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知識的傳播與普及是一項龐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無論是圖書、網絡文章,還是視頻內容,在科普過程中都會涉及一定的學科知識,而學科知識則由大量專業(yè)表達和術語串聯(lián)。因此,相關編輯除基本的文字素養(yǎng)外,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表達與術語運用能力?!吨袊蟀倏迫珪纷鳛橐徊烤哂兄袊厣臋嗤R寶庫,不僅具有傳播知識的作用,還可以作為學者、編輯與讀者查閱科技名詞術語的“工具書”,助力科學研究與普及?,F(xiàn)從《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卷的編輯實踐中總結與提煉正確的地學表達與術語,以期為之后地學科普編輯工作提供依據。
“科技名詞是科學知識反映為人類語言的藝術,它凝結著人類的智慧和勞動,衍射出科技、文化和社會的變遷?!笨萍济~術語作為科學知識的核心載體,其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對于知識的傳播至關重要。隨著網絡普及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科技名詞術語規(guī)范化日益得到重視。地質學與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并列為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其中不僅涉及一些與其他基礎學科交叉的科技名詞術語,還存在大量地學專業(yè)特有的術語。然而,由于研究的不斷深入,早期學者與翻譯家的用語習慣、理解側重、定名方法和翻譯方法不同,加之簡體字的運用與發(fā)展,造成地學科技名詞術語不統(tǒng)一,而這些不統(tǒng)一對讀者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甚至可能影響地學科研的發(fā)展。科技名詞術語的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直接影響著科學研究的交流與成果的推廣。地質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涉及大量的專業(yè)術語,還與其他基礎學科存在交叉。因此,對地學科技名詞術語進行辨析和規(guī)范顯得尤為重要。
網絡科普讀物中的術語問題
地質學科普讀物及工具書是地質學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其準確性和規(guī)范性對于提升公眾科學素養(yǎng)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地質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知識的不斷更新,這些資料的術語表述問題日益凸顯。筆者在工作中查閱不同類型的地學科普讀物及工具書時發(fā)現(xiàn),這些內容普遍存在術語表述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由于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和編者專業(yè)背景的限制,這些問題在知識傳播過程中被放大,易對公眾認知造成潛在誤導。筆者在翻閱這些作品時對其中出現(xiàn)的術語問題做了總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學術界的最新研究缺乏同步。例如,很多科普文章中仍將新生代最老的一個紀稱為“第三紀”。二是因翻譯造成的術語使用不當。例如,中國友誼出版社2007年引進的DK系列叢書《巖石與礦物》一書中,將在20世紀60年代后就逐漸穩(wěn)定的巖石名稱“夕卡巖”翻譯為“硅卡巖”。此類問題不勝枚舉,這些問題筆者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卷的編輯實踐中均有涉及,并摸索出修改或統(tǒng)一的方法。
百科全書編纂工作中的地學術語問題及解決方法
自法國丹尼·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問世以來,百科全書作為知識傳播和積累的重要工具,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關注和發(fā)展。在中國,百科全書的編纂也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其中《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無疑是這一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國于1993年至2009年,先后出版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隨著新興知識的不斷增加和載體的變化,《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由國務院于2011年正式立項,并列入《“十二五”國家出版規(guī)劃》和《2013—2025年國家辭書編纂出版規(guī)劃》。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設置了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卷,包含理科與工科兩個門類,橫跨地質學和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涉及地球化學、礦物學、巖石學、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信息等十余個二級學科,內容廣泛且深入。然而,由于地學領域的復雜性和專業(yè)性,百科條目中的地學表達和術語書寫錯誤難以避免,嚴重影響了百科全書的質量。這些內容書寫錯誤嚴重影響百科全書的質量,也無法向讀者傳播科學知識。因此,修改《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卷中的地學表達意義重大。通過對編輯百科條目時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可以發(fā)現(xiàn)地學術語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包括兩大類,一是涉及地質時間和地層單位的術語表達錯誤,二是因對專業(yè)名詞出現(xiàn)誤讀導致的錯別字。
地質時間和地層單位的術語表達錯誤
在地學中,研究地質體年齡是劃分地質歷史的重要依據。年代地層單位和地質年代單位這兩種單位分別代表地層和時間的先后順序,使用時不可混用。
1.使用最新的單位
隨著地球科學的發(fā)展,年代地層單位和地質年代單位的劃分也有所修改,或更加精確。作為編輯,我們不能只關注稿件本身,而忽視學科的發(fā)展與變化。關于年代地層單位和地質年代單位,我們主要參考《中國地層指南及中國地層指南說明書》修改和更新稿件中出現(xiàn)的兩類單位。在審稿中,常見的廢止單位主要是第三系(第三紀),根據2001年的《中國地層指南及中國地層指南說明書》,第三紀中的亞紀已取消,將早第三紀譯為古近紀,晚第三紀譯為新近紀。由于一個舊單位對應兩個新單位,在修改時需要進行辨別。例如,“雨花石”一條原文,“雨花石形成的地質年代約在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早期”,“晚期”一詞可將時間范圍限定在新近紀,故修改為“雨花石形成的地質年代約在新近紀至第四紀早期”。
近年來,大家對于第三系(第三紀)的問題已多有注意,但對于更老的單位反而容易忽視。例如,“華北中部造山帶”一條中,“晚太古—古元古代時期,在華北克拉通東部陸塊與陰山地塊、鄂爾多斯地塊(之后的西部陸塊)之間被一個古大洋隔開”,晚太古代在2001年的《中國地層指南及中國地層指南說明書》中也已改為了新元古代,故修改為,“新元古—古元古代時期,在華北克拉通東部陸塊與陰山地塊、鄂爾多斯地塊(之后的西部陸塊)之間被一個古大洋隔開”。
2.使用正確的單位表達
年代地層單位表達的是地層疊覆的順序,因此,應該使用上、中、下為亞單位的開頭,而地質年代單位描述的是時間,對應早、中、晚的開頭。例如,早三疊世、上石炭統(tǒng)。年代地層單位和地質年代單位本身就帶有地層和時間的含義,在使用兩個單位過程中要避免出現(xiàn)冗余,如二疊系地層、寒武紀時期都是重復用法,去掉后綴,直接使用二疊系、寒武紀即可。《中國地層表》中規(guī)定,顯生宇(地層系統(tǒng)分類的第三個宇)的各級年代地層單位均有統(tǒng)一的名稱和代號,其中系及系以上級別的單位均有專名,且與國際通用。統(tǒng)一級別雖然也有專名,但在日常使用中常采用所屬系的專名前增加下、中、上等字樣作為統(tǒng)名,而不使用地理專名。但是階一級應使用專名,如弗拉階、長興階、巖關階等。
3.使用正確的劃分方式(兩分、三分、四分)
大多數(shù)系(紀)一級的單位都三分為上(晚)、中(中)、下(早),但也有一些單位不同。寒武系和志留系都是四分,但其亞單位稱呼略有不同。寒武系從下至上分為紐芬蘭統(tǒng)、第二統(tǒng)、第三統(tǒng)和芙蓉統(tǒng);志留系從下至上分為蘭多弗里統(tǒng)、文洛克統(tǒng)、拉德洛統(tǒng)和普里多利統(tǒng)。石炭系為二分,稱為下石炭統(tǒng)和上石炭統(tǒng)。此外,為方便非專業(yè)讀者,在介紹寒武系亞單位地層時,盡管并無其他地層冠以“第二統(tǒng)”“第三統(tǒng)”,也應加上寒武系以便理解。
4.使用正確的連接方式
在表達一定跨度的地層或一定時間時,需要結合語境選擇正確的連接方式。當表達一段連續(xù)的地層(時間)應使用一字線,由于地層有上下疊覆關系,時間有先后順序,用一字線可以表示方向和延續(xù)性。例如,在“拉薩地塊”一條中“北部拉薩地塊以新生地殼為主,富含大量下白堊世火山巖和花崗巖類,中三疊統(tǒng)到白堊系沉積蓋層發(fā)育豐富”,其中“中三疊統(tǒng)到白堊系”的表達不夠簡潔,應改為“北部拉薩地塊以新生地殼為主,富含大量早白堊世火山巖和花崗巖類,中三疊統(tǒng)—白堊系沉積蓋層發(fā)育豐富”。值得注意的是,一字線前后連接的如果是同一級別的單位,可省略一字線前的單位的后綴,如“二疊紀煤系”一條“在晚石炭—早二疊世廣泛發(fā)育海陸交互相和以陸相為主的近海盆地含煤沉積,含煤性好,是中國石炭—二疊紀最主要的聚煤區(qū)”,其中,“晚石炭”和“早二疊”的后綴都是“世”,而“石炭”和“二疊”的后綴都是“紀”,因此可以省略一字線前的后綴。當表達兩段不連續(xù)的地層(時間)時,則應使用頓號,如“成煤植物”一條“石炭紀、二疊紀,在熱帶和亞熱帶近海泥炭沼澤發(fā)育了大量高達幾十米的鱗木、蘆木、輝木等喬木類蕨類……為煤的形成和聚積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5.巖漿巖、變質巖不能用地層單位
年代地層單位是描述沉積巖地層時使用的,在稿件中出現(xiàn)的巖漿巖和變質巖則不能用年代地層單位表達年齡。
專業(yè)名詞誤讀導致的錯別字
1.術語別字
潟湖。潟湖是為海岸所限制,被障壁島所遮攔的淺水盆地。然而很多作者在撰寫百科條目時,常將“潟”寫為“瀉”字。查閱《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漢字簡化方案》以及《簡化字總表》,均未見提及將“潟”字簡化為“瀉”。由此可見,“潟”字一直是正確的用法。而“瀉”字的繁體字“瀉”,與“潟”相近,推知產生這樣的誤用可能與此有關。從這兩字的字意可以確認“潟”才是正確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潟”字表示“咸水浸漬的土地”,可引申為停滯、不流通,而“瀉”字則意為“很快地流”,與潟湖的定義存在明顯的矛盾,故在編輯百科條目時應對“瀉湖”予以修改。
黏土。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黏”字屬于被淘汰的異體字,然而經過調整后,又恢復了使用。調整前,“粘”字有兩個讀音:粘(nián)土和粘(zhān)住,其中讀“nián”時,又寫作“黏”;調整后,按讀音分開,讀“nián”時用“黏”,讀“zhān”時用“粘”。
夕卡巖(夕線石)。夕卡巖是由富鈣或富鎂的硅酸鹽礦物組成的變質巖,而夕線石則是鏈狀結構硅酸鹽礦物。在百科條目常出現(xiàn)的錯誤寫法為矽卡巖(矽線石)?!拔弊质枪柙氐呐f稱,這兩個術語既有音譯,又有意譯,但這種用法于1993年在由地質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負責審定的《地質學名詞》中廢止,因此,地學中所有的“矽”字用法全部改為音譯的“夕”字。
巖心。巖心是在鉆井過程中用取心工具從井下取出的巖石。這一術語的錯誤寫法為“巖芯”。而“心”與“芯”的用法都很復雜,常見的區(qū)分方式為,內外材質不一致的情況用“芯”,如“筆芯”;內外材質一致的情況則用“心”字。巖石在取心范圍內的巖性是一致的,因此,應使用“心”字。然而,與巖心類似的術語——冰芯,卻用“芯”字,筆者認為也應統(tǒng)一使用“心”字。
碳質泥巖。碳質泥巖是一類含有大量碳化有機質的泥巖,常有作者會將這個術語寫作“炭”質泥巖。百科條目的術語中也有用“炭”字的術語,如煤炭、泥炭化等,但筆者認為“碳”“炭”的使用語境有所不同,使用“碳”字代表的是碳元素,而“炭”字往往帶有成煤的含義。因此,此處應寫作“碳”字。
2.相近術語
坳陷和拗陷。這兩個術語都可以用在描述地貌單元中,表示與“隆起”相對的一級構造單元。根據偏旁的不同,兩者在使用中有一定區(qū)別,“扌”的“拗”含有動詞的意思,帶有形成這種下降構造單元的過程的含義;而“土”的“坳”含有名詞的意思,表示最后形成的結果的含義。在“新構造運動”一條中有“在板塊內部,由于巖石圈結構的不均勻,以及來自地球深部或板塊間相互作用的影響,也可形成各種復雜的新構造變形,如山脈的隆升、盆地的拗陷、沿斷層的位移和地層的褶皺等”,這里的“拗陷”和“隆升”“位移”“褶皺”對應,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故使用“拗”字。
碳酸鹽巖和碳酸巖。與坳陷和拗陷不同,這兩個術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碳酸鹽巖”是碳酸鹽礦物組成的沉積巖,而“碳酸巖”則是由碳酸鹽礦物組成的火成巖。在百科條目中也存在混用的情況,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傳統(tǒng)地質學規(guī)定這兩個名詞的區(qū)別在于水成與火成,導致使用混亂。
沙與砂。這兩個字在地學領域都用法頗多,在海洋地質中有沙質海灘,巖石學中有砂巖。筆者認為可從字的偏旁進行區(qū)別,“氵”的“沙”代表顆粒形態(tài)為松散未固結,可隨水流動;而“石”的“砂”代表顆粒已固結成巖,不能隨水搬用。例如,在“第四紀地質學”一條中,原文為“但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冰川運動形成的松散沉積物是《圣經》上所說大洪水帶來的泥砂堆積形成的”,這里顯然是未固結的松散沉積物,改用“沙”字更加適合,故修改為“但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這些冰川運動形成的松散沉積物是《圣經》上所說大洪水帶來的泥沙堆積形成的”。
使用正確的表達與術語是保證《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卷質量的基石,是傳播科學知識的保障。在修改百科條目中的地學表達與術語時,要遵循兩點原則。
一是尊重學科標準文件。《中國地層指南及中國地層指南說明書》中詳細介紹了有關地層、地層學和地層單位的概念,是關于年代地層單位和地質年代單位的標準文件,在修改百科條目時,應參考這一文件,確保使用最新的單位名稱,表達形式、劃分方式、連接方式等不存在錯誤。
二是來源追索正確的術語表達。地學術語的正確用字需要編輯按圖索驥,從漢字字形、簡化歷史中尋找使用相應漢字的原因,了解原因后方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條目中的錯誤并予以改正。
(作者單位: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