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寧寫給梁贊諾夫那張“著名的紙條”證明,他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工程背后的直接推動者。列寧直接或間接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1917年前,親自摘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1917—1924年間,委托梁贊諾夫、阿多拉茨基等人搜集和整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1924年后,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等人承襲列寧遺志,有計劃地推動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譯出版,代表成果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MEGA1。列寧在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進程中積累了富有特色的方法。就一般方法言,如成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大量吸收“好的翻譯人員”、給予充足經(jīng)費支持、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編譯工程的國際化等。就具體方法言,如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必須根據(jù)德文原著來譯出”,“‘用自己的話’敘述馬克思”經(jīng)典文獻,重視前言、注釋和索引等副文本功能,分類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等。上述經(jīng)驗方法,強化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組織保障,奠定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編譯人員的招募方向,闡釋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國際意義,重現(xiàn)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原初形態(tài),提出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話語建構(gòu),突出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副文本功能,明確了分類編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方向,促進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世界的廣泛傳播。
關(guān)鍵詞:列寧;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MEG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圖分類號:A81"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8477(2025)03-0027-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俗稱MEGA)是關(guān)于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最具權(quán)威性的版本形式。歷史地看,MEGA有兩個不同版本,即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MEGA1和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且至今仍有巨大影響的MEGA2。人們常將MEGA1與達·波·梁贊諾夫(1870—1938)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有人稱其為“MEGA1的靈魂人物”[1](前言)或“‘MEGA’之父”。[2](編譯說明)雖然,俄國十月革命前,梁贊諾夫?qū)︸R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搜集與整理為MEGA1的誕生起到重要鋪墊作用,但列寧寫給梁贊諾夫那張“著名的紙條”①證明,如果沒有他的全力支持,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特別是MEGA1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一版的編譯進程恐怕不會那么順利。因此,本文旨在揭示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輯出版歷程中的重要作用,提煉其關(guān)于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指導方法及其時代價值。
一、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歷程
1924年,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和共產(chǎn)國際通過了MEGA1編輯出版工程的決議。它之所以能推進實施,得益于列寧對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重視及其領(lǐng)導的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因此,本文將列寧直接或間接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1917年前,列寧零碎地翻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這是促使他關(guān)注和重視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重要前提;1917—1924年間,以列寧為代表的蘇共中央搜集和整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1924年后,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等人承襲列寧遺志,有計劃地推動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譯出版,代表成果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MEGA1。
(一)1917年前:摘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
列寧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哲學家,還是一名杰出的翻譯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列寧在學習馬克思恩格斯文獻時就開始零星地、片段地摘譯其內(nèi)容。
1889年底至1890年間,列寧在薩馬拉學習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時,曾翻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不過這篇譯稿未能保存下來。[3](567)1894年4月以前,列寧研究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并將個別段落譯成俄文。[4](108)1894年春,列寧針對《俄國財富》雜志反馬克思主義者的幾篇文章,以《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nèi)绾喂羯鐣裰鼽h人?》為題寫了反批評文章,文中他引用的恩格斯《反杜林論》的引文就是由他親自譯成俄文。[3](508)
與上述翻譯馬恩文獻時間線幾乎吻合,即1888—1894年間,列寧同時系統(tǒng)地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1—3卷,1并寫下大量批語和標示。2這些批語和標示為列寧撰寫《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一文作了準備材料。該文中,列寧所引用的《資本論》文字,都取自《資本論》德文版,由其親自翻譯。[5](18)長期對《資本論》德文版的研究和翻譯,為列寧參與新的《資本論》俄文版3的翻譯工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資料顯示,列寧參與了《資本論》德文第3版的俄文翻譯工作,并同斯克沃爾佐夫—斯捷潘諾夫(1870—1928)一起校訂了1907年出版的《資本論》俄文版第2卷譯文??∮?909年版《資本論》第1卷封面的莫斯科出版社關(guān)于《資本論》全三卷用俄文出版的報道中就提到列寧參加了翻譯工作,1908年《俄國思想》雜志第8期發(fā)表的關(guān)于《資本論》俄譯本的文章也證實了這一報道。[6](669)
1913年9月,由倍倍爾和伯恩斯坦編輯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德文版四卷本正式出版;11月,列寧在致妹妹瑪·伊·烏里揚諾娃的信中談到,他已讀完這部四卷本的通信集。此后,他反復(fù)研讀此通信集,寫下共計76頁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提要》,1十月革命勝利后,這部提要作為編譯《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俄文版的準備材料,由列寧親自交給弗·維·阿多拉茨基(1878—1945)。
歷史地看,梁贊諾夫有一個所謂“前MEGA1時期”,特指十月革命勝利前梁贊諾夫?qū)︸R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整理活動,而這一活動被視為梁贊諾夫后續(xù)推進MEGA1編輯出版的重要鋪墊。[1](21)事實上,列寧也有一個“前MEGA1時期”,這為他推動搜集和整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工作做了思想準備。
(二)1917—1924年間:搜集和整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
十月革命的勝利,為列寧進一步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輯出版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穩(wěn)定條件。
1918年,俄共中央委員會成立了由列寧領(lǐng)導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編委會,其成員包括:斯捷潘諾夫、阿·瓦·盧那察爾斯基、瓦·瓦·沃羅夫斯基、米·尼·波克羅夫斯基等人。[7](24-25)雖然編委會的規(guī)格很高(由列寧指導),其中不乏著名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翻譯家,但由于新政權(quán)剛剛成立,有些人同時被委派了其他重要的工作,2因此,編委會的運轉(zhuǎn)大多由斯捷潘諾夫負責。1918—1922年間,編委會共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5、6卷,其中大部分只是重印了列寧和斯捷潘諾夫等人在革命勝利前出版的三卷《資本論》俄文版,在關(guān)于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新內(nèi)容方面的推進是十分有限的。3在缺乏專業(yè)團隊、缺少編撰科學基礎(chǔ)等因素下,斯捷潘諾夫負責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工作被迫停止。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編譯的首次嘗試一度擱淺,但其中積累的經(jīng)驗教訓為列寧推進MEGA1的編輯出版提供了啟示。很快,列寧意識到搜集和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工作必須由具有相應(yīng)工作背景且能全身心投入的人負責。這時,他想起了早年相識的故人,阿多拉茨基和梁贊諾夫。
1920年8月,列寧同從喀山來莫斯科搜集十月革命史料的阿多拉茨基談話,委托他編譯、出版俄文版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8](709)據(jù)阿多拉茨基回憶:“為了進行收集十月革命史料的工作,1920年8月我被召至莫斯科?!又覀冋勂瘃R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集?!ダ谞枴ひ晾锲骈_始向我說明工作的開展計劃,照他的意思,這項工作必須盡快來進行?!盵9](549)
這里所說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集”,就是前文提到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德文版。為了順利推進《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俄文版的編譯工作,列寧將自己所藏四卷德文版通信集和1913年底讀通信集寫的提要一并交給了阿多拉茨基。[9](550)此后,列寧時刻關(guān)注著《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俄文版的編譯進程,在1921—1922年間曾多次致信阿多拉茨基詢問編譯情況,并對編譯工作提出建議。4在列寧看來,編譯通信集“是一項重要的國際事業(yè)”,[10](381)“這件事必須干下去,要干到底?!盵10](372)1922年底,阿多拉茨基所編的俄文版通信集以“書信集。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中的理論和政治”1為名問世。
協(xié)助列寧搜集和整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另一個關(guān)鍵人物是梁贊諾夫。1921年2月前,列寧曾致信梁贊諾夫詢問:“你們圖書館里有沒有從各種報紙和某些雜志上搜集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書信?……有沒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書信的目錄?它,即那個目錄能不能給我看一個星期?”[11](104)同年2月2日,列寧又致信梁贊諾夫,并隨信附了一本恩格斯的《政治遺囑。未發(fā)表的信件》(1920年柏林版),他說:“(1)您是否知道恩格斯書信里畫了著重線的那些地方是從哪里摘引來的?(2)這些書信是否全文刊登過?登在什么地方?(3)如果刊登過,能否找到并弄到手?(4)我們能否向謝德曼之流及其同伙(要知道他們是一群見錢眼開的家伙)購買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信?或者是書信的照片?(5)我們有沒有希望在莫斯科收集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發(fā)表過的全部材料?(6)在這里已經(jīng)收集到的材料有沒有目錄?(7)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信(或復(fù)制件)由我們來收集,此議是否可行?”[11](105-106)這兩封信件的內(nèi)容與列寧委托阿多拉茨基的工作前后匹配了起來。
此外,這兩封信的意義還在于:它從根本上決定了由梁贊諾夫擔任首任院長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發(fā)展方向。從信件內(nèi)容來看,它規(guī)定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準備工作大綱,因為無論是收集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書信,還是購買這些書信的照片、出版物,無論是尋覓馬克思恩格斯發(fā)表過的全部材料,還是查找、編輯馬克思恩格斯摘錄的引文,這些工作都屬于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譯范疇。[1](44)
此后,列寧把搜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重任交給了梁贊諾夫。他說:“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書信都收集起來是件重要的事情,您做這件事能比別人做得更好?!盵12](351)為了完成列寧的任務(wù),梁贊諾夫于1921年6月前往德國,竭力搜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12](631)
作為回報,梁贊諾夫的馬恩文獻搜集工作也卓有成效。1921年9月,梁贊諾夫來信向列寧匯報購買綠山城圖書館和毛特內(nèi)爾圖書館的想法?!扒罢呤巧鐣髁x史文獻的最豐富的收藏地。除雜志外,還藏有幾乎全部石印文獻、許多珍本書和極好的全套空想主義作品”,而后者“是世界上唯一的孤本書收藏地。它對研究馬克思主義來說是無可替代的。除各種書籍外,還藏有大批版畫和肖像、各革命時期的錢幣和大量手稿”。梁贊諾夫興奮地說:“如果我們買下這兩個圖書館,那我們在莫斯科就會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社會主義文獻圖書館了。”[12](360)同年11月,梁贊諾夫來信向列寧匯報了他到國外購買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發(fā)表的著作和手稿的結(jié)果,并隨信給列寧送來了馬克思《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照相復(fù)制件和拉薩爾書信集第3卷的校樣。[10](558)
阿多拉茨基和梁贊諾夫在馬恩文獻搜集和整理方面屢見成效的背后離不開列寧的強力支持,正是得益于這樣的基礎(chǔ),方使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代表性成果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MEGA1的編譯出版才成為可能。
(三)1924年后:有計劃地編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
自1922年底列寧退出政壇,俄共內(nèi)部就其接班人問題展開激烈的權(quán)力斗爭,1924年列寧去世后,這種斗爭愈發(fā)擴大化了。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關(guān)于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輯出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俄共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早期代表性成果,總少不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和MEGA1,前者供廣大讀者閱讀,后者供學術(shù)研究之用,這兩項工作是同時推進的。1924年5月,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通過一項特別決議,即要求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采取一切辦法來盡快地出版俄文版和其他文字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3](501)后來的共產(chǎn)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一致通過決議,委托梁贊諾夫進行MEGA1的編輯出版工作。[14](27)自此,經(jīng)列寧直接推動,由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具體執(zhí)行的、有計劃地編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梁贊諾夫運用他對識別和辨認馬克思恩格斯文獻手稿的獨特知識,從外國古董公司和商店尋找和購買馬恩原始文件和書籍典藏,并與德國、奧地利和其他國家社會民主人士聯(lián)系,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將馬克思和恩格斯現(xiàn)存的全部文學遺產(chǎn)(原件或影印件)的相當一部分匯集在莫斯科,建了一個為國際所公認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心。截至1931年,研究所已經(jīng)積累了超過15000份原始手稿和175000份復(fù)印件,[14](25)奠定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出版的文獻基礎(chǔ)和組織前提。
直到1931年2月梁贊諾夫因“政治問題”被免職后,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共出版了十卷俄文版《全集》:1928年第1卷,1929年第2、3、5、21、22卷,1930年第6、7、8、23卷和五卷六冊MEGA1:1927年底的MEGA1第Ⅰ部分第1卷上冊,1929年第Ⅰ部分第1卷下冊和第Ⅲ部分第1卷,1930年第Ⅰ部分第2卷和第Ⅲ部分第2、3卷。其中,MEGA1第Ⅲ部分第1—3卷,就是列寧生前囑托梁贊諾夫“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書信都收集起來”的重要突破?!榜R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書信”集中匯編在MEGA1第Ⅲ部分第1—4卷中,它與前文《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德文版在編排上是相對應(yīng)的。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MEGA1第Ⅲ部分第1—4卷完整且忠實原文地收錄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通信本來面貌。這是梁贊諾夫的貢獻,但遺憾的是,他未能在任期內(nèi)看到MEGA1第Ⅲ部分第4卷的出版。
梁贊諾夫被捕,使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譯工作受到重創(chuàng),不過幸運的是,他的繼任者在整理馬恩文獻上也頗具經(jīng)驗。經(jīng)蘇共政治局通過決議,合并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和列寧研究院,時任列寧研究院副院長的阿多拉茨基任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新任院長。[15]在阿多拉茨基的堅持下,由梁贊諾夫一手組織創(chuàng)立的編譯工作團隊得以最大程度保留,包括恩斯特·崔貝爾、弗蘭茨·席勒以及保爾·韋勒等核心人物在內(nèi)的一百多名工作人員繼續(xù)為研究院所聘用。1931年下半年,MEGA1第Ⅲ部分第4卷出版,主編署名阿多拉茨基。
至于阿多拉茨基在第Ⅲ部分第4卷的編譯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我們無從考證,可能如他在“前言”中所說,書目索引和其他索引基本上是由以前的編輯人員完成的,文本的構(gòu)建也是由梁贊諾夫之前的助手弗蘭茨·席勒完成的,[1](138)而真正屬于阿多拉茨基的比重很少。但它所反映的重要信息是,這卷書信集既是阿多拉茨基對梁贊諾夫工作的向前推進,更是對列寧生前囑托他將編譯通信集這“一項重要的國際事業(yè)”“干到底”的精神的傳承。因而,在阿多拉茨基同時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時,通信集被納入俄文版全集的首批工作。1931—1933年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出齊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其功績在于使“恢復(fù)了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4卷集原來的文字”[16](16)為廣大群眾所熟知。
在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下,阿多拉茨基為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譯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除梁贊諾夫任期內(nèi)出版的MEGA1五卷六冊外,阿多拉茨基任期內(nèi)出版了七卷,分別是:1931年的MEGA1第Ⅲ部分第4卷,1932年的MEGA1第Ⅰ部分第3、4、5、6卷,1935年MEGA1第Ⅰ部分第7卷和一部收錄恩格斯《反杜林論》和《自然辯證法》的特別卷。1其中,第Ⅰ部分第3卷和第5卷分別收錄了首次以原文形式呈現(xiàn)的馬克思的兩部著名手稿——“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MEGA1在1931—1932—1935—1939之間的出版卷數(shù)分別對應(yīng)的是“1—4—2—0”,之所以如此,與當時復(fù)雜的國際和國內(nèi)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1933年初希特勒執(zhí)政后,MEGA1失去在柏林的出版陣地,繼而使出版工作陷入停頓,在出版陣地轉(zhuǎn)移至莫斯科后,不久又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在國家存亡面前,作為學術(shù)工程的MEGA1不得不暫時退出,最終,MEGA1的編譯成果停留在十二卷十三冊上。而同時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沒有遭遇“出版陣地”被迫轉(zhuǎn)移的風險,在1931—1939年間,基本實現(xiàn)每年都有新卷次出版。在全集俄文“第一版的29卷當中有15卷是由阿多拉茨基編輯的”。[9](564)除了編譯MEGA1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外,阿多拉茨基還編譯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選》兩卷集第一版,多卷本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庫》。同時,他還負責《列寧全集》和《列寧文集》多卷次的編輯工作。阿多拉茨基在晚年還寫了《卡爾·馬克思傳》(草稿),這是他按照列寧的指示,對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文獻遺產(chǎn)進行整理和編輯工作的一種總結(jié)。
由上可知,列寧是蘇聯(lián)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工作背后的直接推動者,他在親身參與馬恩文獻遺產(chǎn)編譯歷程中積累了豐富而又寶貴的編譯方法。
二、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方法
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具體方法。就一般方法,如成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大量吸收“好的翻譯人員”、給予充足經(jīng)費支持、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編譯工程的國際化等。就具體方法,如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必須根據(jù)德文原著來譯出”、“‘用自己的話’敘述馬克思”經(jīng)典文獻,重視前言、注釋和索引等副文本功能,分類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等。
(一)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一般方法
第一,成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上文提到,1918年開始的,由列寧領(lǐng)導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編譯的首次嘗試因某種原因而擱淺,這時,列寧意識到,推進這項復(fù)雜而長期的工作,必須建立穩(wěn)定的組織保障。1920年12月,在列寧主持下,俄共(布)中央委員會全會決定“建立馬克思主義博物館”,并將這一“具有非凡國際意義的任務(wù)”[17](80)委派給了梁贊諾夫。一個月后,即1921年1月11日,馬克思主義博物館改名為社會主義科學院所屬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梁贊諾夫被任命為首任院長。1921年2月,列寧致信詢問梁贊諾夫是否搜集有馬克思恩格斯的文獻遺產(chǎn)。1921年6月,梁贊諾夫在列寧的委托下前往德國搜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1921年9月,列寧致信梁贊諾夫,稱搜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您做這件事能比別人做得更好”。1921年11月,梁贊諾夫致列寧的信中提出,“關(guān)于成立一個委員會以研究有關(guān)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的工作和共產(chǎn)國際的出版工作的一些問題的建議”,[10](558)該建議得到列寧的批示,并“轉(zhuǎn)給政治局委員”。[10](19)1922年6月1日起,經(jīng)蘇共中央調(diào)整,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被改造成隸屬蘇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一個獨立研究機構(gòu)。[14](19-20)在列寧的支持下,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隸屬國家機構(gòu),獲得相當政治地位;另一方面,黨的決議明確界定了研究院的工作方向即“采取一切辦法來盡快地出版俄文版和其他文字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梁贊諾夫可以動用國家財政完成這些任務(wù)”。[15]
第二,大量吸收“好的翻譯人員”。對卷帙浩繁的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進行搜集、整理與翻譯,注定需要一代又一代專業(yè)人才的接續(xù)努力。革命年代,列寧就認識到專業(yè)翻譯人才的重要性。1903年初,列寧計劃出版《星火報》叢書,他在2月8日致弗·德·邦契—布魯耶維奇的信中說:現(xiàn)在“好的翻譯人員沒有。(我正為修改譯文累得精疲力竭)……如果您能組織一些好的翻譯人員和挑選一些好的作品供翻譯,那么這項工作將非常有益并一定能獲得成功”。[18](319-320)在列寧看來,“好的翻譯人員”對編譯事業(yè)的成功是“非常有益”的。這一點,從他與梁贊諾夫的交往便可見一斑。二人相識于1900年前后,起初是合作關(guān)系,后因政見不合而彼此對立,1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梁贊諾夫才加入布爾什維克,正式成為列寧領(lǐng)導的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同路人。
從寫給梁贊諾夫那張“著名的紙條”看,列寧并未因政治因素而刻意疏遠梁贊諾夫,反而委以搜集和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重任,充分說明了列寧對“好的翻譯人員”的重視和珍惜。列寧“知人善用”的寬闊胸襟也影響著梁贊諾夫的人才觀,他知道,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質(zhì)的翻譯團隊,才能滿足如此龐大而艱巨的編譯任務(wù)。由于馬克思恩格斯文獻主要以德文撰寫,因此精通德語是梁贊諾夫選人的必要條件。為此,他通過兩種途徑尋求幫助:一是向共產(chǎn)國際德國人支部求助;二是請求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支持。[15]
在梁贊諾夫的領(lǐng)導下,一個由200余人組成的編譯團隊開始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重要工作,他們大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擅長德語的俄國人。主要人物是波里斯·尼古拉耶夫斯基(1887—1967)和伊薩克·伊里奇·魯賓(1886—1937)。[15]第二類是因?qū)W術(shù)興趣或政治原因來到莫斯科的德國人。他們主要于1924—1925年來到莫斯科,有朱利葉斯·沙克斯特(1887—1943)、埃米爾·朱利葉斯·甘貝爾(1891—1966)、卡爾·施穆科勒(1898—1938)、漢斯·施泰因(1894—1941)、格特魯?shù)隆啔v山大(1882—1967)等人。[7](33)
第三,給予充足經(jīng)費支持。革命時期,生存是列寧常常面臨的重要問題,因而在他的翻譯實踐中,有時不是純粹出于革命的理論需要,而是生存需要。在一封1898年3月8日的家書中,列寧談到他的債務(wù)問題,他說,在當年秋天“將得到一筆翻譯稿費,完全可以還清債務(wù)”。[19](99)1898—1899年間,列寧曾與夫人娜·康·克魯普斯卡婭合譯維伯夫婦的《英國工聯(lián)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一書,并獲得了相應(yīng)稿費,但出版社不能將稿費及時匯來的問題也讓列寧頗為惱火。1直到革命前夕,列寧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還是替出版社翻譯資料的稿費。在1917年2月15日致瑪·伊·烏里揚諾娃的信中,列寧說:“今天我收到由亞速海—頓河銀行轉(zhuǎn)來的808法郎,此外,1月22日我還收到了500法郎。請告訴我,這是什么錢?”列寧收到這筆“巨款”后心情大好,夫人克魯普斯卡婭還對他開玩笑說:“你開始領(lǐng)‘養(yǎng)老金’了?!盵19](445)因此,曾飽受“經(jīng)費匱乏”困擾的列寧在梁贊諾夫前往德國搜集馬恩文獻前,特別授意俄共(布)中央組織局,撥給梁贊諾夫50000金盧布作為購買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的啟動經(jīng)費,并告訴梁贊諾夫必要時可找中央追加經(jīng)費;而當梁贊諾夫來信計劃收購綠山城圖書館和毛特內(nèi)爾圖書館,并請求經(jīng)費支持時,列寧爽快地在信上寫下批語“決定增撥75000”[12](360)金盧布。
第四,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編譯工程的國際化。從兩個不同MEGA版本持續(xù)百余年且仍在繼續(xù)的歷史看,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是一個需幾代人接續(xù)努力的國際性項目。對此,列寧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在那張“著名的紙條”中給出了一條明晰的線索:“(4)我們能否向謝德曼之流及其同伙(要知道他們是一群見錢眼開的家伙)購買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信?或者是書信的照片?”這提到的“謝德曼之流”指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領(lǐng)袖之一的謝德曼(P. Scheidemann,1865—1939)及其成員。列寧之所以提到謝德曼的名字,是因為悉知梁贊諾夫在20世紀10年代與德國社會民主黨建立了良好聯(lián)系。[20]在列寧看來,“如果沒有一位既富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學養(yǎng),又與國外科學研究機構(gòu)聯(lián)系密切的科學家,沒有一位既具有卓越的組織能力,又可以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遺稿保管人直接打交道的領(lǐng)導者”,[1](前言)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編譯工作是難以想象的。
得到蘇共中央全力支持的梁贊諾夫,奔走于歐洲各地盡一切可能搜集和整理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在此期間,他從歐洲乃至世界各地招募一批優(yōu)秀的科學通訊員,讓他們致力于馬恩文獻遺產(chǎn)的搜集工作。這些人包括前文提到的尼古拉耶夫斯基和漢斯·施泰因,除此之外,還有法國的列夫·伯恩施坦(Lew Bernstein)和阿歷克斯·吉蘭(Alix Guillain)、英國的西文斯(Sivens)以及后來的馬斯卡婭(Maiskaja)、美國的特拉荷滕伯格(Trachtenberg)等等。2在這些遍及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通訊員的努力下,大量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被運往莫斯科。[20]
(二)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具體方法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必須根據(jù)德文原著來譯出”。列寧認為,德文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的初始語言,編譯其文獻遺產(chǎn),“必須根據(jù)德文原著來譯出”。[21](5)如此方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向讀者展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思路的進展、精神世界的動向及其對時代精神的把握??梢哉f,編譯“德文原著”對于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來說,具有無可替代的文本研究價值。
系統(tǒng)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文獻,是列寧一生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這一點從他撰寫的數(shù)量龐大的讀書筆記便可佐證,無須贅言。革命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在俄國的傳播相對有限的條件下,列寧閱讀馬恩著作的文獻來源有二:其一,直接參看德文原著。其二,參閱馬恩文獻俄文版。關(guān)于前者,上文已有詳述,此處重點討論后者。盡管馬恩文獻俄文版相較德文原著而言閱讀起來相對輕松,但它畢竟是“二手材料”,其是否準確傳達馬恩思想要旨尚且存疑。如恩格斯所述:要“根據(jù)原著來研究這個理論,而不要根據(jù)第二手的材料來進行研究”,盡管后者“的確要容易得多”。[22](593)因此,列寧在參看馬恩文獻俄文版時表達出明顯的批判精神。
《資本論》俄文版是《資本論》第一次被譯成外文,其譯者格·亞·洛帕廷和尼·弗·丹尼爾遜在編譯俄文版時曾與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有通信往來,且收到過馬恩二人對俄譯本提出的一些建議。[22](805)可以說,《資本論》俄文版從定稿到出版背后都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子,但這并不意味著《資本論》俄文版忠實地呈現(xiàn)了馬恩思想要旨。列寧指出:《資本論》第3卷第6篇“超額利潤轉(zhuǎn)化為地租”中,恩格斯的原文說:“歐洲的租地農(nóng)場主和農(nóng)民在地租維持原樣的情況下,當然競爭不過這種草原處女地以及屈服于賦稅重壓的俄羅斯和印度的農(nóng)民?!虼?,從蘇格蘭到意大利,從法國南部到東普魯士,到處都聽得到地主的怨言。值得慶幸的是,所有草原還遠沒有全被開墾;還有足夠數(shù)量的草原可以使歐洲所有大地主以及小地主遭到破產(chǎn)?!钡牵诙碜g本中,“值得慶幸的是”這幾個字被漏掉了。漏掉“值得慶幸的是”看似對整段文字影響不大,但“如果讀者仔細地讀了這一段話,那就一定會弄清楚,恩格斯說的同尼·—遜先生想要強加在他身上的恰恰相反”,恩格斯所表達的是“用他特有的爽朗的諷刺口吻來祝賀世界資本主義的最后步驟,他說,值得慶幸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草原沒有開墾,可以讓事情繼續(xù)這樣進行下去”。[5](295)為此,列寧常批評馬克思恩格斯文獻俄譯本“多半不是譯得不全,就是譯得很糟”。[21](5)
第二,“‘用自己的話’敘述馬克思”經(jīng)典文獻。列寧在《我們的綱領(lǐng)》中指出,馬克思的理論不是一成不變或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對于俄國的“實際生活”來說,“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yīng)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盵23](161)這里列寧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俄國化,而這一思想也體現(xiàn)在其翻譯觀中。
在列寧看來,翻譯馬克思恩格斯經(jīng)典原著,要“‘用自己的話’敘述馬克思”,而不是像所謂“‘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那樣“背誦和引證《資本論》,不管恰當不恰當……就像尼古拉·—遜先生所干的那樣”。[5](567)他對《資本論》俄文版迻譯某些范疇、術(shù)語時不根據(jù)具體實際“背誦和引證《資本論》”表達不滿。他說: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提到地租產(chǎn)生的起點是“Arbeitsrente”,該術(shù)語的準確意思是“工役地租”。但在《資本論》俄譯本中,“Arbeitsrente”這個術(shù)語被翻譯成“勞動地租”。列寧認為,“我們的譯法較正確,因為俄文中有‘工役’這個專門用語,意思恰恰是指依附農(nóng)民為地主做工?!盵5](147)這里明確表達了概念、范疇的編譯應(yīng)具有民族特色的意思。
第三,重視前言、注釋和索引等副文本功能。前言、注釋和索引等是除正文之外的副文本,其功能體現(xiàn)為二:一方面,它是譯者對正文內(nèi)容的介紹、補充和闡釋,發(fā)揮了先導和解釋功能;另一方面,它是作者、譯者和讀者三者之間的共時性交往,發(fā)揮了媒介功能。[24]這兩個方面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jīng)典著作的傳播和普及。
列寧曾親自為一些譯著、譯文撰寫注釋和前言。1898年3—8月,他翻譯維伯夫婦的《英國工聯(lián)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第一卷時加了許多注釋。[23](476)1907年2月,為卡·馬克思致路·庫格曼書信集俄譯本寫序言。1907年8—10月,列寧為克·蔡特金《斯圖加特國際社會黨代表大會》一文寫注釋。他說:“我們對這篇文章加幾條注釋,目的是告訴俄國讀者一些從西歐社會主義報刊中得知的事實,…… ”[25](76)這些經(jīng)歷使列寧非常重視前言、注釋和索引等副文本在譯文中的作用。
在讀到倍倍爾和伯恩斯坦編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德文版時,列寧對其前言、注釋和索引等思想和技術(shù)方面的工作極不滿意,并將矛頭指向承擔主要編輯工作的伯恩斯坦。他說:“伯恩斯坦寫的前言,一部分空洞無物,一部分簡直錯誤百出,例如關(guān)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露的拉薩爾和施韋澤的機會主義錯誤,沒有確切、明白、直接地說明,而只有一些折中主義的語句和攻擊,如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對拉薩爾并不全對’(第3卷第XVIII頁),又如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策略問題上與其說同李卜克內(nèi)西‘接近’,不如說同施韋澤更為‘接近’(第4卷第X頁)。這些攻擊除了掩蓋和粉飾機會主義外,再沒有什么別的內(nèi)容。……從技術(shù)方面來看,索引編得不能令人滿意,4卷書只有一個索引(例如,考茨基和斯特林的名字均未收入);對各封書信所加的注解太少,并且不是像左爾格那樣,把注解同有關(guān)的書信放在一起,而是分散在編輯寫的前言里,還有其他一些不足。”[26](277-278)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通信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政治價值,但因副文本方面的諸多缺點,對人們“研究這部通信集當然會造成困難”。[26](278)
因此,在阿多拉茨基編譯這部通信集時,列寧結(jié)合自身經(jīng)驗并提出建議。他說:“序言我已看過,……應(yīng)該把書信中確實精彩的段落同馬克思的其他著作、同《資本論》結(jié)合起來(例如,關(guān)于‘平等’問題,這是《資本論》中極其重要的論述)。譬如談某個問題,就指出這個問題在書信中是如何如何講的,在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是如何如何講的,在《資本論》中又是如何如何講的?!页霰舜说穆?lián)系,并加以編排整理。反復(fù)地考慮兩三遍,然后簡要地加以評述?!盵12](151-152)在談到注釋問題時,他說:“書信要加注釋,使人能夠看懂?!盵10](383)
第四,分類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對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采取分類編譯的方式,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研究人員、一般群眾、黨員干部等)的閱讀和研究需要。
1913年,列寧指出,“倍倍爾和伯恩斯坦……藏有四大卷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豐富遺產(chǎn),這些書只有類似……書呆子才會去念它?!盵9](549)他提議:“應(yīng)該把最重要的原則摘要出版”,[26](278)使它可在工人群眾中廣泛傳播?!鞍炎钪匾脑瓌t摘要出版”,實際提出了分類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指導綱領(lǐng)。
1920年8月,列寧將分類編譯《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的任務(wù)交給阿多拉茨基,并“說明工作的開展計劃”。列寧在1922年4月阿多拉茨基來信上寫下的批注,揭示了分類編譯通信集這項工作的“開展計劃”。首先,四卷本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被確定為一卷本的《馬克思恩格斯關(guān)于理論和政治問題的書信選集》。其次,“編書計劃……按年代順序編排。有些信件,例如給安年科夫的信,全文刊印,有些則只印摘錄。”列寧在旁批注“對!”并在“有些則只印摘錄”下標注下劃線。最后,阿多拉茨基問:通信集中“是否只選理論和政治方面的,或再辟出一定篇幅,選一些說明馬克思的生活、對了解他的生平有意義的信件。我認為無此必要”。列寧在旁批注“我也這樣認為”。[10](382-383)
三、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歷史貢獻
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的方法,強化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組織保障,奠定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編譯人員的招募方向,闡釋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國際意義,重現(xiàn)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原初形態(tài),提出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話語建構(gòu),突出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副文本功能,明確了分類編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方向,促進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世界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的歷史貢獻。
(一)強化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組織保障
組織保障是實施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工程的重要前提,由此,列寧批準成立蘇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并指派梁贊諾夫擔任首任院長。列寧對組織保障在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影響著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1949年1月,德國統(tǒng)一社會黨(SED)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組建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IML)。在早期,研究院的任務(wù)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著作。1952年底,經(jīng)毛澤東批準,中共中央決定將俄文編譯局和斯大林全集翻譯室合并,組成“馬恩列斯著作編譯所”,[27](636)來年1月,該所正式定名為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其任務(wù)是“有系統(tǒng)地有計劃地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全部著作”。[28]
(二)奠定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編譯人員的招募方向
列寧認為,在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中,“好的翻譯人員”尤為重要,這一點從他重用梁贊諾夫便可見一斑。受列寧人才觀影響,梁贊諾夫在編譯MEGA1進程中,大量吸收“好的翻譯人員”,其中不乏卓有貢獻者?!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推進與實施,能夠體現(xiàn)自“列寧—梁贊諾夫”以來關(guān)于“好的翻譯人員”的一貫精神。毛澤東歷來重視“好的翻譯人員”,強調(diào)若沒有“翻譯馬、恩、列、斯的著作,翻譯蘇聯(lián)先進的東西和各國馬克思主義者的東西”[29](342)的人才,“中國哪曉得什么是馬列主義”。[29](418)中共中央編譯局成立之初,便聚集了一百多人,除老一輩翻譯家外,絕大多數(shù)是來自北京、上海、哈爾濱三個俄語??茖W校的畢業(yè)生。在充分運用“以老帶新、能者為師”的方法后,編譯人才隊伍持續(xù)壯大,其中更涌現(xiàn)了不少翻譯名家。
(三)闡釋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國際意義
列寧指出,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是一項重要的國際事業(yè)”,推進和實施這項重要的國際事業(yè),有賴國際之間的通力協(xié)作。受此影響,梁贊諾夫借助他的私人關(guān)系和在“出版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以及第一國際史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贏得的良好聲望,與柏林、巴黎、倫敦、維也納、布拉格和華沙等地檔案館建立聯(lián)系,獲得“進入各國檔案館的許可,并在那里獲得了我們其他機關(guān)的學者享受不到的特權(quán)”。[30](358)得益于這些通過國際化人才交流、機構(gòu)合作等形式匯集的寶貴館藏資源,蘇共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心在短短數(shù)年內(nèi)躍升為國際公認的馬克思學中心。1990年5月,蘇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科學院等四家機構(gòu)在阿姆斯特丹召開商討MEGA2維繼問題會議,達成13項協(xié)議,其中第一項即“擴大規(guī)模,讓更多國家的學者參與MEGA2的編輯”。[31]除蘇聯(lián)和東德外,來自西德、奧地利、荷蘭、法國、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的研究人員加入了負責MEGA2的編輯委員會,[7](38)形成了一個由各國知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編輯團隊。
(四)重現(xiàn)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原初形態(tài)
梁贊諾夫編譯MEGA1的三個鮮明特征是:第一,全面完整;第二,忠實于原文;第三,采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原初寫作語言。[1](前言)可以說,這是對列寧要求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必須根據(jù)德文原著來譯出”精神的繼續(xù)與發(fā)展。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在出版MEGA1第Ⅲ部分第1—4卷時,增補了被伯恩斯坦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中刪掉的近175封信件,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通信。同時,MEGA1還標注了被伯恩斯坦刪節(jié)、修改的內(nèi)容,因而,有人稱這“實際上成為了伯恩施坦版《通信集》的‘校勘卷’”。[1](84)可以說,MEGA1第Ⅲ部分第1—4卷如實、完整地再現(xiàn)了馬克思恩格斯通信的原初形態(tài)。上述原則同樣貫穿在MEGA1其他卷次的編輯中。
(五)提出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話語建構(gòu)
在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中強調(diào)“‘用自己的話’敘述馬克思”,是構(gòu)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翻譯話語體系的重要前提。列寧指出,過去俄國所謂“‘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如丹尼爾遜之流,只是不斷地“背誦和印證”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他看來,重要的不是“背誦和印證”,而是在編譯進程中不斷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概念、范疇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的深度融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沿襲了列寧的這一指導思想。毛澤東在處理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核心概念的譯法上,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矛盾概念闡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用知與行的關(guān)系闡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實現(xiàn)了中國哲學概念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的連續(xù)貫通,同時,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編譯話語體系。
(六)突出了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的副文本功能
列寧對前言、注釋和索引等副文功能的重視,奠定了MEGA1的編譯基調(diào),繼而影響著MEGA2的編輯原則。1932年,在阿多拉茨基接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后,他曾就MEGA1的編譯技術(shù)問題與編者展開討論,討論結(jié)果不僅制定了“原文再現(xiàn)指南”,還制定了“關(guān)于MEGA第一部分各卷的結(jié)構(gòu)和附錄的指南”。在這些指南中,MEGA1編譯工程得以系統(tǒng)化規(guī)定,即“MEGA各卷的原文再現(xiàn)、附錄和結(jié)構(gòu)應(yīng)當統(tǒng)一”。[32]阿多拉茨基對副文本的要求和規(guī)定背后不無列寧的影響。在副文本的重視和編輯上,MEGA2明顯超過MEGA1,成為其顯著的特色之一。在MEGA2中,資料部分(前言和注釋)被擴展成與正文卷同等重要的獨立卷冊,索引部分則被細化為文獻索引(Literaturregister)、人名索引(Namenregister)和名目索引(Sachregister)。
(七)明確了分類編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方向
分類編譯是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在列寧的影響下,蘇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除編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MEGA1外,還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選》《馬克思恩格斯文庫》和“馬列主義叢書”等。[15]20世紀60—70年代,德國統(tǒng)一社會黨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針對不同對象,編譯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全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德文版(39卷本),選集——《馬克思著作選集》(6卷本)、《恩格斯著作選集》(8卷本),單行本——《卡爾·馬克思論波蘭問題的歷史》《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ざ鞲袼拐撜Z言風格》等。
(八)促進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世界的廣泛傳播
MEGA1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一版,是列寧推進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誕生于20世紀20至30年代的12卷本MEGA1,為當時世界各國傳播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提供了最具權(quán)威性的版本形式。1928—1935年,日本改造社以MEGA1為底本,編譯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日文一版,“這是世界上首套依據(jù)MEGA1編譯出版的日文版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集?!盵31]日本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關(guān)注和傳播,影響著在日留學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他們以日譯本為中介,大量翻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極大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一版出齊后不久,俄文二版的編譯工作被提上議程。20世紀50年代中期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陸續(xù)出版(包括正卷部分39卷、補卷部分11卷),俄文二版的任務(wù)即消除第一版“許多歪曲原意和不確切的地方,個別不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寫的文章被誤編進來,而他們的許多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政治意義的著作卻沒有收集進去”等問題。在MEGA2計劃啟動之前,該版本在國際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也構(gòu)成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集》德文版(MEW)1、英文版(MECW)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的主要文本依據(jù)。
四、結(jié)語
回溯作為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成果的代表性成果,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和MEGA1的編譯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產(chǎn)生和推進是極其艱難的。不可否認,其中的關(guān)鍵人物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以及團結(jié)在他們周圍的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合力推動,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和MEGA1得以誕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但歸根結(jié)底,假如沒有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編譯工作的關(guān)注和重視,以及對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工作的鼎力支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和MEGA1能否順利編譯出版是存疑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和MEGA1從不同方面對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作了歷史性開掘,特別是其中的編譯方法,體現(xiàn)了以列寧為源頭,經(jīng)由梁贊諾夫和阿多拉茨基繼續(xù)和發(fā)展的演進脈絡(luò),于當時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編譯工作均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當今,作為歷史遺產(chǎn)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一版和MEGA1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其中的編譯方法和原則,對當下馬克思恩格斯文獻遺產(chǎn)在世界的傳播及其本土化編譯歷程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
[1]趙玉蘭.從MEGA1到MEGA2的歷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誕生與發(fā)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蘇]大衛(wèi)·鮑里索維奇·梁贊諾夫.梁贊諾夫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M].夏凡,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列寧年譜(1870—1905):第1卷[M].劉魁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5]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5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Kiichiro Yagi.MEGA and the Unhappy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arxolog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Hans-Michael Trautwein,Neue Perspektiven auf die politische ?konomie von 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M]. Berlin: Duncker amp; Humblot GmbH, 2019.
[8]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蘇]阿多拉茨基.阿多拉茨基選集[M].石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4.
[10]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5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2分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4]Рязанов Д Б. Вчитываясь в Маркса. 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по марксоведению,Политическаяэнциклопедия[M]. 2018.
[15][德]羅爾夫·黑克爾.《馬恩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第一版在列寧時期的興盛和斯大林時期的衰敗[J].李莉娜,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0,(12).
[16]人民出版社資料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編纂工作[M].南京師范學院外語系俄語翻譯組,譯.北京:人民出版社資料組,1977.
[17]Stern H, Wolf D,Das gro?e Erbe: Eine Historische Reportage um den Literarischen Nachlass Von 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M]. Berlin: Dietz, 1972.
[18]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5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0][俄]Л.Л.瓦辛娜.梁贊諾夫與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遺產(chǎn)的出版[J].曲延明,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9,(5).
[21]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4]蔣辛.毛澤東推進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編譯的方法及啟示[J].毛澤東思想研究,2022,(4).
[25]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6]列寧.列寧全集第2版(增訂版):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7]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8]宋書聲.《馬恩全集》在我國的翻譯和出版[J].中國翻譯,1983,(3).
[2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0]《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編輯委員會.蘇聯(lián)歷史檔案選編:第11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1]盛福剛.日本學者參與MEGA2編輯的歷程與作用[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22,(1).
[32][德]羅爾夫·黑克爾.幾種馬恩著作集的編輯原則的演變——從恩格斯到MEGA第一版[J].張紅山,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0,(11).
責任編輯" "張"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