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與天下”,書名入目,引人入勝。何為“道”?《易傳·說卦》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敝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道”的原初之意就是“仁義”。從春秋時期孔子的“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到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再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方志敏的“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直到新中國一大批科學家彰顯鞠躬盡瘁、精忠報國之道,真是道傳千古,感人肺腑,催人奮進。這縱貫古今、氣貫長虹、精神立世、薪火相傳的核心之“道”,就是忠于祖國、胸懷天下、追求真理、堅守理想信念。李夢云教授的《道義與天下: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與當代塑造》一書,以宏闊的歷史視野與敏銳的現實洞察,深刻分析了“道”的前世今生,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演變脈絡,揭示了其“道義”內核與“天下”情懷如何在時代洪流中賡續(xù)發(fā)展。該書頗富啟迪地回應了讀者的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何以立世?薪火何以相傳?這是一部選題重要、文理俱佳、內涵豐富、說理透徹的優(yōu)秀著作,其學理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宏闊而深遠的研究視野。該書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傳承,具備貫通時間的眼光、主題相關的眼光、概念相通的眼光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眼光。通過“源流互鑒”的視角,將古代士人精神與當代知識分子精神置于同一價值傳承譜系中考察,沒有將“士”與“知識分子”視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群體,而是通過挖掘二者在精神內核上的連續(xù)性,揭示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相對獨立的“超時代性”。正是基于這種視角,該書以貫通歷史的思想史視野,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生成邏輯與當代轉化,這既是對歷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也利于對未來的理性展望。
該書之所以具備宏闊而深遠的研究視野,得益于李夢云教授長期關注、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她以“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歷史演變與當代構建研究”為題主持了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該書就是這個項目的最終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傳承者,李夢云教授孜孜以求、潛心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化對“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研究,因而能得出對知識分子的深刻認識,正如她在該書的“結語”中所說,作為思想價值的引領者、倫理道德的守護者與使命責任的承擔者,知識分子及其精神構建對于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yè)具有重大意義。新時代新征程,作為“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的廣大知識分子,不能忘記傳統(tǒng)士人世代傳承的精神品質,更不能遺棄傳統(tǒng)士人積淀數千年的精神財富,更不能忽視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
二是鮮明而突出的問題導向。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紛至沓來,中國屢遭侵略、瓜分、踐踏、凌辱,民族蒙難,文明蒙塵,中國社會急劇分化,各種矛盾復雜交織,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急劇分化,呈現出百孔千面、形形色色的面貌。雖然知識分子主流是積極向上、光明可愛的,但也有少數人消極沉淪,甚至陰暗可鄙。該書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將辯證思維和問題意識貫穿研究始終。例如,在分析一些近代知識分子時,作者既肯定其“救亡圖存”的使命擔當,亦批判其“全盤西化”的偏頗。書中在肯定嚴復、梁啟超貢獻的同時,也剖析了他們在引入西方思潮時如何陷入“傳統(tǒng)斷裂”與“文化焦慮”;而對“五四”一代學人的討論,既贊揚其以批判精神打破了封建枷鎖,同時也指出其未能解決“啟蒙”與“救亡”的內在沖突。這種雙重性批判,不僅還原了歷史的復雜真面,更為當代知識分子提供了寶貴鏡鑒,力求在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平衡。
當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被置于全球化與現代性的大背景下,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觀為理論基石,客觀且全面地剖析了當前中國在知識分子精神建構過程中所面臨的歷史機遇與現實挑戰(zhàn)。面對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該如何建構自己的精神?該如何有效應對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社會環(huán)境?該如何抵御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該如何化解數字媒介迭代更新帶來的挑戰(zhàn)?在李夢云教授看來,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作為思想文化的先行者和建設者,在精神建構過程中應該內外兼修,在厚植家國情懷、注重道德涵養(yǎng)、弘揚人文精神、堅守核心價值、關心人類命運等方面持續(xù)修煉內功。這種鮮明的問題導向,彰顯了李夢云教授的使命擔當意識,有利于引導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主動扛起新時代開拓發(fā)展的精神大旗,為新時代各項事業(yè)改革發(fā)展作出應有貢獻。
三是嚴密而清晰的邏輯思路。細看該書目錄,很容易把握該書的主題主線和邏輯框架。該書憑借多學科視角,以歷史分析為主線,將文化學、社會學、思想史有機融合,構建起一套獨特的分析框架,從而多層次、多角度地展開深入研究。該書既有對道德的理性分析,又有中國知識分子在不同時期的典型事跡、歷史細節(jié)和調查數據,讀來引人入勝。特別是該書具體剖析了當代知識分子的現實狀況與精神境遇,深入挖掘并回應了我國知識分子精神建構的邏輯必然性與價值應然性。
由于該書立足于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之上,緊密聯系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和學術思潮的流行與演進,借鑒了學界已有研究成果,分四章分別明晰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研究的四個歷史階段,即中國傳統(tǒng)士人精神的基本內涵與價值呈現、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意識覺醒與精神彰顯、轉型期知識分子的精神畫像與現實突圍以及新時代知識分子的現實狀況與精神狀態(tài)。針對四個歷史階段各自重心的不同,分別做了較為全面細致的介紹和深入的分析,最終在第五章總結了新時代知識分子精神建構的主要內容與實現路徑,使得全書脈絡非常清晰,充分展現了李夢云教授思路的嚴密與敏銳,以及史論思考水平和邏輯建構能力。
研究當代知識分子精神需要極大的學術勇氣,其因不言自明,其難可想而知。李夢云教授不懼艱難,執(zhí)著研究,終成此著,勇氣可嘉,碩果當賀。相信《道義與天下: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與當代塑造》能在學界廣受歡迎,并能引發(fā)關于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進一步深入探討。
(本文作者系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