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館校合作是博物館履行教育職能的重要方式,合作過程中館、校雙方需建立互助互補的合作伙伴關系,才能深入有效地開展館校合作,并進一步形成長效工作機制。文章以清暉園博物館和羅定邦中學合作的課程為例,嘗試探討雙方“同課異構”的合作模式,并探索博物館教育課程在“趣味性”與學校知識“相關性”間取得平衡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同課異構;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館校合作;博物館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5.020
博物館的價值在于其資源利用,而非藏品本身。2015年《中國博物館條例》述,博物館應“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將教育列為首位。2020年,教育部與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進一步促進館校合作機制的建立健全。而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點強調博物館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應該起到的作用。為此,佛山市順德區(qū)羅定邦中學聯(lián)合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佛山市順德區(qū)博物館,一校兩館,共同開展《館校合作模式下“五史”研學課程開發(fā)路徑研究》,擬探索博物館資源運用于學校的應用策略,嘗試設計教學實踐方案。
1 研究綜述
目前博物館業(yè)界工作指南、研究者對館校合作模式和博物館教育特點、難點等問題已形成豐富研究成果和指引,啟迪了筆者探索館校合作實踐路徑。
1.1 主體差異,造就不同合作模式
館校合作涉及博物館、學校、教育部門、學生4個主體,主體作用的差異造就不同的模式。宋嫻把館校合作模式分為博物館主導型、學校主導型、教育部門主導型3種類型①;施慧提出,除了學校主導、博物館主導兩種館校合作模式外,還應有圍繞學生需求定制的做法②;江夢丹認為可以建立博物館、學校、學生的“三角模式”模式,每一方既是主動者、參與者,也是獲益者③。
1.2 缺少關聯(lián),館校合作之難
除了經費和人員的限制外,王樂認為,館校合作存在較大的偶然性、隨意性,原因是館校雙方的課程缺少關聯(lián),未能滿足雙方教學目標④。鄭奕也非常重視館、校教育資源的關聯(lián)性問題,認為需要從構建博物館與公眾的相關性、共鳴度、同理心著手,構建聯(lián)通公眾與博物館的橋梁,以達到博物館教育目的⑤。
1.3 妙趣課堂,博物館教育特點
博物館教育是“沉浸”式場館教育,趣味性和參與性強,學習形式多樣,學習內容多元,學習環(huán)境自由,學習目標開放。內容方面,課程建立應基于兩個核心要素:館藏資源、文化平臺,這是李喆以蘇州博物館為例,探索館校合作中博物館教育“供給側改革”時的結論⑥。
形式方面,應以人為本,活潑生動。黃琛提出字詞溯源法、猜想實證法、模擬感悟法、摹寫創(chuàng)作法、勞作識技法、類比尋規(guī)法等6種適用于青少年的博物館教學手段⑦?!蛾P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強調博物館應綜合運用解說導覽、專題講座、互動游戲、角色扮演、動手實踐等形式,增強博物館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廣東省博物館協(xié)會編著的《博物館工作指南》歸納博物館教育的獨特方法有說教解釋式教育教學法、刺激反應式教育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法、發(fā)現(xiàn)式教育教學法⑧,后兩者對筆者工作實踐有較大啟發(fā)。
2 同課異構,合作模式的設想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和筆者在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體會,有效的館校合作模式需要在盡量不加重學校師生工作任務的前提下,解決3個“相聯(lián)系”問題:博物館課程與場館主題相聯(lián)系、博物館課程與學科課程內容相聯(lián)系、博物館課程與學生學習興趣相聯(lián)系,在趣味性、相關性間取得平衡,或許“同課異構”是一個實踐路徑。
館校合作范疇內的“同課異構”指博物館與學校兩個不同體系的教育場所,圍繞同一個課程選題,各自履行教育職責,以不同模式、不同評價標準和不同教學方法,完成各自既定教學目標,實施時以不增加太多師生工作任務為前提,以寓教于樂為主要形式。
2.1 資源對接,課程與學科關聯(lián)
任何事物想要保持生命力,必須從周圍環(huán)境中覓得生長點。博物館作為館校合作的“供給側”,主要問題不在于總量供給不足,而在于有效供給不足,受歡迎的展覽資源可能并不在學校課程內容之列,或者存在學齡錯位。博物館工作人員主要從館方角度出發(fā),單純以博物館特色為主題開發(fā)課程與活動,缺乏與學校的主動關聯(lián),這就造成教育課程“兩張皮”。
2023年9月至10月,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向佛山市順德區(qū)內學校(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職中)、社會公眾投放6類調查問卷,就館(含博物館、科技館等)校合作態(tài)度、館校合作既往情況、資源需求、障礙點展開調查,投放對象累計收回有效問卷4371份。調查結果顯示,學校開展“館校合作”的比例從低學段向高學段遞增,具體比例如下:開展過館校合作的幼兒園占比僅9.09%,小學占比為33.65%,初中占比為35.71%,高中(含職中)占比為42%。其中高中(職中)談及選擇合作場館的影響因素時(多選題),93.3%的受訪學校最注重“館方特色課程與校方的可融合程度”,可見“相關性”在館校合作中的壓倒性作用。
2.2 同課異構,秉持教育之妙趣
愉快的博物館體驗,同樣是學校的重要訴求。在對羅定邦中學的前期調研中,管理人員、一線教師、學生均明確表示,除了相關性外,還希望獲得愉快的博物館體驗,感受本地非遺文化和學校難以接觸的有趣知識,接受文化熏陶。因此,構建館校合作模式時,不能迷失在“相關性”上,需充分考慮博物館教育的優(yōu)勢,揚長補短。在“同課異構”形式下,仍須發(fā)揚博物館教育場館教育、感官教育的優(yōu)勢。
2.2.1 研學階段,各展所長
館方發(fā)掘本館資源特色、價值,并充分考慮《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教材內容,制定博物館課程主題。通過線上線下、強調愉悅性的體驗方式,如觀察、聆聽、觸摸、嗅聞、品嘗、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方法,提供輕松活潑的感官體驗,寓教于樂。校方則可按照既定教學大綱、既定教學節(jié)奏進行授課,如有需要,亦可以館方藏品為例解釋書本知識。
2.2.2 評學階段,聯(lián)合闡述
雙方結合點將在評學階段,教師、館方點評研學活動與課本知識的關聯(lián)度,引導學生將研學階段博物館教育中得到的感官體驗與歷史知識點關聯(lián),協(xié)助學生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間相互關聯(lián)的思維方式,以呼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
3 館校協(xié)力,合作模式的實踐與思考
2024年,為響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鼓勵教師多開發(fā)與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社會資源的建議,羅定邦中學攜手佛山市順德區(qū)博物館、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合作開展《館校合作模式下“五史”研學課程路徑研究》。經過前期調研、多次討論籌備,提出通過“同課異構”的模式,建立“一課雙師三階四環(huán)五史”課程流程,并成立“悠游研學社”進行小范圍試點。
3.1 “一課雙師三階四環(huán)五史”流程(表1)
“四環(huán)”是課程實施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包含“導學—研學—展學—評學”等四個環(huán)節(jié)?!皩W”解答“學什么”的問題;“研學”包含博物館研學和學校教學兩部分,解答“怎么學、好玩嗎”的問題;“展學”解答“學到了嗎”的問題;“評學”解答“有用嗎”的問題。
其中“展學”“評學”兩個環(huán)節(jié),為博物館場景教育、學校教育搭建關系。這里說的評學有兩重意思,一是活動評價,教師、博物館人員、學生三方自評、互評;二是教師點評,在大歷史背景中解讀研學體驗,培養(yǎng)學生透過史料看歷史的能力。圖1是以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行行出狀元”課程為例的流程。
3.2 課程設計與實踐
3.2.1 課程分析
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是立足于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清暉園的國家三級博物館,清暉園前身是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狀元黃士俊府邸,清代由進士龍應時購得,歷經五代人建成,館內設基本陳列“金榜題名時—順德狀元文化展”。根據(jù)本館特色設立有2個教育主題,一是“嶺南園林藝術欣賞”,一是“科舉文化與家風家訓”,但在“雙減”背景下,園林欣賞、“狀元”主題教育如何與學校教育建立“相關性”,是一個困擾已久的難題。
館方在與羅定邦中學及其歷史課組教師深入溝通后,得知學校近年推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實踐活動”,于是將基本陳列改編成“行行出狀元”進校園展覽,以更符合時代價值觀取向、學校特色;同時在推進“園林欣賞”類教育活動時,偏重于通過“建構主義教學法”,探究“為什么有嶺南園林”的問題,以求引導學生認識嶺南園林營造熱潮與明清時期歷史文化、經濟、技藝、中西方交流的關聯(lián),后者是高中歷史教學內容。
3.2.2 課程設計與實踐
教學方式應區(qū)別于學校授課,以敘事性故事為主,通過游玩、角色扮演等方式,將歷史知識化為可體驗、可觸碰、可穿越的歷史現(xiàn)場和親身體驗,旨在提高學生的好奇心、興趣,并呼應學校教育。佛山市順德區(qū)清暉園博物館教育課程設計見表2。
3.3 存在問題和思考
3.3.1 專業(yè)要求
對學校而言,老師是核心環(huán)節(jié)“評學”的主要角色。此環(huán)節(jié)對老師水平要求較高,也需要學校積極配合。對博物館而言,博物館專業(yè)教育人員缺乏,“同課異構”對博物館教育人員要求高,既需要根據(jù)學科知識、學校特色提煉館藏元素,又需要將這些元素轉化為有趣的上課形式,同時為了吸引學生參與,課程必須形式多樣、參與性強。目前博物館課程還有需要完善、提升的空間,這將影響?zhàn)^校合作持續(xù)長效發(fā)展。
3.3.2 形式要求
為增加課堂趣味,也吸引學生樂意參與、隨時參與課程,博物館與學校在合作過程中可以考慮借助更多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發(fā)互動性強、趣味性強的小游戲,或通過微課、視頻等遠程教育方式,提取課程元素、設計符合學生審美的文創(chuàng)小禮品、桌游等,亦是復制和推廣課程的手段。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同課異構”形式下,館校關系與其說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補充,不如說是兩個有著共同教育目標和教育對象的合作伙伴,殊途同歸。博物館教育可考慮從統(tǒng)一的標準化向差異化、定制化轉變,結合不同學校特點,建立館校良性教育互動機制,開發(fā)兼具趣味性、相關性的課程,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歷史、認識現(xiàn)在、探索未來。
注釋
①宋嫻.中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②施慧.博物館館校合作研學活動模式及實踐[J].新西部,2023(10):223-225,229.
③江夢丹.鄉(xiāng)土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學館校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3.
④王樂.館校合作的反思與重構: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72-76.
⑤鄭奕.相關性共鳴度同理心:博物館企及觀眾的關鍵所在[J].東南文化,2018(1):116-121.
⑥李喆.館校合作中博物館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探索:以蘇州博物館“館校合作”為例[J].晨刊,2021(5):43-46.
⑦黃琛.“十三五”期間中國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發(fā)展狀況研究[J].博物院,2021(1):14-22.
⑧廣東省博物館協(xié)會.博物館工作指南[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379-394.