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和教育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傳播歷史和文化的重任。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博物館雙語講解員在文化遺產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文章以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為例,探討雙語講解員在文化遺產教育中的作用、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策略,旨在為講解員的培訓和文化遺產教育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遺產教育;博物館教育;雙語講解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27
0 前言
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是文化遺產教育的主要場所。博物館雙語講解員是文化遺產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對推動文化遺產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雙語講解員在講好“中國故事”,以及連接不同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加強國際理解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為例,探討雙語講解員在文化遺產教育中的重要性和面臨的挑戰(zhàn),為講解員的培訓和文化遺產教育的推廣提供參考。
1 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概況
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位于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杭州段)沿岸—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運河文化廣場1號,占地面積2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700平方米,展陳面積5500平方米,是我國首座運河專題博物館,也是展示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自2006年建成開放以來,一直致力于運河文化的傳播、教育、研究和展示。博物館通過豐富的展品和多樣的展示手段,向公眾展示了中國大運河的歷史、文化、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等,增強了公眾對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作為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場所,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在傳播運河文化、普及運河遺產知識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 博物館雙語講解員在文化遺產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公眾和文化遺產之間的橋梁
文化遺產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文化遺產信息的傳播,引起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關注,喚醒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培養(yǎng)公眾對文化遺產的情感,傳授文化遺產保護技能,促使公眾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行動。
我國文化遺產教育的方式有多種,如博物館教育、遺產旅游教育、公眾考古教育、遺產節(jié)慶教育等,其中博物館教育是文化遺產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既有豐富的實物教學資源,又面向公眾開放,參觀群體覆蓋各種文化背景和年齡層次。
博物館教育主要通過陳列展覽和講解來進行。目前,我國博物館多采用文獻式或綱要式主流展覽體系,以館藏文物為依托,以年代為序或按文物門類表現一定的主題。這種展陳手法比較重視展覽的科學性、邏輯性,強調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宣教功能,但是對參觀者的審美情趣、身心愉悅和互動交流考慮較少。另外,由于文物本身往往無法直接表現其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大量的圖表和文字說明充當了文物展示的輔助手段,使陳列風格單一沉悶,參觀起來枯燥乏味,容易造成視覺疲勞,甚至自動“屏蔽”了有閱讀障礙的觀眾,不利于文化遺產信息的廣泛傳播。
講解員可以彌補以上不足。講解員在講解之前已經對展品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根據陳列內容撰寫了精準的講解詞。講解員生動的講解、熟練的引導,能夠幫助觀眾有效節(jié)約參觀時間,把握參觀重點,全面了解展品信息,提升展品鑒賞能力,增強體驗感,減輕其在相對封閉的博物館空間里對“文物+說明”式陳列產生的疲倦感。講解員通過和觀眾面對面溝通交流,拉近了公眾和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增加了公眾參觀的興趣,加深了他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使其能在參觀中取得更大的收獲。
自1906年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設講解員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效仿。目前,雖然各種現代化講解工具已經在博物館中廣泛使用,但是人工講解在因人制宜、溝通互動的過程中與觀眾建立的感情交流是任何講解工具都無法取代的。
2.2 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橋梁
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博物館雙語講解員在講好“中國故事”,以及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出國門、促進文化交流、加強國際理解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在一些重大外事活動中,雙語講解員在配合國家外交大局、傳播中國文化、幫助世界各國人民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文明進程方面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2023年杭州舉辦第19屆亞運會,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杭州的魅力,杭州亞組委推出了三個吉祥物,分別代表三大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西湖、大運河。亞運會期間,來自印度、德國、澳大利亞等1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00多位亞奧理事會賓客、媒體記者和工作人員來到杭州拱墅區(qū)深度體驗運河文化。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外語講解員向他們詳細介紹了中國大運河兩千多年的開鑿和變遷歷史、大運河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的功能意義、杭州因河而興的故事、杭州人民和政府對運河遺產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等,幫助嘉賓們全方位了解了中國大運河,更深入地感知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
2024年11月,以“交流互鑒與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為主題的第二屆“良渚論壇”在杭州舉辦,配套開展的“中外作家對話”“‘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學家對話”“中外音樂家對話”等三個分論壇同期舉行,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考古學家、作家、音樂家等300多名嘉賓出席本次活動。與會期間,嘉賓們考察了良渚遺址、西湖、大運河等世界文化遺產。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作為運河文化的集中展示點,是嘉賓們的必打卡處。
博物館雙語講解員通過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外語能力,搭建了一座橋梁,使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順暢和深入。
3 雙語講解員在文化遺產教育中面臨的挑戰(zhàn)
3.1 建立復合型知識體系的挑戰(zhàn)
我國文化遺產資源極其豐富,文化遺產覆蓋面廣,文化遺產教育更是橫跨文化遺產學、歷史學、考古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學科交叉的特征明顯。這就對博物館雙語講解員開展高質量的文化遺產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
以大運河文化遺產為例,它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種類型。
大運河的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水源地、河道、河堤、堰壩、船閘、分洪設施等大運河工程遺產技術要素;橋梁、纖道、水文觀測站、碼頭、船廠、倉庫、鈔關、衙署等大運河工程遺產非技術要素;園林、會館、驛站、行宮、歷史街區(qū)、古鎮(zhèn)、城墻、寺塔、鹽業(yè)遺址、祠廟、碑刻等大運河工程衍生派生遺產。
大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在大運河流域廣大民眾中間世代相承的、與這一帶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包括:與運河工程建設直接相關的運河開鑿和疏浚、附屬設施建造、漕船制造、漕倉營建、船舶過閘等方面的傳統(tǒng)技藝與實踐技能等;由漕運及沿岸生活所衍生的運河故事、傳說、歌謠等口頭文學,以及社會風俗、禮儀和節(jié)慶,如開漕節(jié)等;由漕運和商貿帶動并發(fā)展起來的傳統(tǒng)技藝,如宋錦織造技藝、揚州漆器髹飾技藝、臨清貢磚燒制技藝等;在運河沿線地區(qū)形成或發(fā)展,且運河在其傳播和傳承過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傳統(tǒng)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藝術形式,如楊柳青木版年畫、運河船工號子、運河龍燈、京劇、昆曲等,以及傳統(tǒng)體育、雜技和游藝,如滄州武術、吳橋雜技等。
大運河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信息,講解員要想做到觀眾“問不倒”,僅僅依靠熟記場館講解詞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學習,實地考察,擴充知識儲備,更新遺產動態(tài)信息。
3.2 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雙重挑戰(zhàn)
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常常認為掌握了對方的語言就可以成功地交際了,事實并非如此。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交際的方式。對于雙語講解員來說,需要同時面臨外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雙重挑戰(zhàn)。
首先,語言本身的挑戰(zhàn)。雖然雙語講解員的工作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但實際情況是,一些講解員的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有待提高,特別是在專業(yè)術語的使用上,可能會因使用不規(guī)范而導致信息傳達不準確。
其次,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挑戰(zhàn)。外語水平不等同于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也不同于母語交際。在外語交際中,交際雙方往往存在文化差異,講解員在掌握外語的基礎上,還要具備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
語言只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隨著國際交流的加深,雙語講解員需要消除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隔閡。面對外國游客,如何用對方能聽得懂的語言,準確、生動地傳達本國豐富的遺產信息,是雙語講解員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3.3 專業(yè)培訓不足的挑戰(zhàn)
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匱乏。文化遺產教育涉及知識面廣、跨學科內容多,講解員自學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得到專業(yè)的培訓和指導,將更有利于業(yè)務水平的快速提升。
目前,講解員培訓大多停留在禮儀、著裝、吐字發(fā)音、講解技巧等基本功方面。針對遺產點的考察培訓和遺產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現狀的培訓比較匱乏。博物館大多就遺產講遺產,歷史信息豐富,但對遺產現狀講述不多,恰恰觀眾對此又很感興趣。以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為例,主要講述了大運河的歷史,對于大運河的現狀和開發(fā)利用情況卻一筆帶過,對于普通人怎樣參與大運河遺產保護開發(fā)更是鮮有提及。經過多年的講解實踐,筆者發(fā)現,很多游客會問及大運河的現狀及通水、通航能力,以及開發(fā)利用情況。還有一次,一名外籍專家問,是不是大運河沿線城市都和杭州一樣在兩岸建起了游步道?面對這些問題,回答起來常感力不從心。特別是對于“普通人如何參與遺產保護”的問題,講解員如果沒有接受過專業(yè)培訓,公眾則得不到有效引導,便會使文化遺產教育失去打通最后一環(huán)的大好機會。
4 應對策略
4.1 自學、實地考察、系統(tǒng)培訓,多措并舉,構筑跨學科知識體系
文化遺產教育涉及知識面廣,學科交叉的特征明顯。講解員要自覺加強自身知識體系的建設,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多涉獵各學科知識,在相關部門網站和省市各級圖書館尋找文化遺產教育資源。遺產教育資源包括遺產本體這一核心資源,以及以遺產為核心衍生出來的政策法規(guī)、研究著作、報紙刊物、音像資料、教材等信息資源,以及圍繞遺產開展研究、保護和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員、專家學者等人力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尋找世界遺產教育資源可以將相關機構作為切入點,這是比較便捷和穩(wěn)妥的方法。機構由人員組成,開展各種活動,發(fā)布系列文獻資料。一個機構就像一個終端,連接了人員、活動和信息等各種相關資源。以機構為平臺尋找世界遺產教育資源,能夠很快定位與各個機構相關的工作項目、人員專家、文件資料等周邊資源,以點帶面,做到“順藤摸瓜”。而且,機構的權威性容易判斷,選擇權威的機構并以機構為基點尋找相關信息,能夠保障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是負責世界遺產日常工作的權威機構,那么這個機構提供的活動信息、文獻資料以及相關專家也相應比較可靠。文化遺產教育資源的獲取途徑還有很多,我們要學會挖掘資源、利用資源。
博物館應加強與高校和世界遺產管理部門的聯動,針對講解員定期開展系統(tǒng)的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創(chuàng)造機會,讓講解員多實地走訪遺產點,了解遺產現狀和保護開發(fā)利用情況。只有目睹了遺產瀕危的現狀,才能親身感受到呼吁大家保護遺產的迫切性;只有親身感受了遺產被開發(fā)和利用的好處,才能生動地宣講遺產保護給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講解員的工作舞臺雖然在博物館,但是視野應該更寬,不能只囿于博物館。講解員是博物館開展文化遺產教育的排頭兵,只有他們得到了全面又專業(yè)的培訓,了解得盡可能多、盡可能全、盡可能新,才能保證觀眾的需求被滿足,才能保證文化遺產教育的目標早日實現。
4.2 苦練內功,不斷提升外語語言能力
雙語講解員要保持和提升外語能力,需要不斷學習和應用。語言是一種工具,“use it,or lose it”,特別是身處國內,沒有語言環(huán)境,生活中使用外語的機會不多,工作上也是中文講解多、外語講解少,講解員不能因此而松懈外語學習,要經常閱讀外刊,多聽多說,關注熱點詞匯和新鮮詞匯,深耕專業(yè)領域外語專業(yè)術語,在外語講解詞的撰寫和專業(yè)術語的準確使用上下功夫,不斷研究易于國際觀眾理解的翻譯方式。比如,為了實現更好的文化交流,講解詞的撰寫需要增加國際化元素,許多外國專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這些文化遺產,很多書名都是由這些專家翻譯并已被外國游客接受的,甚至具有國際標準。如果按照國際標準翻譯,表達會更恰當、準確,也更容易被大多數說英語的人接受,便于交流。諸如此類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外語講解員要在語言上下功夫,不斷打磨講解詞,不斷接近專業(yè)領域國際“通用語”。
4.3 知己知彼,不斷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能力是語言的形式問題,而語言的本質是社會交際功能。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學習主要以聽、說、讀、寫等語言知識為主,極少涉及英漢文化差異的深入研究。有不少人甚至以為,只要學會英語,就可以順利開展跨文化交流了,錯誤地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畫上了等號。事實上,長期以來英漢文化差異始終是制約漢語使用者和英語使用者有效溝通的主要因素。
以西湖申遺為例,如何讓外國人欣賞西湖山水的美學特征是當年西湖申遺的難點。“西湖申遺起步很早,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確實舉步維艱。”西湖申遺的規(guī)劃人陳同濱說,一個重要原因是,在西湖為什么應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問題上缺乏話語權。在回顧申遺經歷時,陳同濱說,她曾帶著一位外國遺產專家考察西湖,看著湖光瀲滟、重巒疊嶂的西湖,她陶醉其中并不由得向外國專家感慨,這可真是“無聲的詩,有聲的畫”,這是中國山水美學的審美特征。然而無論她怎么解釋,對方就是“一點感覺都沒有”。這一經歷讓陳同濱很無奈,她深深體會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如何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讓外國專家讀懂西湖,是西湖申遺成敗的關鍵。為此,杭州針對東西方專家,編制不同的解說方案,在申遺申報文本的翻譯上也頗下功夫,很多翻譯工作都是由所在國專家做的。
同樣的命題擺在博物館雙語講解員面前,如何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讓世界讀懂我們的文化遺產?“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我們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國外歷史文化,不斷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5 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彪p語講解員能夠促進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更好發(fā)揮,他們在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館應重視雙語講解員的培養(yǎng),同時,講解員也要不斷努力,全方位提升自己業(yè)務能力,為文化遺產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曹兵武.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 我們時代的博物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田林.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放利用模式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金城出版社,2021:131.
[3]杜越.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實施指南3:中小學如何開展世界遺產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99.
[4]王國華.英語思維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9.
[5]王春法.中國博物館發(fā)展研究:基于調查數據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李建鋒,駱云梅.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1.
[7]楊志剛.博物館與文化遺產述論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
[8]張國超.我國文化遺產社會教育的方式及政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