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具有扎實語言文學基礎、創(chuàng)新思維及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因其教學方式單一、內容碎片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等問題,已難以滿足當前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本研究以混合式教學理念為指導,結合模塊化課程設計與在線教學平臺,探索了優(yōu)化教學方式、系統(tǒng)整合內容、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策略,為文學課程實施混合式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漢語言文學;課程設計;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9.018
Explor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Literature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ZHANG Shuting, LUO Wenxiang
(Guizhou Qiannan Economic College, Qiannan, Guizhou 560600)
Abstract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ith soli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oundation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trong practical abiliti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However,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current trend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fragmented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independently. This study is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blended learning and combines modular curriculum design with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s to expl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integrating content systematically,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in literature courses.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隨著教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融合線上與線下元素的混合式教學,正逐漸成為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關鍵途徑。漢語言文學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文學批評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核心課程,其教學方法的改革顯得尤為迫切。但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學方式面臨互動不足、內容體系不連貫、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諸多挑戰(zhàn)?;旌鲜浇虒W則通過綜合運用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有力地應對了這些難題。本研究結合教學實踐,以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為例,探索混合式教學的設計思路與實施策略,旨在為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 課程簡介
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言文學基礎,同時提升其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課程內容融合了漢語文學、古代文學、現代文學、文學理論等多個領域,著重提升學生在文學鑒賞、創(chuàng)作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技能[1]。通過深入研究與學習經典文學作品,學生能夠理解文學作品的歷史語境及文化背景,掌握文學創(chuàng)作和表達的技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不僅強調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鼓勵學生投身于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探究,以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及全面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2" 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方式單一,缺乏互動性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方式顯得過于單一,其主要依賴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缺少師生間的積極互動以及同學之間的溝通協作。課堂大多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則扮演著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缺少自主思考和集體討論的機會。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自我內化。此外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反饋和學習動力,使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無法得到有效激發(fā),從而限制了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2.2" 教學內容碎片化,缺乏系統(tǒng)性
目前,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課程內容存在碎片化現象,各學科模塊如古代文學、當代文學、語言學以及文學理論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與邏輯性,課程內容顯得松散且不夠系統(tǒng)。學生很難理解漢語言文學的整體結構和發(fā)展脈絡。學生缺乏對學科本質和整體知識體系的深刻認識,導致其在知識理解上的片面性。
2.3"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目前,漢語言文學課程未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教師的指導,缺乏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機會。課堂教學注重于知識的傳授,在課外學習中,學生通常缺乏足夠的自主性和動力,未能主動通過閱讀和思考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對于文學作品和理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批判性思維和深入分析的能力。
3" 課程目標
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批判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2]。課程還著重于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方式,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辯證思維技巧,為學生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課程教學可從以下方面開展:第一,引入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包含實踐作業(yè)、網絡測試以及課堂參與等多種評價形式,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立體化地呈現學習成效,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多種能力。第二,課程融合線上與線下教育資源,通過電子平臺分享學習素材和討論議題,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此優(yōu)化學習的路徑與深度,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確保學生在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第三,課程倡導學生主動探究,定期撰寫學習日志和反思報告旨在提高學生自我評估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強化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第四,安排跨學科合作活動,引導學生加入跨學科團隊項目,以此加強學生在多領域知識融合和協作中的實際操作技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為未來的職場生涯作好充分準備。這些具體的教學方案與執(zhí)行流程,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術素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4" 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
4.1" 優(yōu)化教學方式,增強互動性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優(yōu)化教學方式并增強互動性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核心策略[3]。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課程采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線上學習平臺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感和自主學習能力。在線學習平臺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教師將課程的核心理論和補充資料上傳至平臺,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安排自主學習。平臺的在線論壇、實時答疑等功能,促進學生與教師及同學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與綜合分析能力。雖然線上學習帶來了學習時間和空間上的靈活性,但其難以確保學生對知識的深刻掌握,因此線下的課堂教學依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線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如分組研討、案例分析、角色模擬以及辯論等,促進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此類互動環(huán)節(jié)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掌握文學理論,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課堂提問、在線測試以及小組匯報等可以實時反饋學生的學習進展,教師可據此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跟上課程的節(jié)奏。這種模式為學生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局限,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為學生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場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2" 系統(tǒng)整合課程內容,提升連貫性
確保課程內容的系統(tǒng)整合與連貫性是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素,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尤為重要[4]。課程設計需采取模塊化策略,合理劃分課程內容,確保每個模塊圍繞核心知識點展開,并通過遞進關系進行銜接,避免知識的碎片化。這種模塊化設計有助于學生理解課程的整體結構,確保各個知識點的聯系和傳遞更加清晰。線上和線下教學的順暢轉換能夠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習場景下更好地消化和應用知識,進而增強課程內容的連貫性。在課程設計時,需充分利用跨學科整合的機會,結合相關學科的知識點,擴展課程的深度和廣度,幫助學生在多維度上進行思考,提升其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了確保內容的連貫性,教師應設計反饋機制,利用網絡測試、課堂互動以及作業(yè)反饋等手段,及時了解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程度,并根據反饋調整教學進度和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教師還需策劃合理的學習任務和團隊合作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綜合素質。上述策略的實施能夠有效提升課程內容的連貫性,使學生能夠在結構化的知識框架內進行深度學習,進而提高其批判性思維、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4.3" 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深度思考
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并培養(yǎng)其深度思考能力,漢語言文學課程采用了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平臺,推動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和批判性分析的習慣[5]。以下為具體操作步驟。①創(chuàng)建線上學習平臺,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通過專門的在線學習平臺,學生能夠依照個人興趣和學習進度挑選合適的學習資料。該平臺支持學生根據個人需求靈活安排學習節(jié)奏。平臺內包含課程必備教材、補充資料以及對古今文學作品的深度分析,同時平臺還配備了交流論壇,方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共同提升。②設計深度思考任務,促進批判性分析。教師可精心設計一系列作業(yè),如文學作品的深度研究報告、主題性辯論和小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從多元角度剖析作品,促進思辨性思維的形成。通過在線討論和課堂互動,學生能在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提出富有深度的問題,并從各個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從而提高分析和思維的深度。③建立即時反饋與自我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向學生提供即時反饋,幫助學生發(fā)現知識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激勵學生深入思考。在每個單元完成時,學生需要上交概括性的報告或是進行自我評估,以此審視所學知識及遭遇的挑戰(zhàn)。自我評估與同伴評審的體系促使學生在交流中進步,使學生能夠洞察學習進程中的長處與短板,從而推動學生持續(xù)改善學習策略和提高個人素質。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自我學習熱情,培育了批判性思維和深度解析技巧,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在學術探討和實際應用方面實現全面成長。這些教學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進一步促進了學生在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中的全面發(fā)展。
5" 結語
通過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文章展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課程設計將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互動相結合,線上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學習空間,而線下課堂則通過互動性活動促進學生對文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與實踐應用。課程的設計通過深度思考任務、個性化學習路徑和及時反饋機制有效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傮w來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術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場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英.“體育市場調研與營銷策劃”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3(23):134-136.
[2] 于健,李雪威,趙滿坤,等.基于資源推薦的混合式學習教學設計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3(5):165-169.
[3] 毛軍.新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評《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教學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235-235.
[4] 楊允,李琪.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本科課程過程性評價模式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3(8):40-43.
[5] 陳夢,卜凌云.專業(yè)認證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改革探索[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3(5):61-63.
基金項目:貴州黔南經濟學院2024年度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貴州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2024RW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