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階段、分現(xiàn)象對唐代胡服進行匯總與分析?;谔拼b受胡服影響的體現(xiàn)、唐代發(fā)展與胡服嬗變關系,結合現(xiàn)有史料,針對胡服在唐代嬗變過程以及嬗變原因兩個方面進行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考古資料法,研究表明:唐代胡服嬗變過程按特征分為形式統(tǒng)一、風格多樣化、漢化轉變3個階段,盡管每個階段都有互相重疊的范圍,但唐各階段歷史變動較大,風格特征明顯;唐人為滿足自身需求是嬗變的根本原因,唐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影響嬗變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唐代;胡服;嬗變;女著男裝;袒領服
中圖分類號:TS941.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2346(2025)01-0016-09
眾所周知,唐代國力強盛,社會富裕。由于唐太宗在位期間與外來民族交流頻繁,軍事上,對外開疆拓土,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政策上,他“獨愛之如一”,廣納天下英才,重用胡人做官,因此服裝上同樣對西域、吐蕃等異族服飾兼收并蓄,使唐代服飾受胡化影響最大。其中胡服作為草原游牧民族服裝以窄袖為特點,極具功能性在唐頗受歡迎。針對唐代服裝胡化現(xiàn)象,現(xiàn)存服裝史學界已有如下研究:(1)從唐代服飾具體款式起源與胡服之間的聯(lián)系上出發(fā),韓楚彤、賀陽、宋魏秦、陽夢婷等探究了圓領袍、半臂的起源;(2)從胡漢人文交流上出發(fā),馮志強等認為唐人生活胡風化,在唐胡人漢化;(3)孫思揚等從唐古壁畫和文物中管窺胡漢文化。綜上所述,目前現(xiàn)存資料暫時沒有詳細針對唐代胡服現(xiàn)象嬗變的研究。因此,本文把唐代胡服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胡服趨勢特點不同,按照歷史時間順序進行分析論證,最后呈現(xiàn)出胡服嬗變過程和原因。
1 形式逐漸統(tǒng)一階段(618~683年)
唐高祖到唐高宗這一階段是服裝傳承和蛻變以及胡服融入的過渡時期,胡服開始逐漸影響中原服飾。唐初,在沿襲隋代纖細風格的基礎之上,唐女子胡服逐漸形成獨特統(tǒng)一的風格,唐男子則以漢化后的圓領袍為主要服飾。
1.1 唐初女子胡服逐漸形成獨特風格
唐初服飾風尚以纖細為美,沿襲隋代俏麗修長風格。唐初女子并非直接采用胡人極具地域特色的服飾,而是受到胡風窄小緊身風格影響,產生一種獨特風格,出現(xiàn)了極具胡服特色的冪籬、半臂襦裙和波斯褲。
1.1.1 冪籬
唐初婦女延續(xù)隋代遮蔽全身的冪籬。學界普遍認為冪籬是來自西域帽飾,圓帽沿周圍絲帛織物長可蓋全身,史料最早提及冪籬在“其男子通服長裙,帽或戴冪籬”,魏晉時期出于物理防護作用男子多穿,吐谷渾男子常騎馬為遮擋風沙和防曬所以戴冪籬,唐代卻成為婦女外出必備。有關冪籬的演變《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唐初,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籬……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后,帷帽大行,冪籬之制漸息?!笨梢妰缁h作為胡帽因符合唐初婦女外出所需而最早盛行,如圖1,侍女手捧一個上面竹編的斗笠,下接長長的絲帛便是冪籬。然而到了武則天時期女性地位提高,女性意識覺醒,圓帽周圍絲帛長度開始縮短至脖頸稱為帷帽(圖2),外出婦女騎馬或出門開始戴帷帽,相比冪籬更簡潔便利,既能遮住容顏又能行動方便,于是逐漸取代冪籬地位。冪籬作為胡帽在唐代被動演變,標志著唐初女性地位正逐步提升。
1.1.2 半臂襦裙
半臂襦裙的主要形制特點為窄袖長襦外穿半臂,下穿胸以下長裙,外搭披帛,簡潔干練。關于半臂,《釋名》中解釋:“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卑氡奂窗胄?,是受胡服影響而流行在唐初的一種獨特形制,根據半臂的領型不同又分為袒領襦裙、直領襦裙和交領襦裙等。首先,袒領襦裙在唐墓壁畫仕女圖中最為常見(圖3),新城公主墓中上穿袒領半臂內搭圓領長袖,外搭黑色披帛,在胸部系帶,下穿淺色裙的侍女,這種“四件套”穿搭在唐初十分流行。其次,直領襦裙在舞服中流行,新疆吐魯番張禮臣墓舞樂圖(圖4)中西北地區(qū)女子同樣穿著半臂,腰部系帶,輕薄披帛固定在系帶處,舞女半臂為花色,長襦和長裙披帛均為鮮艷的顏色,獨具異域風情。然而,半臂在唐的演變隨唐代服裝的緊窄而變?!缎绿茣ぼ嚪尽酚涊d:“半袖裙襦者,東宮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初唐先流行于宮中上行下效,隨后民間也普及開來,男女都可穿(圖5),男子半臂只是較女裝長。然而,半臂因外來性明顯被列入“服妖”,但出于功能性多為女子或下層平民穿著,可見胡服在唐初的地位并不高。中唐以后,由于婦女衣衫日趨肥大,穿半臂不再便于活動,于是使用范圍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1.1.3 間色裙和波斯褲
間色裙是魏晉時期一種異色相間裙裝,到了隋唐,在與西域服飾文化交流中,同為間色的波斯褲與間色裙工藝類似,因此加速了本土間色裙的演變,拼接布幅數(shù)量逐漸增多,間色距離逐漸變小等,然而女子穿褲也是從唐開始普遍,波斯褲具體形制現(xiàn)存研究并未明確,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雙童圖》(圖6)比較明顯看出兒童服裝褲裝與波斯褲較為類似,形制為背帶式,五色相間條紋圖案小口袴,褲腿上寬下窄,褲口收緊。穿間色裙搭配通常為上著窄袖長袖衫,外搭披帛,如李壽墓壁畫樂舞圖(圖7),樂伎窄袖長襦,裙腰系胸上,裙為紅綠間色長裙,間色裙內也可穿波斯褲,間色裙間色距離大,而波斯褲距離小,搭配形成疏密對比(圖8)。雖然款式上有所差異,但所達到的間色效果相似,因此間色裙與波斯褲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還需深入研究。
2.2 極具胡服特征圓領袍逐漸成為唐代男子主要服飾
唐代男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唐代官吏禮服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也可在大袖衫外著裲襠,下佩圍裳。天子及百姓男子常服均是固定搭配:頭戴幞頭,身穿外來胡服圓領袍衫,腰束帶,足穿靴。只是服色上區(qū)分等級,可見常服形制已形成范式。因來唐的胡商多為男性,首先影響到的便是男裝,男裝常服單品均為“舶來品”:幞頭、圓領袍衫、革帶、褲、靴。因圓領袍相對于寬袍大袖更具功能性,南北朝已由西傳入,隋朝納入官服,唐代從官服變常服。此外,與圓領袍相似的襕袍表明了唐代服飾在對外胡服吸收的同時進行些許改良。然而關于襕袍起源存在較多說法,筆者比較認同的是:周錫保的“袍下加襕,始于北周而定于唐。貞觀年間丞相長孫無忌請于袍下加襕”?!端鍟分嘘P于北周宇文護始作襕袍,可能宇文護等人當時已經考慮禮儀文化,直到唐初馬周終于將仿深衣之制提出來才確定。可見唐政府在接納外來文化同時注重傳統(tǒng)禮儀,唐初已經存在襕袍,形制是在圓領袍下擺處加一橫襕,以表上衣下裳形制。最早可見的“襕袍”為隋代《徐侍郎夫婦宴享行樂圖》(圖9)中侍從和樂奏者等勞作者所著的小袖襕袍。到了初唐以傳世名畫《步輦圖》(圖10)為典型,前典禮官和后通譯者均穿襕袍面見太宗,與中間的松贊干布服裝形制對比明顯,胡服為窄袖左衽帶有緣邊,下擺不接襕,滿身花紋,唐人的圓領袍為右衽無緣邊有橫襕,以暗花紋或素色為主。綜上所述,胡服款式在唐興起,基本奠定了此后男裝的基調。
2 風格多樣化階段(684~756年)
武則天至唐玄宗階段胡服在唐發(fā)展最盛,呈現(xiàn)出多樣化風格。輝煌盛世、禮教松弛、民族融合等種種原因造就了服裝風格多樣化,婦女地位提升,出現(xiàn)了女著男裝和袒領服,以及受胡舞影響的裝飾潮。
2.1 唐代開明社會下女著男服現(xiàn)象達到頂峰
唐社會逐漸繁榮穩(wěn)定,尤其武則天當政20年,女性地位提升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于是開始追求精神滿足。由于唐代婦女深受三綱五常禁錮,封建固化了女性思想,但同時期唐與西域交流頻繁,胡人開放性格以及胡服這種功能性服裝的引入,外加唐朝公主帶頭穿胡服、學胡舞、女著男裝,促使唐女子變得更加大膽開放。起初貴族階層最先形成胡服風氣,隨后又傳播民間,百姓們上行下效。當時代給予女性權力時,擁有獨立思想的女性便努力擺脫束縛,不在意世俗眼光,像男人一樣游玩賞閱,打馬球。然而女性襦裙并不適合運動,再加上出于逆反心理,于是便有了女著男裝盛行的奇特場景。
女性體育運動在唐朝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女子像男子一樣騎馬、蹴鞠,因而騎馬運動促使女著男裝發(fā)展。按穿著習慣可分兩類:一類為日常穿著,如圖3右側侍女穿圓領袍下穿波斯褲和軟綿透空靴或靴(圖11),為日常穿搭;另一種則著整套男裝,如圖12。另一類為騎馬穿著,如圖13翻領袍胡服、著褲和靴、頭上不戴帽;另一種穿襦裙,但頭上須戴帷帽,如圖14?!疤鞂氈?,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內外一貫矣?!笔咳藗兊钠拮硬患s而同地穿戴起男子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在唐壁畫中女著男裝的侍女常走在最后,可見此打扮應該主要為仆人侍女日常穿著,貴族婦女只作為休閑娛樂。
2.2 唐代獨樹一幟的袒領服展現(xiàn)女性自信
由于盛唐女性地位提高,日漸自信,開始崇尚豐碩體態(tài),于是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袒露胸脯的袒領服。在“男尊女卑”社會,盡管唐代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始終在男性掌控之中,而袒領服作為一種半袒胸小袖衫襦裙,有半袖和襦衫兩種,大膽開放且性感的款式前所未有。初唐時,襦裙中有種方領半臂在宮中漸漸流行,其形式為上身穿對襟方圓領半臂,內穿長襦衫,下著長裙,外著披巾,后衣領越開越大,逐漸袒露雙乳,如虢莊王李鳳墓壁畫中可看出女子領子已變低(圖15)。此后受胡服影響加深,到盛唐袒乳風盛,不僅宮中如此,民間也紛紛仿效,皆以袒胸為美,內著內衣訶子,外著袒領衫。如懿德太子墓西側仕女圖(圖16)領口已經露出較多胸部,西安王家屯三彩女坐俑(圖17)更直觀地看出袒領服的結構為低胸方圓領半臂。這種大膽前衛(wèi)的服飾僅僅出現(xiàn)在盛唐的原因,筆者歸納:一是從審美角度,或許受胡姬舞服影響,胡姬舞盛極一時且舞服身體袒露較多,符合男性審美因而得以傳播;二是從生理層面,上層社會女子生逢盛世,衣食無憂,身材日益豐腴圓潤,因上衣相對窄小,腋下至胸部量不足夠導致胸部聚攏撐起服裝,胸部因此袒露;三是社會興盛,尤其在周武時期,袒領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象征著女性地位也在封建社會達到最高。該時期社會穩(wěn)定,袒領服短暫存在,但安史之亂后,時局動蕩,女性便收起胸脯,這種大膽的穿著以斷代式消失,其緣由還須深入研究,然而袒領服的盛行正是唐代強大在服裝上的直觀體現(xiàn)。
2.3 唐代服飾受胡舞服裝影響變得愈發(fā)精致
自開辟絲綢之路以來,大量外來舞蹈涌入中原,最先影響中原舞服,隨后影響日常服飾。唐代主要流行的胡舞有3種,首先,來自中亞石國的拓枝舞,劉禹錫《觀舞柘枝》中“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綺墀……垂帶覆纖腰,安鈿當嫵眉……長袖入華裯”描寫胡姬穿著胡服,舞姿靈動,飄帶覆蓋細腰,佩戴鈿子,還有高高翹起的袖口。舞者的腰帶上往往裝有金屬小鈴,隨著舞者的運動節(jié)奏而發(fā)出聲響。這種服裝既是舞服,也是西域婦女的日常便服。其次,以跳躍形式表演的胡騰舞是男性舞蹈(圖18),節(jié)奏急促,舞者大都頭戴尖頂饕帽,綴以珠子,著窄袖胡衫。最后,風靡唐玄宗時期的胡旋舞是一種在舞筵上不停旋轉的男女都可跳的舞蹈,最有名當屬安祿山和楊貴妃,旋轉極快。唐代有大量的詩描寫胡旋舞,如白居易《胡旋女》等,可見當時胡旋舞風靡程度。胡舞的流行推進了胡服在唐的傳播。
唐代婦女在模仿這些舞蹈同時也汲取它們的服飾特點。唐代詩人張說《蘇摩遮詩》“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寶服紫髯胡……繡裝帕額寶花冠,夷歌騎舞借人看……”?!疤K幕遮”原為西域舞曲,詩中舞者全是碧眼紫須著胡服的西域胡人,頭戴花冠和抹額,身上戴閃亮琉璃裝飾(圖19)。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舞伎,披帛飄逸,發(fā)箍、身體上、服裝上到處是寶石裝飾,十分靚麗。胡舞服多綴飾珠寶,《舊唐書·波斯傳》記載波斯國“獻琥珀、無孔珍珠瑪瑙、玻璃、火珠、琉璃……?!敝性貐^(qū)不產珠寶,但西亞地區(qū)(波斯和大食)卻是盛產寶石,寶石隨著絲綢之路進入大唐,被唐人廣泛使用裝飾品上。因受華麗胡舞服吸引,唐女子服飾也開始用寶石裝飾自身,外來寶石不僅價格昂貴還象征著身份和地位,皇親貴胄和貴族富裕女子把它們制作成各種首飾及配飾,發(fā)釵發(fā)簪和頭梳等,也常常裝飾在犀角飾板裝飾的腰帶。在服飾上綴珠寶一直延續(xù)至今。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唐代上層奢靡會滋生腐敗和反叛,當一個朝代達到頂峰時也意味著要開始衰落。
3 漢化轉變階段(756~779年)
安史之亂至唐末,唐社會由盛而衰,唐人出現(xiàn)排胡心理,窄小胡服式微,寬大漢服復興。安史之亂的發(fā)生使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社會變革影響服飾發(fā)展,漢文化逐漸回歸主導地位,漢風回歸促使胡服演變。胡服逐漸向漢式轉變,采用了漢服元素,服裝由奢華變簡約,款式變寬松肥大,甚至出現(xiàn)夸張極端寬松樣式。
3.1 受安史之亂影響服裝出現(xiàn)漢化趨勢
中晚唐時期服裝恢復中原褒衣博帶的傳統(tǒng)服制。安史之亂后胡服與漢服開始重新劃清界限,但受政治影響回鶻裝一時興起。有些學者認為安史之亂后,唐社會開始自省對胡文化以及胡人的包容度,出現(xiàn)排斥胡風心理,服裝逐漸向原本寬松款式發(fā)展,直至宋代胡服徹底消失?!缎绿茣ぼ嚪尽酚涊d:“開元中,初有線鞋,侍兒則著履,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祿山反,當時以為服妖之應?!庇捎趦炔空蝿觼y,于是把女著胡服的“服妖”現(xiàn)象歸結為原因,大概率出于對胡人的反感,存在一定的主觀色彩。但這時期與回鶻因軍事交流密切,為平復反叛,唐聯(lián)合回鶻,戰(zhàn)爭帶來兩地友好交往。在中晚唐安陽墓中可見的女子“時世裝”和“赭面”是吐蕃人的習俗,服裝上滿身印花則為回鶻人服飾(圖20、21)。隋唐前期服裝因政治受胡服影響而變,后期也同樣受政治影響排斥胡服,歷朝也有戰(zhàn)爭,但對服飾影響卻未有如此之大。唐朝社會或許因時局動蕩,無暇管理服制,并沒有像宋朝一樣下令禁止胡服,但百姓因混亂環(huán)境,心存怨氣,主觀排斥胡服。然而,該時期并沒有徹底切斷胡漢交流,而是以漢化大于胡化形式出現(xiàn)。相比于盛唐胡風盛行時著胡服胡帽,中晚唐之后,人們不再光明正大穿著,而是將胡元素融入生活。總的來說,“漢人胡化”“胡人漢化”現(xiàn)象已普遍存在。
3.2 排胡心理導致女裝相對胡服變得寬大
女性審美從健康圓潤轉為病態(tài)臃腫。國家衰敗并沒有阻止貴族們追求奢華之風,宮中女人與貴婦之間開始流行起以薄紗和綢緞所制成的大袖衫。于是女子服飾開始以半透明的大袖紗羅衫、半露胸的拖地襦裙、冬天厚實夏天輕薄的帔帛三件套為主。從簪花仕女圖中可以看出中晚唐女子服飾(圖22),整套服裝愈來愈大,大袖長及地面與身同高,甚至拖地,半臂袒領服被寬大的女裝徹底取代。貴族婦女原本就豐碩的體態(tài),再用寬松肥大的服裝來展現(xiàn)她們的富有。為禁止奢華之風,唐文宗曾命令限制“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但在唐末社會動亂,政治決策并無實質性的作用。另外,穿與窄小胡服有較大反差的寬大襦裙,表達了一種對胡服的排斥心理,本質上是人們的一種發(fā)泄方式。
4 唐代胡服嬗變的原因分析
唐代胡服隨社會而變,從剛接觸胡服到胡服盛行再到排斥胡服,唐代胡服的嬗變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正因各個階段不同特點的胡服,間接反映唐人對胡服的態(tài)度依據時代特點的轉變。唐代胡服嬗變原因分為隋代胡風為唐代胡服盛行奠定基礎、唐政府政策推動胡服嬗變、唐人自身需求促使胡服在唐發(fā)展。
4.1 隋代胡服風尚對唐代胡服嬗變的影響
隋代服裝中窺見唐代胡服雛形。隋初隋文帝“過度”節(jié)儉,服裝形制和服色上沒有嚴格要求,服裝為纖細修長風格。隋代服飾在繼承魏晉傳統(tǒng)服飾之上,同時吸收外來服飾,兼收并蓄,于是隋代服飾風尚延續(xù)至唐代。隋代服飾的剪裁和設計融合胡服特點以貼合身形、方便活動為主,服裝窄小細瘦,袖子細窄緊口。《隋唐史》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男女多穿窄袖胡服,唐初時最為明顯,至開元后稍博?!痹谒宕?,無論是男裝還是女裝,皆受到胡服影響。隋女性服飾沿襲舊制上襦下裙,但形制上無明顯變化,男性官員仍可穿褲褶、圓領袍。從隋代莫高窟303窟壁畫(圖23)中女供養(yǎng)人的穿著可看出在行列前的地位較高的貴族婦女穿著傳統(tǒng)寬衣博帶大袖衣,而圖24中體型較小的侍女穿著窄袖上衣,下著間色裙。隋張盛墓出土的繪彩陶伎樂女俑(圖25)也均穿上身窄衣,高腰裙束身,錦帶下垂??梢妺D女服飾一般上為短襦下為A字長裙或闊腿條紋裙,配以半臂、披帛及帶飾等,為拉長比例裙腰提高至腰部以上直至胸上圍線。同時期男裝著圓領袍,帶蹀躞帶(圖26),而圖27中為裥袍,袍下有明顯分割。正因隋代對胡服大幅度接受,為唐代胡服的嬗變奠定了基礎。
4.2 國家政策對唐代胡服嬗變的影響
胡服作為外來服飾在各朝代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然而對唐代影響如此之大,關鍵在于統(tǒng)治者的治國才能。國家政策對胡服嬗變影響可分為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對外在于引入胡服,胡漢服裝之間才有交流機會。對內在于胡服與漢服之間的共同存在方式。
4.2.1 對外政策影響
唐代胡服現(xiàn)象反映唐代社會對外文化政策,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唐初,國家社會不穩(wěn)定,為了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發(fā)展,唐太宗堅持中華民族為一體觀念,對外吸收外來文化和引進人才。首先,陳寅恪曾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李唐家族有胡人血統(tǒng),因高祖母親獨孤為胡人,出于血統(tǒng)上的親和,對異族交流并不排斥。其次,高祖時期拋出各種優(yōu)惠福利政策,吸引外族人士來唐發(fā)展,廣泛吸收大量外來文化來豐富華夏文化。為收攏人心除冠冕服飾之外無強制服飾規(guī)定,因此促進了胡服在唐發(fā)展。再次,唐對外和親政策,不僅促進“中原文化”和“外族文化”深入交流,而且也換來了和親雙方的友好關系,緩和了民族戰(zhàn)爭。然而,唐盛在胡敗也在胡,唐玄宗時期依舊遵照父輩觀念繼續(xù)優(yōu)待胡人,不管大局,聽信讒言以至于養(yǎng)賊為患。安史之亂后唐由盛而衰,胡服因此由流行轉為“禍根”,人們心理轉變,漢式回歸。
4.2.2 對內服制影響
唐完善服飾制度但無法約束唐人著胡裝。雖唐前期對官員和百姓都有服制規(guī)定,如《武德令》《貞觀令》等一系列“令”來規(guī)定服裝,“令”僅次于律的地位,具有相對權威性,但對于服制只是籠統(tǒng)規(guī)定并不起作用。唐后期服制規(guī)定以律令輔助形式的“式”頒布,相對法律地位較低,更無約束力。而且唐代服制法的具文性也同樣表明唐服制約束性不強,因此造成胡服盛行局面。唐代胡漢交流,導致漢人接觸到胡人豪邁的性格和服裝后被其吸引,政府并無干涉這種風氣,因此胡服是唐人追求差異美和獨特個性的實物映射。關于服制,從縱向來看,各朝各代之間服飾差異相對顯著,原因在于時代背景和歷史推進等客觀因素,以及上層權力管理者自主意識而產生的主觀因素。服飾從以“禮”著衣發(fā)展至區(qū)分等級的律法制度,人們所追崇的信仰延伸生活各個方面包括服飾內涵和等級,在唐代形成較為完善的律法并影響后世。從橫向來看,一個時代的服飾與統(tǒng)治者的思想理念和治國觀念密切相關。然而服裝制度具有一定歷史延續(xù)性,即前朝的服制延續(xù)或加以整改繼續(xù)使用。唐初對服飾規(guī)定就是在繼承傳統(tǒng)禮儀服飾制度基礎上,加強鞏固形制,使之有法可依。除服制之外唐代不斷交流吸收融合異族服飾,創(chuàng)造了漢人當政卻胡服盛行的獨有局面。
4.3 唐人自身對唐代胡服嬗變的影響
唐代的歷史演變以及外來文化影響,導致唐人思想開放。胡服作為外來服飾進入中原,唐人最先出于客觀實用性接納,后轉變?yōu)橹饔^享樂心理,促使胡服得以流行,后因排胡心理排斥胡服。因此筆者認為唐人自身態(tài)度是唐代胡服嬗變的根本原因。從客觀來看,胡服功能性優(yōu)勢適應平民的著裝要求。起初胡服在唐傳播是因其實用性,中原與西域民族從戰(zhàn)國起交戰(zhàn)不斷,以北方游牧民族為主,民族間的服裝形制因具有明顯差異,之間互相交流吸收是必然結果。漢人寬衫大袖,而胡服緊窄袖子具有實用性,十分便于百姓勞作。從主觀來看,胡服流行滿足唐人享樂心理。唐代經濟繁榮,上層貴族富裕追求新奇享樂,物質滿足之后,開始追求精神滿足,對胡服產生獵奇心理。胡服除與胡商交流中傳播,還有胡舞這類觀賞性活動的流行,一并帶動胡服的時興。唐人對胡服的態(tài)度從實用轉變?yōu)樽非蟪绷髟俚脚懦猓煌男膽B(tài)導致胡服在唐不同的狀態(tài)。
5 結語
華夏服裝在發(fā)展進程中一直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來豐富自身,唐代胡服現(xiàn)象在唐各時期都獨具特點,不應混為一談,但每個階段之間又具有連貫性。如前期襦裙纖細,盛唐由胡服延伸出“時世裝”袒領服,后期胡服漢化襦裙變得異常寬大。胡服在唐各階段的不同,映射出大唐的起起落落。胡服作為“異族”文化,已和漢文化融為一體。無論是初唐的內涵收斂,還是盛唐的開放大膽,以及中晚唐動蕩混亂。總之,胡服在唐的發(fā)展始終順應時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