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訥河方言歸屬于東北官話黑松片下的嫩克小片,在收集和整理方言詞匯后,發(fā)現(xiàn)其內(nèi)部存在大量的派生詞和豐富多彩的方言詞綴。訥河方言派生詞主要有前綴式和后綴式兩種構(gòu)成形式,比較特殊的前綴有“精、稀、確、焦、煞、瓦”等,后綴有“乎、性、挺、道、楞、實”等。從共時性角度出發(fā),對訥河方言派生詞及詞綴這個平面進行描寫和分析,突出訥河方言詞匯的特點,體現(xiàn)該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關(guān)鍵詞】訥河方言;派生詞;詞綴
【中圖分類號】H1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0-011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0.034
訥河市是黑龍江省轄縣級市,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因訥謨爾河橫貫境內(nèi)而得名。訥謨爾是達斡爾語“秋天”的意思,故訥河素有“秋水之城”的美譽。訥河市“北靠嫩江縣,南鄰富裕、依安縣,東與克山、德都接壤,西與甘南縣、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自治旗隔江相望”,內(nèi)有漢、滿、蒙、回、鄂溫克等25個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語言雜糅在一起,組成了訥河歷史悠久的文化與獨具特色的方言。
訥河方言屬于東北官話中黑松片的嫩克小片。在對方言語音、詞匯的歸納整理上,發(fā)現(xiàn)其具有非常豐富又極具地方特色的詞綴,尤其是前綴和后綴。本文以李榮主編的《哈爾濱方言詞典》和唐聿文著的《東北方言大詞典》為依據(jù),自身以及身邊親友為本文提供語料來源。通過這些語料發(fā)現(xiàn),訥河方言中,附加前綴、后綴構(gòu)成的派生詞數(shù)量較多,而中綴式派生詞相對較少。因此,本文以訥河方言前綴式派生詞和后綴式派生詞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舉例分析,有利于加強對漢語附加式構(gòu)詞法的認識,幫助了解漢語方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
一、派生詞及詞綴
派生詞是指通過附加方式即詞根語素加詞綴語素構(gòu)成的附加式合成詞。構(gòu)成派生詞的詞根語素指的是意義實在,位置不固定的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而關(guān)于詞綴的界定,學術(shù)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朱德熙認為詞綴都是定位語素;黃伯榮、廖旭東認為詞綴是附在詞根上,能表示附加的意義和起語法作用的;呂叔湘認為詞綴不單用,但活動能力強,他強調(diào)詞綴的位置。還根據(jù)詞綴的虛化程度提出了“準詞綴”和“類詞綴”的概念。葛本儀認為詞綴可以組詞,應屬于構(gòu)詞法的范疇。本文將采取黃伯榮和廖旭東的對詞綴的解釋,即“意義不實在,在合成詞內(nèi)位置固定的不成詞語素”。
根據(jù)詞綴在詞中的位置,派生詞可以分為三種:前綴式、后綴式和中綴式。
訥河方言中,前綴式和后綴式派生詞數(shù)量較多,前綴比較特殊的主要有“精、溜、稀、確、焦”等,后綴有“性、挺、乎、楞、實”等。而中綴式派生詞數(shù)量相對較少也并無特殊意義的詞綴,因此,中綴式派生詞不在本文討論。
二、訥河方言前綴
訥河方言前綴豐富,主要用于構(gòu)成形容詞和名詞。訥河方言中常見的前綴有“精、稀、確、焦、煞、瓦”等,它們附著在詞根前,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非常、很”,起到了強調(diào)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類前綴意義并未完全虛化,也被稱為“類詞綴”,即“虛化程度比較高,程度上雖不完全夠,但基本可以看作詞綴的語素”。因此,我們把它們定義為虛化程度不高的前綴,即“類前綴”。
(一)“精”前綴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將“精”解釋為“提煉出來的精華(酒精);細(精密)”等意義。顯然,“精”本身含有“小、少、細”的含義,與之搭配的詞根也都是含有此含義的形容詞,例如“精細、精薄、精短、精瘦”等,加上“精”綴,加深了詞根所表達意義的程度。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精”綴只能與形容不足量和份量很小的形容詞搭配,不能與之相對的表示分量很充足的形容詞搭配,例如“*精長、*精粗、*精厚、*精胖”等,在訥河方言中沒有這種說法。
從意義上看,“精”綴派生詞的概念意義并沒有改變,還是由詞根承擔主要意義,只是附加意義有所改變。附“精”的合成詞大多表示貶義的感情色彩,可以用作兒化,兒化后帶有褒義色彩,表達喜愛、贊美之情。從形態(tài)變化上看,可以重疊為ABAB式,加深贊美或不滿的感情色彩。例如:
1.這被子精薄的,讓我冬天咋蓋???(貶義)
2.這小姑娘手指頭精細兒的,一看就適合彈鋼琴?。òx)
3.這孩子精細兒精細兒的,一看就是做模特的好苗子!(贊美)
(二)“稀”前綴
“稀”綴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用在‘爛、松’等形容詞前面,表示程度深”等義項。該詞綴的用法就是由這兩個義項虛化而來?!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關(guān)于稀綴的詞只有“稀爛”和“稀巴爛”兩個詞,而訥河方言中“稀”綴派生詞還有很多,例如“稀碎、稀軟、稀脆、稀濘、稀面、稀暄、稀酥、稀扁”等。
“稀”綴后的詞根一般是表示“松軟、破碎”的意義,而帶有“堅硬”意義類的形容詞不能與之搭配,這是因為“稀”綴意義虛化程度不高?!跋 本Y派生詞一般帶有貶義的感情色彩,可以用作兒化,兒化后轉(zhuǎn)變?yōu)榘x的色彩,有時也會重疊為ABAB式。例如:
4.這餅干摔得稀碎,根本沒法兒吃。(貶義)
5.這饅頭蒸得稀軟兒,真好吃?。òx)
6.面條子煮得稀爛稀爛的,咋吃啊?。ㄙH義)
(三)“溜”前綴
“溜”本身有“光滑,平滑”的意思,經(jīng)常與表示“平滑”意義或形狀有“平滑”之義的單音節(jié)形容詞搭配,表示喜愛或厭惡的感情色彩,例如“溜滑、溜光、溜圓、溜齊、溜鼓”等。同樣,訥河方言中,“溜”綴不能和與之相反意義的形容詞搭配。“溜”綴派生詞多用兒化,有時也會重疊使用。例如:
7.明天上臺表演,大家記得把頭發(fā)梳得溜光兒的。
8.你最近吃太多了吧,臉蛋子吃得溜圓。
9.媽媽做的飯真好吃,我肚子吃得溜鼓兒溜鼓兒的。
(四)“確、焦、煞、瓦”前綴
這些前綴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其后的詞根都是顏色詞。每個前綴都只附著在固定的顏色詞后,彼此不能互換。前綴“確”只能與“白、黑、紫、青”搭配;“焦”只與“黃、綠”搭配;“煞”一般只接“白”;“瓦”一般只接“藍”。
從意義上看,加上前綴,其概念意義并沒有改變,還是由顏色詞承擔主要意義。從感情色彩上看,加上前綴使原本中性色彩的顏色詞變?yōu)閹в匈H義色彩的派生詞,表達不滿、厭惡的感情色彩。但多數(shù)詞可以用作兒化,兒化后使派生詞的感情色彩由貶義變?yōu)榱税x。有時也會重疊使用,以此來加深喜愛或不滿的情緒。例如:
10.你這臉上抹啥了,煞白的?。ㄙH義)
11.天兒這么冷,你咋穿這么點兒啊,臉凍得確紫。(貶義)
12.你是不是昨晚沒睡好啊,臉怎么焦黃焦黃的呢?(貶義)
13.這雞蛋煎得焦黃兒,真好?。òx)
14.今天天氣真好,瓦兒藍兒瓦兒藍兒的?。òx)
(五)雙音前綴
訥河方言除了單音前綴外,還有少量的雙音前綴,主要有兩種構(gòu)詞形式:一為“XXA”式,構(gòu)成的詞有“杠杠硬、杠杠香、登登緊、登登擠、嘎嘎冷、嘎嘎甜、嘎嘎涼”等。從讀音上看,這些雙音前綴都由原來的陰平變?yōu)榱岁柶?。從意義上看,這些雙音前綴本身沒有實在的意義,也不能單獨使用,只是附著在詞根前,加深詞根的含義,表示程度很深。例如“這炕杠杠硬,睡得人真累挺!”“今年冬天嘎嘎冷啊!”
二為“XYAB”式,構(gòu)成的詞有“滴了嘟嚕、滴了當啷、滴了咣啷、稀了馬哈、稀了糊涂、嘰哩咕嚕、嘰哩呱啦、噼了啪啦、噼了撲騰”等。此類詞語多是用來形容聲音或狀態(tài)的,如:“嘟嚕”就是指東西成串成團的樣子;“呱啦”是指吵鬧的說話聲;“當啷”是指眼皮松弛下垂。在這些表示聲音或狀態(tài)的詞前面加上前綴,使語言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如“這葡萄滴了嘟嚕的,一看就好吃!”“這孩子困得滴了當啷的,快回家睡覺去吧。”
三、訥河方言后綴
訥河方言后綴非常豐富,其附著在詞根后,可以構(gòu)成大量的派生詞。與普通話相比,訥河方言后綴的構(gòu)詞能力和用法都有明顯的不同。比較常用的有“乎、性、挺、道、楞”等,這些單音后綴意義虛化程度較高,位于詞尾,讀輕聲。
(一)“乎”后綴
訥河方言中后綴“乎”意義虛化程度高,構(gòu)詞能力強,由“乎”構(gòu)成的派生詞語義豐富,口語色彩和感情色彩也十分濃厚。其附著詞根語素后構(gòu)成大量的派生詞。例如:“血乎、庸乎、咋乎、嫌乎、就乎、覷乎、戚乎、岔乎、抹乎、填乎、嘿兒乎、白乎、湊乎、二乎、胖乎、懸乎、邪乎、喇乎、暄乎、暈乎、溫乎”等。
從詞根的性質(zhì)上看,訥河方言中的派生詞主要有動詞和形容詞兩類,但其詞根卻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詞。例如:動詞“血乎”是夸張的意思,它是由名詞性語素“血”加后綴“乎”構(gòu)成的,加上后綴由原來的名詞變?yōu)榱藙釉~。動詞“戚乎”表示向某處靠攏的意思,“戚”本身有親近,親密的意義,是形容詞性語素,加上后綴“乎”就由形容詞變?yōu)榱藙釉~。還有形容詞“二乎”,是由數(shù)詞“二”加上詞綴“乎”構(gòu)成的,它由數(shù)詞變?yōu)榱诵稳菰~。
從形態(tài)變化上看,訥河方言中的大多數(shù)“乎”綴動詞可以重疊為ABAB式,如“虛乎虛乎,湊乎湊乎”。還有的詞可以重疊為AABB式,此時具有形容詞的特點,后面加“的”,不能帶賓語,表示某種狀態(tài)。“乎”綴形容詞可以重疊為ABB式或者AABB式,其后加“的”。例如:
1.你看她沒個小姑娘樣兒,天天咋咋乎乎的。
2.這小孩兒胖乎乎的。
3.你一天咋暈暈乎乎的?
(二)“性”后綴
“性”后綴在普通話中可以構(gòu)成大量派生詞,如“紀律性、創(chuàng)造性、普遍性”等。在訥河方言中也同樣具有較強的能產(chǎn)性,其附著在詞根語素后,構(gòu)成大量的形容詞。如“嬌性、靈性、驢性、死性、實性、生性、邪性、用性、喜性、酸性、狂性、牲性”等。
訥河方言中“性”綴詞的語義大多與人的特點有關(guān),這也與“性”本身的意義相關(guān)。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性”為:“人之陽氣性善者也”。其本義為“人的本性”。隨著語言的不斷演變,“性”的詞義不斷擴大,在本義的基礎(chǔ)上引申出“事物的性質(zhì)、屬性”“人的性情、脾氣”等意義。到了近代以后,隨著漢語復音詞化的趨勢,“性”由原來的成詞語素逐漸演變?yōu)椴怀稍~語素,只能與其他語素相結(jié)合組成復音詞。在訥河方言中,“性”的語義已基本完全虛化,成為一個典型詞綴,只是選擇與詞根語素搭配時,還保留了一點“性情、屬性”的意義。例如:“嬌性”是形容人太過嬌氣;“驢性”形容人脾氣十分倔強;“靈性”形容人頭腦聰明;“死性”形容人做事呆板,不懂變通。
這類形容詞在句中可作謂語,但不能帶賓語,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并且在語境中大多表示一種貶義色彩。例如:
4.這孩子成生性了,一不順心連爹媽都敢罵。
5.他可狂性了,誰都瞧不上。
(三)“挺”后綴
“挺”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意義實在的實詞,但在訥河方言中卻是一個典型的后綴,虛化程度高,構(gòu)詞能力強,具有較強的能產(chǎn)性?!巴Α痹凇稘h語大詞典》中有副詞“很”的義項,如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六回:“是個挺大的大貍花貓!”這里的“挺”的作用是修飾形容詞,加深詞義。訥河方言中的“挺”大概率就是由這個義項虛化而來,其附著在詞根后,大多表達貶義的色彩。例如:“累挺、烤挺、硌挺、噎挺、拔挺、烙挺、燙挺、熏挺、撐挺、扎挺、咬挺、窩挺、勒挺、箍挺、磨挺、曬挺、控挺、殺挺、壓挺、吹挺等。
由“挺”構(gòu)成的派生詞的詞根語素大多是中性詞語,加上后綴“挺”則表達一種消極的色彩。如“煩挺”表示心情煩躁;“撐挺”表示吃得太飽胃不舒服;“烙挺”表示炕燒得太熱使身體不舒服。并且在訥河方言中,“X挺”結(jié)構(gòu)大多可以換成“X得慌”的結(jié)構(gòu)。如“累挺”可以說成“累得慌”,“烤挺”也可說成“烤得慌”,它們之間的意義和用法基本完全相同,都能表現(xiàn)出不滿或厭煩的情緒。如:
6.今晚吃太多了,我現(xiàn)在好撐挺。
7.今晚吃太多了,我現(xiàn)在好撐得慌。
8.快開窗通通風吧,這屋里也太熱挺了!
(四)“道”后綴
“道”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名詞后綴”這個義項,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三:“沈郞腰道,與絳縧兒廝稱。”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已沒有后綴這個用法,但后綴的用法還存在于訥河方言中。由后綴“道”構(gòu)成的派生詞有“說道、地道、歪道、溜道、老道、神道、妖道、鬼道、正道”等。
“道”綴詞在句中可受程度副詞修飾,并且大多數(shù)詞可重疊為ABAB和AABB兩種形態(tài)。例如:
9.這小丫頭成妖道了,一點兒虧都不吃。
10這孩子太不聽話了,你好好說道說道他。
11.你一天咋神神道道的!
(五)“楞”后綴
在訥河方言中,后綴“楞”附著在詞根后主要構(gòu)成動詞和形容詞。例如:
動詞類:扒楞、胡楞、劃楞、栽楞、支楞、撲楞、白楞、剜楞、橫楞、斜楞、翻楞、撇楞、趟楞、拐楞、當楞
形容詞類:沙楞、毛楞、稀楞、麻楞、歪楞、別愣、個楞
從意義上看,“楞”綴詞大多含有迅速、隨意的意義。如“扒楞”表示隨意挑選;“麻楞、沙楞”表示做事迅速;“白楞、剜楞、橫楞、斜楞、翻楞、撇楞”與人的眼部動作有關(guān),并且這些動作都是很迅速完成的。這類詞通過“看”這個動作表達對他人的厭惡,含有貶義色彩。例如:
12.你可別挑了,隨便扒楞幾個得了唄。
13.他回頭白楞我一眼就走了。
從形態(tài)變化上看,由”楞“構(gòu)成的動詞不能重疊為AABB式,有的能重疊為ABAB式,表示某種狀態(tài)。例如“撲楞撲楞、趟楞趟楞”。由“楞”構(gòu)成的形容詞可以重疊為AABB式,但重疊后不能再受程度副詞修飾。例如“沙沙愣愣、別別愣愣”。
(六)雙音后綴
訥河方言中還有少量的雙音后綴,并且主要為雙音重疊后綴,其構(gòu)成的詞有“緊巴巴、毛嘟嘟、空撈撈、瞎哄哄、胖乎乎、賴唧唧、美滋滋、窮嗖嗖、忙叨叨、病歪歪、辣蒿蒿、牛氣哄哄、眼淚巴巴”等。這類詞在口語交際中,一般要在后面加上語氣助詞“的”,并且不受程度副詞修飾。如“你一天瞎哄哄的,遙控器不就在桌子上呢嘛!”“這孩子多可憐,眼淚巴巴的?!?/p>
四、結(jié)語
訥河方言的詞綴豐富,其構(gòu)成的派生詞也豐富多彩,尤其是前綴式派生詞和后綴式派生詞。對這些詞綴和派生詞進行探析,表明了附加式構(gòu)詞法不僅在普通話中適用,在方言中也同樣適用,并且具有較強的能產(chǎn)性,口語色彩濃厚。它也有助于展現(xiàn)訥河方言的特色,豐富訥河方言詞匯,為今后進一步研究訥河方言提供基礎(chǔ)語料。
參考文獻:
[1]訥河縣教育志編寫組.黑龍江省訥河縣·教育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2]高順斌.固原方言的派生詞及詞綴[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0,31(01).
[3]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趙艷平.現(xiàn)代漢語詞綴研究[D].河北大學,2014.
[5]聶志平.黑龍江方言詞匯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計超.哈爾濱方言詞綴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