文字記錄生活的女子,日益充實;四十年的時間,《莫愁》從月刊到雙月刊、旬刊、周刊,再到現(xiàn)在的融媒體發(fā)展,不斷成熟。每一個文字裝載著女子的人生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浸潤著溫情和煙火氣。從投稿到約稿,《莫愁》讓我實現(xiàn)與文字雙向奔赴的旅程。每一次都是在書寫真實的生活感受,每一個文字都是平淡生活的記錄,但串連在一起使得簡單質(zhì)樸的時光也熠熠生輝起來。期待著下一個四十年,我們繼續(xù)同行,一起遇見更好的我們!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