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歷史演進看,高校共青團始終堅持傳承、弘揚黨的革命精神的育人主線,這為新時代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價值分析視角看,新時代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緣起于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使命任務、回應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時代要求、融入于高校紅色精神的教育傳承。著眼未來,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培育青年學生的實踐理路在于:樹立系統(tǒng)觀念,推進協(xié)同育人;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延伸育人手臂;發(fā)揮貼近育人優(yōu)勢,做青年學生的知心人、貼心人;做好結合工作,聚集育人合力;發(fā)揮引領優(yōu)勢,引領自我提升。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高校共青團;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5) 03-0039-05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提出:“希望中國人民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讓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成為人大師生的自覺追求?!盵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盵2]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共青團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課題:在建黨百年和建國百年“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培育青年學生,繪制出全面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青年成長之路。
一、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的歷史溯源
高校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群眾組織,其團結青年、帶領青年和培育青年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并在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偉大的建黨精神,以此為源頭在百年歷程中淬煉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1922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改建了上海大學。上海大學組建后,施存統(tǒng)、蔡和森等多位黨、團早期領導人在此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里成為革命青年向往的“東南革命最高學府”和五卅運動的策源地。1924年1月,作為上海大學團支部的上海團組織第一支部共有團員49人,占全市團員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他們以上海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吸納優(yōu)秀革命學生開展革命運動[3]。可見,早期的共青團以及上海大學團支部就在黨的領導下傳播馬克思主義、發(fā)動青年參加革命斗爭,堅持了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教育青年的工作主線。隨著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下的大學團組織成為培養(yǎng)革命接班人的搖籃,為中國獨立和解放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共青團創(chuàng)建了紅色精神育人的范式
新中國初期,全國有高等學校200余所、學生十幾萬人。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帶領下,高校團組織“善于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照顧青年特點,組織和教育廣大青年群眾”[4]將青年工作開展起來。此時,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體現(xiàn)為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形式、以具體的革命精神學習為內容,創(chuàng)建了抗美援朝教育、雷鋒精神教育等成功的紅色精神育人范式。較早開展的是抗美援朝教育。1951年教育部、團中央等部門提出了對青年學生進行以抗美援朝為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動員的要求。在高校共青團組織動員下,青年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工廠、農村開展宣傳活動,百分之七八十的學生參加了這些宣傳活動;青年學生還積極參加軍事學校、踴躍支持前線、為抗美援朝捐獻物資做貢獻等;高校的團支部、班組要求,學生要以愛國的熱情學好功課,將抗美援朝愛國主義的教育貫穿到各種課程中去……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融入抗美援朝精神之中,抗美援朝精神也鼓舞和助力了青年學生的成長。20世紀60年代,在黨領導人民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過程中,雷鋒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祿精神作為共產黨人優(yōu)秀品格的代表,引發(fā)全國人民的學習。在高校中,新生入學教育就是從學雷鋒、學王杰、學習解放軍開始的,擔負培育青年學生任務的輔導員、班主任與青年學生同住同吃同學習,學校施行全面的大學教育,校園激蕩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旋律。20世紀80年代,在高校團組織帶動下,大學生開展學習雷鋒活動的熱情高漲。清華大學團組織召開了“學雷鋒 創(chuàng)三好 為四化造就合格人才”的表彰大會;南京大學大學生開展“雷鋒精神過時了?”的大討論,并向南京各高校大學生倡議“讓雷鋒精神在我們時代閃光”,全國高校的學雷鋒活動蓬勃開展[5],等等。此后,團中央把學雷鋒活動作為共青團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推動。這個時期在高校共青團引領下,抗美援朝教育、雷鋒精神教育、王杰精神教育、焦裕祿精神教育等開啟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實踐的先河,共青團創(chuàng)造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成為我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經驗。
(二)改革開放時期,高校共青團秉承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紅色文化育人的做法
1978年10月,共青團十大在北京召開,共青團系統(tǒng)的領導開始恢復。在共青團“十大”提出的 “為偉大的新長征貢獻青春”號召下,高校共青團走在前列,秉承和發(fā)揚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紅色文化育人等做法。20世紀80年代,在老一輩革命家發(fā)起下,全社會紀念學習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活動廣泛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扎實推進,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進入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正式納入高校教育教學和德育工作之中。1984年中宣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意見》,第一次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工作載入文件;中央還印發(fā)了《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運用文物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通知》《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政策都對大學生革命傳統(tǒng)教育提出相關要求;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上,中宣部、國家教委和有關部門采取多種措施,使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渠道途徑、方式形式更加豐富和靈活。高校共青團在規(guī)范化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同時,充分發(fā)揮了自身的優(yōu)勢與特長,一是從理想信念教育和黨史學習入手,廣泛開展“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學習教育,帶動大學生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讓大學生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中繼承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二是積極開展革命文化教育,通過社會實踐、走訪考察、演講報告等多種形式,傳播革命文化、宣傳革命文化、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并結合時代的新元素,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xiàn)革命文化,從而拉近學生與革命文化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情感體驗,讓革命文化“活”了起來。三是依托高校的“大團建”帶動學生組織自發(fā)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20世紀末,高校共青團提出了構建以團組織為主體、以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大團建”工作理念。在“大團建”格局構建中,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激發(fā)出巨大的自發(fā)教育和自我教育力量,為高校團組織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紅色文化育人增添了更多的生機與活力。
(三)新時代高校共青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的新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圍繞教育的根本問題和高校的根本任務扎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要求。隨著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強和改進,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2021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歷史節(jié)點上,黨中央凝練出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此,高校共青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育人新篇。一是緊緊把握了立德樹人的使命任務。各高校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的活動實踐都將立德樹人作為鮮明主題,讓青年學生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教育中汲取了真理力量、實踐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通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步推進、社會實踐和自我教育緊密結合,促進了青年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也是對以往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守正創(chuàng)新。二是與團的思想建設相融合,深化了育人內涵。許多黨的卓越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張?zhí)?、施存統(tǒng)、惲代英、任弼時、蕭楚女等同志也曾是團的早期領導人和青年楷模,許許多多的革命精神都與當時的革命青年緊密相關。近年來,高校共青團開展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時,與團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相融合,通過開展學習共產黨、共青團老一輩革命家的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了團的自身建設,深化了高校共青團的育人內涵。三是打造出一大批適合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優(yōu)選項目。各地的紅色教育資源分布廣泛,特別是高校所在地及附近區(qū)域,幾乎都有相關精神譜系的物質資源、文化資源或教育場所。高校共青團結合本校實際、打造出許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教育優(yōu)選項目,是當前卓有成效的經驗做法。例如,東北地區(qū)高校共青團就因地制宜地開展東北抗聯(lián)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北大荒精神等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四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高校共青團育人注入了新意,激發(fā)了青年學生的內驅力,廣大青年學生主動在追尋黨的紅色歷程、緬懷革命先烈、考察紅色地標、體驗紅色文化等實踐活動中不斷受到教育、不斷提升自我。
二、新時代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的價值意蘊
新時代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緣起于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使命任務、回應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時代要求、融入于高校紅色精神的教育傳承,其價值意蘊深厚。
(一)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時代主基調
時代越是向前發(fā)展,越需要強大的精神指引;民族越是進步崛起,越需要強勁的精神支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偉大建黨精神的譜系化呈現(xiàn),其內含的一系列偉大精神貫穿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涉及社會各領域,涵蓋了人物、事件、地域等多個精神形態(tài),彰顯了革命先輩和優(yōu)秀分子在特定環(huán)境、特定考驗面前的信念追求和價值選擇,并且不斷地延展和升華。這些精神集聚起來,就是近現(xiàn)代歷史上極其少有的偉大精神體系,也是世界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世界格局此消彼長,世界發(fā)展復雜多變。2022年,黨的二十大擘畫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前進方向,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開篇就鮮明提出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報告的每一部分幾乎都有關于精神的表述,先后提到了斗爭精神、勞動精神、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企業(yè)家精神、法治精神、奮斗精神、首創(chuàng)精神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盵6]之所以強調精神狀態(tài),是因為我們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我國發(fā)展越是處在緊要和重要的歷史關頭,越需要我們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我們黨依靠偉大精神創(chuàng)造歷史,更依靠偉大精神贏得未來,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時代主基調。
(二)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時代主旋律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青年的奮斗目標和前行方向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盵7]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億萬青年的寄語,也是新時代青年學生成長的時代主旋律。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際遇,一代青年也有一代青年的責任和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指引下,中國青年必將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肩負起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歷史重任。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就要涵養(yǎng)忠誠的品格。青年學生富有理想,要點亮青春夢想,還要堅持正確的航向;青年學生充滿激情,要實現(xiàn)奮斗的青春,還要保持正確的方向;青年學生最富活力,要釋放創(chuàng)新的熱情,更離不開正確的導向;青年學生勇于斗爭,要淬煉斗爭精神,還要傳承紅色基因,具有正確的路向?;厥装倌觑L雨歷程,閱覽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正是一代代共產黨人、一代代青年抱著必勝信心,不畏艱難險阻、不懼流血犧牲,無私奉獻、不懈奮斗,中華民族才得以從逆境中崛起,在磨難中重生,實現(xiàn)革命的勝利。步入新時代、新征程,青年學生最首要的就是始終堅定政治方向,站穩(wěn)政治立場,秉持對黨、對人民的忠誠之心,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三)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是教育青年、培育人才的時代最強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新時代的形勢和任務出發(fā),重新審視了教育事業(yè),提出一系列戰(zhàn)略思想,作出一系列戰(zhàn)略部署,為高等教育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定下了總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高校工作,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遵循。新時代推進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對培育青年學生提出了新的更高標準,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教育,需要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緊跟時代需要,深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chuàng)新,全面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著力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tài),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培育青年學生,亟待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新時代高校共青團通過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和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工程等工作,堅持不懈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引領青年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培養(yǎng)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更離不開奏響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培育大學生這個時代最強音。
三、新時代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的實踐理路
近年來,高校共青團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系統(tǒng)中的生力軍,特別是2022年6月,共青團中央和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關于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共青團工作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引領實效的若干措施》以后,高校共青團全面融入了“三全育人”“大思政”等高校育人機制體制,構建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的系統(tǒng)格局。新時代高校共青團要著力從以下五個方面扎實推進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
(一)樹立系統(tǒng)觀念,推進協(xié)同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tǒng)謀劃、統(tǒng)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根據(jù)新的實踐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系統(tǒng)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9]系統(tǒng)觀念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重要工作形成新布局和新方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設教育強國、落實立德樹人、提升育人成效的關鍵之匙。新時代高校育人要樹立系統(tǒng)觀念,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全育人”和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重要思想,抓住“立德”這個本中之本,把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作為立德樹人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要將紅色革命教育與大、中、小學生全面素養(yǎng)教育相融合,構建以紅色為主旋律的思政育人新格局,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貫穿育人工作的全過程全環(huán)節(jié),用紅色教育浸潤青年學生的靈魂。以精神譜系育人還要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與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相結合,與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相結合,與大學生日常思想教育等相結合,推動對青年學生政治引領的深入實施。
(二)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延伸育人手臂
高校學生組織是在共青團組織指導下開展活動的,與共青團組織共同構成高校團學組織。高校團學組織體系在青年學生中有廣泛的組織系統(tǒng)和多重的層次結構,聯(lián)系和覆蓋著廣大青年學生,為開展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工作提供更多的組織形式。一是通過團學組織廣泛發(fā)動學生參與育人活動,擴大參與面。高校團支部的主題團活、學院團委的主題教育、學校團組織的教育活動等能夠多層面組織學生開展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活動,通過開展參觀教育基地和紀念場館、舉辦教育講座以及線上教育活動等育人活動,使青年學生廣泛參與到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受教育面。二是發(fā)揮團學組織中的學生骨干對青年學生的帶動作用。通過發(fā)揮高校專兼職團學干部等的主導作用,實現(xiàn)育人工作的全覆蓋和高滲透,有效促進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特別是當前高校團學組織建設不斷加強,通過實施創(chuàng)新團學組織新設置、班團一體化改革、強化團支部委員會建設等改革措施,團學組織的工作職能協(xié)同、組織體系設置、骨干力量配備等機制作用日益彰顯,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工作互相聯(lián)動,共同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搭建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的新架構。三是要加強團學組織間的交流合作,不斷推動育人活動有效開展。高校團組織可以加強與社區(qū)團組織、中小學團組織、紅色基地、紀念場館等單位團組織以及高校間團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共享優(yōu)質革命教育資源,共同推進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的持續(xù)開展。
(三)發(fā)揮貼近育人優(yōu)勢,做青年學生的知心人、貼心人
貼近學生、培育學生是高校團組織獨有的優(yōu)勢,也是高校團組織的歷史傳承和經驗沉淀?!俺蔀槿罕娦诺眠^、靠得住、離不開的知心人、貼心人”[10]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群團組織提出的基本要求。隨著“0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的思想觀念更開放、表達形式更多樣、接受事物更敏銳等,但在意志品質、心理素養(yǎng)等方面也存在缺點和不足,而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用革命前輩的信仰追求、毅力勇氣和智慧精神培育大學生,恰恰能夠彌補其成長所需。高校共青團實施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一是要尊重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立足青年學生的時代境遇,在恰當?shù)臅r間、通過恰當?shù)男问?,恰當開展精神譜系育人工作,引領廣大青年學生自覺抵制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論”等西方思潮的暗流、逆流干擾,正確引領其成長訴求。要先做青年學生的知心人、貼心人,再做青年群體的引路人,才能完成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任務。二是融入青年話語體系,做好貼近育人。發(fā)揮貼近培育青年學生優(yōu)勢就要與新時代大學生走在一起,熟悉青年發(fā)現(xiàn)、分析問題的邏輯,善用時代青年的傳播表達方式平等真誠地與其溝通交流,讓紅色精神轉化為大學生自身追求。三是要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包容和諒解。只有包容大學生缺點、不足以及成長性、暫時性的錯誤和失誤,才能鼓勵大學生不斷嘗試,激勵他們不斷進取,更好地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四)做好結合工作,聚集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開展大學生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渠道。2023年,按照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修訂工作的要求,修訂完成的《思想道德與法治(2023年版)》已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以及其他重要內容列入教材之中。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要將思政課的第一課堂與實踐教育的第二課堂結合好,把理論灌輸與實踐育人結合在一起。高校團組織要發(fā)揮實踐育人的優(yōu)勢,通過組織青年學生開展好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實踐活動和教育活動等第二課堂主題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的第一課堂相互配合,形成同向合力,發(fā)揮育人關鍵作用。高校共青團既要整合校內教育資源,又要協(xié)調校外實踐活動。一方面要將校內思政課教學、政治理論學習等顯性教育與校園文化浸染等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通過校地共建、區(qū)域聯(lián)建,開展“三下鄉(xiāng)”活動、青年志愿服務行動等,帶領青年學生深入基層、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起來。要做好結合工作,高校共青團就要科學管理好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施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全周期管理、建立思政課與共青團雙向反饋機制、推出更具實踐特色和社會廣度的項目等,為思政課開辟更廣闊的育人空間,聚集更大的育人合力。
(五)發(fā)揮引領優(yōu)勢,引領自我提升
自我教育是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促成青年學生思想轉變、覺悟提升,筑牢信念、提升修養(yǎng)的內在動力。高校團學組織來自青年學生,是青年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重要力量。一是要做好“青馬工程”“青年大學習”“青年講師團”“青春思政課”等政治引領品牌活動,更多地組織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構筑大學生精神支柱的自我教育活動。二是要把握好學生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契機,在專業(yè)學習、藝體特長發(fā)展、興趣愛好培養(yǎng)、社會參與等過程中,把紅色教育、紅色文化、紅色基因融入其中,開展實踐育人,讓青年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動自我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三是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紅色教育、本校校史教育等自我教育活動。各地域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事跡和紅色資源,以此開展教育活動能在當?shù)卮髮W生心中引發(fā)強烈共鳴。高校團學組織圍繞這些素材開展活動都會讓青年學生在自我學習、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中受教育、受激勵,在自我學習領悟中汲取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所擁有的偉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zhàn)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11]從歷史溯源來看,高校共青團培育青年學生始終堅持了宣傳、教育和傳承黨的革命精神的主線; 從價值分析視角來看,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緣起于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使命任務、回應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時代要求、融入于高校紅色精神的教育傳承。在此基礎上,高校共青團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育人應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推進實施:樹立系統(tǒng)觀念,推進協(xié)同育人;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延伸育人手臂;發(fā)揮貼近育人優(yōu)勢,做青年學生的知心人、貼心人;做好結合工作,聚集育人合力;發(fā)揮引領優(yōu)勢,引領自我提升。展望未來,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與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錘煉出來的具有鮮明政治品格、賡續(xù)紅色血脈的一代代優(yōu)秀青年學生息息相關,一代代青年學生定會把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繼承下去、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2][6][1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馮凌燕.以史為鑒 開創(chuàng)未來 共青團早期領導人與上海大學的紅色淵源 [J].中國共青團,2022(11): 78-8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
[5]牟維旭.“學雷鋒樹新風”活動在南京高校蓬勃展開[N].人民日報,1987-03-27(5).
[7]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8]習近平在北京育英學??疾鞎r強調 爭當?shù)轮求w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好兒童[N].人民日報,2023-06-01(1).
[9]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2).
[10]習近平:切實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 開創(chuàng)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5-07-08(1).
(責任編輯:劉潔)
*基金項目:2022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重點項目“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育人功效研究”(SJGSZ2022007);2021年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綜合研究”。
" 作者簡介:畢春梅(1974-),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胡博楠(1978-),男,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邱 霞(197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