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孔、三孔胸腔鏡手術治療對其應激、炎癥反應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麻城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3例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不同術式分為三孔組(61例,三孔胸腔鏡手術)和單孔組(62例,單孔胸腔鏡手術),兩組患者術后均觀察至出院。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前、術后1 d應激反應、炎癥因子指標,以及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jié)果 與三孔組比,單孔組患者手術時間更長,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術后引流量均更少;與術前比,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5-羥色胺(5-HT)、腎上腺素(E)、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zhì)醇(Cor)、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32(IL-32)、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升高,但單孔組較三孔組均更低(均Plt;0.05);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jié)論 相比于三孔胸腔鏡手術,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雖然手術時間更長,但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更少,且有助于減輕其術后應激、炎癥反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 ; 單孔胸腔鏡手術 ; 三孔胸腔鏡手術 ; 應激反應 ; 炎癥反應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5.07.0067.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7.021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較為常見的類型,主要包括腺癌、鱗癌、大細胞癌等類型,吸煙是其重要的發(fā)病原因;此外,長期接觸石棉、空氣污染及遺傳等因素也可能誘發(fā)非小細胞肺癌。三孔腹腔鏡手術常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該方案需在腹部作3個小切口,操作空間相對較大,且能處理相對復雜的手術情況,但腹部會留下3處瘢痕,影響美觀[1]。單孔胸腔鏡手術只在肚臍處作1個切口,切口常隱藏在肚臍天然褶皺內(nèi),術后體表基本只留下1處不太明顯的瘢痕,美容效果好,對患者心理影響??;此外,通過這一部位進入胸腔,能夠清晰觀察到肺部的病變組織,配合手術器械,精準地完成肺部腫瘤切除、淋巴結(jié)清掃等操作,且僅在肚臍處有1個切口,將對神經(jīng)和肌肉的損傷降至最低,患者術后能夠更快地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和早期活動,有利于術后恢復[2]?;诖?,開展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孔、三孔胸腔鏡手術治療的對比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麻城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23例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不同術式分為兩組。三孔組(61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39、22例;年齡65~79歲,平均(71.36±1.32)歲;腫瘤TNM分期[3]:Ⅰ、Ⅱ期分別41、20例。單孔組(62例)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40、22例;年齡65~78歲,平均(71.41±1.34)歲;腫瘤TNM分期:Ⅰ、Ⅱ期分別42、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4]中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⑵術前檢查有手術指征;⑶耐受麻醉。排除標準:⑴合并心、肺功能異常;⑵合并重度急性期疾??;⑶合并凝血功能異常;⑷術中轉(zhuǎn)開胸手術。麻城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本研究。
1.2 手術方法 給予單孔組患者單孔胸腔鏡手術:首先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進行雙腔氣管插管操作,以此實現(xiàn)單側(cè)肺部通氣;隨后,將患者擺放為側(cè)臥位,使患側(cè)處于朝上位置,在患者腋前線、腋中線之間的第4~5肋間處作切口(約3 cm),其中右肺上、中葉病變者于第4肋間作切口,其余部位于第5肋間作切口,置入切口保護套、胸腔鏡,探查胸腔內(nèi)病灶位置、大小、粘連、胸腔積液、結(jié)節(jié)臟層胸膜凹陷等情況,標記病變位置,離斷肺部靜脈,游離肺動脈,離斷支氣管,縱隔淋巴結(jié)和肺門淋巴結(jié)進行清掃,切除淋巴結(jié)及其周圍的組織,試水膨出肺部,確認無誤后,置入引流管,縫合傷口。給予三孔組患者三孔胸腔鏡手術:于患側(cè)腋前線第4至5肋間、腋后線第7肋間、腋中線第7至8肋間分別作切口(長度分別約為3、1、1 cm),作為主操作孔、輔助操作孔及觀察孔,其余操作同單孔組。兩組患者均觀察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 ⑴圍術期指標:統(tǒng)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⑵應激反應指標:術前、術后1 d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10 min,3 000 r/min)取上層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5-羥色胺(5-HT)、腎上腺素(E)、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zhì)醇(Cor)水平。⑶炎癥因子:采血和制備血清方法同⑵,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術前、術后1 d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32(IL-32)、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⑷并發(fā)癥:記錄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切口感染、心律失常、肺不張、術后延遲愈合等)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各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三孔組比,單孔組患者手術時間更長,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更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5-HT、E、NE、Cor水平均升高,但單孔組均較三孔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IL-6、IL-32、CRP、TNF-α水平均升高,但單孔組均較三孔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臨床上常采用三孔腹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3個小切口通常1個位于臍部,作為觀察孔置入腹腔鏡鏡頭,另外2個在腹部其他合適位置,作為操作孔用于放入手術器械進行操作,該術式操作較為靈活,器械之間不易相互干擾,但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5]。
單孔胸腔鏡手術需在胸壁處作1個切口,通過該切口將胸腔鏡鏡頭及操作器械放入胸腔內(nèi),完成置入器械探查胸腔、處理血管與支氣管、清掃淋巴結(jié)等手術操作;與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相比,單孔胸腔鏡手術避免了對胸壁肌肉、骨骼等組織的大面積破壞,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6]。本研究中,與三孔組比,單孔組患者手術時間更長,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更少;住院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相比于三孔胸腔鏡手術,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雖然手術時間更長,但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術后引流量更少,同時安全性良好。分析原因,單孔胸腔鏡手術僅通過1個切口置入手術器械與腔鏡鏡頭,操作空間極為有限,難以像在三孔情況下那樣自如地變換角度和位置,使得完成相同的手術操作步驟需要更精細、緩慢地調(diào)整器械,從而延長了手術時間;單孔胸腔鏡手術操作空間集中,操作更精細,使得術中對血管的處理更為精確,有助于減少血管損傷,從而降低術中出血量,且對胸壁組織的損傷小于三孔手術,較小的創(chuàng)傷導致術后組織炎癥反應程度低,滲出減少,因此術后引流量也相應減少[7];單孔手術對肋間神經(jīng)、肌肉損傷輕,術后患者疼痛程度低于三孔手術,老年患者疼痛輕,則更愿意配合進行術后康復鍛煉,有助于促進其胃腸蠕動恢復、預防肺部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單孔胸腔鏡手術術后恢復快、疼痛輕,患者能更積極地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和早期活動,有助于減少肺不張、感染等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8];相比三孔手術,單孔胸腔鏡對胸壁組織、肌肉及神經(jīng)損傷小,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風險;而本研究中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為受到本次研究術后觀察時間短的客觀影響。
在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手術中,5-HT、E、NE、Cor等應激指標及IL-6、IL-32、CRP、TNF-α等炎癥因子的水平會發(fā)生變化。術前,疾病本身會使這些指標產(chǎn)生波動,術后,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應激、炎癥反應,應激指標和炎癥因子迅速上升[9]。本研究中,與術前比,術后1 d兩組患者血清5-HT、E、NE、Cor及血清IL-6、IL-32、CRP、TNF-α水平均升高,但單孔組均較三孔組更低,這提示相比于三孔胸腔鏡手術,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有助于減輕其應激、炎癥反應。究其原因,單孔胸腔鏡手術僅需1個小切口,相比三孔胸腔鏡手術,其對胸壁組織、神經(jīng)及血管的損傷更小,手術創(chuàng)傷是導致機體應激反應的重要刺激源,創(chuàng)傷小意味著機體受到的刺激較弱,應激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如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的激活程度較低,進而使血清中E、NE、Cor等應激激素的分泌減少;同時,單孔手術對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擾動相對較小,5-HT的代謝紊亂程度也較輕,因此血清5-HT水平較低。單孔胸腔鏡手術操作空間相對集中,對胸腔內(nèi)組織的牽拉、翻動等操作相對局限,對胸腔內(nèi)重要臟器及神經(jīng)的刺激相對較小,這使得機體感受到的傷害性刺激較弱,減少了應激反應的觸發(fā)。此外,單孔胸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組織損傷釋放的炎癥信號較少,吸引到手術部位的免疫細胞數(shù)量相對較少,從而導致IL-6、IL-32、CRP、TNF-α等炎癥因子的產(chǎn)生和釋放減少;單孔手術操作相對精細且對組織的擾動范圍小,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也相應減小,進而有助于減少炎癥因子的釋放[10]。
綜上,相比于三孔胸腔鏡手術,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雖然手術時間更長,但住院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更少,且有助于減輕其術后應激、炎癥反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本研究術后隨訪觀察周期較短,后期需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觀察其安全性。
參考文獻
王輝, 鄭翔, 聞作川, 等. 三孔和單孔胸腔鏡手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圍術期應激指標水平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 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 2023, 15(11): 1921-1924, 1929.
葛威, 崔凱, 康寧寧, 等. 單孔、兩孔及三孔胸腔鏡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根治術的效果比較研究[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20, 20(18): 3470-3473.
畢偉, 李霞霞, 黃曉紅, 等. PET/CT MTVwb與臨床TNM分期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比較[J].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20, 30(2): 208-212.
中華醫(yī)學會, 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18, 40(12): 935-964.
張彤, 張安慶, 張榮新, 等. 單孔及三孔胸腔鏡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指標及術后恢復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0, 19(21): 2316-2319.
張旭峰. 單孔、兩孔、三孔胸腔鏡術對肺癌患者恢復情況及EGFR、CA21-1水平的影響[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20, 41(5): 620-623.
程辰, 張靜, 毛啟星. 單孔胸腔鏡手術與三孔胸腔鏡手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腫瘤微轉(zhuǎn)移及應激反應影響的對比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4, 23(16): 1711-1714.
伍治強, 危永強, 萬虹利, 等. 單孔胸腔鏡手術在老年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應用[J].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24, 33(12): 1089-1092.
周曉東, 鄭紹軍, 張覺宇. 單孔胸腔鏡手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血清創(chuàng)傷反應及腫瘤微轉(zhuǎn)移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22, 42(12): 2938-2941.
馮喆, 高繼東, 鄭明非, 等. 單孔與三孔胸腔鏡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術后影響[J]. 國際老年醫(yī)學雜志, 2021, 42(6): 3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