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及其綜合應用,是高中階段重要的基本知識點之一.立足平面向量的應用,巧妙融合平面幾何、三角函數(shù)、平面向量等相關知識,是高考命題中常考常新的基本考查點.此類綜合應用問題,以解答題形式設置時,場景更加豐富,內(nèi)容更加充實,可以有機串聯(lián)初、高中階段相關知識點,構建不同知識模塊之間的巧妙聯(lián)系,合理交匯與融合,全面落實“在知識交匯點處命題”的指導精神,更加靈活巧妙地考查學生的“四基”與“四能”,備受各方關注.
1 問題呈現(xiàn)
問題(2025屆全國T8高三部分重點中學12月聯(lián)合測評數(shù)學試卷·15)在△ABC中,內(nèi)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且1+sin Acos A=1+sin Bcos B.
(1)判斷△ABC的形狀;
(2)設AB=2,且D為邊BC的中點,求當∠CAD最大時△ABC的面積.
此題以三角形為問題場景,利用三角形中兩內(nèi)角所滿足的三角關系式為條件來合理創(chuàng)設,第(1)問通過判斷△ABC的形狀來考查三角關系式的恒等變換與轉化,結合題設場景中的三角關系式,通過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積公式、半角公式等不同的三角恒等變換公式,巧妙轉化;第(2)問基于等腰三角形的場景,結合一邊長的確定以及一邊中點的確定,進而確定對應角最大時△ABC的面積,關鍵在于確定對應角的三角函數(shù)值的最值情況,結合等號成立的條件來進一步確定三角形的面積.
2 問題破解
(1)解法1:二倍角公式法.
依題,結合二倍角公式,得sinA2+cosA22cos2A2-sin2A2=sinB2+cosB22cos2B2-sin2B2,所以sinA2+cosA2cosA2-sinA2=sinB2+cosB2cosB2-sinB2,則sinA2cosB2-cosA2sinB2=0,即sinA2-B2=0.
因為A,B∈(0,π),所以A2-B2=0,所以A=B,即△ABC為等腰三角形.
解法2:和差化積公式法.
由1+sin Acos A=1+sin Bcos B,可得(1+sin A)cos B=(1+sin B)cos A,即cos B+sin Acos B=cos A+cos Asin B,所以cos A-cos B=sin Acos B-cos Asin B=sin(A-B).
結合和差化積公式與二倍角公式,可得
[JZ]-2sinA+B2sinA-B2=2sinA-B2cosA-B2,
即sinA-B2cosA-B2+sinA+B2=0.
由A,B∈(0,π),可得cosA-B2gt;0,sinA+B2gt;0,所以sinA-B2=0,即A-B2=0,則A=B,所以△ABC為等腰三角形.
解法3:半角公式法.
由1+sin Acos A=1+sin Bcos B,得cos Agt;0, cos Bgt;0,從而A,B∈0,π2.
于是π4+A2,π4+B2∈0,π2.
由1+sin Acos A=1+sin Bcos B,可得1-cosπ2+Asinπ2+A=1-cosπ2+Bsinπ2+B,利用半角公式可得tanπ4+A2=tanπ4+B2.
因為函數(shù)y=tan x在0,π2上是增函數(shù),所以π4+A2=π4+B2,即A=B,故△ABC為等腰三角形.
(2)解法1:余弦定理法.
由(1)及題設,有AC=BC=2CD,由余弦定理,結合基本不等式,可得cos∠CAD=AC2+AD2-CD22AC×
AD=AC2+AD2-14AC22AC×AD=34AC2+AD22AC×AD=3AC8AD+AD2AC≥23AC8AD×AD2AC=32,當且僅當3AC8AD=AD2AC,即ADAC=32時等號成立.
所以∠CAD≤π6,即∠CAD的最大值為π6.
當∠CAD取得最大值時,由ADAC=32可得△ACD為直角三角形,∠ACD=π3.
又由(1)可得△ABC為正三角形,所以△ABC的面積S=34×22=3.
解法2:重心法.
如圖1所示,取AB的中點E,連接CE,交AD于點G.又點D為BC的中點,所以點G是△ABC的重心.
依題知AE=1,設GE=t,則CE=3t.
結合兩角差的正切公式以及基本不等式,可以得到tan∠CAD=tan(∠CAB-∠DAB)=tan∠CAB-tan∠DAB1+tan∠CABtan∠DAB=3t-t1+3t×t=2t1+3t2≤2t21×3t2=33,當且僅當1=3t2,即t=33時等號成立.
所以tan∠CAD≤33,則∠CAD≤π6,即∠CAD的最大值為π6.當∠CAD取得最大值時,由t=33可得△ABC為正三角形.
所以△ABC的面積S=34×22=3.
解法3:正弦定理法.
由(1)及題設,有AC=BC=2CD.
結合正弦定理,可得CDsin∠CAD=ACsin∠CDA.
所以sin∠CAD=CDsin∠CDAAC=12sin∠CDA≤12,當且僅當sin∠CDA取得最大值1時,∠CAD最大,此時∠CDA=π2,即∠CAD的最大值為π6,可得AD⊥BC,則△ABC為正三角形.
所以△ABC的面積S=34×22=3.
3 變式拓展
變式1〔2025屆江西省部分高中學校高三(上)聯(lián)考數(shù)學試卷〕在△ABC中,內(nèi)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且1+sin Acos A=1+sin Bcos B.
(1)證明:A=B;
(2)若D為邊BC的中點,求∠CAD的最大值.
變式2〔2025屆湖北省新八校協(xié)作體高三(上)聯(lián)考數(shù)學試卷(10月份)〕在銳角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且滿足2bsin A-3a=0.
(1)求角B的大小;
(2)求cos A+cos B+cos C的取值范圍.
4 教學啟示
4.1 “數(shù)”“形”綜合,化歸轉化
在實際破解此類解三角形及其綜合問題時,挖掘問題內(nèi)涵,往往可以從“數(shù)”與“形”這兩個基本視角切入與應用,或借助題設條件中的對應邊、角的代數(shù)關系,挖掘“數(shù)”的本質與內(nèi)涵,結合三角函數(shù)的基本概念、三角恒等變換公式等有序進行數(shù)學運算;或利用題設情境中幾何圖形的形狀,回歸“形”的實質與本形,巧妙直觀想象,合理化歸轉化.
4.2 依托本質,拓展思維
對于涉及解三角形及其綜合應用問題,要依托問題中對平面幾何、解三角形等場景的挖掘與分析,回歸問題的本質與內(nèi)涵,結合相關的定理、公式等合理應用,并通過函數(shù)與方程、函數(shù)與不等式、三角函數(shù)等相關的基礎知識加以綜合與應用.
在此基礎上,合理拓展數(shù)學思維,結合問題的切入點、解析點及結論點等不同視角,借助不同的數(shù)學思維方式來切入與應用,從而實現(xiàn)問題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