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7月,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淅川縣滔河鄉(xiāng)黃橋墓地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其中M1為宋代壁畫墓,出土有壁畫和瓷器等,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宋代南陽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其他遺物難以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此墓葬的發(fā)掘為我們研究宋代這一區(qū)域服飾、家具以及喪葬習俗等提供了直接的圖像資料。
關鍵詞:淅川;黃橋;宋代;壁畫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8.042
黃橋村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滔河鄉(xiāng),丹江水庫南岸,海拔167米,屬丹江庫區(qū)消落區(qū)。滔河自墓地北500米處匯入丹江,發(fā)掘區(qū)中心點坐標北緯33°0′44″、東經(jīng)111°16′28″,北鄰下寨遺址,東南鄰申明鋪遺址。2018年7月23日,淅川縣滔河鄉(xiāng)黃橋村村民在修建小龍蝦養(yǎng)殖基地時發(fā)現(xiàn)古墓葬。經(jīng)報批后,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調(diào)文物保護辦公室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丹江庫區(qū)消落區(qū)黃橋墓地墓葬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清理墓葬29座、窯址4座,其中M1為壁畫墓?,F(xiàn)簡報如下。
1 墓葬形制
M1(圖1)為磚雕壁畫墓,由墓道、墓門、前室、后室四部分組成.墓口距地表0.80米,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梯形,方向190度,墓室方向175度,墓道和墓室方向不一致,略偏向西南,上口長4.70米、寬1.4~3.2米、下端寬1.96米、深3.14米,長斜坡,長4.84米,有兩個較明顯的階梯。墓道底部有緩坡狀階梯,兩側有臺階。
門洞兩側有磚砌擋土墻。正面是模仿木建筑的門樓,寬2.50米,高3.06米。門洞上部弧形,兩側砌四方抹角倚柱,柱上砌普拍枋。普拍枋正面砌出三枚門簪,兩側為方形,門簪面部浮雕四瓣蒂形,方形門簪之間為一圓形門簪。枋上有磚砌柱頭普作二朵,補間普作一朵,都是單抄單昂重拱五鋪作,但因疊磚不便外伸,所以全部鋪作都跳出甚短。因此,本為偷心造的第一跳華拱,除了上受第二跳昂之外,還承托了柱頭方。柱頭方雕作連隱慢拱,其上砌散斗,上承第二層柱頭方。第二跳昂之上出耍頭和令拱以承橑風槫。橑風槫上砌出斷面方形的飛檐椽,飛檐椽之上列磚雕瓦,瓦上端疊澀磚做門脊。
門樓外施一薄層白灰漿。前室(圖2)平面呈八角形,內(nèi)長2.70米、內(nèi)寬2.46米、內(nèi)高2.86米、壁厚0.15米,八面墻壁每面之間由磚砌立柱分開,立柱上承仿木結構斗拱,單抄單昂三鋪作。墓室在斗拱之上開始收殺,起券部分厚0.32米,頂部為穹隆頂,上有一鐵器銹蝕痕跡。門洞背部上方兩側各有一磚雕安裝門樞的圓洞,孔徑0.06米,推測應裝有木門,已腐朽。鋪地磚自南向北為一排方磚(32厘米×32厘米×5厘米),一排橫磚平鋪,一排方磚平鋪,七排單順磚平鋪,一排平磚縱鋪,一排平磚橫鋪。
后室(圖3)平面呈梯形,內(nèi)長2.20米、內(nèi)寬1.08~1.28米、內(nèi)高1.70米、墻壁厚0.15米,墓室在0.80米處開始收殺,頂部用磚疊澀成中間高兩側低的屋脊形,起券部分厚0.32米。拱券門,拱券門內(nèi)有6層封門磚,寬0.10米。后室地面高于前室0.35米,形成棺床,棺床和封門磚之間留有0.10米空隙,有木頭腐朽痕跡,推測墓主人下葬時有木門。棺床鋪地為單順磚橫向錯縫平鋪。兩具人骨橫置在棺床正中偏南處,頭朝南,面皆向上。股骨、腓骨混堆在一起,有明顯的人為堆放痕跡。
2 墓室磚雕與壁畫
前室南北兩個面為門洞,前室西南面磚雕窗戶,外砌上額、槫柱、窗額、立頰、內(nèi)影作子桯,子桯內(nèi)豎磚做破子欞五枚(圖4~圖7)。窗高0.25米、寬0.32米。窗下方框高0.15米、寬0.32米。西面磚雕半啟假門,壁正中磚砌假門,高0.90米、寬0.64米,兩扇門微開,每扇高0.48米、寬0.16米。門由門砧、地栿、立頰、門額、上額、門扇組成,門額上設三個正方形門簪。西北面磚雕窗戶,外砌上額、槫柱、窗額、立頰、內(nèi)影作子桯,子桯內(nèi)豎磚做破子欞五枚。窗高0.25米、寬0.32米。窗下砌一方桌,兩腿間砌單直棖。桌高0.38米、桌面寬0.30米,直足高0.33米。
東南面磚雕窗戶,外砌上額、槫柱、窗額、立頰、內(nèi)影作子桯,子桯之內(nèi)豎磚做破子欞五枚。窗高0.28米、寬0.32米。窗下方框高0.16米、寬0.32米。
東面磚雕假門,壁正中磚砌假門,高0.90米、寬0.65米,兩扇門緊閉,每扇高0.48米、寬0.16米。門由門砧、地栿、立頰、門額、上額、門扇組成,門額上設三個門簪,兩側長方形,中間圓形。東北面磚雕燈檠高0.65米、寬0.30米,上部分設三杈,杈端各置一燈盞,燈檠下面左邊磚雕熨斗,右邊磚雕剪刀。
前室壁畫大部分被淤土和泥水所毀,前室在墓門、鋪作和墓頂殘存少量圖案。后室保存較好,券門和東、北、西三壁均有壁畫。從壁畫的殘破現(xiàn)狀可以看出,是先在磚上抹厚0.1~0.3厘米的白灰層,再于其上作畫。前室壁畫內(nèi)容由下向上大體分為四層:第一層在磚制浮雕上施紅彩裝飾;第二層在斗拱上繪制云氣紋和花卉紋等裝飾;第三層繪制二十四孝圖;第四層繪有菱格紋和花卉紋。墓室東側穹頂部分在此次施工過程中被破壞,西部壁畫多漫漶不清,每組兩三個故事。第一組,位于前室后壁通往后室的券門上部,壁畫左上角保存榜題“王裒聞雷”(圖8)。第二組,位于前室西北壁,右側榜題“曾□□□□”,右下一男性站立,身著團領寬袖袍,平視前方,雙手似托衣物,中間榜題“□□臥冰”,其余圖案漫漶(圖9)。第三組,位于前室西壁,右側壁畫為江革行俑供母,左下一男子身著短衣短褲背著竹簍,簍內(nèi)坐著一位老婦人,面前一男子側立,右手半舉,右衽窄袖短袍,下穿褲子,足履;左側壁畫為丁蘭刻木事親,右側屋檐下一老婦右衽寬袖長袍端坐椅子上,一男子跪拜,兩幅圖案之間有榜題,可辨一“者”字,余皆漫漶(圖10)。第四組,位于前室西南壁,右側屋檐下一著圓領寬袖長袍男子雙手恭立,右側榜題墨書“真母女□□,寒衣□□”,其余不可辯(圖11)。
后室東西兩壁下部彩繪門、窗、瓦、房檐等,上部滿繪云氣紋和花卉紋。北壁下部有一扇假門,門額上有兩枚方形門簪,假門兩側各彩繪一窗戶,假門上部彩繪花卉圖案和云氣圖案(圖12~圖14)。
3 出土器物
該墓前室中部出土瓷器4件(圖15)。
黃釉梅瓶(圖15∶1,圖16)1件,小口微斂,斜沿尖唇,短束頸溜肩,上腹鼓,飾數(shù)周凹弦紋,下腹內(nèi)收,平底。瓶體通施醬黃色釉??趶?.6厘米,腹徑17.8厘米,底徑10.0厘米,通高36.9厘米。青釉行爐(圖15∶2,圖17)1件,寬折沿下仰,折腹較深,底部有一向上小突起,喇叭狀高足中空,底座外撇,足上有凸箍一道,足座露胎,余施青釉。口徑5.2厘米,底徑4.8厘米,高6.8厘米。青釉淺腹印花瓷碗(圖15∶3,圖18)2件,敞口,圓唇,斜腹,圈足,碗內(nèi)壓印纏枝菊花葉圖案,陽紋凸起,線條清晰。內(nèi)外均施青釉,口徑14.4厘米,底徑4.4厘米,高4.0厘米(圖19)。
4 結語
4.1 墓葬的年代
該墓葬是淅川縣首次發(fā)現(xiàn)保存較為完好的壁畫墓,沒有發(fā)現(xiàn)墓志,也無錢幣、墓志等有關的文字資料出土。從墓室建筑、隨葬品等方面觀察,可大體推測墓葬的年代。
一是從墓葬的形制看,墓室前室平面呈八角形,后室呈長方形。“多室壁畫墓是北宋后期出現(xiàn)的形制更為復雜的壁畫墓,是壁畫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是在單室壁畫墓基礎上發(fā)展而成”①,除了常見的倚柱、斗拱、門窗、燈檠、剪刀和熨斗等磚雕外,穹窿頂沒有像金元時期附加的各種磚雕。宿白先生在《白沙宋墓》中考證,門簪“正方形,扁方形與圓形者較八角者為早”②“墓壁面砌出部分較少者早,較多者晚”。此墓門簪為方形、正方形二類,墓門及墓室鋪作中,令拱均較泥道拱長,與《營造法式》所記情況相符③。令拱之上已無替木設施,因此該墓年代應較白沙2號墓要晚④。門洞及假門刷土紅,與《營造法式》卷十四《彩畫作制度·丹粉刷屋舍》條“門窗之類通用土朱相合”,以及與“宋代畫面以土紅為主,適當陪襯些黃、綠顏色。到了金代繪畫在色彩上就較少使用紅土而是使用黃紅、赭、綠青和白等多種色彩”⑤相符,是宋金時期畫風不統(tǒng)一的具體反映。
二是著裝左衽、右衽是辨別民族的一個顯見因素。我國古代漢族著裝的衣襟向右開,以右衽為華夏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只有人去世后,才會換上衣襟向左開的服裝,以示陰間和陽間有所區(qū)別。北方少數(shù)民族以游牧為主,衣襟向左開,有利于騎馬狩獵,稱為左衽。該墓壁畫所繪丁蘭母親與江革行俑供母中的男性均為右衽,故墓主人應生活在中原地區(qū),處于宋代。
三是該墓出土的梅瓶、碗、行爐均是宋代常見的器物。豆青釉淺腹印花瓷碗為宋代典型的斗笠碗,碗和行爐均為宋代本地鄧窯燒造。鄧窯位于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大窯店村,該地在宋代歸鄧州管轄,史稱鄧窯。鄧窯吸收南北方瓷器制作工藝,始燒于唐末,燒制器物品種繁多,到宋代達到鼎盛。窯址范圍大、燒制時間長,在我國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豫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地方官窯。黃釉梅瓶呈短束頸、梯形寬沿口,圓肩、深腹、斜直徑,為耀州窯系燒造⑥,器物的時代特征為北宋中晚期。滔河鄉(xiāng)位于淅川西南部,豫、鄂、陜?nèi)∑呖h市交匯處,向南有四峰山與鄖縣(今鄖陽區(qū))相阻,北隔丹江與大石橋鄉(xiāng)、老城鎮(zhèn)相望。此地以山地為主,耕地少,自古以來交通不便,經(jīng)濟發(fā)展遲緩。特別是靖康元年(1126)以后,洛陽附近屢遭金兵擄掠焚燒,“荊揍千里”“人民相食”⑦,當知靖康難后不會有條件建造這樣規(guī)模的墓葬,參照《白沙宋墓》分析,推斷此墓年代應當與白沙3號墓相近,其下限不會晚于靖康年⑧。根據(jù)上面的對比分析,該壁畫墓相對年代為北宋晚期。
4.2 墓主人的身份
該墓未發(fā)現(xiàn)能夠說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據(jù)《政和五禮新儀》,宋代“非品官不得用墓志”⑨,故墓主人不屬于官吏或士大夫階層。北宋中期以后,宋金長期處于戰(zhàn)亂的局勢下,國力損耗嚴重,民生凋敝。在當時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建造如此規(guī)模宏大、裝飾豪華的墓穴,非普通百姓人力、財力所能做到,墓主人家境應是相當殷實,墓主人極有可能是當時財力雄厚的地主商人,屬于富裕的平民階層。
4.3 墓葬的繪畫藝術
壁畫地仗為白灰質(zhì)地,色彩有赭、紅、黑、黃、靛青、綠、橘紅色等,以紅彩為主,用于人物、花卉、鋪作彩畫。墓壁所繪“孝行圖”先在地仗上涂土紅作底色,然后用墨線勾勒,個別人物再施以橘紅色。前室鋪作與后室墓壁上的云氣、花卉圖案用筆流暢生動,充滿生氣,大量土紅的使用給墓室增添了熱烈氣氛。整個墓室顯得繁縟華貴、金碧輝煌。
兩漢時期的祠堂、石闕和畫像石上面已有“孝行圖”出現(xiàn)。魏晉時期的“孝行圖”主要見于佛教造像和敦煌壁畫。宋代統(tǒng)治者曾多次發(fā)布詔書表彰孝子、倡導孝行,程朱理學把孝與忠聯(lián)系在一起,加上宋代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從而使宣揚孝行的題材更加廣泛流傳。北宋中期湯陰薛方石棺墓(1083)、北宋晚期孟津張君墓(1106)、鞏縣西村墓(1125)出土的“二十四孝故事”人物組合完全一致,這表明最遲在北宋中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完整的畫像“二十四孝圖”,墓室壁畫人物組合穩(wěn)定,圖像模式化,傳播平民化、長期化。此次發(fā)現(xiàn)的宋墓壁畫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藝術性,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宋代南陽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其他遺物難以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墓中的壁畫繪制手法寫實、逼真,形象生動活現(xiàn),風格淳樸,生活氣息濃郁。磚雕的門窗和燭臺、孝子故事圖、云氣和花卉這些壁畫內(nèi)容,不僅是當時當?shù)厣鐣?、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體現(xiàn)了宋代人們的價值取向、藝術風格和藝術水平,也為我們研究宋代豫、鄂、陜?nèi)〗唤缣幦藗兊姆?、妝容、居家生活用具和居住建筑形制提供了直觀形象的珍貴資料。此次發(fā)現(xiàn)的宋墓壁畫真實生動地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經(jīng)濟狀況,展現(xiàn)出高超的建筑藝術和繪畫水平。
執(zhí)筆:付建剛 曾慶艷 魯鑫 曾慶碩
發(fā)掘:王巍 曾慶碩
繪圖:曾慶碩 王猛
攝影:曾慶碩
注釋
①楊遠.河南北宋壁畫墓的分期研究[J].考古與文物,2007(3):85-90,63.
②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99.
③《營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拱條”載:“造拱之有五……二日泥道拱,其長六十二分?!脑涣罟啊溟L七十二分?!?/p>
④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01.
⑤劉建洲.臨摹壁畫的一點體會[J].中原文物,1980(2):56-60.
⑥陸軍.宋代梅瓶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13.
⑦宋云濤,墓建中.洛陽邙山宋代壁畫墓[J].文物,1992(12):37-51.
⑧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02.
⑨見《政和五禮新儀:卷二一六:兇禮品官喪儀》“喪條”。宿白.白沙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