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具有極為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她的著名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不僅是她思想的精華,也是她獨特藝術(shù)風(fēng)格的集大成者。本文以《紅玫瑰與白玫瑰》為例,詳細分析并總結(jié)出張愛玲的主要藝術(shù)風(fēng)格:她運用了華美至極的語言,造就了精妙無比的譬喻,表達了悲哀蒼涼的底色,整個藝術(shù)風(fēng)格渾然一體、自成一派。本文對張愛玲小說的獨特藝術(shù)風(fēng)格進行了分析梳理、歸納總結(jié),旨在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文學(xué)研究價值和藝術(shù)審美價值,為小說賞析和文學(xué)評論提供一些參考。
【關(guān)鍵詞】張愛玲;小說;藝術(shù)風(fēng)格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3-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3.003
張愛玲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一位風(fēng)格獨特、別具魅力的作家,她的文學(xué)作品極具藝術(shù)美感和研究價值,其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二爐香》等小說作品曾在當(dāng)時文壇引起了一陣轟動。張愛玲喜歡用艷麗的語言遣詞造句,信手拈來一些精妙無比的譬喻,然后在如夢似幻的描寫內(nèi)里露出一點悲傷的底色來。張愛玲的這些寫作特點在她的小說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展露得淋漓盡致,通過解讀這部中篇小說,我們可以一窺張愛玲這位天才作家與眾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正如她的名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一樣,張愛玲小說的外表總用華美和精妙堆砌起來,內(nèi)里卻是無盡的悲哀與蒼涼。
一、華美的語言風(fēng)格
張愛玲小說最為凸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極致華美的語言。張愛玲不吝于將最精雕細琢的筆墨揮灑在小說的行文中,這種筆墨本不少見,但難得的是她并沒有讓其落入冗長繁雜的窠臼中。她對語言的把控很巧妙,詳略得當(dāng),使小說讀起來在精細華麗之余不缺精簡干脆之快意,形成了她自成一派的語言風(fēng)格。
《紅玫瑰與白玫瑰》第一節(jié)中,主人公佟振保在巴黎街道走過時,描寫了“街燈已經(jīng)亮了,可是太陽還在頭上,一點一點往下掉……振保一路行來,只覺荒涼”這樣一副落日畫面,筆觸極為細膩,可以看出在這里張愛玲明顯用足了筆墨,詳細刻畫出主人公的狀態(tài):在佟振保眼中,太陽往下掉得那么無力,耳邊琴聲彈得那么遲緩,一切都是死氣沉沉的,就如同佟振保“只覺荒涼”的心一樣。但張愛玲沒有選擇用“荒涼”這個詞簡單概括這一切,而是選擇將孤單的意象排列出來、將繁復(fù)的詞語堆疊起來、將空曠的意境烘托出來,最終呈現(xiàn)出一種人景皆“荒涼”的效果。她用華美細致的語言向讀者仔細傳達“荒涼”的感覺,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深深陷入這言語鉤織出的華麗夢境中,輕易就被調(diào)動起情緒。
緊接著下半段就寫了佟振保心中“就象是亂夢顛倒,無聊可笑。振保不知道為什么,竟不能忍耐這一只指頭彈出的鋼琴”的心理描寫,這半段話語簡短有力,可以看出與上半段的詳寫相比,張愛玲在這里明顯做了略寫的處理。她沒有再用繁復(fù)的詞語堆砌環(huán)境,只用了“不能忍耐”四個字對佟振保的心理感受做出概括,承接上半段“荒涼”的心理描寫,使佟振保的感情變化銜接流暢自然,同時這樣的處理也使整段文字顯得詳略得當(dāng),收尾干脆利落。如果說張愛玲把上半段寫得華麗精細是為了讓讀者共情,那這下半段則是刻意縮筆給讀者的情緒一個落地,快速完成主人公佟振保由“荒涼”到“不耐”的心境轉(zhuǎn)變。張愛玲的語言不顯矯揉造作而只有華美韻味的關(guān)鍵就在于此,用語雅致的同時更要保持詳略得當(dāng)?shù)墓?jié)奏,才能使小說更有美感和可讀性。
《紅玫瑰與白玫瑰》第三節(jié)中,佟振保與王嬌蕊偶遇艾許夫人時有一段對王嬌蕊外貌的描寫,“振保從來不大看見她這樣的矜持地微笑著,如同有一種電影明星……她穿著暗紫藍喬其紗旗袍,隱隱露出胸口掛的一顆冷艷的金雞心——仿佛除此之外她也沒有別的心”。這里所用的華麗辭藻具有鮮明的張愛玲的個人風(fēng)格,她將華美的服飾堆砌在王嬌蕊身上,字里行間流露出一股珠光寶氣的得意氣派。與上面所講的調(diào)動情緒不同,此處的華美語言是用來塑造王嬌蕊富貴嬌態(tài)的形象,同時也用來展現(xiàn)她真正愛上了佟振保,開始用為人妻子的身份束縛自己,有了刻意在人前保持端莊矜持的少女心思。這點羞澀心意被藏在富貴迷人眼的奢華描寫中,就如同佟振保沒能透過王嬌蕊嬌媚的外表看到她愛他的心一樣,在王嬌蕊“矜持地微笑”時,佟振保仍在懷疑“除此之外她也沒有別的心”,這里華麗的語言下掩蓋的是兩顆漸行漸遠的心和兩人注定分離的命運。
總之,通過對《紅玫瑰與白玫瑰》的段落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張愛玲小說的語言風(fēng)格是華美的,同時在使用華美的語言風(fēng)格時具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在詳略得當(dāng)?shù)奈恼鹿?jié)奏中大幅調(diào)動讀者感官情緒,另一種則是用富麗詞藻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寫作傾向去運筆,張愛玲最終呈現(xiàn)給讀者的文字都有著獨特的華美韻味,因此可以說華美的語言風(fēng)格是張愛玲小說最為鮮明的特點,具有她極強的個人風(fēng)格。
二、精妙絕倫的譬喻
張愛玲的靈氣和才氣是文壇公認的,這位天才作家特別擅長捕捉生活細節(jié)和細微感悟之間的聯(lián)系,而當(dāng)她將細節(jié)和感悟這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時,精妙絕倫的譬喻就在她筆下誕生了。寫好譬喻其實并不簡單,缺乏靈氣的人是寫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譬喻的,而張愛玲就不是普通作家,她的譬喻是能直擊人心的,有的時候?qū)懙眠^于精準巧妙,甚至?xí)屓俗x出幾分心驚的意味,她寫譬喻是真的給人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敝唤庾x《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這一段名言,我們就可以完全感受到張愛玲是如何將譬喻手法運用到了極致。
首先,張愛玲將男人生命中會有的兩個女人比作兩朵玫瑰,也就是與書名相呼應(yīng)的,一朵紅玫瑰、一朵白玫瑰,這個譬喻不僅新鮮有趣,而且通俗易懂。其實將女人比作玫瑰也并不稀奇,但我們很少見有作者將女人比作兩朵不同顏色的玫瑰來做對照的,這個譬喻顯然足夠新鮮,能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眼球。同時,張愛玲選擇如此譬喻的好處還在于,她不必多做解釋,讀者自能明白“紅玫瑰”代表熱情奔放,“白玫瑰”代表恬靜溫柔?!凹t”與“白”自然而然地從視覺上的顏色沖擊轉(zhuǎn)變?yōu)樾郧樯系拿軟_突,“紅玫瑰與白玫瑰”所代表的兩種完全不同性情的女子的對立形象也隨之躍然紙上,這樣不僅利于讀者理解,而且更能凸顯出這譬喻的巧妙。
其次,張愛玲將男人喜新厭舊的心理抓得極準,把紅玫瑰比作“蚊子血”,把白玫瑰比作“飯粘子”,這個譬喻形象生動,極具諷刺意味。其實譬喻的精髓就在于抓住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正因為這個精髓極難被捕捉到,很考驗作者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寫作靈性,所以才說一般作家想要用好譬喻是件不太容易的事。但張愛玲卻好似沒有這種苦惱,在寫作中運用譬喻就好像信手拈來一般,每句都妙極了。在這句譬喻中她對男人喜新厭舊心理的描寫可謂入木三分:擁有了紅玫瑰,眼中的紅玫瑰便會像“蚊子血”一樣刺眼、惡心、厭煩,而得不到的白玫瑰就像天上的明月一樣圣潔高貴、可望而不可即;擁有了白玫瑰,眼中的白玫瑰又變成了看不慣、甩不掉、丟面子的“飯粘子”,而得不到的紅玫瑰就成了自己心口一顆炙熱滾燙、滿腔愛意無法再訴說的朱砂痣。這個譬喻內(nèi)涵豐富,滿是嘲諷地寫出了男人的劣根性,至今仍被傳為名句。
最后,張愛玲的譬喻言淺意深,經(jīng)常用最通俗簡潔的語言表達出最深刻豐富的內(nèi)涵。紅玫瑰與白玫瑰、朱砂痣與窗前月、蚊子血與飯粘子,這幾組意象看起來似乎再簡單不過,經(jīng)過張愛玲的聯(lián)想和譬喻手法調(diào)整后,卻也能傳達出如此深沉的道理。她已經(jīng)將譬喻手法運用到了一種十分恰切自如的境界,可以說是達到了精妙絕倫、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我們看來單調(diào)無聊的意象在她手下都能通過譬喻再次煥發(fā)生機,而且她寫出來還十分輕松寫意,有著“妙手偶得之”的隨意之感,使譬喻讀來更自然流暢、妙趣四溢。這樣富有靈氣的譬喻不僅是張愛玲藝術(shù)風(fēng)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張愛玲小說能夠引人入勝的樂趣所在。
三、悲傷蒼涼的底色
張愛玲的小說有著華美的語言風(fēng)格和精妙絕倫的譬喻,這使她的小說單從表面上來看是十分精致美好的,就像一場不真實的夢一樣有著令人迷幻的美,容易使人深深陷入這華麗的幻象中無法自拔。正因如此,人們常常過分關(guān)注她小說中語言和譬喻所帶來的華麗有趣的閱讀享受,而相對忽略了這美好外殼下所掩蓋的無比悲傷蒼涼的生命底色,而這悲傷蒼涼的底色往往才是張愛玲小說真正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核所在。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一個悲劇,是佟振保和王嬌蕊之間錯過的愛情。王嬌蕊是佟振保老同學(xué)的妻子,在同居期間兩人跨過了倫理道德的界限相愛了,此后佟振保無法承受與王嬌蕊在一起后世俗施加的壓力,兩人又分開了,佟振保很快娶了新妻,而王嬌蕊則離婚再嫁,兩人再次重逢時各有家庭,談起過往就像前世一場夢,這段愛情注定無法得到結(jié)果,最后佟振保也只能面對現(xiàn)實,徹底封存這段感情。
深入探究這個悲劇的成因,第一就是佟振保對愛情的不信任。佟振保在法國留學(xué)時有過嫖娼經(jīng)歷,王嬌蕊在愛上他之前也有許多情夫,佟振保打心底里不相信純粹愛情的存在,在被王嬌蕊吸引的激情褪去之后,他開始厭煩、退縮、逃避。王嬌蕊說“我真愛上了你了”時,佟振保的第一反應(yīng)是反駁她,稱王嬌蕊的心還是一所公寓房子,言下之意是王嬌蕊心中想著她的情夫,并沒有真正只愛他一個人。即便王嬌蕊很快說出熱情的表白話語,向他剖開自己已經(jīng)只有他一人的心臟給他看時,將自己的心早已從“公寓”改為“房子”、已經(jīng)浪子回頭的心說給他聽,佟振保的反應(yīng)依舊冷漠,他心中“其實也說不上喜歡……只剩下一種蒼涼的安寧,幾乎沒有情感的一種滿足”滿是這樣的冷漠之情,絲毫不見一點對王嬌蕊的愛意留存。佟振保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冷漠到可怕,而王嬌蕊則全身心依賴著這愛情,兩人其實無法徹底相愛。
第二就是佟振保對前途的急切追求。佟振保與王嬌蕊相愛時還只是個職員,他無法承擔(dān)世俗的壓力,也不想放棄美好的前途,在激情褪去后,他性格中自私自利的一面逐漸占了上風(fēng),“他所有的一點安全,他的前途……叫他怎么舍得輕易由它風(fēng)流云散呢?”佟振保不愿為了王嬌蕊放棄前途,但王嬌蕊卻一心撲在愛情上,給她丈夫?qū)懶鹏[離婚,佟振保得知后頓覺前途黯淡,“她愛的是悌米孫,卻故意的把濕布衫套在他頭上……毀的是他的前程”,佟振保不相信王嬌蕊真的愛她,他對前途的渴望已經(jīng)遠遠壓過了對王嬌蕊僅剩的一點愛,這段心理描寫中佟振保每句都在為自己辯解開脫,為自己尋找拋棄王嬌蕊的理由。佟振保骨子里就是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他不相信愛情、不想放棄前途,在王嬌蕊赤誠的愛面前,佟振?;臎龅男娘@得太冰冷,這段愛情悲劇正是通過這種對比凸顯出人性中悲涼無情、追求欲望的底色來的。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另一個悲劇,是佟振保和孟煙鸝之間痛苦的婚姻。佟振保在與孟煙鸝結(jié)婚后仍然宿娼,孟煙鸝也與家中裁縫出了軌,奸情暴露后佟振保更肆無忌憚地嫖娼,孟煙鸝與裁縫分手后,佟振保在一個晚上良心發(fā)現(xiàn),決定第二天做一個好人。
這段悲劇的成因,第一在于佟振保喜新厭舊的劣根性。將孟煙鸝娶為妻后,她在他心里就從圣潔的“白月光”變成了煩人的“飯粘子”,佟振??创楹蟮拿蠠燐Z就只剩下厭煩的感覺:“她變成一個很乏味的婦人?!辟≌癖o法忍受這樣乏味的婚姻生活,他又開始回憶并貪戀曾經(jīng)王嬌蕊對自己展現(xiàn)過的熱情奔放,同時他愈懷戀王嬌蕊的嫵媚動人便愈不喜孟煙鸝的安靜呆板,于是他開始每三個禮拜就宿娼一次。佟振保的這番行徑切實反應(yīng)在生活中,其實就是個冷暴力且愛花天酒地的浪子,這讓他的妻子孟煙鸝壓力倍增。她平日不僅要忍受丈夫宿娼責(zé)罵的行徑,還要在外人面前為他開脫辯解,努力維護他的形象和面子,甚至還要忍受婆婆對自己生下女兒的無端責(zé)怪,多重壓力下孟煙鸝的精神狀態(tài)幾近崩潰,而罪魁禍首佟振保卻只冷眼旁觀。
第二在于佟振保將妻子視為物件而非人的態(tài)度,在外人眼里,孟煙鸝是“美麗嫻靜的最合理想的朋友的太太,可以作男人們高談闊論的背景”,正因如此佟振保才敢磋磨她,因為在他眼中她只是家里的一個符號、一個物件,而不是人,孟煙鸝被磋磨到得了便秘癥,他也只覺得她是挾病自重不愿管了。佟振保在這段婚姻悲劇中,盡顯自己喜新厭舊、高傲暴力的惡劣面,他對婚姻不忠誠、對妻子不尊重、對家庭不負責(zé),這段婚姻悲劇直接揭露出人性中恃強凌弱、黑暗壓抑的底色來。
四、結(jié)語
通過解讀《紅玫瑰與白玫瑰》,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張愛玲小說的主要藝術(shù)風(fēng)格,自外看有華美的語言風(fēng)格、精妙絕倫的譬喻,自內(nèi)看有悲傷蒼涼的底色。張愛玲用外層無盡的美感將小說故事包裝起來,吸引讀者津津有味地讀下去,又在小說內(nèi)核涂上了無窮的悲涼傷感,讓讀者自己體悟其中道理和意蘊。張愛玲的小說能兼具美感與深度,讀來回味悠長,正是由她這份內(nèi)外兼?zhèn)涞莫毺厮囆g(shù)風(fēng)格所成就的。
參考文獻:
[1]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
[2]李靜.閱盡世風(fēng)是蒼涼——淺談張愛玲小說的藝術(shù)風(fēng)格[J].考試周刊,2009,(28):29.
[3]方吉萍.張愛玲小說的語言藝術(shù)風(fēng)格[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0,23(03):58-59.
[4]熊寶蓮,馮新國.握一把蒼涼——論張愛玲小說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J].黃岡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3,(04):20-22.
作者簡介:
臧欣雨,女,漢族,遼寧大學(xué)國際教育學(xué)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學(xu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