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是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基礎,也是提高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領域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诖笥^念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當融入勞動教育,形成綜合性的教學體系。項目式融合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多元化的課程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yǎng)。文章通過探究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效結合,能夠有效推動小學教學發(fā)展,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下進行深入的學習,通過構建基于大觀念的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項目式融合框架,為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大觀念;小學語文;勞動教育;項目式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0-0020-04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大觀念成為當前科學知識教學的核心理念,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既是對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更是響應國家勞動教學號召,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勞動教學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小學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運用項目式融合教學,結合語文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程教學模式,確保高質量課堂教學,以期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一、 大觀念視角下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yǎng),從而滿足學生當前學習發(fā)展需求。小學語文是基礎性學科,不僅承擔著文學知識傳授的責任,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其中,勞動教育就是通過實踐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形成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生活的艱辛,從而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能夠親身參與勞動實踐,能在實踐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形成良好的勞動感悟,在勞動中鍛煉自己的品質,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二)增強學科間的聯(lián)系
新課改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yǎng),加強各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指導。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融合,將各學科進行教學結合,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實現(xiàn)知識的跨界融合。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融合的方式,強化學生的獨立學習意識,可以有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探索,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水平。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問題時,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三)提升學生學習動力
勞動教育注重實踐性引導,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互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教師將語文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豐富的教學形式下,營造生動的教育氛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運用語文知識,提高自身的學習動力。因此,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可以讓學生在勞動體會成功的樂趣,能夠實現(xiàn)自我價值,有助于提升學習自信心。
二、 大觀念視角下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現(xiàn)狀
(一)教師勞動教育理念不足
現(xiàn)階段,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缺乏深入的實踐探索。教師將勞動教育作為一種附加性的教學內容,未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學指導。由于教師對勞動教育理念認識不足,很難主動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限制了兩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無法達到當前的教學要求,不利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探索。
(二)融合課程教學實施較難
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上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設計符合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要求的教學方案。由于融合教學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使得部分教師在課程融合設計上存在較大的難度。
(三)教學材料缺乏勞動元素
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及教輔資料中,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一般是以單一的形式呈現(xiàn),缺少與語文教學之間的融合。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融合時,很難找到適合的教學資源,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材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難以形成對勞動教育的深刻認識和情感體驗,影響了融合教學的效果。
三、 大觀念視角下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項目式融合策略
(一)明確融合目標
在大觀念視角下,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并非簡單地疊加或并列,而是深入探索兩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明確融合目標和方向。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積極開展跨學科實踐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學習發(fā)展。在融合教學中,應該將目標聚焦于學生勞動觀念的培養(yǎng),勞動不僅提高生活質量,還是精神富足的基礎。通過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能夠正確認識勞動的價值,從而尊重每一位勞動者。培養(yǎng)學生勞動觀念,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在學習或工作中遇到困難,都能堅持下去。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勞動觀念的同時,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技能。在融合教學中,教師既要傳授學生基本的勞動知識,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勞動技能的形成,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自立,為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融合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語文是學生學習和表達的重要工具,需要學生掌握其中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在勞動實踐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記錄、交流等方式,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合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是對學生情感發(fā)展的有效推動。通過綜合性的教育培養(yǎng)模式,能夠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可以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提高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動力。因此,明確的融合目標,需要根據(jù)當前教學要求,不斷加強學生課程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開發(fā)融合課程
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通過開發(fā)融合性的課程教學,實現(xiàn)對學生的深度教學培養(yǎng)。因此,在課程設計中要求教師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并且結合勞動教育的內容,為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語文中的勞動元素,通過相關的課文、詩詞以及故事等,進行有效的教學融合,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語文與勞動之間的關系。例如,教師以《憫農》這首詩為融合點,讓學生體會勞動的不易。其中“日當午”“汗滴”“皆辛苦”等詞句,能夠充分展現(xiàn)出勞動的辛苦。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農民伯伯工作的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感悟勞動的艱辛,尊重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感受文學的魅力,又能體會勞動的不易。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設計以“勞動”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綠化、家庭勞動等。豐富的活動體驗可以增強學生的勞動體驗感,讓學生在勞動的艱辛中感受其中蘊含的樂趣。在融合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勞動感悟通過日記、作文等形式展現(xiàn)出來,從而實現(xiàn)語文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整體性的課程教學引導,可以為項目式學習的引入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更加迅速地了解項目式學習的流程。通過設定具體的項目任務或模擬真實的勞動場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和勞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實施項目式學習
在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中,教師實施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創(chuàng)新且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開展項目式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進行有效的自我探索。項目式學習需要確定教學主題,教師可以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和勞動教育目標,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項目主題。例如,在《竹節(jié)人》教學中,教師根據(jù)課文中的內容,圍繞“傳統(tǒng)手工藝創(chuàng)新”這一主題,開展項目式教學活動。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建立學習小組,每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性格特點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小組成員。當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后,需明確成員職責,共同制訂項目計劃和時間表。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接下來的流程,帶領學生一同設計項目方案。當方案設計好以后,小組成員需要按照項目方案分工合作,進行實踐操作和探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對“竹節(jié)人”有了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嘗試制作“竹節(jié)人”。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制作成功后,需要進行現(xiàn)場展示和講解。在展示過程中,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進行描述,能夠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增強自身的動手意識,不斷強化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yǎng)。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團隊合作等方面。在課程教育結束以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反思,使學生在良好的項目實施過程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提煉學習成果。因此,通過實施項目式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探索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加強師資培訓
在推進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教師的管理培養(yǎng)。通過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師是教育實踐的執(zhí)行者,應當具備專業(yè)的素質水平,通過融合合理的課程教學方案,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充分體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運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并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以提升教師在融合教育方面的能力。學校需要明確當前的教學發(fā)展目標,根據(jù)教師當前的教學情況,為其制訂具體的培訓計劃,加強教師對勞動教育的作用,能夠掌握融合課程的設計方法,提高項目教學的實施能力。針對教師的培訓目標,應該設計更加具體、可實施的培訓活動,以便于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培訓內容應涵蓋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融合課程項目式教學的實施等多個方面進行培訓。在多元化的培訓中,可以幫助教師深入了解融合教學理念,從而更好地開展項目式融合教學,提高實際教學質量。此外,學??梢越⒕€上溝通平臺,邀請相關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其中,針對融合教學進行有效的研究探討,分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對教師的整體表現(xiàn),學校應該制訂獎勵機制,激勵教師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模式,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小學融合教學優(yōu)先發(fā)展。
(五)豐富教學資源
在推動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應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增強自身的課程學習意識。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參與多樣化的教學措施,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對語文教材、教輔資料進行分析,并且通過線上的資料搜索,挖掘其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內容,為學生進行良好的教學培養(yǎng)。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結合當?shù)氐牡赜蛭幕厣?,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資源,構建良好的課程教學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平臺、教學軟件等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直觀的教學材料。例如,在《揠苗助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為什么不能拔苗助長,拔苗會破壞幼苗的根部,幼苗進而難以吸收水分等,最后失去生命。通過視頻教育的方式,學生可以直觀了解這一寓言故事的內容,不斷反思自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針對這一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種植一種植物,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盆栽,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學生在照顧盆栽的過程中,需要每天記錄盆栽的變化,以及澆水施肥的情況。通過記錄盆栽的成長情況,讓學生能夠理解勞動的意義,感受生命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建不同的課程教學活動,并且從中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探索,不斷促進學生課程學習發(fā)展。不僅如此,學校還應與企業(yè)、農場等進行合作,讓學生作為“小小志愿者”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生動的勞動教育體驗。
(六)建立評價機制
為確保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的有效實施與持續(xù)改進,學校應當建立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機制,能夠根據(jù)當前的教學情況進行多維度的評價,全面反映學生在融合學習中的表現(xiàn)與成長,同時激勵教師不斷探索與實踐,提升教學質量。在實際的教學評價機制中,教師應該重視過程性的評價。而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之間的融合教學,需要關注學生全程的學習情況,為其提供良好的教學指導。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活動表現(xiàn),為其進行良好的教學評價。而結果性評價需要側重學生對學習成果的考量,通過作品展示、成績考核等多種方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大觀念教學背景下,應當重視整體性的教學培養(yǎng),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評價體系。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可以從不同方面評價學生在融合教學中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如課堂表現(xiàn)、實踐操作以及項目展示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多元化評價機制的建立,可以針對當前存在的教學問題,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yǎng),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過程,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F(xiàn)階段,學校為了促進高質量發(fā)展,應當加強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通過多元化的課程教學模式,向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其中,教學評價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教學環(huán)節(jié)。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更是對教學過程的反思與調整。學校應定期收集并分析評價數(shù)據(jù),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并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同時,教師也應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聽取學生真實的學習感受,共同推動融合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四、 結論
總而言之,大觀念視角下的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項目式融合,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通過創(chuàng)建明確的課程教學模式,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yǎng)。小學正是學生思想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將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對“勞動”有正確的認識。因此,教師應該采取科學的教學模式,通過合理的教學策略,促進兩者的深度融合,從而培養(yǎng)更具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昱.以勞動之根,鑄思想之魂——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多維滲透[J].新教育,2024(11):14-16.
[2]花晶晶.鑄魂育人: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無形滲透——融勞動教育于小學語文課堂的策略探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4(4):69-71.
[3]姚志燕.讓勞動賦能語文教學——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應用[J].求知導刊,2024(6):50-52.
[4]鄭靜.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的路徑分析[J].教育界,2023(31):128-130.
[5]鄔喜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的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19):64-65.
[6]陳茜.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項目式融合教學設計——基于大觀念視角[J].課外語文,2022(9):44-46.
作者簡介:曹陳華(1977~),女,漢族,福建古田人,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二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