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浙江仁和汪家禧收藏的《意林》,號稱“宋本”,是學者們???、輯佚子部書籍的重要依據(jù)。大多數(shù)學者對其真實性未持異議。然在進行文本對比研究后,我們發(fā)現(xiàn)此本在流傳、內(nèi)容等方面尚有一些問題需要考證。這一版本很有可能是用天一閣本和《說郛》本拼接而成,不是真正的宋代版本。雖然此本已經(jīng)失傳,但其校記和殘卷仍在。對前代學者使用這一版本進行的研究,有不少地方還需要重新考訂。
關鍵詞:《意林》 版本 拼湊 對比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5)01-0090-11
浙江仁和汪家禧收藏的《意林》,號稱“宋本”(下文省稱汪家禧本),1在我國文獻研究史上頗具盛名,很多學者用它進行校勘。對于汪家禧本中出現(xiàn)的謬誤和不足,考據(jù)學者往往用“殘缺”來解釋。盡管貴州民族大學王天海教授在其《意林考辨》中曾對這一版本的真?zhèn)翁岢鲑|(zhì)疑,但是此后學界再未出現(xiàn)對其版本真?zhèn)芜M行辨析的文章。汪家禧的原本雖已經(jīng)毀于嘉慶年間的一場大火,但李遇孫、汪遠孫、黃以周等學者尚有校本存留,其卷二、卷六的殘卷還在流傳,2其影響猶在。因此,對汪家禧本《意林》的真?zhèn)芜M行辨別,有利于對相關典籍的??薄9P者認為,汪家禧本并非是直接抄自宋刊本,而是幾個明清抄本的拼合本,此一情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版本來源及篇目考證
現(xiàn)存的明清書志中沒有關于汪家禧本《意林》的記載。這一版本是清代乾隆、嘉慶之際,突然出現(xiàn)在汪家禧處的,又很快被大火燒毀,沒有留下證明此本是宋本的證據(jù)。李遇孫、汪遠孫等學者雖然都說親眼見過,卻對該書的行款、用紙、字體、遞藏等版本信息一無所言。這一版本曇花一現(xiàn),而流傳又撲朔迷離,自然令人懷疑其真實性,更何況此書在內(nèi)容方面也與已知的宋代版本多不相同。
宋代,《意林》流傳較廣,不僅被一些書志目錄記載,而且也被《晏元獻公類要》《類說》《容齋隨筆》《子略》等書直接引用?;蛟S當時會存在一些不同的版本,但汪家禧本不該與這些宋人的記載均有差異。這些差異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卷數(shù)不合
汪家禧本《意林》共有六卷,與明清時期通行的五卷殘本1不同,也與宋代學者的記載不同,宋代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類》、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子雜家》、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雜家類》等書均記載此書為三卷。稍后的《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宋史·藝文志》的記載也是三卷。
再者,清代學者記錄的宋元版本《意林》也與汪家禧本不同。譚獻說:“許邁孫(許增)訪得宋本《意林》三卷?!?朱修伯亦記載:“許周生有元刊本?!?據(jù)此可知,清代確實流傳過真正的宋刊或元刊《意林》,是與史志記載相同的三卷本,并不是汪家禧的六卷本。
唯一與汪家禧本接近的就是《說郛》4中收錄的《意林》節(jié)錄本,其書名下注有“六卷”的字樣,且有超出明清通行五卷本以外的內(nèi)容,但其內(nèi)部并未分卷,無法確認其原本是否真有六卷。
當然,也存在譚獻等人所見的版本是三冊六卷的可能。他們記載時以冊為卷,故而記載為三卷。盡管三卷和六卷的區(qū)別可以用卷和冊的混記來推測,但下述細節(jié)的不同則難以解釋。
(二)篇目丟失
1.有的篇目完全丟失
據(jù)戴叔倫、柳伯存的《意林序》以及《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子略》《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等書載,馬總的《意林》是根據(jù)現(xiàn)已失傳的南朝梁庾仲容《子鈔》裁剪而成。親眼見過此二書的高似孫說:“馬總《意林》一遵庾目,多者十余句,少者一二言,比《子鈔》更為取之嚴,錄之精且約也?!?宋代時《意林》與《子鈔》并存,二者的內(nèi)容縱然有詳略之異,但目錄是相同的。換言之,汪家禧本《意林》的目錄與《子鈔》目錄應當一致。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清代學者嚴可均根據(jù)《子鈔》目錄發(fā)現(xiàn),明清通行版的五卷本《意林》,其卷四的“王逸《正部》十卷”后缺少了“《牟子》一卷”及內(nèi)容。6經(jīng)筆者對比黃以周校本,得知汪家禧本也是如此,并且卷六“《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六卷”后還缺少了“吳普《本草經(jīng)》六卷”及內(nèi)容。7上文已經(jīng)提及,汪家禧本的目錄應該與《子鈔》的目錄及摘抄次序一致,現(xiàn)在汪家禧本卻缺少上述條目,并不符合宋代版本的特征。其殘缺則暗示,此本很可能晚于宋人所見者。
同時,其版本面貌與元代版本也有不同。元末學者陶宗儀《說郛》中收有《意林》一書。此本盡管同樣缺少“《牟子》一卷”“吳普《本草經(jīng)》六卷”兩個條目。但與汪家禧本又有不同:汪家禧本卷六“《蘇子》十八卷”條下有“蘭以芳致燒”與“周之管蔡”兩條文字?!墩f郛》本將“周之管蔡”條歸在“陸景《典論》十卷”名下,《子鈔》目錄同,而汪家禧本卷六中并無“陸景《典論》十卷”的條目。8元末明初的《說郛》本自然是由宋代的版本而來,顯而易見,汪家禧本缺失更多,較之更晚。此本應該晚至明代甚至晚于明初。
由此可知,在宋代時,《意林》中有“《牟子》一卷”“陸景《典論》十卷”“吳普《本草經(jīng)》六卷”三個細目。到了元代,這三個細目僅存“陸景《典論》十卷”一個。元代以后,連這個細目也已丟失。如果汪家禧本是宋代版本,應當具有以上三個條目。然而汪家禧本卻沒有這三個條目,顯然是元代以后的版本面貌,即以上三個條目均缺失。
2.有的篇目有目無文
據(jù)宋代學者黃伯思《東觀余論·跋慎漢公所藏相鶴經(jīng)后》載:“按《隋經(jīng)籍志》《唐書·藝文志》,《相鶴經(jīng)》皆一卷。今完書逸矣,特馬總《意林》及李善《文選注·鮑照〈舞鶴賦〉》鈔出大略。”1清代《四庫提要》也引《通考》稱“今本《相鶴經(jīng)》自《意林》鈔出”2。據(jù)此可知,宋元時期的《意林》有此條目。汪家禧本卷六“《相鶴經(jīng)》”則有目無文,說明其時間顯然要晚于宋元時期。
據(jù)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永樂大典》‘通’字韻中尚載有《風俗通·姓氏》一篇,首題‘馬總《意林》’,字所載與《廣韻注》多同而不及《廣韻注》之詳。蓋馬總節(jié)本也。然今本《意林》無此文,當又屬佚脫。”3“《永樂大典》有《風俗通·姓氏篇》題曰‘出馬總《意林》’?!?核對汪家禧本,確如四庫館臣所言:卷四雖然有《風俗通》,卻全無《姓氏篇》文字?!队罉反蟮洹肥敲鞒跤罉纺觊g修撰的,此時所見的《意林》可以確定是宋元版本。汪家禧本無此內(nèi)容,顯然更晚。
通過以上所列,大致可以確定汪家禧本已經(jīng)有三個條目完全丟失,另有兩個條目空有其名。汪家禧本《意林》不具備早期版本的特征,據(jù)其文本特征推測,其所屬時間明顯晚于明初,絕非宋元學者所見版本,應當是晚出版本。
二、正文考證
汪家禧本雖具有六卷全本之名,但名與實并不完全相符,不止篇目有差別,實際文本內(nèi)容也與宋明之人所記載或引用的《意林》差別較大。其主要問題在于脫漏嚴重。
(一)與宋人引用夾注不同
汪家禧本“《范子》十二卷”目下夾注:“并是陰陽歷數(shù)也?!薄度蔟S續(xù)筆》作:“余并陰陽歷數(shù),故不取?!?與此文意相反?!蹲逾n目錄》所存夾注6與《容齋續(xù)筆》一致。據(jù)此可以判定汪家禧本文字不全,經(jīng)過刪節(jié),年代甚晚。
當然,僅是幾條文字的有無,并不足以完全證明這一版本存在問題或晚出。但如果大規(guī)模存在,則其晚出的幾率便相當大了。
(二)宋明類書引用而汪家禧本不存
宋明時期流傳至今的類書較多,其中不少均引用了《意林》的文字。這些文字中有一些是汪家禧本的佚文或異文,值得研究。舉例如下:
1.“孫叔敖作期思陂,而荊土用贍?!?
按:此條是汪家禧本佚文。元明時期的學者均曾見到,而被稱為出自“宋版”的汪家禧本則不存。
2.“袁準《正書》曰:太歲在酉,乞漿得酒;太歲在巳,販妻鬻子。則知災祥有自然之理?!?
按:此條汪家禧本缺失,《說郛》本有。由此可知,汪家禧本晚于《說郛》。李遇孫在汪遠孫抄本跋語中也無奈地說:“袁準《正書》‘太歲在酉’一條,此轉(zhuǎn)失去,大都宋本亦不全矣?!笨梢姡钣鰧O對汪家禧本似乎也有所懷疑。
3.“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黃金之鉤,錯以銀碧,垂翡翠之綸,其持竿處位即是,然其得魚不幾矣。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按:此條汪家禧本缺失,屬《阮子》佚文。汪定國言明此條引自《意林》,而汪家禧本則不載。又,《諸子褒異·阮子》皆從《意林》抄錄,而此條及其余四條次序均與汪家禧本大為不同。由此可見,汪定國見到的《意林》不是現(xiàn)在已知的版本,其保存文字更多,可能源自真正的宋代版本。故汪家禧本亦非直接出自宋本。
4.“我悲人之自喪也,吾又悲乎悲人者,吾又悲乎悲人之悲也?!?
按:遍尋汪家禧本,并無此句。這更加可以確定《說郛》在此本之前。
以上僅是筆者發(fā)現(xiàn)的幾個例子,具體文句的差異還存在不少。宋至明代類書所引《意林》文句本應與汪家禧本文句一致或接近,但二者相差較大。這些文本特征說明汪家禧本晚于宋明類書引用本,也晚于《說郛》。
(三)文字少于通行本
按理說,明清通行本《意林》都是五卷本,5六卷的汪家禧本在內(nèi)容上應該比它們更完備。6而實際是,汪家禧本有不少部分還不如明清通行本完備。筆者選取與汪家禧本有關系的汪遠孫校本、黃以周校本以及聚珍本,以此來研究汪家禧本的缺文情況。
1.篇題注文缺失
如果這汪家禧本真是宋本,或者直接源自于宋本,其文本的質(zhì)量應該高于以聚珍本為代表的今本。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筆者用武英殿聚珍本《意林》與汪遠孫所作校記比較,發(fā)現(xiàn)汪遠孫記錄的汪家禧本反不如聚珍本保存文字多,以卷二為例:
上述三條注文為明清版本都有的文字,而汪家禧本則無。按版本源流來說,明清的版本源自宋元刊本,這是毋庸置疑的?,F(xiàn)在,明清版本中竟然有宋本沒有的文字,至少可以證明汪家禧本不是全本,進而可以說汪家禧本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極有可能是在道藏本和天一閣本之后。
2.書名夾注錯誤及缺失
聚珍本及明清諸本在每一篇的題名下有少量的夾注,用來簡單介紹作者的生平或書的概況。文字不多,大多一二句。汪家禧本卻出現(xiàn)了成段的夾注,且大多數(shù)只是移動了正文第一條。其情況大致如下:
表格中“《鬼谷子》五卷”一條原本有夾注,汪家禧本用原正文首條取代原夾注。這明顯是造假者看到有“總按”二字,就認為是注文,于是進行改動?!蹲逾n目錄》、說郛本《意林》此處與聚珍本一致,可知夾注在宋元時期已有,將“總按”一段作為夾注必然發(fā)生在這之后。
從上表可以看出,汪家禧本的夾注原本都是正文首條。它們都節(jié)抄自原書的序或劉向的《敘錄》,明清時期的通行本都將此作為第一條正文,宋元時期的版本引用也證明了明清時期的版本符合原貌。況且,這樣的排列方式使內(nèi)容井然有序,首尾一致。汪家禧本則將這些文字的一部分作為夾注,同時又把剩余一部分作為正文首條。格式不一,體例稍顯混亂,使讀者不易辯識。
此外,聚珍本另有少量夾注,介紹注解者的名和字。這些內(nèi)容在汪家禧本中反而沒有。這進一步說明汪家禧本脫漏和紕誤較多。
3.小結
上述錯誤及缺失說明,汪家禧本出現(xiàn)較晚,不是早期版本的傳本。很顯然,汪家禧本表現(xiàn)出的文本面貌要晚于《天中記》《諸子褒異》等書。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至遲到明代,還有保存比較完整的《意林》版本。前文提及的許周生本可能與之有關,但絕非汪家禧本?!短熘杏洝贰吨T子褒異》等書所保存的不見于汪家禧本的文字正是明證。經(jīng)過與通行本的對比,說明汪家禧本晚于聚珍本,自然也晚于聚珍本的主要底本道藏本和天一閣本。
三、卷六與《說郛》考證
汪家禧本《意林》最為人所珍視的,是收錄了通行版本中已沒有的第六卷。王天海曾懷疑第六卷出自《說郛》。筆者將此卷與《說郛》對比后,發(fā)現(xiàn)汪家禧本卷六與《說郛》確實接近,王氏所言無誤。特制表格如下:
上表是筆者對部分文字進行比對的結果。汪家禧本與《說郛》雖然文字有差異,但大多數(shù)差異并非文本上的區(qū)別,更多的是傳抄所致的字詞差異?!墩f郛》中的《意林》是陶宗儀對《意林》原書大規(guī)模刪減后的摘抄本。這一版本竟然與汪家禧本如出一轍,甚至連有目無文的部分也完全一樣。汪家禧本卷二的“《鹖冠子》三卷”“《王孫子》一卷”部分是聚珍本等清代通行本所沒有的。筆者對比后發(fā)現(xiàn),這些內(nèi)容也與《說郛》近似?!罢绽怼墩f郛》本在前, 或此卷(卷二卷六部分)從《說郛》本中抄出也未必不可?!?王天海的懷疑是合理的。顯然,汪家禧本這部分使用的是某種版本的《說郛》,絕不是原書。因此,王天海在《意林校釋》中說:“第六卷非真正源于宋本,更非《意林》原書舊制,很可能是好事者將《說郛》本中所錄《意林》卷六嫁于‘宋本’卷六。”2
況且,本文依據(jù)的涵芬樓本《說郛》僅是現(xiàn)存的《說郛》版本,明清時期還有其他《說郛》版本在流通。如果有人想造假,很容易移花接木,將《說郛》本拿來冒充宋本。所以,汪家禧本的卷二、卷六部分,應當是從當時的一種《說郛》版本中抄出的文字。
以上說法原本只是王天海等少數(shù)學者的觀點,學界并未形成共識。筆者近日發(fā)現(xiàn),上海圖書館藏譚獻校本《意林》末尾有關鍵性的證據(jù)。此本附錄有跋曰:“《意林》,世無傳本。聚珍版本止五卷,惟《說郛》載有六卷。嘉慶癸亥,借觀于蕓臺撫部,因抄補以存其崖略。錢唐汪生家禧為校一過。宗炎記?!?此本在譚獻之前歸楊調(diào)元,跋語和正文??毕禇钫{(diào)元據(jù)王宗炎的藏本轉(zhuǎn)錄,故與汪家禧本卷六正文題下的“照宋刻抄補”矛盾。2觀其正文及校記,此卷“宋本”與“《說郛》本”相差無幾、大同小異,顯然同源。由此可知,所謂的《意林》卷六,最早是王宗炎從蕓臺(阮元)3所藏的《說郛》中抄出的,再由汪家禧作覆校,故眉批校記往往附一“汪”字,時為嘉慶癸亥八年(1803)。王宗炎《意林》“世無傳本”“惟《說郛》載有六卷”的說法顯然也得到了汪家禧的認同。這表明,此時汪家禧手中還沒有“宋本”《意林》,他無法用“宋本”覆校此本,故而王跋也沒有提及他的“宋本”。否則,以汪、王二人的交往來看,汪家禧若有“宋本”,早就被王宗炎所借用。筆者認為,事實應該是:汪家禧覆?!墩f郛》所引《意林》后,世面上才出現(xiàn)所謂的六卷“宋本”,因而李遇孫在嘉慶辛未十六年(1811)能借到“宋本”。4汪家禧完全具有依據(jù)《說郛》本作書的條件。
四、前五卷與天一閣本考證
此前的對比使用了道藏本與天一閣本相同的部分文本,雖然能證明汪家禧本不是宋本,卻沒有判斷其與道藏本與天一閣本的關系。筆者試從其他內(nèi)容進行分析。5
(一)聚珍本可證天一閣本更近汪家禧本
聚珍本以道藏本系統(tǒng)的廖自顯本為底本,參校天一閣本的記錄異同。其正文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以道藏本的內(nèi)容為主,旁注天一閣本文字情況。鑒于天一閣本有代表性的異文已被收入其中,筆者為辨別版本特征,匯集聚珍本異文,以推測汪家禧本的來源。
經(jīng)過以上列表對比,汪家禧本前四卷及卷五前大半部分的文字與天一閣本最為接近。據(jù)筆者統(tǒng)計,聚珍本涉及“一本作”的異文校勘共有十八條,大多數(shù)內(nèi)容同于天一閣本,其中六條更是直接證明李校本與天一閣本相同,只有三條文字可能與道藏本相同。此前已知表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一作本就是天一閣本,而一作本又大多等同汪家禧本文字,即天一閣本與汪家禧本的接近程度遠遠大于道藏本。李遇孫校本就是證據(jù)。這表明汪家禧本文字與天一閣本相同的比重很高,二本更接近。汪遠孫默認聚珍本校記中的一作本即汪家禧本文字,也體現(xiàn)了這一情況。黃以周校記匯集各家異同,只有周、李本與天一閣本異文時常同出,與其他版本界限明確,更是證明了汪家禧本與天一閣本的文本情況之相近。
(二)黃以周校本可作補充證據(jù)
黃以周匯集各本對《意林》進行???,極大保存了各種版本的面貌。其中既有對汪家禧本作校記的李遇孫、汪遠孫二本,又有道藏本及其衍生的廖自顯本、聚珍本等版本,同時還有校注天一閣本的周廣業(yè)本,版本搜集比較全面。筆者據(jù)黃以周校本搜集汪家禧本??庇?,制表格如下,以顯示其關系。
除上節(jié)已使用的條目外,汪家禧本還有十七條文字異于他本。縱觀表格,汪家禧本的這些異文有十四條與天一閣本一致,與其他版本不同;僅有三條與天一閣本不同,而這三條只有一條文字跟道藏本相同。所以,明顯可以確認汪家禧本與天一閣本極為近似。
上述特征可將天一閣本與道藏系統(tǒng)的《意林》相區(qū)別??梢哉f,汪家禧本與道藏本系統(tǒng)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而與天一閣本是近源文本。天一閣本比汪家禧本前五卷更完備,應該更早。前文已經(jīng)證明汪家禧本產(chǎn)生較晚,而天一閣本至少在明中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因此,可以說汪家禧本主體部分應該出自天一閣本。
五、卷五末尾與道藏本考證
通過與道藏本、天一閣本作對比,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汪家禧本的來源。但汪家禧本版本面貌比較復雜,其第五卷后半部分情況特殊,需要進一步分析。
道藏本和天一閣本在結尾部分差別巨大。周廣業(yè)說:“范本訖于《物理論》,藏本、廖本俱有《太元》以下九家,但以《太元》接上《傅子》,而《物理論》仍置簡末。此編次之誤。”1范本乃天一閣本,藏本即道藏本,廖自顯本源自道藏本。根據(jù)周廣業(yè)的話可知,從“《太元》以下九家”的有無,就可以看出這兩個版本系統(tǒng)有明顯的差別。
汪家禧本此處的文本狀況則耐人尋味。李遇孫、汪遠孫校記絲毫沒有記載卷五后半部分的文本情況。這表明,汪家禧本卷五與周廣業(yè)本一致。已知汪家禧本校記截止到“《物理論》十六卷”,對此,黃以周疑惑地說:“卷五序目與書羼雜不倫,李校是書絕不言照宋本之有異同,豈是李氏失檢歟?抑亦照宋本之誤亦同今本也。”2筆者尋檢各本,發(fā)現(xiàn)情況確實如此?!啊段锢碚摗肥怼币院?,汪家禧本與周廣業(yè)本完全沒有異文記錄。
黃以周之所以疑惑3,是因為其忽略了一點:盡管周廣業(yè)本是以天一閣本為底本的,但因為天一閣本存在殘缺,“訖于《物理論》”,所以周廣業(yè)不得不在卷五后半部分引入了聚珍本作為補充。聚珍本固然有校改,實則是以廖自顯本為底本的。廖自顯本又出自道藏本。所以,周廣業(yè)本的卷五后半部分其實就是道藏本的卷五后半部分。
另外,清末葉德輝曾據(jù)某種宋本《意林》輯佚《傅子》。葉氏校勘記表明宋本《意林》所引《傅子》《物理論》并無竄亂,與聚珍本差異巨大,與汪家禧本全然不同。此本應該是出自真正的宋代版本,可惜已下落不明。
前文已知汪家禧本已經(jīng)包含了天一閣本的前四卷。因為其他版本第二卷“《鹖冠子》三卷”“《王孫子》一卷”兩部分都缺失,所以用《說郛》本補充。卷五后半部分天一閣本也缺失,所以也要用其他版本來補充?!墩f郛》本雖然也有這一部分,但畢竟是摘抄,與全本還是不同。因而,道藏本系統(tǒng)的某種版本文字被補充進了此處。
換言之,汪家禧本卷五“《物理論》十六卷”以后的內(nèi)容,之所以跟道藏本沒有異文,不是李遇孫沒有發(fā)現(xiàn)區(qū)別,而是因為這部分本來就出自道藏本系統(tǒng),與汪家禧本沒有差異。汪家禧本不僅包含了天一閣本的文本,也包含了道藏本系統(tǒng)的文字。
六、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汪家禧本《意林》與宋元版本的版本特征大不相同,并不是承接宋元版本而來的。它晚于《說郛》本,甚至也晚于明清人所見的某些《意林》版本。1
經(jīng)過對比確認,汪家禧本的大部分文字都出自天一閣本,而卷二的“《鹖冠子》三卷”“《王孫子》一卷”兩部分出自《說郛》,卷五“《物理論》十六卷”之后的九部分出自道藏本,卷六全卷則出自《說郛》。所以,汪家禧本《意林》不是真正的宋代版本,而是一個拼湊的四不像。此本其實是一個主體部分出自天一閣本,其他部分又拼合了說郛本和道藏本的晚出版本。其出現(xiàn)年代,大致是在天一閣本流傳之后、汪家禧宣布有此書之前,而上海圖書館藏譚獻校本的題跋則將其形成時間鎖定到嘉慶八年至十六年(1803-1811)之間。此時,四庫館征書使天一閣本流傳到外界,聚珍本印行便于獲得,汪家禧便據(jù)以作書,進而影響了許多學者,《別下齋叢書》《四部叢刊》乃至《續(xù)修四庫全書》等叢書中均有其身影,而真正的宋元本也被其名聲遮掩導致失傳。此本固然出自有根有據(jù)的文本,卻不是真正的“宋本”。
Research on Wang Jiaxi 's Version of" Yilin
Ding" Xingyu
Abstract: The Song Dynasty edition collected by Wang Jiaxi is the earliest known version of Yilin, whi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cholars to collate and compile the books of Zibu. Most scholars have no objection to its authenticity. Aft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xt,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irculation and content of this book that need to be verified. This version is likely to be spliced with the Tianyi Pavilion version and the Shuofu version, not the real version of the Song Dynasty. Although this book has been lost, its proofreading and remnants are still there. There are many places that need to be re-examined in the research on the use of this version by previous scholars.
Key words:Yilin;Version;Patchwork;Comparison
責任編輯:王 進
作者簡介:丁新宇,1991年生,山東濰坊人,歷史文獻學博士,聊城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諸子文獻。
1 李遇孫、汪遠孫均稱此本為“照宋本”,即所謂“影宋抄本”。李、汪跋語見汪遠孫抄本。汪遠孫抄本保存了汪家禧本的卷二小部分和卷六全部。汪家禧本其余部分已毀,只能使用李遇孫、汪遠孫、黃以周等人的校本間接研究。
2 汪遠孫本藏南京圖書館,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一八八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頁)。汪遠孫是汪家禧本家,親見原書,又全部抄錄了李遇孫的??庇?,故作為參考。李遇孫校本下落不明。黃以周校本名《意林校注》,現(xiàn)存上海圖書館,匯集了李遇孫、汪遠孫、周廣業(yè)、嚴可均等各家異同和???,已由韓嵐點校收入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黃以周全集》第九冊,最全面。本文即據(jù)黃以周匯集眾家的校注本進行考證。
1 按,明清的通行本《意林》都是五卷本,比較重要的有明《正統(tǒng)道藏》本、明廖自顯刊本、明天一閣抄本、清聚珍本。
2 譚獻:《復堂文續(xù)》卷一《意林敘》,《譚獻集》上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頁。
3 莫友芝、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下《意林五卷》,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9頁。
4" 本文所依據(jù)的《說郛》為張宗祥據(jù)多種抄本整理的涵芬樓一百卷排印本。后文的“說郛本”即其卷十一的《意林》。
5 高似孫:《子略》卷首《子鈔目錄》,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宋刊本,第18頁。
6 嚴可均:《意林闕目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一八八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6頁。
7 按,宋刊本《子鈔》有缺字,據(jù)嚴可均《意林闕目考》補齊。下同。
8 王天海:《意林校釋》卷六,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99頁。關于“陸景《典論》十卷”,王天海認為《說郛》本是因傳抄錯誤而致衍入該條目,但保存了兩種明抄本的《說郛三種》中都有“陸景《典論》十卷”一條,因此,筆者認為這就不一定是《說郛》本的錯衍了,而很有可能是汪家禧本的脫漏。
1 黃伯思:《東觀余論》,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頁。
2 永镕:《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三《意林五卷提要》,清乾隆六十年(1795)武英殿刻本,第14頁a、b。
3 永镕:《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風俗通義提要》,清乾隆六十年(1795)武英殿刻本,第4頁a。
4 永镕:《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三《意林五卷提要》,清乾隆六十年(1795)武英殿刻本,第14頁b。
5 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卷十六,《唐宋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414頁。
6 高似孫:《子略》卷首《子鈔目錄》,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宋刊本,第17頁。
1 陳耀文:《天中記》卷十《陂》,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334頁。按:此為影印清光緒刊本。
2 馬總:《意林》,世界書局1979年版,第83頁。(此為影印《四部叢刊初編》本)按:此為周廣業(yè)輯自《施元之注蘇詩》引馬總《意林》。 又,宋《曾慥類說》引《袁準正書》云:“歲在申酉,乞漿得酒;歲在辰巳,嫁妻賣子?!保ㄔ鴳V:《類說》卷三十五《意林》,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603頁。按:此為影印明天啟岳鐘秀刊本。)
3 汪定國:《諸子褒異》卷十《阮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一五三冊,齊魯書社1995年版,第677頁。按,汪定國于此篇末評曰:“《意林》所載《阮子》數(shù)條頗佳,今錄此?!?/p>
4 陶宗儀:《說郛》卷十一《意林》,中國書店1986年版,第16頁b。
5 按,據(jù)王天海考證,《意林》明代版本有兩大系統(tǒng):廖自顯本等大多源自道藏本,天一閣本屬另一系統(tǒng)。清代聚珍本匯集了兩大系統(tǒng)版本而進行???,是此后主要通行的版本。
6 按,黃以周利用汪遠孫和李遇孫的校本進行過匯校的對比。他證實,李遇孫的校本利用了周廣業(yè)整理的天一閣本,汪遠孫的校本以聚珍本為基礎,又結合了李遇孫本。
1 王天海:《意林考辨》,《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四期,第33頁。
2 王天海:《意林校釋·前言》,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1頁。按,此處的“卷六”是王天海根據(jù)汪家禧本作出的認定,《說郛》引《意林》未分卷。
1 譚獻等校:《意林》,上海圖書館藏稿本。書號:線善GT439498-501。按,此本雖稱譚獻校本,實則歷經(jīng)多人??薄?/p>
2 按,據(jù)稿本,楊調(diào)元作跋于光緒四年(1878),譚獻作跋于光緒丁亥十三年(1887),其先后可知。
3" 阮元,號蕓臺,清代著名學者,藏書豐富,曾經(jīng)搜集《四庫全書》未收書,編成《宛委別藏》。王宗炎、汪家禧均與之有交往。
4 譚獻等校:《意林》,上海圖書館藏稿本。書號:線善GT439498-501。按,李遇孫跋又見汪遠孫抄本。
5 按,目前,只有李遇孫和汪遠孫直接對汪家禧本作??薄@钣鰧O本下落不明,但其文本狀況已經(jīng)全數(shù)收入黃以周本,可供利用。汪遠孫在周廣業(yè)本上做的校記非常簡略,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文字及分條的異同。黃以周但凡遇到聚珍本有按語說“一作本”如何,便不再出校,只是偶爾注明李本同此,即默認一作本等同汪家禧本。這幾家不謀而合的使用了與天一閣本和道藏本關系密切的版本。這一情況說明,汪家禧本極有可能是出自道藏本或天一閣本,故而沒有太多異文可以標出。
6 按,聚珍本被收入《四部叢刊》,引文據(jù)此。
7 按,黃以周??庇浺陨虾9偶霭嫔?014年版《黃以周全集》所收《意林校注》。
8 按,原??笔÷赃^多,今以括號補充其省略詞句,以完善句意。
1 周廣業(yè):《意林跋》,《意林校釋·附錄》,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693頁。
2 黃以周:《意林校注·意林八校本敘》,《黃以周全集》第八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91頁。
3 按,黃以周對此疑惑不解。他推測是李遇孫沒有發(fā)現(xiàn)卷五后半部分有異文,或汪家禧本、周廣業(yè)本此處沒有差異??梢源_定,假如汪家禧本與周廣業(yè)本的卷五不同,專門??贝藭睦钣鰧O不可能看不到或不記錄。周廣業(yè)本沒有第六卷,他還據(jù)汪家禧本抄補。李既然已經(jīng)對卷五前半卷進行了校對,不可能跳過卷五后半部分就直接看卷六,忽視卷五的大量異文。如果他校對不認真漏網(wǎng)吞舟,那么他就無法發(fā)現(xiàn)周廣業(yè)本第二卷中間有部分內(nèi)容缺失,并加以抄補。因此只能說,汪家禧本與周廣業(yè)本的卷五沒有不同,李遇孫不需要抄補。
1 具體包括第一節(jié)提到的譚獻所言宋本、朱修伯所見元本,《類說》《玉?!贰吨T子褒異》《永樂大典》等書所引古本,上節(jié)提到的葉德輝所引宋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