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暑期支教活動是否能發(fā)揮心理育人功能,研究對象分為參與支教活動的25 名大學生志愿者及49 名小學生,大學生采用生命意義感量表、綜合幸福問卷在支教活動開始前和結束后進行前后測研究,小學生采用生命意義感量表、幸福感量表、學習動機問卷在支教前后施測。研究發(fā)現,在為期兩周的支教活動中,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及幸福感顯著增強,而小學生在生命意義感、幸福感及學習動機上的改變并不明顯。
關鍵詞 支教活動;心理育人;生命意義感;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7.029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和城鄉(xiāng)一體化,優(yōu)化區(qū)域教育資源配置”[1]。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鄉(xiāng)村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支教行列。2024 年,全國已有超過數十萬的高校大學生參與支教活動,支教已成為一種大學生廣泛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對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21 年4月在廣西考察時提出的“用知識托起鄉(xiāng)村振興”重要講話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暑期支教作為一種短期的教育支援活動,在為偏遠地區(qū)或教育資源薄弱地區(qū)提供知識補充的同時,其潛在的心理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關注。在大學生群體中,參與支教會讓他們在奉獻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提升幸福感和社會責任感。對于支教地區(qū)的小學生而言,支教活動能為他們帶來更廣闊的視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然而,目前關于暑期支教在心理育人方面的實際效果缺乏系統(tǒng)的實證研究,多數停留在理論探討或經驗總結層面,難以精準評估其對學生心理成長的具體影響及作用機制。本研究聚焦于暑期支教活動,通過對參與支教活動的大學生志愿者和小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了支教活動前后大學生和小學生在心理層面的變化,以期為進一步優(yōu)化支教活動、提升其育人效果提供參考,推動支教活動在促進教育公平、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以及大學生自身成長等多方面發(fā)揮作用。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25 名大學生志愿者和參加支教活動的49 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三、四、五、六年級)在2024 年7 月15 日進行干預前測,在2024 年7 月28 日干預結束后進行后測。選取的被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①完整地參加了14 天活動。②問卷信息完整。另外,所有被試均知曉該測評結果只運用于科學研究,不涉及個體隱私。其中大學生志愿者中男生6 人,女生19 人;參加支教活動的小學生中男生21 人,女生28 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學生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生命意義感量表》(PIL),由克倫博(Crumbaugh)等根據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理論編制,第二部分為幸福感問卷,使用的是《綜合幸福問卷》(MHQ),這是由苗元江開發(fā)的一種心理測量工具。
1.2.2 小學生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生命意義感量表,本研究使用了王鑫強(2013)修訂的《生命意義量表》(MLQ),MLQ 由擁有意義感(MLQ―P)和尋求意義感(MLQ―S)兩個量表組成。
第二部分為幸福感量表,基于大多數學者都認同主觀幸福感是由情感和認知兩個成分構成,本研究對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包括積極/消極情感(情感成分)測量和生活滿意度(認知成分)兩個部分。
第三部分為學習動機問卷,采用余安邦等(1987)編制的學習動機量表,分別是自我取向動機和社會取向動機這兩個不同的模塊。
同時,在小學生后測問卷中,增加了3 道開放性題目:“如果給本次活動打個分(0―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你越滿意,你會打幾分?”“通過這次活動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我們下一次該怎樣做得更好,你有什么建議?”旨在通過質性的方式了解小學生對活動的反饋。
1.3 數據分析
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進行前后測數據差異分析。
2 研究結果
2.1 對大學生的影響
從表1 可知,經過為期兩周的支教志愿活動,大學生志愿者的生命意義感、幸福程度、正性情感及綜合幸福感明顯提高,在負性情感方面雖然沒有明顯變化,但從前后測的平均值來看,大學生志愿者的負性情感有所降低。而就綜合幸福感而言,大學生志愿者在生活滿意、人格成長、自我價值、生命活力及利他行為五個方面有明顯成長及進步。
以上表明參加暑期支教活動能夠很好地增強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提升其生命意義感,增加其對生活的滿意度,促進大學生人格成長,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增強生命活力,促進利他行為的發(fā)生,有助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更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
2.2 對小學生的影響
從表2 可知,參加為期兩周的暑假學堂,學生在各指標上均未發(fā)生顯著的變化,但從前后測的平均值來說,生命意義感、生活滿意度有所下降,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和學習動機有所上升。可能原因是后測的施測時間是最后一天的下午,很多學生對活動滿意度很高(在后測問卷中,我們設置了這樣一題“如果給本次的活動打個分(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你越滿意,你會打幾分?”結果顯示,49 名參測學生給本次活動打的平均分高達97.81 分),面對分離難免會出現不舍、難過等消極情緒,因而導致學生體驗到的消極情緒有所增加,從而導致生命意義感及生活滿意度也有一定的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短暫卻珍貴的相處,學生能體驗到更多的關心,并對未來有更大的動力,因此體驗到的積極情緒有所增加,學習動機也有所上升。
3 分析與討論
3.1 支教活動對大學生心理育人的積極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暑期支教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層面的積極影響顯著。通過支教,大學生置身于全新的環(huán)境,體驗別樣的風土人情,與當地學生建立了質樸的情感聯系,這使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得以提升,不再僅僅局限于物質追求,更加珍惜平凡生活中的美好點滴。同時,支教的艱苦條件與教學挑戰(zhàn)促使大學生走出舒適區(qū),在面對簡陋的教學環(huán)境、多元背景的學生及教學壓力時,他們學會了堅忍、耐心與包容,其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在關懷教導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助力其人格走向成熟完善。在與學生的朝夕相處中,大學生的同理心得到充分培養(yǎng),深入了解學生狀況,學會換位思考,通過知識傳授助力學生成長所獲得的成就感,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清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進而激勵其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4]。支教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大學生的幸福感。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使他們收獲了純真的感情。孩子們在自己的教導下取得進步,能讓大學生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帶來的積極情緒,進而提升了他們的整體幸福感。支教活動還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到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現狀,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更具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新時代青年。此外,支教團隊內部的協作支持也是關鍵因素,在共同克服難題的過程中,大學生學會了傾聽、理解與包容,團隊凝聚力增強,良好人際交往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得以養(yǎng)成,為其未來融入社會奠定了基礎。
3.2 支教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影響的綜合剖析
對于小學生而言,盡管整體指標未呈現顯著變化,但前后測平均值的波動值得探討。生命意義感和生活滿意度有所下降,可能與后測時間在活動最后一天下午有關,支教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與日常學校不同,如趣味教學、互動游戲等。這些新穎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習動機上升。然而,由于支教時間短,學生難以將支教所學與日常學習緊密結合,無法從長遠角度提升對學習意義和生活的整體認知,導致生命意義感和生活滿意度未明顯改善,甚至因新鮮感褪去而有所下降。其次,暑假學堂相對新鮮,學生在適應新環(huán)境、參與新活動的過程中,最初可能因陌生而產生一定壓力,影響學習動機。隨著活動推進,逐漸適應環(huán)境后,壓力減輕,學習動機得以提升。同時,新環(huán)境帶來的新鮮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積極情緒,但因對原環(huán)境的思念和對新環(huán)境即將分離的不舍,又影響了生命意義感和生活滿意度。然而,盡管相處短暫,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的關心激發(fā)了他們對未來的動力,使得積極情緒有所增加,學習動機也相應上升。這些都表明支教活動在短期內雖未顯著改變小學生的心理指標,但在情感關懷和動力激發(fā)上已初見成效,若能延長支教時間或優(yōu)化后期跟進措施,將有望對小學生心理成長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暑期支教活動在心理育人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價值。對于大學生,其心理成長與綜合素質提升效果明顯;對于小學生,雖短期效果有限,但仍有積極變化的趨勢。未來,可進一步優(yōu)化支教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為大學生提供更專業(yè)的心理培訓,使其在支教過程中更好地發(fā)揮心理引導作用;針對小學生,可設計更符合其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課程與活動,注重長期心理影響的跟蹤評估。同時,加強支教活動與當地教育體系的銜接,構建更完善的心理支持網絡,充分發(fā)揮支教活動在心理育人方面的潛在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
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上的報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
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本刊評論員.用知識托起鄉(xiāng)村振興[J].農村工作通訊,2021(10):1.
[3] 李琪,李慧.研究生支教團服務廣西鄉(xiāng)村振興的途徑探索[J].智慧
農業(yè)導刊,2024,4(15):185-188.
[4] 王振華.探究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所在——以黑龍江八一農墾
大學“生命之光”西部支教團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4(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