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朝時期,佛教昌盛,凈土信仰流行于世,其中尤以彌勒兜率天凈土信仰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信仰為主。在佛教經(jīng)典中,這兩種凈土信仰對各自的凈土世界有著不同的描繪。彌勒凈土信仰要求信眾做到修齋持戒或念佛、造像、供養(yǎng)、禮拜等方可往生;彌陀凈土信仰則是更加細致地將民眾劃分為“三輩”“九品”,并分別對應不同的往生條件和修持方法。北朝后期,兩種凈土信仰發(fā)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彌勒凈土信仰因對凈土世界描繪的差異、修持難易和彌勒下生信仰多受現(xiàn)實政治利用等原因而漸為衰落;繼之則是彌陀凈土信仰的興起,而其中亦不乏宗派高僧的涌現(xiàn)以及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加入等原因。
關鍵詞:北朝;凈土信仰;彌勒;彌陀;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K239.2;B9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8-0057-05
Which Pure L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itreya and Amitabha Pure Land Belief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Zhang Shengyao
(Institute of Ancient Chinese Document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m prospered and the Pure Land beliefs were popular. In particular, the Maitreya Tusita Heaven Pure Land belief and the Amitabha Buddha Western Paradise Pure Land belief were the main ones. In the Buddhist classics, these two Pure Land beliefs have different descrip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Pure Lands. The Maitreya Pure Land belief requires believers to practice fasting or chant Buddha, create statues, offer sacrifices, and worship before they can rebirth. The Amitabha Buddha Pure Land belief divides people into “Three Grades” and “Nine Ranks” in a more detailed manner, each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for rebirth and different methods of practice.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se two types of Pure Land beliefs underwent a change of ups and downs. The Maitreya Pure Land belief was gradually decaying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depiction of the Pure Land world, difficulties in the way of practicing, and the fact that Maitreya “Xiasheng” belief was often exploited by politics. What followed was the rise of the Amitabha Buddha Pure Land belief, which was also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sectarian prominent monks and the addition of the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 belief.
Keywords: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Pure Land belief; Maitreya; Amitabha Buddha; comparative study
北朝時期,凈土信仰的發(fā)展傳布,已是蔚然大盛,其中尤以彌勒凈土信仰及彌陀凈土信仰在當時社會流行開來,逐漸成為社會主流信仰。北朝末年至唐中期,彌勒凈土信仰衰落,彌陀凈土信仰繼而興起,至唐時由善導大師集大成而創(chuàng)立凈土宗,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改革發(fā)展,延綿至今香火不絕。關于北朝凈土信仰的研究,一直以來頗為學界所重,但鮮有從佛教經(jīng)典記述視角對凈土信仰的興衰進行論述者。本文將發(fā)掘相關經(jīng)典文獻中所述內容,從對凈土世界的描繪、往生凈土的條件與修持方法等方面,對北朝時期兩種主要凈土信仰的興衰消長加以討論。
一、對兩種凈土世界的描繪
“凈土”指的是眾佛、菩薩等居住的佛土,是與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穢土”相對的安樂、富足、超離痛苦的世界。這對生活在污穢橫流、饑寒困苦中的民眾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彌勒菩薩主宰的兜率天凈土和阿彌陀佛主宰的西方極樂凈土都屬于這樣的世界。兩者在經(jīng)典中雖然都把各自的凈土描繪成一種理想世界,但也存在細微的差別。透過這種差別,或許能窺探兩種凈土興衰原因之一斑。
(一)彌勒凈土
“彌勒凈土”即“彌勒兜率天凈土”,“兜率天”為“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有內外兩院。內院為補處菩薩,即彌勒菩薩的住處,亦稱“兜率內院”;外院為彌勒菩薩為眾生說法之處。在佛教經(jīng)典中,兜率天宮被描繪得莊嚴華麗、盡善盡美。
時諸園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惛√唇?,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眾寶雜花,莊嚴寶帳?!侵T蓮花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zhí)白拂侍立帳內。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zhí)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1]419
這種美好世界,不僅使底層民眾心向往之,也使得東晉高僧道安頗為傾心。
安每與弟子法遇等,于彌勒前立誓,愿生兜率。[2]183
戒曰:“吾與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保?]204
可見,道安曾與弟子法遇以及曇戒、道愿等八人立誓發(fā)愿往生彌勒兜率天凈土。
(二)彌陀凈土
“彌陀”即“阿彌陀佛”,又按其義譯為“無量壽佛”。因其佛土位于西方,名“安樂”亦稱“極樂”,故而稱其為“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凈土”等。因為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念誦其佛號的信徒往生之后能被其接引進入西方極樂世界,故而亦稱其為“接引佛”。佛教經(jīng)典中對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的描述主要見于《佛說阿彌陀經(jīng)》《佛說無量壽經(jīng)》。在《佛說阿彌陀經(jīng)》中言:“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保?]《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中更是詳細描繪了西方極樂這個清凈美妙的世界。
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車渠、瑪瑙合成為地……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4]270
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wǎng)及眾寶樹,演發(fā)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4]272
道安的弟子、廬山僧團高僧慧遠大師信仰彌陀凈土,曾在元興元年(402)與劉遺民、周續(xù)之、畢穎之、宗炳、雷次宗、張萊民、張季碩于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有俗傳慧遠與十八高賢立白蓮社,共修凈土。雖然此說所據(jù)之書《十八高賢傳》被湯用彤考證為:“妄人雜取舊史、采摭無稽之說而成”[5],并對此傳言進行了嚴謹堅實的辯駁。但從側面也能看出當時慧遠等人對于彌陀凈土信仰的熱衷。
二、往生兩種凈土的條件與修持方法
佛教經(jīng)典對兩處凈土世界都有著美輪美奐的描繪,但兩種凈土信仰對于信眾往生其處所應具備的條件以及生前修持的方法尚有不少差別。
(一)往生彌勒凈土的條件與修持方法
關于往生彌勒兜率天凈土的方法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中有詳細的表述[1]419-420,即修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和修十善法便可往生彌勒兜率天凈土。另外,在此部經(jīng)典的后文又有說明,即使約束不了自身去修齋持戒等,但只要做到聽聞彌勒菩薩名號,造彌勒菩薩塑像,呈貢鮮花、衣物、繒蓋和進行禮拜諸事,也可往生彌勒兜率天凈土,這就大大降低了修持難度,從而促使了彌勒凈土信仰被更多民眾所接受與信奉。
(二)往生彌陀凈土的條件與修持方法
相較于彌勒兜率天凈土而言,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的條件與修持方法極為復雜且細致,相關記述主要見于《佛說無量壽經(jīng)》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這兩部經(jīng)典?!斗鹫f無量壽經(jīng)》將可以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民眾分為“三輩”[4]272,其中所謂“上輩者”即為出家僧人,“中輩者”為持戒修佛的信眾,“下輩者”為普通信眾。雖然根據(jù)身份和天資將世人分為上中下三類,但依據(jù)所對應的不同的方法修持,仍都有往生極樂的可能。
在之后譯出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又進一步將“三輩”細化為更為具體的“九品”[6]344-346。佛教經(jīng)典中將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世俗眾生劃分為九個不同的品級,各個品級所對應的修持方法、修持難易程度等都不盡相同。
例如,“上品上生者”須先發(fā)“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三種心[6]344,其次要持戒并誦讀大乘經(jīng)典,最后還要回向發(fā)愿往生佛國;“上品中生者”要求稍次,可不必持戒、讀誦經(jīng)典,但要“第一義心不驚動”[6]345,并深信因果之理,不可誹謗大乘佛法;“上品下生者”需信因果、不誹謗大乘佛法,并發(fā)道心;“中品上生者”需要受持“五戒”“八戒齋”等戒行,不造“五逆”等惡行[6]345;“中品中生者”為無損威儀地受持一日一夜“八戒齋”“沙彌戒”“具足戒”[6]345;“中品下生者”若能孝養(yǎng)父母、仁義行世,那么此人命欲終之時,若遇“善知識”為其說彌陀國土樂事,并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6]345即可往生;“下品上生者”雖多造惡業(yè),但沒有誹謗經(jīng)典,其在命終之時,若遇“善知識”為其贊頌大乘十二部經(jīng)首題名字,并教其合掌禮拜佛法,即可往生;“下品中生者”為毀犯戒律、偷盜僧物,造惡業(yè)應墮地獄者,其在命終之時,若遇“善知識”能為其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戒定慧解脫知見,亦可往生;“下品下生者”為“五逆十惡”“具諸不善”[6]346,并應墮惡道受歷經(jīng)多劫之苦之愚人,其在命終之時,如遇“善知識”宣說妙法、教令念佛,倘若能念稱歸命無量壽佛,亦能往生極樂??梢?,隨著“九品”品級的降低,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要求也在不斷降低,甚至“下品”中造惡業(yè)之人亦可有往生之途。
畢竟“上品”“中品”與“下品”之間的修持方法與修持難易程度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九品”中也對應著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時所獲福報的差別。
首先,往生西方極樂的速度之差別。從《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可見,“上品上生者”為“身乘金剛臺”“如彈指頃往生彼國”[6]344。其余品級者皆乘坐其狀如花的“紫金臺”“金蓮花”“蓮花臺”或者“蓮花”,并且需經(jīng)歷一個花開的過程,方才算是完成往生極樂。例如,“上品中生者”為“經(jīng)宿即開”;“上品下生者”為“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中品上生者”為“蓮花尋開”;“中品中生者”為“經(jīng)于七日蓮花乃敷”;“下品上生者”為“經(jīng)七七日蓮花乃敷”;“下品中生者”為“經(jīng)于六劫蓮花乃敷”;“下品下生者”為“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6]345-346。完成往生西方極樂的時間從“彈指”到一夜、一日一夜、七日、四十九日,甚至是須經(jīng)歷“六劫”“十二大劫”,差別可謂巨大。而“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時間之所以陡然增加,應與此兩者生前罪業(yè)深重以至應墮地獄有關系。
其次,往生時的迎接待遇之差別。“九品”中各品級者往生西方極樂之時所對應的迎接待遇也是有差別的?!吧掀飞仙摺睘橛^世音菩薩執(zhí)金剛臺、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諸天菩薩授手迎接、無數(shù)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上品中生者”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同大眾圍繞,持紫金臺贊言,場面照比上一層級有所遜色;“上品下生者”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等持金蓮花,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梢姡词雇凇吧掀贰敝?,迎接待遇亦有差距和不同。位處“中品”者,“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尚能在命終之時得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圍繞迎接,而“中品下生者”已沒有佛、菩薩的親迎,并且從此以下品級者,在命欲終之時,還要遇“善知識”為其說法,方可離苦得樂、往生成功?!跋缕贰比咧?,雖然會有菩薩或者金蓮花親臨,但則都需要在臨終之前有聽聞“善知識”說法而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6]345“八十億劫生死之罪”[6]346等極重惡業(yè)的過程,之后才可往生凈土。
最后,往生后的說法環(huán)節(jié)、成就功德速度及果位之差別。往生西方極樂之后還有一系列的講經(jīng)說法等活動,并由此成就功德果位,“九品”于其中亦有相應差別。“上品上生者”往生極樂凈土之后,即有佛、菩薩為其演說妙法,并“聞已即悟無生法忍”[6]345,“經(jīng)須臾間”[6]345便可歷事諸佛,在“受記”[6]345之后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6]345;“上品中生者”則是佛及菩薩為其演說“甚深第一義諦”[6]345,并要“經(jīng)于七日”[6]345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6]345,歷事諸佛、修習三昧后,尚需“經(jīng)一小劫得無生法忍”[6]345并“受記[6]345;“上品下生者”則是“三七日后乃了了見”[6]345并聽聞眾音聲演說妙法,在諸佛前聽聞佛法之后尚需經(jīng)歷“三小劫得百法明門”[6]345?!爸衅飞仙摺眲t是“聞眾音聲贊嘆四諦”[6]345,此后“應時即得阿羅漢道”[6]345;“中品中生者”在聽聞佛法后可得“須陀洹”[6]345果位,并在“經(jīng)半劫”[6]345后成就“阿羅漢”[6]345果位;“中品下生者”同樣在聽聞佛法后即可得證“須陀洹”[6]345,但是需“過一小劫”[6]345方能成就“阿羅漢”[6]345。“下品上生者”聽聞佛法后要發(fā)愿道心,并要“經(jīng)十小劫”[6]345方可“具百法明門,得入處地”[6]345;“下品中生者”在聽聞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說法之后,“應時即發(fā)無上道心”[6]346;“下品下生者”聽聞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法音后,“應時即發(fā)菩提之心”[6]346。可見,即使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后,每一品級所對應的說法環(huán)節(jié)、成就功德速度及果位也隨著品級的降低而呈現(xiàn)逐漸減弱之勢,各品不同,表述具體且明確。
曹魏時期康僧鎧所譯《佛說無量壽經(jīng)》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保?]268言及犯五逆和誹謗正法之惡的人不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而等到劉宋時期畺良耶舍所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載,“九品”中的最低品級“下品下生者”雖然“五逆十惡,具諸不善”[6]346但也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這無疑提升了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包容度,從而吸納了更多信眾。其后曇鸞作《往生論注》時以問答的形式總結了《佛說無量壽經(jīng)》《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眾生往生的問題,并明確說明除了犯有“誹謗正法”這個最嚴重的罪過外,其余眾生皆可往生西方極樂國土[7]93-94。
三、彌勒凈土信仰與彌陀凈土信仰的興衰消長
關于彌勒凈土信仰衰落、彌陀凈土信仰興起的原因,吳先核《彌勒信仰衰落原因簡論》一文有所論述,總結有如下幾點原因:第一,彌陀凈土“優(yōu)于”彌勒凈土;第二,彌勒凈土后繼乏人而彌陀凈土卻人才輩出;第三,以彌勒為號召的民眾起義的負面影響[8]。
誠如所論,對于彌勒凈土的推廣,除了道安,其后名僧只有唐時的玄奘大師及其弟子窺基等數(shù)人,后來者寥寥。反觀推崇彌陀凈土者,慧遠后更是有曇鸞、道綽,直到唐時的集大成者善導大師創(chuàng)立凈土宗,之后開枝散葉、綿延不絕,至今可追溯被奉為凈土宗祖師者已有十三人,“凈土”一詞幾乎已經(jīng)被俗世作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的簡稱,可見人才的繁盛與凋零是佛教宗派興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有彌勒下生信仰被現(xiàn)實政治利用,以及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加入等原因。
(一)彌勒下生信仰被現(xiàn)實政治利用
在中國,彌勒信仰分為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兩大派[9]。其中,“上生信仰”即上文所討論的往生彌勒兜率天凈土的信仰,茲不贅述。“下生信仰”,則是據(jù)后秦鳩摩羅什譯出的《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jīng)》所說,彌勒將自兜率天降生,那時世界變得非常美滿,人壽八萬四千歲,安穩(wěn)快樂,沒有水火刀兵、饑饉之災。有大城“翅頭末”(或譯“雞頭”),由轉輪圣王儴佉治理,彌勒就托生在此城中,他于龍華樹下悟道并在此樹下三會說法(即“龍華三會”),初會九十六億人,次會九十四億人,三會九十二億人,共證“阿羅漢果”[10]199-208。彌勒下生信仰,描繪了一幅彌勒下生人間、建立美好的人間佛土的圖景。因為涉及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改造,故而“彌勒下生信仰”一方面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則容易被利用成為反抗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理論工具。北魏時期,沙門法慶便利用彌勒下生信仰發(fā)起“唯以殺害為事”[11]的武裝暴動。自“法慶暴動”至隋唐,利用彌勒下生信仰為號召的民眾起義接踵不斷,期間的數(shù)次“山胡起義”皆是利用彌勒下生信仰來煽動民眾進行的反抗統(tǒng)治運動。下層彌勒教派的活動直接威脅了封建統(tǒng)治者,彌勒教派也必然屢被禁止[10]204。因此,唐長孺曾論:“彌勒信仰由盛轉而衰的轉折點恰恰正是彌勒教派相繼暴動,遭到鎮(zhèn)壓和禁止之時。阿彌陀西方凈土徹底排擠了彌勒凈土,并非由于兩派間有什么矛盾斗爭,也不僅由于阿彌陀凈土出了像曇鸞等那樣的大師,而是封建統(tǒng)治者在兩種凈土間作出了選擇,從而影響其盛衰?!保?0]199
(二)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加入
觀世音菩薩信仰的盛行也是彌陀凈土信仰興于彌勒凈土信仰的原因之一??傮w來看,漢傳佛教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傳播經(jīng)歷五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是從南北朝到隋代,此一階段觀世音菩薩信仰在社會的興盛程度于北朝時期的造像記中就可以看出:
皇興四年,七月九(日),王鐘夫妻為亡父母造觀世音像一軀,愿令亡父母常與觀世音菩薩共生一處。[12]4
太和二年□□□□落陵委為父母造觀世音像一軀……[12]7
太和八年……樂陵縣人丁柱為亡父造觀音像一軀。[12]11
武定元年,三月廿八日,佛弟子王景祥居家眷屬敬造觀世音像一軀,普為一切受度德世,值佛聞法,愿愿從心。[12]167
武定八年,三月十五日,高陽縣齊仵龍敬造觀音像一區(qū)(軀),上為國王帝主,后為七世先亡、居家眷屬,(上泐)善愿從心。[12]210
大統(tǒng)四年……比丘僧演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法神像一心供養(yǎng)……[12]215-216
天統(tǒng)三年,八月八日,佛弟子郭□珍為父母敬造觀音像一區(qū)(軀)。[12]335
維保定元年,歲次辛巳,四月八日,佛弟子□□為父母、所生父母、合門大小,因緣眷屬造觀世音一區(qū)(軀),一心供養(yǎng)。[12]391
從上述不同時間的造像記中可見,社會民眾對于觀世音菩薩信仰的信奉縱貫整個北朝時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已經(jīng)明確表述了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脅侍的關系[6]342。曇鸞對此二者的關系作了進一步的表述,他把阿彌陀佛比作“明君”“法王”,把觀世音菩薩比作“賢臣”“法臣”[7]86。這使二者關系產(chǎn)生更多關聯(lián),彼此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天和四年,歲次己丑,七月廿三,佛弟子王□□敬造觀世音像一區(qū)(軀),□為亡父讬(托)生西方,現(xiàn)存長命,延年益壽,己身□□□□□□三司,家內大小康和,生生世世侍佛聞法。[12]414
在北朝造像記中也可表明,當時民眾已經(jīng)明晰二者緊密的關系,觀世音菩薩已經(jīng)為西方極樂凈土的信仰對象之一。
通過以上論證可見,由于觀世音菩薩信仰進入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信仰的范圍,從而也使得一部分觀世音菩薩信仰的信眾隨之兼而成為了阿彌陀佛信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信仰的信眾。關于此點,清人王昶在其著作《金石萃編》中尚有論及:“釋氏謂彌陀為西方教主,觀音、勢至又能率念佛人歸于凈土”[13]。觀世音菩薩信仰的信眾壯大了彌陀凈土信仰者的隊伍,這也成為彌陀凈土興盛的原因之一。
四、結束語
彌勒兜率天凈土信仰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信仰雖然分屬于不同的凈土信仰體系,但是在北朝時期,這兩者在經(jīng)典中對于各自凈土世界的描繪上差別并不大,但在往生條件及修持方法上,彌陀凈土信仰則規(guī)定得更為細致,覆蓋民眾范圍更為廣泛。北朝后期,彌勒兜率天凈土信仰衰落,其主要原因是受與其有關聯(lián)的彌勒下生信仰不斷被現(xiàn)實政治利用,從而被當政者打壓的牽連,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凈土信仰興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曇鸞、道綽、善導等高僧的涌現(xiàn)以及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加入。
參考文獻:
[1]沮渠京聲.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4冊.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
[2]釋慧皎.高僧傳[M].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2.
[3]鳩摩羅什.佛說阿彌陀經(jīng)[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2冊.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346.
[4]康僧鎧.佛說無量壽經(jīng)[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2冊.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
[5]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53.
[6]畺良耶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2冊.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
[7]曇鸞.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注[M]//釋凈宗.往生論注述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8]吳先核.彌勒信仰衰落原因簡論[J].宗教學研究,2008(1):178-181.
[9]方立天.略論我國的彌勒信仰[M]//方立天文集:第1卷(中國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0.
[10]唐長孺.北朝彌勒信仰及其衰落[M]//唐長孺文集:第2卷(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8:513-514.
[12]邵正坤.北朝紀年造像記匯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13]王昶.金石萃編[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81.
作者簡介:張圣堯(1990—),男,漢族,遼寧撫順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魏晉南北朝史、佛教史。
(責任編輯:楊超)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大學2023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研究計劃項目“北朝佛教管理與戒律運行機制研究”(編號:2023CX0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