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藝文類聚》收徐淑答秦嘉書入類書,已開女子私人書信“公共化”之先河。明清二代,才女文化流行,催生了大量的女性尺牘專集或選本,標志著女性文學由私人領域向著公共領域的進一步擴展,然其所用文體仍多局限于傳統(tǒng)的“散文”。民初的女性尺牘文,不僅經歷了由文言向白話的轉變,而且出現了與小說文體融合的傾向。韋月侶的《新婦女書信》借白話書信集的形式,行小說虛擬創(chuàng)作之實,兼用史傳論贊之筆,宣揚不滅之愛,描寫各型戀愛中的情欲糾纏,探究愛之真諦,即是此種創(chuàng)作傾向的典型代表。
【關鍵詞】韋月侶;書信;女子;愛情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3-004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3.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項目編號:2019G10499A)的階段性成果。
尺牘書信,向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重要文體。男性之書信文,如司馬遷之《報任安書》、楊惲之《報孫會宗書》俱載于正史,名為私書,實已開私人書信“公共化”之先河。迨昭明修《文選》,中專有“箋”“書”之目,已將尺牘書信之文分類楫編,唯未收女子書信。及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收漢才女徐淑答夫秦嘉書,是乃成為女子書信由“閨中私閾”走向“公共領域”的文獻學標志。自此以后,才女尺牘書信,代有刊刻。至明清時期才女文化流行,加以印刷技術進步,女性尺牘書信之刊刻達到高潮。個人別集如徐媛之《絡緯吟》,梁孟昭之《墨繡軒集》,總集選本如江元僖所輯之《玉臺文苑》,趙世杰所輯之《古今女史》,陳維崧所輯之《婦人集》,中皆收有女性尺牘書信文。
民國時期,明清女性尺牘文的刊刻熱潮得以延續(xù),諸如《最新女子尺牘》①《注釋女子尺牘》②《新撰女子尺牘》③《女子白話尺牘》④等紛紛出版,甚至還有專門教女子寫作書信的教科書。由于社會的變遷,此時女子書信的語言開始逐漸向白話轉變,古典尺牘文中常見的引經據典、駢儷對偶的寫作方式也漸趨冷。及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受到西方的影響,更是出現了一批書信體的小說。這些小說將書信的寫作嵌于小說的寫作之中,促進了書信文體與小說文體的融合,體現了文體生成變異的新趨向。在這些作品當中,有一部《新婦女書信》,作者韋月侶,尤其值得注意。該書以書信集的形式命名,內收所謂不同婚戀狀態(tài)下的書信40封,復又模仿史傳中的“太史公說”的形式,對其中加以評論,從命名方式上看,類似于古代的“尺牘類編”之類,但究其實質,書中書信多乃虛構擬作,實類于小說。這種托“尺牘書信”之名,行小說之實的做法,確是中國尺牘書信文演變過程中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
一、韋月侶其人
韋月侶(1903—1985)出生在江蘇江陰的長涇鎮(zhèn),家庭出身為小商業(yè)主。1920年從上海中華藝術大學畢業(yè)。因其父親由于賭博敗光資產,韋月侶在畢業(yè)后不得不去到上海教書謀生。韋月侶曾先后當過記者,做過編輯,也寫過言情小說。20世紀二三十年代,韋月侶已成為民國文壇的“愛情高手”,也是上海新文壇上“紅人”。她曾先后出版作品20余種,如《一束咖啡的情書》《未婚妻的嫁后》《春蠶》《波紋的愛》《新婦女書信》《戀人的歸來》《愛的變化》《情書描寫詞典》《最溫香的一吻》等。韋月侶的作品內容大多熱烈奔放,語言直白,表意清晰,反映出新時代的戀愛觀與婚姻觀。
韋月侶的父母共有五個孩子,韋月侶最為年長。她最小的妹妹即是著名演員上官云珠。上官云珠原名韋均犖,又叫韋亞君,曾出演過多部電影與話劇。上官云珠出道以后經常在報紙上發(fā)表的文章,都由其姐姐韋月侶執(zhí)筆。姐妹二人,都可稱是上海灘上的傳奇人物。
除寫作小說外,韋月侶一生也不曾放棄教育事業(yè)。除小說外,她也出版過多部教育類著作,如1935年出版的《分類學生實用書信》、1940年出版的《學生常用尺牘》、1948年出版的《學生作文資料》等,可以說將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了教育與文學。在上官云珠誕辰百年之時,《上海書評》采訪了上官云珠之女韋然,據其回憶,韋月侶除上述作品外,還標點過《海上花列傳》,“還對尺牘有研究,編了不少書”⑤。這種對尺牘文的偏愛,可能就是促使韋月侶寫作《新婦女書信》的原因。韋月侶雖擅長寫愛情題材,但戲劇性的是,其卻一生未婚。1960年,韋月侶從長寧區(qū)教育局師資訓練班退休,后因肺氣腫等疾病去世。
二、《新婦女書信》的寫作緣起
今所見《新婦女書信》,系上海廣益書店于民國廿三年(1934)十月再版本,而據書中最后一封信后“楓的話”后所署,為“一九三〇·六·二七·午·脫稿于大益公寓”,據此可知,本書初版,乃出版于1930年6月至1934年10月之間,后或因銷量好,而于三四年后再版。由此,亦可看出此書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
在書的序言中,韋月侶將寫作本書的緣由交代得較為清楚,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強調愛的必要性,肯定愛的存在,尤其是兩性的戀愛。作者認為愛雖然神秘且難以解釋,但它存在于所有生物間,是真切存在的。
有一種神妙的東西,它是充塞在整個的宇宙中,彌漫在一切的生物間;它是世界的靈魂,是生活的原動力,是幸福的泉源;不論經過了多少的時間,用若干的力量,都不能消滅或毀壞它的存在;這東西就是叫做愛……然而這些實都基于兩性的愛,所以兩性的愛實是人類愛的起源。⑥
其二,是探討各種有關“愛”的問題,作者鼓勵大家參與探討,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告誡讀者要直面各種愛情問題,合理對待并解決它們。韋月侶在《序言》結尾處曾寫道:
朋友!如果你對于這里面有什么高見,那么請不客氣的指導我!這我所最希望的!我愿虛心接受的?、?/p>
韋月侶在書中呼吁女性們積極參與關于愛情的討論,以對抗陳舊思想,從而更深刻認識到當下社會中感情的本質,相較于早期啟蒙者僅以追求愛情為“追求解放”之工具,顯然更進了一步。
三、《新婦女書信》的內容及思想
《新婦女書信》中所收,均是女性在體會愛情時所寫給旁人的信。其語皆用白話,名為書信集,但其實具有很大的虛構成分。全書依照愛情的發(fā)展進程分成了四個主題,分別是戀愛、結婚、失戀和離婚,每一主題下有10封女子書信,而每一封信中都有一個需要討論的關于愛的問題。在每封信的最后,作者會附上一篇“楓的話”來剖判信中所涉及之問題,并給出相關建議。如果說書信本身代表著欲望,“楓的話”則代表了一種理性的思考和倫理的節(jié)制,愛情欲望與理性思考相結合成為本書最大之亮點。
(一)戀愛思想:傳統(tǒng)與現代的碰撞與交融
關于戀愛的話題始終貫穿作者韋月侶創(chuàng)作生涯始終。書中,除了異性間的戀愛,還涉及了同性戀、三角戀、單戀等多種戀愛類型。透過多種虛擬的戀愛故事,韋月侶闡明了對待戀愛的正確態(tài)度。
所有的愛,均應以“真”為基礎,這一點上,其實是古今相通的。在一些書信中,例如《蝶影》《楓葉》《銀色》《忘懷了吧》等,韋月侶均或直或曲地表明了這一基本觀點。在《銀色》一信中,貽芳給她的姊妹晚芳寫信,信中寫道:
心里的用情真摯與否我是不敢懷疑,你要知道天下的事情誰都不能預料,假使將來事情不能有現在這樣同你所希望的那樣順利,那么你如此率真地委身,赤裸裸地傾心的態(tài)度,將來沒有退步的余地,其害還小,只怕失望這銳箭到那時候穿透心窩,這痛苦,那真厲害呢!⑧
貽芳勸妹妹不要將自己的真心交付于人,不真誠的戀愛態(tài)度顯然不符合當今社會的道德準則。隨后作者在最后“楓的話”中表明:“戀愛只允許有真實,不容絲毫虛偽,帶著假面是不能去愛人的,這樣做是對不起愛人,同時也對自己的人格有損?!蓖ㄟ^反面形象的塑造告誡讀者,對待戀愛要真誠,不得虛偽。
再者,就是同性戀的問題。愛的神秘莫測令人難以捉摸,發(fā)生的主體也各有殊異,在思想初步開放的民國時代,同性戀的話題逐漸走入公眾視野,不再成為眾人避而不談的“禁忌話題”。在《新秧的綠波》中,石芝在心中回憶與文茵共同經歷的畫面,表達了對文茵的喜愛,同時寫到男性是可惡與可怕的,只有同性的愛才是真愛:
我愛的茵姊,你知道嗎?我倆之間的愛,也隨著時序的轉換,而增加了熱度,由深摯的友誼而進至沸騰的戀人之愛了!我是滿腔都排列了歡喜來把她——我倆的愛——講出?。、?/p>
對于男性,我只覺得他們是丑惡,可怕,我討厭他們!那么叫我怎能去愛他們——男性呢?……所以,只有同性的愛才是真愛。⑩
作者對石芝的勇敢給予了贊揚,但也指出不能因為男性不了解女性的一些特質便舍棄了異性而與同性相戀,同性愛的起始很多是被好奇心所引動,或者在當時找不到異性的伴侶。作者對這種同性戀愛類型持反對觀點,認為舍棄異性與同性相戀顯然是錯誤的,最后鄭重地說:“同性愛會失敗的不能持久的!”從這一點看,韋月侶探討的愛情問題雖比較“前衛(wèi)”,但其觀點還是相對保守的。
(二)女性婚姻觀之嬗變:自我意識的萌蘗與覺醒
“五四”大變革中,受西方文明洗禮的知識分子在《新青年》等眾多雜志上就戀愛和婚姻問題展開了討論。胡適的《終身大事》,馮沅君的《卷葹》,魯迅的《傷逝》等作品為打破封建傳統(tǒng)婚姻的枷鎖起了推動作用。?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舊的封建思想仍有余存。
在結婚主題下的《偷聽》一信中,寫信人偷聽到父母要讓自己嫁給哥哥的同學,雖然很欽佩他,但是不知道應不應該進入這段盲目的婚姻,于是向好友蘭暉求助。
作者在討論中首先就明確非基于自由戀愛的結婚是世間沒有能與之比擬的不合理的事,愛不能勉強也不能盲目,傳統(tǒng)的封建婚姻觀念理應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應是自由的婚姻觀,基于戀愛的結婚才是合理的。自主選擇伴侶,這就是婚姻觀念轉變與自我覺醒的表現之一。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傳統(tǒng)男權社會仍然占主導地位,但女性在“五四”運動的洗禮和西方女權思潮的影響下,社會意識開始覺醒。她們逐漸破除父權、夫權的羈系,走出深閨,接觸社會。《甜蜜的永生》中,夢蘭向表姐陳述了關于女子地位問題。夢蘭在信中說道:
因為素來女子是奴役于男子的,一切壓迫,對于男性都不敢嚴格些,所以男性在現行的婚姻制度下不受如何的苦痛,然而女性呢,只能完全屈服和犧牲,得不到一些松動。?
作者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給出了解決辦法,第一,就是要使女子得到自由獨立,這是最為重要的;第二,承認婚姻是一種自由的友誼關系,是一種健全的關系;第三,把男女盲目的一生束縛在一處,成為不良結合的法律要使之修改或撤銷。
在《新婦女書信》出版的年代,其間還有眾多婦女雜志流行,如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新婦女》《解放畫報》《婦女聲》,半月刊《婦女評論》《婦女周報》等。它們以宣傳婦女解放為宗旨,廣泛報道國內外的婦女解放運動,刊發(fā)婦女問題研究的各種觀點(婚姻自由和教育問題),成為當時爭取婦女解放的喉舌,對喚起婦女覺醒,爭取婚姻自由,推動社會變革起到宣傳鼓動作用。?韋月侶的這部書,無疑是和這種時代熱潮相呼應的。
(三)性意識的發(fā)掘:女性個體身體意志的覺醒
受傳統(tǒng)封建禮教的影響,在傳統(tǒng)社會中,性的問題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在《新婦女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子情與欲的逐漸膨脹,這實在是女性身體意識覺醒的標志之一。在著作一開篇的《蝶影》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女性的情感和性心理,大膽地表達了女性的欲望。同時,女子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對性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思考。她們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的婚姻模式中被動的性角色,而是渴望在性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和平等。
我是愛你的,你快些盡你所可能的,把你的頭部,來全傾藏在我的溫馨的懷里,把你的整個的身體,一切,都縮減而化在你的滑膩的舌尖上,來埋躲在我的口中;你來聽著我的曼妙的心曲,吮著我的香甜的唾涎——這是使你所感到滿足的,你會對我講遇。?
女子對性意識的追求,為她們開啟了新的征程。首先,在個人層面上,這使她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和情感需求,增強了自我意識,開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其次,在社會層面上,女子的性意識覺醒推動了社會對女性權益的關注和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女性在性方面的平等權利,為女性的解放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然而,民國女子對性意識的追求并非一帆風順。傳統(tǒng)觀念的強大阻力、社會的不理解以及自身的矛盾心理,都給她們帶來了壓力。但正是這些困難和挑戰(zhàn),更加凸顯了她們的勇氣和決心。
(四)對于生命價值的剖析:居于愛情之上的生命倫理
盡管《新婦女書信》對愛推崇備至,但一旦愛與生命發(fā)生矛盾之時,生命倫理仍是居于愛情之上。《薔薇色的夢》中,女主人公素濤由于被自己所愛之人拋棄,傷心欲絕想放棄生的念頭,于是給自己的妹妹寫信傾訴:“我始終不恨他,我始終愛他,雖然他是這樣拋棄了我?,F在我仍愛他……妹妹,我不論何時還是愛他!”素濤在面對所愛之人時,感性遠遠超過了理性,可以說是被愛情蒙蔽了雙眼,也迷失了自己,甚至決心放棄生命,離開這個世界,可見陷入愛情程度之深。韋月侶在“楓的話”中,闡明了其對于自殺問題的看法:“自殺不是解決,不是反抗,不是勇敢,不是光榮,是無法,是退讓,是懦怯,是恥辱!”其次闡釋了生命的意義:“你的生,你的死,都有不朽的價值存在!朋友,何必因失戀而自殺,把你的生命殉到更偉大的事業(yè)去吧!”作者對生命的價值予以重視,希望通過此信,告誡千千萬萬個失戀的女性不要輕易放棄生的念頭,愛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還有更多有價值的事情值得去做。
四、結語
尺牘書信文,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民國時期的尺牘的功用雖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但仍是女性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韋月侶將自己擅長的兩種文體——書信和小說融合到了一起,并借助這種特殊的樣式探討了愛情的本質與真諦。這部作品產生于新的民國婦女解放與白話語境之中,體現了女性傳統(tǒng)尺牘文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與流變,為女性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活力,是女性文學研究值得關注的一個樣本。
注釋:
①陳白云:《最新女子尺牘》,南星書店1935年版。
②李澹吾:《注釋女子尺牘》,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
③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新撰女子尺牘》,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
④吳鏡冰:《女子白話尺牘》,時還書局1935年版。
⑤上海書評:《上官云珠誕辰百年|韋然談上官云珠
與程述堯》,網址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255778。
⑥⑦⑧⑨⑩??韋月侶:《新婦女書信》,廣益書局1934年版,第1-2頁,第3頁,第32頁,第11頁,第12頁,第89頁,第2-3頁。
?楊羚:《從女性角度簡析民國婚戀背景》,《才智》2012年第18期,第140頁。
?任前程、周寧:《民國女性婚姻狀況的新變化》,《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第122-124頁。
參考文獻:
[1]靳志朋.文體、國體與國民:近代白話書寫研究[D].南開大學,2014.
[2]韋月侶.新婦女書信[M].上海:廣益書局,1934.
[3]丁桂興.民國情書的那些事兒[J].廉政瞭望,2011,(9).
[4]楊羚.從女性角度簡析民國婚戀背景[J].才智,2012,(18).
[5]任前程,周寧.民國女性婚姻狀況的新變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01).
[6]陳詩文.晚明女性尺牘研究[D].上海財經大學,2020.
作者簡介:
孟慶璇,吉林梅河口人,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競飛,通訊作者,吉林長春人,博士,現為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