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為臨床預防感染的發(fā)生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88例DLBCL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患者免疫化療后是否發(fā)生肺部感染分為感染組(58例)和非感染組(13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根據(jù)回歸分析結果構建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概率模型,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該模型對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預測效能。結果 188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出現(xiàn)了化療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30.85%(58/188)。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組年齡≥ 60歲、吸煙、腫瘤分期為Ⅲ ~ Ⅳ期、化療后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程度≥ 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 7 d患者的占比均高于非感染組,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60歲、吸煙、化療后白細胞下降≥ 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7 d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保護因素(均Plt;0.05);ROC曲線結果顯示,構建的概率模型對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預測的曲線下面積為0.784(95%CI:0.712~0.856),靈敏度為67.20%,特異度為80.00%。結論 年齡≥ 60歲、吸煙、化療后白細胞下降≥ 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 7 d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保護因素;由上述影響因素構建的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概率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臨床需密切監(jiān)測高?;颊叩纳鲜鲋笜?,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肺部感染的發(fā)生。
【關鍵詞】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 ; 免疫化療 ; 肺部感染
【中圖分類號】R7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5.07.0119.05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7.038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中最常見的亞型,占NHL病例的30%~40% [1]。規(guī)范化的早期治療能夠顯著改善DLBCL患者的預后,由利妥昔單抗、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及潑尼松組成的R-CHOP化療方案作為標準一線治療,顯著提高了DLBCL患者總生存期[2]。然而,免疫化療藥物的毒性可導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導致患者并發(fā)嚴重感染,尤其是免疫化療引起的肺部感染最為常見。發(fā)生肺部感染的DLBCL患者往往病情重、進展迅速、治療效果不佳及死亡率高,嚴重增加醫(yī)療負擔[3]。目前關于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研究相對有限,識別高?;颊呷后w對于實施針對性的預防性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诖?,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收治的188例DLBCL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評估其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病率及相關的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2019年
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88例DLBCL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⑴符合《中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2013年版)》 [4]中DLBCL的診斷標準;⑵一線治療以R-CHOP方案或單純CHOP方案(不含利妥昔單抗)為主,21 d為1個周期;⑶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⑷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腫瘤累及肺部;⑵合并其他腫瘤;⑶合并其他免疫系統(tǒng)疾?。虎燃韧行夭糠暖熓?;⑸治療前存在肺部感染或其他肺部基礎疾病;⑹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本研究經(jīng)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 ⑴肺部感染診斷標準。根據(jù)患者6個免疫化療療程結束后是否發(fā)生肺部感染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肺部感染的診斷必須通過影像學檢查結合呼吸道癥狀和臨床檢查確定:患者在持續(xù)24 h內(nèi)體溫升高超過38 ℃,伴隨咳嗽及咯痰或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癥狀,肺部可聽及濕啰音或呼吸音減弱等,和(或)痰液病原體檢測結果呈陽性。實驗室分析顯示,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影像學檢查顯示胸部X光片上存在明顯的炎性陰影或胸部CT顯示肺部有炎癥、實變、結節(jié)影[5]。⑵查閱患者電子病歷收集相關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lt;60歲、≥60歲)、BMI、高血壓(無、有)、糖尿病(無、有)、吸煙情況(無、有)、飲酒情況(無、有)、糖皮質激素使用情況(無、有)、腫瘤分期[6](Ⅰ ~ Ⅱ期、Ⅲ~Ⅳ期)、骨髓受累(無、有)、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化療前血紅蛋白水平、化療后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程度(lt;1×109/L、≥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lt;7 d、≥7 d)。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部分血樣經(jīng)離心(3 000 r/min,10 min)處理后提取血清,血清白蛋白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202221755,型號:BS-2800M)完成,剩余血樣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221464,型號:BC-6800Plus)檢測血紅蛋白和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統(tǒng)計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情況。⑵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⑶以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分析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并根據(jù)回歸分析結果構建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概率模型,然后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該模型預測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預測效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首先采用S-W法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根據(jù)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構建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概率模型,并繪制ROC曲線,得出模型靈敏度、特異度及曲線下面積(AUC)。 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188例患者中有58例患者出現(xiàn)了化療后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30.85%(58/188)。對比感染組和非感染組的一般資料,結果顯示,感染組年齡≥60歲、吸煙、腫瘤分期為Ⅲ~Ⅳ期、化療后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程度≥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7 d患者的占比均高于非感染組,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是否發(fā)生肺部感染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即年齡、吸煙、腫瘤分期、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化療后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程度及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作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見表2,將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年齡≥60歲、吸煙、化療后白細胞下降≥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7 d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保護因素,效應值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根據(jù)上述結果建立Logistic回歸方程:Y=-0.457+1.062×年齡+0.920×吸煙-0.055×化療前血清白蛋白+1.173×化療后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程度+2.099×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并繪制ROC曲線分析上述5個指標聯(lián)合預測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預測效能,見圖1,ROC曲線下面積為0.784(95%CI:0.712~0.856),靈敏度為67.20%,特異度為80.00%。
3 討論
早期規(guī)范化療已被證實能顯著改善DLBCL患者的預后,但值得注意的是,化療可損害患者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患者免疫力低下,且呼吸道作為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聯(lián)系的通道,容易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侵襲,易發(fā)生肺部感染,從而可能導致住院時間延長,死亡風險也隨之增加[7]。因此,分析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30.85%的DLBCL患者在免疫化療期間發(fā)生了肺部感染,相較于先前XUE等[8]研究報道的感染率(5.6%~29.3%)有所上升,這可能與研究人群的納入和排除標準不同或地區(qū)差異有關。
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 60歲、吸煙、化療后白細胞下降≥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 7 d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保護因素。分析其原因為:⑴免疫細胞的功能和數(shù)量會隨著患者年齡增長而發(fā)生變化,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Toll樣受體和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NOD)受體的下調(diào),降低了機體對入侵病原體的識別能力,且老年患者呼吸道上皮黏液纖毛擺動頻率減慢,清除率下降,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可能性[9]。因此,化療期間需要定期監(jiān)測高齡DLBCL患者的健康狀況,管理基礎疾病,通過均衡飲食、適當鍛煉等增強身體免疫力。⑵吸煙引起的DNA甲基化改變影響信號轉導激活因子和代謝調(diào)節(jié)因子,尤其是芳香烴受體抑制因子(AHRR)關鍵基因的表達,使得免疫系統(tǒng)功能長期受損,減弱機體對病原體的防御能力,導致代謝有害物質的能力下降,增加肺部感染風險[10]。且長期吸煙可損害支氣管黏膜,支氣管黏膜受損,導致黏液分泌物難以排出,肺部氣體交換不暢導致過度膨脹,肺部順應性下降,最終引起肺部感染[11]。因此,要加強對DLBCL患者的戒煙宣傳,避免被動吸煙,減少對呼吸系統(tǒng)的刺激和損傷。⑶白細胞是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白細胞減少可降低機體抗感染能力,任何部位的微小損傷都可能成為感染源。而白細胞計數(shù)持續(xù)降低可能引發(fā)全身性感染,白細胞減少的持續(xù)時間越長,患者處于高感染風險狀態(tài)的時間也相應延長[12]。因此,對于化療后白細胞下降嚴重的DLBCL患者,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糾正白細胞減少狀態(tài),縮短白細胞從最低值恢復至正常水平的時間,以降低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風險。⑷化療前白蛋白水平偏低意味著患者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對病原體的抵抗力減弱。低白蛋白水平可能導致肺泡毛細血管滲透壓降低,進而引起肺水腫、低氧血癥加劇,進一步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13]。因此,需要在化療前監(jiān)測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
此外,本研究根據(jù)結果建立Logistic回歸方程,采用ROC曲線分析了這5個影響因素對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預測價值,結果表明,聯(lián)合預測的靈敏度為67.20%,特異度為80.00%,這表明5個因素聯(lián)合對于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含有一定的預測價值。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和信息偏倚影響結果準確性。且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統(tǒng)計效能不足,未來需更大樣本量的多中心前瞻性設計,以驗證本研究的結果,并進一步探索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的其他可能影響因素。
綜上,年齡≥ 60歲、吸煙、化療后白細胞下降≥ 1×109/L、白細胞減少持續(xù)天數(shù)≥ 7 d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化療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高是DLBCL患者免疫化療后發(fā)生肺部感染的保護因素。臨床需密切監(jiān)測高?;颊叩慕】禒顩r,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肺部感染發(fā)生,提高化療方案收益。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淋巴瘤診療指南(2022年版)[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23, 30(3): 135-158.
唐豪, 周明.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的研究進展[J]. 腫瘤藥學, 2024, 14(1): 22-29.
蔡衛(wèi)東, 季文斌, 王微, 等. 淋巴瘤患者化療后肺部感染病原學特點及免疫水平變化[J]. 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 2019, 46(5): 370-374.
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抗癌協(xié)會淋巴瘤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2013年版)[J]. 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3, 34(9): 816-819.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感染學組. 中國成人醫(yī)院獲得性肺炎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 [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8, 41(4): 255-280.
曹曉莉, 金華. 骨髓涂片、骨髓活檢對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臨床分期的價值[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017, 25(8): 1302-1305.
陳瑜, 陶石, 胡敏, 等. 血清Flt3L和Gas6水平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利妥昔單抗化療后肺部感染預測價值分析[J]. 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 2022, 14(4): 652-655, 659.
XUE M, GAO Z Z, YAN M L, et al. Profiling risk factors for separation of infection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and nod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 BMC Infect Dis, 2023, 23(1): 711.
趙海濤, 王春燕, 辛杰, 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肺部感染列線圖風險預測模型的建立[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20, 30(21): 3258-3262.
SAINT-ANDRé V, CHARBIT B, BITON A, et al. Smoking changes adaptive immunity with persistent effects[J]. Nature, 2024, 626(8000): 827-835.
WANG J W, LIU F, TANG X.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neumonia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atients receiving first line R-CHOP/R-CHOP-like immunochemotherapy: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87 patients in single center[J]. Ann Palliat Med, 2021, 10(11): 11931-11938.
潘思澄.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免疫化療后肺部感染風險預測模型建立與驗證[D]. 貴陽: 貴州醫(yī)科大學, 2023.
ZHAO J, ZHANG Y, WANG W, et al. Post-chemotherapy pneumonia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utcomes and predictive model[J]. Front Oncol, 2022, 12: 955535.
張雪鵬,席亞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24, 32(3): 93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