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探討了在線教學平臺在武術訓練課程中的應用效果。該文首先分析了當前武術隊訓練的現(xiàn)狀與需求,隨后研究并總結了在線平臺具備的靈活性、資源多樣性以及個性化反饋機制等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遠程指導與反饋機制,旨在解決線上實操互動不足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在線教學平臺的應用不僅顯著提升了武術教學的質量,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學習自主性和靈活性。展望未來,隨著新技術如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的引入以及智能化平臺的進一步優(yōu)化,將進一步推動在線武術教學的發(fā)展,實現(xiàn)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為武術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 在線教學平臺 "武術訓練課程 "遠程指導 "反饋機制 "武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 G85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7-0067-04
Research on Remote Guidance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for University Martial Arts Team Curriculum Based on Online Platforms
ZHUANG Jing
School of Medical Humanitie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ti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s in martial arts training courses. It begin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raining demands of martial arts teams, followed by examining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platforms such as flexible scheduling, diversified resources, and personalized feedback mechanisms. To address the insufficiency of practical interaction in online settings, the study proposes a remote guidanc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Research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martial arts instruction bu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greater learning autonomy and flexibility. Looking ahead, the integr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like Virtual Reality (VR), Augmented Reality (AR), and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intelligent platforms are expected to propel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Thi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will facilita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ethodologies, thereby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Keywords]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Martial arts training course; Remote guidance; Feedback mechanism; Martial arts education
1 "研究背景
1.1 "武術在高校中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高校中展現(xiàn)出多元化與普及化的趨勢。眾多高校已將武術納入體育選修課程體系,旨在提升學生的體能與身心素質。此外,部分高校還增設了與武術相關的選修課程。學生對武術的興趣主要聚焦于拳術和器械類項目,因其既能增強體質、緩解壓力,又兼具動作優(yōu)美、易于掌握的特點。然而,鑒于武術套路動作的復雜性和較高的體能要求,部分學生的參與度受到了影響。
筆者學校建立了武術隊,并開設了武術訓練課程,旨在培養(yǎng)武術愛好者并提供專業(yè)訓練。該武術隊定期參與北京市高校武術比賽,通過以賽促練的方式,隊員不僅展現(xiàn)了個人的武術技藝,也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1.2 "在線教學平臺的普及及其對體育教學模式的影響
隨著科技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猛發(fā)展,在線教學平臺逐漸普及,成為現(xiàn)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模式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并廣泛應用于包括體育教學在內的多個學科領域。這一趨勢對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產生了顯著的沖擊與變革。
在線教學平臺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與多媒體技術,提供了實時互動、視頻錄制、課程管理、數(shù)據(jù)分析等功能,使教學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可隨時隨地開展學習。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線上平臺成為了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
傳統(tǒng)體育課程依賴于線下的實地訓練和教師的現(xiàn)場指導。然而,在線平臺的出現(xiàn)使得體育教學能夠在線上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動作示范,甚至是遠程指導。這一轉型不僅解決了遠距離教學的問題,還為體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
在線教學平臺具備視頻直播、課后回放、學生自主學習模塊、練習數(shù)據(jù)反饋等功能,能夠滿足體育課程的需求,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運動技術與理論。然而,在線教學平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難以實現(xiàn)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面對面的動作指導和及時糾正,教師僅能通過視頻觀察學生的動作,無法提供即時的觸覺反饋和細節(jié)調整,尤其是對于武術等技術要求較高的項目,難以完全替代線下指導。此外,線上教學還依賴于學生的設備和網(wǎng)絡條件,尤其是在場地或器械不足的情況下,可能影響課程的順利進行。
2 "在線教學平臺在武術教學中的優(yōu)勢
2.1 "線上教學平臺的靈活性與便捷性
線上教學平臺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課堂時間和地點。對于武術課程而言,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練習和復習,這種靈活性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的便利性和自主性。
此外,線上教學平臺還能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不同學生在武術學習中的進度和水平各異,在線平臺允許學生根據(jù)自身需求調整學習節(jié)奏。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都能在平臺提供的豐富資源中找到適合自己進度的內容進行學習和練習。
2.2 "課程回放與反復學習的功能
武術課程通常包含復雜的動作和技巧,學生在現(xiàn)場課堂中可能無法一次性完全掌握。在線教學平臺提供的課程錄制與回放功能,使學生能夠反復觀看教師的示范動作,分解動作步驟,逐步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
對于難度較高的武術動作,學生在課后容易遺忘細節(jié)。在線平臺提供的課程回放功能,能夠幫助學生及時復習鞏固,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和動作準確性[1]。
2.3 "個性化反饋與數(shù)據(jù)追蹤
在線教學平臺能夠融合智能技術,允許學生上傳練習視頻或運動數(shù)據(jù),從而協(xié)助教師遠程監(jiān)測學生的動作表現(xiàn),并據(jù)此提供個性化的反饋與指導。借此方式,即便在遠程教學的情境下,教師亦能詳盡掌握每位學生的練習狀況,確保教學的精確性。
同時,平臺借助數(shù)據(jù)化工具追蹤學生的練習進展與身體狀態(tài),涵蓋練習頻次、動作規(guī)范性等指標。教師基于這些數(shù)據(jù),可為學生定制更具針對性的建議與改進策略,促進其武術技能的提升[2]。
2.4 "提高教學資源的共享程度
在線平臺具備整合豐富教學資源的能力,涵蓋武術理論、技術演示視頻、賽事錄像等多元化內容。不同高校間實現(xiàn)資源共享,有助于學生獲取全面、多角度的信息,深化對武術的理解。同時,這也促進了各高校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及測評體系等方面的深入交流[3]。通過將多樣化的內容在線展示,學生可隨時隨地訪問這些資源,拓寬知識視野與技能學習的范圍。此外,平臺還整合了不同的武術流派與技術風格,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廣泛的武術文化。
2.5 "教學互動與在線答疑
盡管武術教學強調動作的實踐性,但在線平臺提供的互動功能仍能有效支持師生間的即時通信。平臺支持教師通過視頻、文字、音頻等多種媒介與學生互動,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面對面交流的局限。學生可提交動作視頻至平臺,教師則在線進行點評,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
2.6 "提供應對特殊情況的方案
線上教學平臺能夠在特殊情況下維持教學的持續(xù)性,尤其適用于疫情等非常時期的教學需求。當線下課程無法如期進行時,在線平臺確保了教學的連貫性,避免了學生的武術學習中斷。這一優(yōu)勢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充分驗證,為體育教學的應急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撐[4]。
3 "在線教學平臺在武術訓練隊課程中的應用
在線教學平臺將現(xiàn)代技術與傳統(tǒng)武術教學相結合,打造出一種靈活、個性化且高效的教學模式。它不僅彌補了傳統(tǒng)線下教學的某些不足,還為武術訓練增添了更多創(chuàng)新與拓展的可能性。
3.1 "遠程教學與訓練指導
在線教學平臺打破了空間的局限,使武術隊隊員能夠自由選擇訓練地點,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場地或時間。這對于因課程安排、地域因素或特殊情況無法參與現(xiàn)場訓練的隊員尤為有利。教練可通過平臺觀看學生的訓練視頻,進行動作糾正與遠程指導。學生同樣可上傳訓練視頻,接受教練的針對性點評,確保動作的準確性。
3.2 "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在線平臺為武術訓練隊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視頻資源,包括基礎動作、套路展示、器械運用等內容[5]。學生可通過反復觀看視頻,鞏固學習成果。平臺還將武術訓練系統(tǒng)化,分模塊實施教學。以具體教學單元為范例,形成線上觀摩、線下自主實踐,線上回放對比、線下動作調整,線上組隊、線下練習的循環(huán)共進教學模式,為不同單元內容提供參照[6]。每個模塊均設有進階內容,助力隊員循序漸進地掌握各項技術。通過平臺,武術隊不僅能觀看動作示范,還能利用3D動畫或分解視頻進行深入解析,幫助學生從多維度理解動作原理與技巧。
3.3 "訓練反饋與數(shù)據(jù)分析
借助智能設備,在線平臺能夠記錄隊員的運動數(shù)據(jù),如動作頻率、速度、力量等。這些數(shù)據(jù)用于分析訓練成效,實現(xiàn)智能追蹤。教練根據(jù)數(shù)據(jù)為隊員制訂個性化訓練計劃,并根據(jù)其進展調整訓練內容。
3.4 "賽事觀摩與技術研討
武術隊隊員可通過在線平臺觀看過往比賽的錄像,分析比賽戰(zhàn)術,為比賽作準備。同時,通過觀摩其他選手的表現(xiàn),隊員可學習更多套路演練技巧。
3.5 "理論學習與武術文化傳承
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武術隊隊員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演練技巧,還應擁有扎實的武術理論知識。在線平臺不僅局限于技術訓練,還能整合武術的理論知識及文化內涵,助力隊員更全面地認知武術。平臺可開展課后拓展閱讀與研究活動,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和文獻資源,促使隊員通過閱讀和研究深化對武術文化的理解和認同[7],從而增強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總體而言,在線教學平臺在武術隊訓練課程中的應用,融合了傳統(tǒng)武術教學的精髓與現(xiàn)代技術的優(yōu)勢,不僅提升了教學的靈活性和個性化水平,還為隊員提供了多元的資源與自主學習的契機。同時,借助數(shù)據(jù)分析、互動反饋等功能,教練能更有效地指導隊員訓練,實現(xiàn)武術教學的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持續(xù)進步,在線教學平臺將在武術訓練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推動武術教育邁向更高層次。
4 "構建遠程指導與反饋機制的局限
線上教學雖便捷易行,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明確線上教學的不足,有助于構建更為有效的遠程指導和反饋機制,以保障武術訓練課程的質量。
4.1 "缺乏面對面的指導
線上教學在動作糾正方面存在局限。武術作為實操性極強的運動項目,面對面指導對于糾正細微動作錯誤至關重要。然而,線上教學無法提供直接的肢體糾正,導致學生在執(zhí)行復雜動作時可能無法獲得及時、準確的反饋與指導。此外,由于感知上的困難,在線互動雖提供了一定的反饋機制,但武術演練要求動作細節(jié)精準到位,學生在執(zhí)行復雜動作時可能難以從教練的肢體語言或現(xiàn)場互動中迅速感知細節(jié)調整,進而影響動作完成的效果。
4.2 "練習條件受限
線上學習的環(huán)境可能無法與專業(yè)武術訓練場地相媲美,學生在練習時易受場地器材的限制。例如,在狹小的室內環(huán)境中,器械類武術項目難以得到有效練習。
4.3 "社交氛圍的缺失
武術隊訓練強調團隊合作和集體氛圍,學生在集體中能獲得更大的學習動力和集體歸屬感。然而,在線上教學環(huán)境中,這種互動和競爭氛圍減弱,學生容易感到孤立,缺乏團隊感和彼此間的鼓勵。同時,武術訓練中的一些合作項目,如對練、集體項目,不僅要求個人動作到位,還要求配合默契、整齊劃一,這一點是線上教學難以實現(xiàn)的。學生之間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和切磋,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和互動體驗。
4.4 "對學生自律性要求高
線上學習是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挑戰(zhàn)。線上教學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但也對學生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生容易產生懈怠情緒,導致訓練和學習進度滯后,或無法保持系統(tǒng)性的訓練計劃。教練無法像線下教學那樣直接監(jiān)督每個學生的訓練狀態(tài),這也可能導致一些學生在訓練中懈怠,無法達到應有的訓練效果。
5 "結論與展望
5.1 "在線平臺的有效應用
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主要依賴于面對面的實地訓練,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在線平臺打破了這些限制,為武術教學提供了更為靈活、便捷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參與學習和訓練。線上課程的靈活性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為武術教學提供了更廣泛的覆蓋范圍。此外,借助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通過視頻、動畫、3D模型等多種形式直觀理解和掌握武術動作,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5.2 "遠程指導與反饋機制的作用
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方式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動作進行面對面的實時指導,而線上教學容易出現(xiàn)互動不足的問題。通過構建遠程指導與反饋機制,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實時觀看學生的訓練視頻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建議,學生則可以隨時上傳自己的訓練成果以獲取教師的反饋。這一機制能夠有效彌補線上教學中缺乏現(xiàn)場指導的不足,確保學生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進行訓練。同時,智能設備的數(shù)據(jù)跟蹤功能使教師能夠詳細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態(tài)與訓練進度,從而提供更加精準的教學指導。
5.3 "未來展望
5.3.1 "繼續(xù)優(yōu)化在線平臺的互動功能
盡管現(xiàn)有的在線平臺已經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遠程互動,但在武術這一高度依賴實操和實時反饋的課程中,互動功能仍有進一步優(yōu)化的空間。未來可以考慮加強在線教學平臺的實時互動功能,如引入更多雙向視頻溝通工具、實時在線小組討論功能等,以提高師生之間的即時互動頻率,增強課堂參與感。此外,還可以設計更多的學生之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以提高學生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意識。
5.3.2 "探索新技術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
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強現(xiàn)實(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的逐步成熟為武術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VR技術,學生可以進入虛擬的武術訓練場景進行沉浸式的動作學習與模擬對戰(zhàn),這不僅能提供更生動的教學體驗,還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動作的空間感和力量控制。AR技術則可以在現(xiàn)實場景中疊加虛擬指導,如在學生練習時通過AR眼鏡直接提供動作糾正和指導提示,從而提升練習效果。隨著這些新技術的發(fā)展,武術教學將不再局限于二維屏幕,而是走向更加立體、真實的體驗式學習模式。
5.3.3 "提升平臺智能化程度
隨著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未來在線平臺可以進一步智能化,以減輕教師的負擔并提高教學效率。例如,通過AI算法自動分析學生上傳的訓練視頻,評估學生的動作規(guī)范性,并生成個性化的改進建議。此類自動化反饋機制可以幫助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高層次的教學設計和個別指導中。此外,平臺可以結合學生的訓練數(shù)據(jù)自動生成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并根據(jù)進展實時調整,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案。
5.3.4 "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盡管在線平臺提供了諸多優(yōu)勢,但面對面指導在武術教學中依然不可替代。未來武術教學中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模式,利用線上平臺進行理論教學、視頻學習與日常訓練監(jiān)控,同時在線下進行實地的動作糾正。這種雙軌并行的教學模式將有效結合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進一步提升武術隊訓練課程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 謝敏.高校武術課程教學中運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的行動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22.
[2] 楊兵,晏玉琪,王一凡.元組織視角下數(shù)字化賦能教聯(lián)體建設路徑研究[J].教育科學探索,2023,41(6):27-34.
[3] 胡樂緣.新時代高校體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完善與發(fā)展研究[J].體育世界,2024(7):104-106.
[4] 彭世晶.體育專業(yè)健美操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生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大學,2024.
[5] 胡春春.高校教學資源云服務平臺建設的探究[J].文教資料,2017(29):179-180.
[6] 王健.高校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24,34(6):83-86.
[7] 程欣泉.上海普通高校留學生武術教學開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DOI: 10.16655/j.cnki.2095-2813.2025.07.018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項目名稱:基于校園網(wǎng)健康云平臺的普通高校運動隊運動訓練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31000239110438)。
作者簡介:莊靜(1977—),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訓練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