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是中華文明在回應內部多元性和進行外部交往過程中遞進嬗變的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夯實了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物質基礎,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構建也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宏觀保障和方向引領。發(fā)展新質生產力與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認識立場、政治立場、價值追求方面具有邏輯共契性。在新征程上,必須以“人類社會”和“社會的人類”為認識立場的“立腳點”來理解新質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政治立場上內蘊的以人民為中心的邏輯共契,進而明確二者共同的價值追求,始終不懈地追求實現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實現人類解放,從而實現以經濟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 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邏輯共契; 價值立場
中圖分類號: D616; F014.1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5.01.0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形態(tài)。”[1]中華文明在回應內部多元性和進行外部交往過程中遞進嬗變?yōu)椤叭祟愇拿餍滦螒B(tài)”,而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擺脫傳統(tǒng)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fā)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fā)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tài)”[2],正是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tài),其形成的物質文明基礎及發(fā)展的核心動力皆來源于生產力變革,而生產力在質態(tài)維度實現躍升后,新質生產力就會形成。也就是說,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夯實了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物質基礎,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高質量發(fā)展和高水平建設提供了演進動力,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構建也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宏觀保障和方向引領。因此,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一個物質文明層面的議題,更是一個精神文明層面的議題。從新質生產力與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邏輯共契來理解新質生產力,才能更好地實現以經濟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一、 認識立場的邏輯共契
認識立場是觀察、分析和認識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反映事物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具備社會歷史基礎和鮮明的時代導向。選擇和堅持正確的認識立場,也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立場,即從客觀事實出發(fā),立足整體事實認識部分事實、立足普遍事實認識個別事實。無論是“新質生產力”概念,還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概念,都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觀基礎。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盵3]5-6“人類社會”和“社會的人類”超越“市民社會”成為新的立腳點,正是新質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唯物史觀視域下共同的哲學認識立場。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說:“猶太精神是通過歷史、在歷史中并且同歷史一起保存下來和發(fā)展起來的,然而,這種發(fā)展不是用神學家的眼睛,而是只有用世俗人的眼睛才能看到,因為這種發(fā)展不是在宗教學說中,而是只有在工商業(yè)的實踐中才能看到?!盵4]308馬克思提到的“神學家的眼睛”指的是鮑威爾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世俗人的眼睛”則是指唯物史觀。在馬克思看來,認識某一個歷史時期必須要認識它的生產方式,物質生產才是歷史的發(fā)源地,正如離開了對工商業(yè)發(fā)展歷史的考察,就無法理解猶太人問題的實質。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原始公有制的生產關系被奴隸制的生產關系所代替,奴隸制的生產關系被封建制的生產關系所代替,封建制的生產關系被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所代替,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又在一些國家中被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所代替,從而推動生產力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事實,雄辯地說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人類文明歷史的發(fā)展也正是基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人類文明史上的這五種生產關系所對應的是三種人類文明形態(tài),即以“自然共同體”為核心的原始文明形態(tài)、以“虛幻共同體”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和以“自由人聯合體”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文明形態(tài)。事實上,由于這三種文明形態(tài)的“立腳點”不同,其基本屬性和價值取向更是截然不同。在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下,資產階級以所謂“文明”的方式更加貪婪地剝削工人,從“市民社會”出發(fā)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必然走向滅亡;而在共產主義文明形態(tài)下,不存在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壓榨剝削,物質生活水平極大豐富,人民能夠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這種超越“市民社會”的“人類社會”滿足了全人類的價值訴求,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因而極具世界歷史特質和價值意蘊。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將物質生產視為歷史的發(fā)源地后,開始著眼于理清人同歷史的關系問題。鮑威爾認為現實的人類個體僅僅是歷史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歷史又是真理達到自我意識的過程,亦即人為了歷史而存在,歷史則是為了證明真理而存在。但在馬克思看來,歷史并不具有自己的目的,目的性是人的活動所具備的特點,歷史卻是一個客觀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言:“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不擁有任何驚人的豐富性’,它‘沒有進行任何戰(zhàn)斗’!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zhàn)斗。并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4]295歷史是人的歷史,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的歷史。同時,馬克思指出人是“社會聯系的主體”,并非是一個概念,不是脫離現實個人的抽象一般,而是“現實的、活生生的、特殊的個人”[5]25。馬克思將人看成是一種“總體存在物”,強調的是彼此對對方勞動產品的需要,即在生產過程中,人的活動和產品的相互補充,生產活動就是社會性的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言:“不論是生產本身中人的活動的交換,還是人的產品的交換,其意義都相當于類活動和類精神——它們的真實、有意識的、真正的存在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盵5]24正因為人是“總體存在物”,或者說是類存在物,所以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5]24?!罢嬲纳鐣撓怠奔炔皇羌兇飧星殛P系,也不是觀念上的聯系,而是實實在在的客觀關系,是在人們?yōu)榱藵M足自己的物質需要,積極實現自己社會本質的過程中形成的。但是,在“市民社會”中,并不存在真正的人與人的關系,而是私有者對私有者的關系。如果說“市民社會”是與人的本質相背離的社會,那真正的社會則是與人的本質相符合的社會,是人承認自己是人,并按照人的樣子組織起來的“人類社會”。在這種社會里,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本性得到了高度的實現。他們之間的聯系,不再采取貨幣、交換、貿易的異化形式;他們彼此的產品,不再是支配自己和支配對方的權力,不再是等價物的代表,而是滿足作為人的需要,此時,人才是真正的“社會的人類”。
“人類社會”和“社會的人類”是新質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共同的認識立場,而這種認識立場的邏輯共契的真正核心在于人與物的關系。事實上,“市民社會”和“人類社會”都體現的是人與物的關系,而人與物的關系同人的發(fā)展問題息息相關。
馬克思指出:“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所制約、同時也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盵3]40也就是說,市民社會包含歷史發(fā)展各階段全部的交換和生產活動,反映的是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所從事的變革生產關系的客觀實踐,而這種實踐背后暗含的則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也就是物對人的統(tǒng)治。馬克思早在《資本論》中就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發(fā)展問題作了深入探討:一方面,馬克思充分肯定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發(fā)展比以往所有社會都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現實性。相對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統(tǒng)治與依附關系而言,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資本具有一種不斷追求財富的欲望和內在動機,也就是資本邏輯,它驅使工人不斷地勞動去發(fā)展生產,創(chuàng)造人的個性豐富發(fā)展的生活條件。人的個性的發(fā)展因而不僅僅表現在勞動生產上,還表現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活動上。因此,正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才能使人類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在對外部世界面貌改變以及外部世界的索取需求中得到豐富發(fā)展。
然而,馬克思的思維并非簡單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生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人類個性發(fā)展的條件的論述之上,馬克思還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發(fā)展的狹隘性進行了深刻揭露。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實為一種狹隘的生產關系,造成了人的狹隘的和片面的發(fā)展:一方面,它造成了勞動者與勞動條件的異化,造成了工人片面和畸形的發(fā)展、貧困以及受資本統(tǒng)治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它也迫使資本家像工人一樣,處于生產關系的束縛之下,使自己也成為了資本的奴隸。只不過,在這個異化過程中,資本家通過壓榨和剝削工人得到了追求最大限度利潤的滿足,而工人卻是這種異化的最大犧牲品。因此,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確實比以往社會獲得了更大的解放和自由,但這種解放和自由的實質是資本的解放和自由,不過是建立在人們對商品、貨幣、資本的依賴性基礎上的自由,表現為這些物對人的統(tǒng)治。從這個意義上說,“市民社會”并不可能實現人類自由的終極發(fā)展,而只可能是人類自由發(fā)展的一個階段,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僅僅是一個必然的過渡點,其發(fā)展必然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質前提。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植根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中,因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對立的不可調和性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中,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中必然地產生出來的。也就是說,“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本質特征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必然會被社會主義文明所取代,即以“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6]107-108為本質特征的社會形態(tài)。簡言之,“市民社會”必將會被“人類社會”和“社會的人類”所取代,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必將取代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已經說明,生產力發(fā)展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7],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既是“社會的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訴求,也是真正的“人類社會”的根本基礎,大力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自然成為了題中應有之義。正是新質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認識立場上的邏輯共契性,使得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具備了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的世界歷史特質和普遍性價值。
二、 政治立場的邏輯共契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民主政體、貴族政權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斗爭,爭取選舉權的斗爭等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盵3]38在階級社會里,一切經濟斗爭、政治斗爭,歸根到底都是階級斗爭??梢哉f,在階級社會中,政治立場就是階級立場,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8]848。事實上,基于共同的哲學認識立場,真正的“人類社會”要求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以滿足“社會的人類”的需要為目的,亦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共同的政治立場因而就是人民立場。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同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一樣,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根本力量在于人民,根本標準是人民滿意,以人民為中心構成了新質生產力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政治立場上的邏輯共契。
人是歷史的劇作者,可人又是劇中人。明確人民群眾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和人民群眾的實踐創(chuàng)造了歷史,共同構成了理解新質生產力與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政治立場的邏輯共契的首要前提。一方面,從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生產實踐活動的觀點出發(fā),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生產發(fā)展的歷史,是生產方式不斷更替的歷史,人類社會的歷史因而就是生產者本身的歷史。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歷史,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是進行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的主體,如毛澤東所言,“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8]1096。因此,以人民為中心,從根本上說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立腳點。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質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政治立場上的邏輯共契,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和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8]1096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經濟發(fā)展以社會發(fā)展為目的,而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是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的必然要求。發(fā)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抓手,有利于解決當前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而先進生產力既是推動人類文明的先導力量,又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力量。一部人類文明的建設史、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史,實際就是先進生產力的變革史、發(fā)展史,沒有先進生產力的變革與發(fā)展,就不會有人類文明的建設和社會的進步。換言之,大力發(fā)展新質生產力,進而實現高質量發(fā)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客觀需要,同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中華文明價值導向相契合,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鮮明的人民立場相契合。
其次,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和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人則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在強調生產力的客觀性的同時,強調要發(fā)揮人這個主體對生產力的能動性。事實上,人在生產力方面的能動性的發(fā)揮過程,是一個從生產力客觀規(guī)律向社會主體歷史任務的轉化過程。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能夠通過思考和創(chuàng)新,不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的勞動工具和技術,實現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當前,人類社會進入以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的“知識經濟”時代,創(chuàng)造、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以及以知識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影響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9]培養(yǎng)高素質的勞動者,不斷提高其勞動技能和創(chuàng)造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毛澤東認為“群眾中蘊藏了一種極大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10]。新質生產力作為符合新發(fā)展理念的先進發(fā)展力質態(tài),關鍵在于“質優(yōu)”,而創(chuàng)新是實現“質優(yōu)”的第一動力。因此,務必要從人民群眾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中汲取創(chuàng)新活力,推動高質量發(fā)展,進而形成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發(fā)展新質生產力,還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根本力量,其都在于人民,其人民性正是二者在政治立場上的邏輯共契。
最后,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和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根本標準是人民滿意。標準作為衡量事物的尺度或準則,是人實現一定目的的直接依據。因此,人民評判標準是一種人民作為評判的主體,衡量、檢驗、評判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情況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構建情況是否同人民利益相吻合的尺度。簡言之,人民滿意的標準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標準。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始終是以實現、維護和發(fā)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質生產力的生產力標準同人民利益標準內在統(tǒng)一、相互促進。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寧就已經在《社會民主黨在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中,將“發(fā)展生產力”作為“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鄧小平更是提出衡量生產力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1]。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生產力作為檢驗社會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先進與否、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是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最終尺度。鑒于生產力標準的這一特性,人民群眾得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來評判新質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明確經濟形式和經濟成分是否先進合理、分配關系和利益結構處理是否正確得當、經濟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方式是否具有成效、政治制度是否完善。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實現生產力解放,是符合人民利益標準的,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也必將得到極大豐富和發(fā)展。也就是說,生產力標準同人民利益標準的內在統(tǒng)一,使得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同實現、維護和發(fā)展人民利益相互促進,人民作為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評判主體,也順勢成為了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評判主體,人民是否滿意,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是否提升,成為了衡量的根本標準。
總而言之,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新質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政治立場的邏輯共契。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已經指出,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力量。人民群眾的作用也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其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中同樣具有重大作用。因為任何革命活動要想獲得成功,必須要使革命的原則符合群眾的利益,喚醒群眾的熱情,爭取廣大群眾的參加,才能成功,正如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4]286。也就是說,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的新質生產力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都無法拋開群眾的利益,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因為“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我們要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yōu)楝F實。”[12]
三、 價值追求的邏輯共契
無論是新質生產力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哲學認識立場上的邏輯共契,還是二者在政治立場上的邏輯共契,實際上都內在地強調了生產力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是保障社會主義成為一個真正富裕的社會的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否則,所謂的平等,只能是貧窮的普遍化,而貧窮并不是社會主義。馬克思進而提出:“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盵3]507具體而言,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說,人對自然界客觀物質規(guī)律的認識和進行能動的改造依賴于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的自由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日益增多;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說,馬克思認為階級對立限制了被壓迫階級的自由,使自由成為了狹隘的、僅僅是一部分人擁有的東西。據此,馬克思提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3]84,而這種“真實的聯合體”就是共產主義。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實現人類解放,就成為了全人類的價值追求。事實上,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fā)展帶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必然會使社會逐步走向真正富裕,為走向人類解放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本就內蘊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根本目標,因而可以說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實現人類解放,就是新質生產力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價值追求上的邏輯共契。
事實上,馬克思關于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論斷,并非是根據“理想的人”塑造出來的,而是來自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剖析。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和客觀趨勢中,看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屆時,由于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和階級的消滅,“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發(fā)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同時,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fā)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⒉皇菫榱双@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chuàng)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fā)展”[13]。馬克思將人放在社會中,從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來考察人的變化。從最初狹隘的人,到資本主義社會片面發(fā)展的人,再到共產主義社會個性全面發(fā)展的人,是由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fā)展所決定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說明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人是被動形成的。事實上,人在創(chuàng)立新的生產方式,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過程中,同時使主體自身得到改變,而且上層建筑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教育制度對改變主體自身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人類究竟如何塑造自己,它的客觀可能性、必要性和所能達到的限度,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生產關系的性質,而不是思想家們苦思冥想構思出來的“理想的人”的類型。
因此,明晰二者在價值追求上的邏輯共契,仍然要回歸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上。因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或者說實現人的解放,其可能性和必要性依然根源于生產方式,如馬克思所言,“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6]112,“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要達到這點,首先必須使生產力的充分發(fā)展成為生產條件,不是使一定的生產條件表現為生產力發(fā)展的界限”[6]541。
實現人的解放,首先需要生產力的充分發(fā)展。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的重大歷史功績在于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多方面的需求以及發(fā)達的生產力,同時也帶來了工人片面和畸形的發(fā)展。但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運用,生產工作內在要求勞動者提高自身勞動能力,呈現為一種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愈發(fā)結合的發(fā)展趨向。再加上生產力持續(xù)發(fā)展和自由競爭的不斷發(fā)展,勞動過程越來越傾向于需要能力更為全面發(fā)展的勞動者,而非能力局限于某一單一領域的勞動者。簡言之,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本就內在要求打破工人片面發(fā)展的局限,要求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僅有生產力的發(fā)展遠遠不夠,還必須變革生產關系。盡管資本主義社會擁有發(fā)達的生產力,但其實質是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不會導致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反而會導致在生產過程中能力發(fā)展得越來越全面的勞動者遭到裁減,并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帶來的悖論性貧困更是使得勞動者日漸喪失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物質條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極大地妨礙了生產力發(fā)展內蘊的客觀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并不適應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資本主義社會也難以實現人的解放。
也就是說,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和人的解放才能成為可能,才有其歷史必然性。當前,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價值要求本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而新質生產力作為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核心要素和驅動力的先進生產力,所帶來的科技、產業(yè)、效率等方面的進步與完善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堅實物質基礎,更是走向人類解放的堅實物質基礎。因此,只有明確新質生產力同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價值追求上的邏輯共契,發(fā)揮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實現二者相輔相成、協(xié)同發(fā)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進而走向人的解放。
毋庸置疑,在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過程中,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和支撐力。在新征程上,需要進一步立足于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同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在認識立場、政治立場和價值追求上的邏輯共契,抓住新質生產力賦能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關鍵點發(fā)力,既有助于提高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和質量,也能夠確保高質量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從而為實現以高質量發(fā)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2] 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N].人民日報,2024-06-01(01).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1-25(02).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3.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2]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N].人民日報,2022-10-24(02).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18-219.
(責任編輯 文 格)
On the Logical Consonance Between New Formations of Productivity an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HUANG Guo-hui1, PENG Yan-song2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Fujian,China;2.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progressive evolu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response to its internal diversity and during external exchanges,and it represent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ations of productivity has consolidate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in turn,provides macro-level guarantees and directional guidance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formations of productivity.There is a logical consona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ations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erms of cognitive stance,political stance,and value pursuit.On the new journey,it is necessary to take “human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in society” as the “standpoints” of the cognitive stance to understand the logical consonance of the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inherent in the political stance of new formations of productivity and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Furthermore,it is essential to clarify their common value pursuit,which is to unremittingly strive for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the liberation of humanity.In this way,economic modernization can be used to promot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nd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can be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new formations of productivity;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logical consonance; value stance
收稿日期:2024-11-03
作者簡介:黃國輝(1975-),男,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學科技開發(fā)部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彭巖松(1995-),女,湖北荊門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文化問題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