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營養(yǎng)價值高,生長期長,具有適應性強,耐熱性、抗性高的特點,市場需求量大,經(jīng)濟效益空間顯著。本文從生產(chǎn)環(huán)境、前期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角度分析和研究豇豆高產(chǎn)種植技術,希望為相關領域提供參考。
一、豇豆種植條件與環(huán)境要求
豇豆為1年生攀援植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耐熱性,不耐霜凍,莢果長2-4cm,可作蔬菜食用,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等多種元素。豇豆根系可延伸至80cm,且側根為70cm,根系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適合在低溫弱光的環(huán)境下生長。同時,豇豆具有健脾、和胃、補腎的作用,有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和農業(yè)生產(chǎn)價值。
1、溫度
(1)種子期。種子發(fā)芽溫度應滿足25-35℃,此時種子發(fā)芽率和芽勢最好。
(2)出苗期。把控晝夜溫差,白天溫度為30-35℃,夜間溫度≥18℃,此時豇豆長苗最快。
(3)生長期。豇豆生長期溫度范圍最好控制在18-30℃之間,該溫度范圍內,豇豆抽蔓最快,最大限度保證豇豆能夠迅速生長。
(4)開花期。豇豆開花結莢時,23±2℃是最佳溫度,能最大限度確保豇豆開花結果,提高產(chǎn)量。
(5)結果期。豇豆結果期間溫度控制在20-28℃左右即可,以此促進生長,提高品質。
2、適宜的光照
豇豆對光照強度有一定的要求,光照時數(shù)隨當?shù)刈匀磺闆r而定,無需特別關照。種植時,選擇晴朗天氣。開花坐莢期,要有足夠光照與溫度,促進多開花、多結莢、結優(yōu)莢,減少落花、落莢。
3、土壤條件
豇豆土壤適應性強,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可根據(jù)土壤實際情況,調整土壤肥力,盡量挖深深耕,施入適量基肥。豇豆忌澇,濕度高、多雨的季節(jié)或地區(qū),高地播種,便于排水。
二、選種
豇豆種子體積小,耐寒性差,播撒豇豆種子前,選擇大粒、飽滿的種子,確保苗全苗壯。例如,金領冠、精益506、綠領紅帥、一統(tǒng)豇山等。
三、整地與播種
1、整地
地勢要高,深翻耙細,做深溝高畦。做成畦,溝寬1.4-1.6m,面寬0.8-1.0m,呈龜背形。
2、播種
(1)播種時間。4月下旬-6月初間進行播種。氣溫gt;15℃、土壤完全回暖,可開始播種。
(2)合理密植。通常寬度1.5m雙行種植,每孔2粒種。春天株距18-21cm,夏天、秋天株距15-18cm。
3、水肥管理
(1)澆水。豇豆根系發(fā)達,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全程生長期內,澆4次水為宜。
①定植期。澆第1次水,要澆透,保苗齊;
②蔓長期。澆第2次水,是在豆苗生長至0.5m高時;
③初花期。初花期開始前澆第3次水,遵循“澆莢不澆花”的原則,用促花促果劑,避免徒長,可水肥同施,完成灌溉;
④坐莢期。為促豇豆成熟,坐夾期澆第4次水。用水需求較大,適當多澆,滿足水分需求,但不可大水漫灌,以免影響豇豆根系呼吸,出現(xiàn)落花、落莢和死棵現(xiàn)象。(注:在盛花期,無需水分管理)
(2) 施肥。施加一定量的基肥(或腐熟的有機肥)22-30kg/667m2、磷肥1.7-2kg/667m2、鉀肥0.45kg/667m2;豇豆生長期至結莢期,可施加復合肥,每隔7d播撒1次,施用量為45-60kg/667m2。
四、苗期管理
1、生長環(huán)境與生長條件管理
(1)營養(yǎng)管理——澆水、施肥,保苗齊。為出苗提供充足的水分,使苗土濕潤。7d左右出苗,在2葉1心時,用菌毒清800倍液噴霧,加施尿素6kg、鉀肥1.25±0.25kg兌水,滿足營養(yǎng)生長需求,保苗齊。但在此過程中,基質和土壤的含水量不能太高,若濕度過大,降低土壤透氣性,會使苗發(fā)黃、苗生長緩慢。
(2)溫度與水分控制。豇豆徒長苗抗逆性差,根系弱,溫度不宜過高,水分不宜過多,遵循“不打蔫不澆水”的原則。白天溫度控制在24-26℃左右,晚上溫度控制在10-12℃?;蛴煤被嵘鶆┱焊?,避免出現(xiàn)紅根現(xiàn)象。
(3)苗齡控制。豇豆苗齡大概在25d左右,不可超過30d。一旦苗齡時間過長,容易出現(xiàn)根系木栓化。
2、抽蔓期(4-6片復葉到現(xiàn)蕾)
(1)培土。豇豆抽蔓期時,主蔓迅速伸長,莖蔓較粗,應防止基蔓徒長,做好培土工作,將土培向根部周圍,固定植株??墒┘恿追?50kg/hm2,尿素150kg/hm2。培土后,噴施維生素B1合劑,噴灑硫酸銅15kg/hm2、碳銨30kg/hm2,混合均勻后,兌水1000kg。
(2)引蔓上架。支架用人字架,搭架時間從豇豆抽穗到成熟。間隔2.5m,高度3m。搭架時,保證繩高不低于植株莖干長度,減少綁扎次數(shù)。雙行栽植采用倒人字架式,空間充分,易于收割。搭架時注意防火、防霜、防風等問題;若豇豆生長旺盛,也可用錐形架,間距控制在40cm。與人字架相比,錐形架有一定的增長作用。
(3)整枝。整枝改善通風透光,養(yǎng)分消耗減少,促進開花結莢。早熟密植栽培,以防莖葉過茂,提早收獲。整枝包括抹底芽,打腰杈,主蔓摘心、摘老葉等。主蔓第1花序以下側芽約3cm時除去,促使主蔓花序開花結莢。主蔓第1花序以上節(jié)位側枝,留1-3葉摘心,留側枝花序。第1次產(chǎn)量高峰后,新萌發(fā)側枝留1-3葉摘心。主蔓高2-2.3m,15-20節(jié)時,達摘心封頂。頂端萌生側枝留1葉摘心,豇豆生長盛期時底部通風透光不良,后期容易落花落莢,可剪除老葉,清除落葉。
五、病蟲害防治
1、病害
(1)銹病。發(fā)病初期,葉片下形成褪綠黃白斑點,斑點逐漸覆蓋整張葉片。背面形成黃褐突起斑點,表皮破裂,出現(xiàn)紅褐粉末。葉片變枯、脫落,植株矮小,生育期縮短,枯死。整個生長期均可染病,始花至結果期感病性增強,抗性減弱,減少侵染源。
①農業(yè)防治。足基肥,早追肥,增磷、鉀肥。磷酸二氫鉀可使葉片濃綠、植株粗壯,抗病性得到提高;合理輪作,避免豆科、花生前茬作物田塊種植豇豆;雙行植或單行植,合理密植,疏通透氣,排除積水;為減少侵染源,清潔田園;收獲后,集中燒毀病殘體。
②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可噴灑20%粉銹靈乳油800-1000倍液,或50%粉銹寧600-8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或50%硫懸浮劑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25%苯醚甲環(huán)唑1500-2000倍液,間隔8-10d噴1次,連續(xù)2-3次。
(2)白粉病。初期在葉面上產(chǎn)生白粉狀淡黃色小斑,后擴大為不規(guī)則形的粒斑,并相互連合成片。病部表面被白粉覆蓋,葉背則呈褐色或紫色斑塊。嚴重時,布滿全葉片,導致葉片枯黃,引起大量落葉。
①農業(yè)防治。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翻,深25cm左右;施磷鉀復合肥35-40kg/667m2;發(fā)現(xiàn)病葉摘除、深埋。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病源;增施有機肥,提高抗病力;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
②化學防治。發(fā)病前,噴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30%愛苗乳油3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2500倍液等,隔7-10d噴1次,連續(xù)3-4次;發(fā)病初期,噴灑粉必清15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或40%瑞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托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5-7d噴1次,連續(xù)2-3次;噴灑殺菌劑,50%硫磺懸浮劑200-300倍液,或15%粉繡寧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每7-10d噴1次,共2-3次。
(3)枯萎病。植株發(fā)病自下部葉片開始。葉片尖端、葉片邊緣出現(xiàn)不規(guī)則水漬斑,葉黃枯死,逐漸向上部葉片發(fā)展,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莖皮層開裂、變褐,濕度大時,病部出現(xiàn)粉紅色霉層。
①農業(yè)防治。發(fā)病地與禾本科作物輪作3年,水旱輪作,降低發(fā)病率;高壟深溝地膜覆蓋種植,施足肥,復合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做好水肥管理,提高抗逆性;澆水施用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增強長勢。?;ū9购购?;切忌大水漫灌;及時摘病葉,拔病株,株穴用生石灰消毒,及時清除田間雜草。
②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可用加嘉美紅利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90%惡霉靈水劑1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也可77%多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6%敵磺·多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百泰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等噴淋根部;也可80%乙蒜素乳油3000倍液+35%苯甲·嘧菌酯水劑1000倍液,或20%松脂酸銅水劑2000倍液+85%枯菌酯·噁霉靈可濕性粉劑75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灌根、噴霧防治。
(4)葉霉病。葉霉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蔓、莢。發(fā)病初期,葉片正反面出現(xiàn)明顯小紫斑,擴大后呈深褐病斑。田間濕度過大,葉斑背面生出灰黑煤煙狀霉層,直徑2-3cm,邊緣不明顯。后期,危害莖稈及果實,葉片凋落,植株早衰。
①農業(yè)防治。清潔田園,及時去掉老病葉,清除病殘體、燒毀,深翻土壤;雨季加強田間排水;增施磷鉀肥,多施有機肥,適時早播;防止?jié)穸冗^大,保持田間通風透光。
②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可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間隔7-10d噴1次,連續(xù)2-3次;發(fā)病后,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粉銹寧500-1000倍液噴霧,或25%多菌靈4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施,每隔10d噴1次,連噴2-3次。
2、蟲害
(1)豆莢螟。幼蟲蛀食花蕾、花、豆莢,影響花朵授粉,豆莢危害嚴重。幼蟲危害豆莢過程中,鉆進果實,啃食內部果肉,排泄糞便。蟲害嚴重時,蛀食過的豆莢則會霉變,造成慘重損失。
①農業(yè)防治??伤递喿?,或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水源便利的地方,冬季或早春數(shù)次對豆茬地灌水,消滅越冬蟲源;秋收后深翻,天敵消滅或凍死裸露地表的幼蟲。
②物理防治。豆莢螟對黑光燈有趨性,可以在田間安裝黑光燈或者頻振式殺蟲燈,對其進行引誘捕殺,有效減少田間豆莢螟群集數(shù)量。
③化學防治。采用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80g/L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2.25%毒·氯乳油8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豆莢螟卵孵化始盛期,豇豆開花盛期,可選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25%菜喜懸浮劑1000倍液,或0.36%苦參堿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0%綠得福乳油1500倍液等。
(2)斑潛蠅。斑潛蠅成蟲會取食葉片,幼蟲蛀食葉汁、葉肉,在葉片上形成不規(guī)則刻點狀凹陷黃斑。幼蟲潛食葉肉后形成隧道,沒有一定方向,曲折迂回,形成花紋形灰白條斑,蛀道側出現(xiàn)黑色糞便,受害葉片無法光合作用,枯萎、掉落。
①物理防治。斑潛蠅有一定趨黃性,可采用黃色粘板、滅蠅紙,成蟲始盛期到盛末期進行誘殺成蟲??稍谔镩g每隔2m掛1塊規(guī)格40cm×26cm的黃色粘板對斑潛蠅成蟲進行誘殺,懸掛植株頂部15cm處(粘板可買現(xiàn)成,也可木板涂黃,機油加少許黃油攪勻,涂在木板);采用滅蠅紙,每個誘殺點擺放1張滅蠅紙誘殺成蟲,誘殺點15個/667m2,3-4d換1次。
②農業(yè)防治。收獲后,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植物老葉、殘株,燒毀或高溫堆肥。合理密植,增加田間通透性;合理布局,輪作倒茬。
③化學防治。危害初期,可用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莖葉噴霧防治,間隔10-15d噴1次,噴2-3次;也可5%銳勁特懸浮劑1000倍液,或75%潛克5000倍液防治。針對幼蟲取食特點,可在藥液中加入500倍的消抗液進行防治。
(3)蚜蟲。蚜蟲成、若蟲刺吸嫩葉、嫩莖、花、豆莢汁液,葉片卷曲、嫩莢變黃,影響豇豆發(fā)育,造成減產(chǎn),極易引起煤污病。
①物理防治。懸掛黃板或鋪設銀灰膜,利用蚜蟲避銀驅黃特性防治蚜蟲,黃板隔7-10d重涂1次機油,提高利用率。
②化學防治???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33.3-40mL/667m2噴霧,或48%噻蟲啉懸浮劑5-10mL/667m2噴霧,或10%噻蟲·高氯氟懸浮劑9-15mL/667m2噴霧,或25%吡蚜酮懸浮劑16-24mL/667m2噴霧,或3.2%甲維·啶蟲脒微乳劑35-45mL/667m2噴霧,或20%聯(lián)苯·三唑磷微乳劑20-30mL/667m2噴霧,或8%阿維·吡蟲啉懸浮劑15-18mL/667m2噴霧,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5-20mL/667m2噴霧,或22%噻蟲·高氯氟微囊懸浮劑5-10mL/667m2噴霧,或5%高氯·啶蟲脒微乳劑20-40mL/667m2噴霧,或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劑50-80mL/667m2噴霧等。
(4)薊馬。薊馬危害豇豆生長點、葉片、嫩芽等多處部位,口器銼破植物表皮,吮吸汁液。葉片變薄、卷曲,萎縮干枯,后期葉脈變色,嫩梢變短,植株停止生長,豇豆產(chǎn)量、品質下降,農戶造成損失。
①農業(yè)防治。保證通風、光照,合理密植,抵御蟲害;冬季進行翻土、灌溉;為消滅越冬蟲源,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深埋秸稈或集中燒毀;豇豆行間套種高粱、玉米等高稈作物;水旱輪作,減少蟲源;行間種植香菜等具有芳香氣味的植物,趨避薊馬。
②化學防治。可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或20%呋蟲胺可溶性粒劑1500倍液,或20%啶蟲脒可溶性液劑1000倍液,或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500倍液等;在薊馬發(fā)生初期,豇豆結莢盛期,可用40%氟蟲·乙多素水分散粒劑2000-3000倍液,或60%烯啶·呋蟲胺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均勻、定期噴霧;也可22.4%螺蟲乙酯、0.5%藜蘆堿、5%甲維鹽等藥劑輪換使用,適量添加復合植物精油等農用助劑可提高防效,延緩抗藥性。
③物理防治。為推遲薊馬暴發(fā)時間,可地膜覆蓋栽培,地膜反光也可驅趕隱藏葉背薊馬;薊馬對藍板、黃板具有較強趨性,田間可懸掛粘蟲板進行誘殺,間隔根據(jù)種植密度、粘蟲板規(guī)格而定,蟲板高度與作物頂部持平,黃色粘蟲板可誘殺薊馬成蟲;可利用防蟲網(wǎng)抵御薊馬,防蟲網(wǎng)支架材質主要為竹竿或鋼管。防蟲網(wǎng)可分為半包圍式與全包圍式2種模式。半包圍式防蟲網(wǎng)順著豇豆地外延圍1圈,上部敞開。全包圍式防蟲網(wǎng)把整個豇豆地外圍與上部籠罩。防蟲網(wǎng)高度2-3m,60-80目。
④生物防治。釋放薊馬的天敵小花蝽進行防治。釋放密度為2-3頭/m2,如果蟲害情況嚴重,釋放密度為10頭/m2,隔7d釋放1次,連續(xù)3-5次;可釋放捕食螨防治薊馬若蟲,10萬頭/667m2,每7d釋放1次,連續(xù)3-4次。
(作者單位:264327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城西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